眩晕的辩证施治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725a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a.png)
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在中医看来,眩晕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证,其病因较为复杂,包括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肾精不足等多个方面。
因此,对于眩晕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眩晕的辩证要点。
一、辨虚实:眩晕按其发病机制,可分虚实两种。
晕而不见醒人事者多实;轻飘欲脱或时时旋转不定者为虚。
故临床常须结合患者四诊合参加以区分,切不可概以实证治疗而不知所以然。
二、辨部位:眩晕之症必审其位,或左或右,或头两侧上下有定处不移者可知其所涉内脏经络之所在。
一般而言,左侧属血少,右侧属气滞痰瘀。
但亦有因情志不舒气郁化火生痰而致右侧亦受影响者,则又当详查舌脉与病程久暂来辨证施治。
三、察兼夹:本症临证所见颇为繁杂,既有阴虚血少挟火之象(如口苦便干急躁),又有脾胃湿热、食滞胃脘等相兼为病,故对某些具体病例应全面分析其各症状出现的比例及其持续时间来判断主要矛盾,这样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注意特殊情况:年老体弱者在精神过度刺激之后可突发眩晕跌倒。
五、体质因素:在考虑各种因素综合治疗眩晕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病人的体质状态。
“禀赋不足之人非温无类也”阐明了体质的重要性;性格特征属于孤僻内向型胆小易忧虑敏感多疑之病人,应注意测其所患脏腑是否本身就存在气血不和等功能性障碍。
若此类型人伴有头面五官肌肤九窍为之先鸣时,治疗应以开窍解郁为主。
此外饮食起居情绪工作学习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诱因或致病原因,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防止发生疾病及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
第1 页。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0bc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7.png)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一种短暂的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持续的病症。
眩晕的发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眩晕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针对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医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其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需要重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眩晕的治疗中也有着良好的效果。
另外,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进行调整。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治疗眩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一些对眩晕有益的食物,如山药、黑芝麻等。
同时,中医还强调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都对眩晕的治疗和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还需要注重病情的观察和随访。
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一些慢性眩晕患者,还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以确保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总之,眩晕的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生活调理等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在眩晕的治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相信在中医的指导下,眩晕患者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148671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a.png)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常识《伤寒论》是《内经》的重要篇章之一,其中提到一些关于眩晕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如通过调理肝气、补益脾胃等来治疗眩晕。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收录很多医疗方剂,包括一些用于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参附汤等。
《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医学经典,其中也有关于眩晕病的记录和治疗方法,如草药方剂桃仁承气汤等。
眩晕病的治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所以在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诊断。
眩晕病的中医认知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治、针灸、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
同时,中医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等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眩晕病的中医辨证1.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眼花耳鸣、情绪烦躁等。
治疗方法通常是平肝降阳,调和肝气。
可采用草药如龙胆草、黄芩等,同时建议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饮食过热等刺激。
2. 脾胃虚弱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一般是益气健脾,调理脾胃功能。
草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以使用,饮食上应避免过饱过饥,注意消化。
3. 肾精不足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滋补肾精,强壮肾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参附汤、金匮肾气丸等,同时养成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改善肾功能。
4. 血虚瘀阻型:症状包括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舌质淡红或有瘀斑等。
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补益气血。
常用的草药有桃仁、红花、当归等,同时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有帮助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因人而异,具体的辨证还需要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会更好。
同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眩晕病的中医多样治疗1.草药调治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眩晕病的治疗包括天麻、钩藤、杜仲、半夏、白术、茯苓、党参和葛根等。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c7954e2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9.png)
2024年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及施护一、眩晕的中医分型眩晕,古称“眩冒”,是一种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成因多端,涉及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个方面。
中医对眩晕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型: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二、中医施护原则对于急诊眩晕患者的中医施护,应首先明确其分型,然后根据分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施护措施。
整体护理原则为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以及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
针对不同分型,护理原则如下:肝阳上亢型: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患者情绪波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烟酒,可用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泡水饮用。
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保持病房温暖舒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可用黄芪、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炖汤饮用。
肾精不足型: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保持环境温馨安静,避免房事过度,饮食可多食用黑豆、黑芝麻、核桃等补肾之品,也可用枸杞、女贞子等泡水饮用。
痰浊中阻型: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保持病房通风透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可用陈皮、茯苓等化痰祛湿之品煎汤饮用。
瘀血阻窍型:宜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活动身体,饮食可加入山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
眩晕的辩证施护
![眩晕的辩证施护](https://img.taocdn.com/s3/m/a190770d0740be1e650e9aa4.png)
眩晕的辩证施护眩晕是指以头晕眼花为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闭目休息片刻即可缓解;重者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临床多见于美尼尔氏综合征、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
眩晕的病变虽主要在肝,但亦可涉及肾和心脾,而且患者的情志失调、饮食偏嗜、虚体劳欲等因素常常影响到治疗效果。
几年来,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护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眩晕的辩证首辩证候虚实,实证有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虚证有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眩晕病患者临床常见,临沭县中医院自2004-2008年共收治22例眩晕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7~78岁,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1 一般护理1.1 病室内环境宜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室内光线宜柔和稍暗,温湿度适宜。
1.2 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轻症者闭目养神,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重者坐轮椅,床铺避免晃动。
1.3 每日测血压1次,平稳后改为每周1~2次,或遵医嘱。
1.4 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问、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
若见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血压持续上升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1.5 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眩晕伴呕吐者,服药宜少量频服。
1.6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腻、生冷、烟酒等物。
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半流食。
1.7 加强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给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的经验,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辨证施护2.1 肝阳上亢型本组该型有8例。
患者素体阳盛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内动, 皆可上扰清空而致眩晕。
故临床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皆为肝阳上亢之证。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130cba2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2.png)
眩晕中医治疗常规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内耳问题、
血液循环问题或神经系统紊乱等。
中医提供了一些治疗眩晕的常规
方法,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治疗策略。
中医治疗常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理论
进行的,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
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可以调节体内的能量流动和血液循环,
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3.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眩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师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开出适当的中药方剂,以调理身体、补充营
养和改善症状。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也强调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治疗眩
晕的重要性。
这包括养成规律的作息惯、饮食调理、适度的运动和
避免过度疲劳等。
5. 心理疏导:眩晕症状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也会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情绪调节,以增强
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眩晕中医治疗常规包括辨证施治、针灸疗法、中药
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疏导。
它们结合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眩晕患者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以上为一般性建议,每个病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请在接受任何治疗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a1cf2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e.png)
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中医眩晕病的治疗原则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因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治疗眩晕病主要基于整体观念,强调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及调整脏腑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眩晕病的一般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特征,进行辨证施治。
不同症状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2.调和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
通过调和气血,改善气血循环,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3.疏通经络:中医治疗常包括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采用推拿、针灸等手法刺激相关经络和穴位,有助于平衡体内的气血运行。
4.调理脏腑功能:中医认为眩晕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肝、脾、肾等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或针灸等手段,调整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治疗眩晕病。
常见的一些中药如白术、川芎、当归等,被认为对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有一定的作用。
6.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
对于一些特定的眩晕症状,针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7.保持情绪稳定:中医治疗眩晕也注重调理患者的情绪状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加重眩晕症状。
保持情绪平稳对于眩晕患者的康复是有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眩晕病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应该首先接受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确保针对个体差异的治疗方案。
同时,如果有需要,可以结合西医的检查和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
![头昏 中医辨证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777bbbd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4.png)
头昏中医辨证及治疗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法。
头昏的辨证中医认为头昏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辨证类型:1.虚证:头昏伴有头晕、乏力、神疲等症状,脉象弱缓。
可能是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补益气血、健脾益胃。
2.实证:头昏伴有头痛、目眩、发热等症状,脉象有力。
可能是风热、湿热等实质性病理因素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清热解毒、祛风散寒。
3.痰湿证:头昏伴有头沉重、目眩、口苦、胃脘不舒等症状,脉象滑数。
可能是痰湿阻滞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利湿化痰、健脾化湿。
4.血瘀证:头昏伴有头重、眩晕、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脉象涩紧。
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治疗方法通常是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中医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来缓解头昏症状:1.针灸: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头昏症状。
2.艾灸:使用艾叶熏热穴位,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昏症状。
3.中药内服:根据辨证类型,使用具有补益、清热、利湿、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调理身体,改善头昏症状。
4.饮食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辨证类型,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注意事项在寻求中医治疗头昏症状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确保医生具有合法的执业证书。
遵循医生的建议和用药剂量,不随意更改或停止药物治疗。
如果头昏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寻求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请注意合理的生活调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结论头昏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缓解头昏症状。
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可以采取针灸、艾灸、中药内服和饮食调理等治疗方法。
寻求中医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或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五种头晕 中医辨证施治
![五种头晕 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b7bf9e5a2e3f5727a5e9629a.png)
五种头晕中医辨证施治时间:2010-12-31 18:21来源:未知作者:中医中药秘主网 : admin眩晕是老年人常见的病症之一,俗称“头晕”。
目前对于眩晕,西医常靠输液扩张血管来缓解一时之急,但很容易反复;而经中医辨证施治,多疗效不错。
可导致眩晕的病因有很多,像高血压、贫血、颈椎病、腰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前庭神经元炎、内听动脉阻塞、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眼屈光不正、劳累过度、化学物品中毒,等等,皆可引起眩晕。
眩晕患者除单纯头晕外,常伴有心悸失眠、耳鸣耳聋、头脸麻木、潮热盗汗、胸闷恶心、神疲倦怠;面色苍白、烦躁易怒等,对此中医中药也能及时改善。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痰、虚、瘀等。
病位虽在脑,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主。
在眩晕的治疗上,根据其病因病机的不同,中医常将眩晕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辨证后用药。
肝阳上亢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而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平素急躁易怒,口苦。
治疗宜养血平肝,活血通络。
可以选用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每次1袋(约4克),每日3次。
可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缓解血管痉挛,止痛。
对于肝亢所致头痛、眩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有效(糖尿病患者忌用,下同)。
气血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纳少腹胀等。
治疗宜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可以选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可补气养血。
肾精不足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久发不愈,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
治疗宜滋肝养肾、益精填髓。
中成药选用锁阳固精丸,口服,每次1丸(大蜜丸),每日2次。
可温肾固精。
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痰浊中阻型患者常表现为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恶心,食少多寐,或时吐痰涎,苔白腻。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752dc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2a.png)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e77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4.png)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引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患者感到头晕、眼花、站立不稳或有摔倒感等。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气机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针对眩晕患者,中医提出了一系列护理方案,旨在调理身体、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1. 中医辨证施护中医的治疗理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根据患者的体质辨证,可以将眩晕分为虚证型和实证型,具体如下:1.1 虚证型虚证型眩晕多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调理饮食:饮食应以易消化、易吸收、容易入口的食物为主,常食用补气益血的食物,如山药、红花、莲子等。
•加强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
•调节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睡眠质量要好。
•精神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1.2 实证型实证型眩晕常与肝阳上亢、痰火郁结等有关。
护理方案如下:•饮食调理:禁食辛辣、油腻、油炸食物,多食用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忌辟因多源:避免长时间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放松。
•调节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
•中医按摩:可进行头部按摩,例如太阳穴按压、风池穴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2. 中药调理2.1 补气血药物常用于虚证型眩晕的中药有黄芪、当归、党参等。
具体用法如下:•黄芪:常用于气虚血亏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糖浆。
•当归:常用于血虚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2.2 祛痰或解郁药物常用于实证型眩晕的中药有佩兰、半夏、枳实等。
具体用法如下:•佩兰:常用于痰火郁结的情况,可煎服或制成丸剂。
•半夏:常用于痰湿郁结的情况,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服。
3. 艾灸疗法中医认为,艾灸能温经通络、理气活血、调和阴阳,对眩晕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方法如下:•穴位选择:可选择风池、百会、耳尖等穴位进行艾灸。
•艾灸频率:每日艾灸1-2次,每次约15-30分钟,连续使用1-2周为一个疗程。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https://img.taocdn.com/s3/m/cd6a9ff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2.png)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92155579563c1ec5da718c.png)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5ce4a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2.png)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374cec5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d.png)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
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辨证论治之内治法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
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
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
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
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
诸药合用,症可愈。
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
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
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
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
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
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
如对眩晕的诊治,采用辨病辩证相结合 的方法,首先应用现代的诊断技术,确 诊眩晕是内耳性、中枢性、颅内占位性 、感染性和低血压贫血性等的病因,然 后再进行辩证施治,既提高了辩证的准 确性,也提高了临床疗效。 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
病因病机
风、痰、虚,瘀 与肝、脾、肾、肺关系密切
肝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 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魂。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肝主疏泄、宜舒畅而协调、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肝木应东、东升发而西沉降、肝气升 而肺气降。肝体阴而用阳、为阴中之少阳、主 人身升发之气。 肝木应风、平则宁静而生化、亢则风动而掉眩。
砂仁 耳鸣、重听----葱白、郁金、石菖蒲 痰热上扰-----黄连温胆汤
瘀血阻窍
症状:
舌脉: 治法:祛瘀生新
眩晕时作, 舌质紫暗
通窍活络
头痛如刺, 有瘀点瘀斑
面色黧黑, 脉弦涩或细涩 方药:通窍活血汤
阴虚火旺-----鳖甲、知母、黄柏、丹皮 心肾不交-----夜交藤、阿胶、酸枣仁
风火上扰
症状:
舌脉:
眩晕欲仆,耳鸣。 舌质红
头胀痛,面红目赤, 苔薄黄 急躁易怒,肢麻 脉弦细数
震颤,腰酸膝软, 心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忘,失眠
多梦,遇劳恼怒 加重。
治法: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祛风潜阳 钩藤----清热熄风降火 石决明----镇肝潜阳 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苓、夜交藤----养血安神 益母草----活血通经 眩晕伴手足麻木或震颤-----珍珠母、龙骨、
肝肾阴虚
症状: 头晕目眩,耳鸣 如蝉,久发不已 健忘,目干,视 力减退,胁肋隐 痛,腰酸膝软, 咽干口燥,少寐 多梦。
舌脉: 治法:滋补肝肾
舌红
养阴填精
苔少或无
脉细数 方药:左归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补肝肾精 枸 子、菟丝子----补益肝肾、生精补髓 牛膝----强肾益精,引药入肾 龟板----滋阴降火,补肾壮骨
元代
朱丹溪的痰水致眩学说: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
眩”
明清
对眩晕的认识日臻完善: 徐春莆提出以虚实分论的致 病学说。 虞抟提出血瘀致眩的观点
现代
限于历史条件,以上诸多医者,多从病 证推测其发病之因,不可避免其片面性; 现代中医学经过发展,既系统总结了前 人的经验,也普遍的采用了现代的科学 诊断技术,一般都运用病证和中西医结 合的诊断方法。
牡蛎、羚羊角 便秘----大黄、芒硝
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苓----建脾 益气
生血 龙眼肉----补血养心 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木香---调理气机
血虚甚----熟地、阿胶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补中益气汤
气血亏虚
症状:
舌脉:
眩晕,动则加剧, 舌质淡嫩
遇劳则发。神疲 苔薄白
懒言,乏力自汗, 脉细弱
面色无华,唇甲
淡白,心悸少寐
治法:补养气血 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痰浊中阻
症状:
舌脉:
头晕目眩
视物旋转, 舌体胖大
头重如裹 边有齿印
胸闷作恶, 苔白腻
呕吐痰涎, 脉弦滑
脘腹痞满,
纳少神疲
治法:燥湿祛痰 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陈皮、法夏----燥湿健脾、降逆化痰 茯苓、白术----健脾利湿 天麻----熄风止眩 生姜----和胃止呕 呕吐甚----竹茹 脘闷、腹胀、纳呆、肢重----藿香、苡仁、
肝
1,肝气郁结、则脉绌急、或络脉瘀阻、 脉沉细弦。 2,“肝为刚脏、内寄相火”。“气郁则 生热”,”气有余便是火”。实证是肝郁化 火、虚证是肝阴不足。 3,肝风:“肝为风木之脏”,“风善行而 数变” ,故肝多“风”病。常用凉肝熄 风、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搜风熄风。
脾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 焦、 《素问·刺禁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内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为血。“营出中焦”;
脾
《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 其人夭“。李东垣在《胃气下溜五脏气 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述》中说明谷气 下流时、” ………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为大悒、……乱于头则为厥 逆、头重眩仆“。
肾
素问·灵兰秘典》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 出焉。 肾藏精、为生殖之本、生髓、充骨、通 脑。《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肾藏骨髓之 气也。 肾主纳气。 肾藏精、内蕴元阴、元阳,一切生命活 动的发生与控制方式都归属于肾。
肺
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曰:脉气归 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 精、行气于府。《灵枢·刺节真邪》曰:宗 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 肺主宣发而外合皮毛。 肺性喜肃降、能通调水道。
治疗原则
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补-----气血阴阳 泻-----风痰瘀
辩证论治
1、肝肾阴虚(多见于内耳性眩晕) 2、风火上扰(多见于高血压兼外感) 3、气血亏虚(多见于贫血、低血压) 4、痰浊中阻(脑动脉硬化、脑卒中) 5、瘀血内阻(多见于脑外伤,脑震荡)
宋代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 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 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 伤,皆能导致”, 眩晕与外感相关。
元代
刘河间提出了风火学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 言:“ 所谓风气甚, 而头目眩运者, 由 风木旺, 必是金衰不能制木, 而木复生 火, 风火皆属阳, 多为兼化, 阳主乎动, 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
汉代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 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 供了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 眩,泽泻汤主之”。
汉代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 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 之”。 眩晕与痰、饮、肺、脾、肾的关系
眩晕的辩证施治
源流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历 史悠久,源远流长。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眩晕与肝相关。
内经
《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脑为 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 为之眩”。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海”,而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 眩晕与气、阳、肾三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