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 《比例》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2e14c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c.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5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教学过程: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师板书:长:3:1 宽:3:1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三、运用规律应用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f4785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6.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6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六相关习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在三年级下册,学生有学习了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本堂课主要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例1中首先让学生看图写分数,激活学生对分数的已有认识。
然后分两个层次:1、让学生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2、再让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完整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认识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
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吗?二、新课1、教学例1(1)出示例1组图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追问:你能说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同桌交流后班内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逐渐展示板书。
提问:第四个图与前三个图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明确: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第四幅图是把6个圆看作一个整体。
出示2/3提问:把()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学生讨论交流,班内汇报。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79e4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2.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5-46页《正比例的意义》图片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知道正比例的图像和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并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经历数据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和推理思想,感受正比例关系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师:这张统计表怎么填完整?师:你是怎么思考的?生:总价÷数量=单价(一定)图片师:表2谁会?生:因为体积不变,10×30=300,20×15=300,所以300÷15=20,300÷30=10…师:真好。
那么你刚才说的体积不变是怎么求的?生:底面积×高=体积(一定)图片师:这张表格呢?为什么填不出来?生:因为车价和车险的变化没有规律,没有不变的量。
师:请观察这3张表格,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把这两种量称为两种相关联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数量与总价、底面积与高和小轿车的价格与保险费这三组感性材料,让学生认识变量与不变量。
并从一般出发引导学生抽象出概念的基本特征,如果一种量变化会引起另一种量变化,那么这两个变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学习新知1.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师:谁来说说看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生: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师:谁能结合表格1来说说看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生: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所以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师:表格2呢?生:因为底面积变化会引起高变化,所以底面积和高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6b86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e.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下节课教学解比例打下基础。
教材直接以比例“2.4:1.6=60:40”教学比例各项的名称,即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內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
引导学生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追问“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即呈现:“2.4×40○1.6×60”。
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做一做”教学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个人认为这样的材料呈现方式至少存在两个弊端:(1)例题缺乏意义和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2)没有给学生想想的猜想和验证的空间。
【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设想】:1、教学情境的呈现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就好比创建了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
为此,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对情境的创设有如下考虑:简单却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教材中直接呈现比例“2.4:1.6=60:40”,并跟进两个填空:两个外项的积是(),两个內项的积是(),从而得出结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境太直接,牵住学生的思维走,没有提供可探究的空间。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73ae29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8.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1、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
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板书:直角等于90度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生回答后,板书:锐角小于90度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生回答后,板书:钝角大于90度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3.读一读,平角、周角。
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1.学习平角你们想当魔术师吗?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
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
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
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
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
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c977515a8102d277a22f14.png)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四单元:比例课题1: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P40的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比的比值和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X| k | B| 1 . c |O |m一、知识回顾1、 什么是比(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米,小张身高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3:81= := 10:6=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40页的内容。
(1)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操场上的国旗:: =教室里的国旗:: =小结:我们看到这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
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在上面图中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 :: = :(二 )合作讨论1.什么叫做比例2.组成比例要具备什么条件3.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展示交流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达标检测1.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练习八第1题。
3.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43:52和15:8 7 :41和20:711512和2016:2和2: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六P36 第2、3题六、拓展练习写比例用、、7、3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你能写几个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P41的内容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83652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1.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一、学情分析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
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
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
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
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算,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
2、例1的教学例题由两道题组成。
第(1)题采用“神州五号”的题材。
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
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等各种比。
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3.1 比例 ︳西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3.1 比例 ︳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913b5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0.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3.1 比例︳西师大版一、本节内容概述本节主要学习比例的定义,及其特征。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定义比例,掌握将比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1.掌握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3.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三、学习重点1.掌握比例的定义与性质;2.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习难点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前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性质,做好笔记。
六、学习内容及过程1.比例的定义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这种对应关系中,两个量的对应值之间存在一个恒定的比值关系。
例题:小黄自行车行驶共计20公里,共用汽油1升,比例为20:1。
2.比例的性质① 比例中,同类项的比例系数相等。
② 比例可以倒置,所得的新比例称为原比例的倒比例,其比例系数为原比例的倒数。
例题:已知比例5:3 = 10:x,求x的值。
3.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① 列出比例关系式。
② 求出所未知量的比例系数。
③ 解出未知量。
例题:小张用了1个小时走了8公里路程,求他以相同速度行驶72公里需要的时间。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2.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及比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将比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举例、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下一步,我将继续加强学生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会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讲解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突破难关。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44cdd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7.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课题:比例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单关的有关知识。
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例”在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符合某种条件。
今天这两个比的比值一样,能不能用等号连接呢?师:相机板书:3:5=2.7=4.5?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课题,提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三、自主探索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神圣不可侵犯,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设计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国旗为什么形状相似却大小不一,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受大小不同的国旗的变化。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72e2a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数学教案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比和比例教案,希望你会喜欢!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计算、探究、验证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待你们来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都能有收获。
大家有没有信心?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2、老师也准备了几个比,想让同学们求出他们的比值,并根据比值分类。
2:3 4.5:2.7 10:680:4 4:6 10:1/2提问:你是怎样分类的?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板书:两个比相等4.5:2.7=10:6 12:16=3/5:4/5 80:4 =10:1/2)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题。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
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再出示四面国旗长、宽的尺寸。
师: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 = 60∶40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4.5/2.7= 10/6请同学们很快地把黑板上我们写出的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43ad4c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2、学习例7(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由学生比、说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第1、2题2、P49第1题。
四、课堂: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五、作业P49第2题(1)(4)(5)(6)(9)六、课后作业1、P49第2题(2)(3)(7)(8)(10)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2】篇〗【教学内容】正比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 =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 =单价。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1c2b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7.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比例的知识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比例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内容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
本班学生对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又个别学生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这部分人群。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观察比例中的内、外项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出判断方法。
1/3∶1/4和12∶9; 1∶5和0.8∶4;7∶4和5∶3; 80∶2和200∶5根据学生的判断说出组成比例的方法。
3、通过师生能否组成比例的比赛诱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有什么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设计意图: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b437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2.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整体设计说明:本班的孩子基础较差,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课堂上的重点放在了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上。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时,重点突出孩子的思考过程,强调孩子有根据地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导入。
1、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说一说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过渡:同学们,比有各部位的名称,把比组成比例后我们有了新的名称,请自学课本第34页。
生阅读后,请同学说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的认识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让孩子们自学,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读数学书的习惯。
三、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投影出示)先小组之内说一说,然后在指名回答。
重点说分数形式的比例外项和内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学习组成一个比例的两个比哪两个数是外项,哪两个数是内项。
重点突出分数形式下怎么去找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投影出示几组比例,让学生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几组比例数字相同,但是书写位置不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a473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7.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复习导入:(1)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第一天第二天运输次数 2 4运输量(吨) 16 32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
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16 : 2)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2 :16; 4 :32; 16 :2; 32 :4;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
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e7e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a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习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出示:十二个小方块)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每行个数 1 2 3 4 6 12行数 12 6 4 3 2 1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生:……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三、合作自学探知1、学习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A、表中有哪两种量?B、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学生讨论……生反馈:……师:能不能举出三个例子生:10×20=600 20×30=600 30×20=600……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数量?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生: ……[板书出示: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2、自学例5:(1)出示例5: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习例5(出示三个问题)生: ……3、讨论准备题:(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b4052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c.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1】篇〗整理和复习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知识整理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
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基础练习1填空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
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
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5/x=10/3 40/24=5/x3 、完成26页2、3题综合练习1、A×1/6=B×1/5 A:B=():()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实践与应用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
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6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第【2】篇〗教学设计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1c6b2e01f69e314332947e.png)
六年级下册比例导学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四单元:比例课题1: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P40的内容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比的比值和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X| k | B| 1 . c |O |m一、知识回顾1、 什么是比(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米,小张身高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3:81= := 10:6=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40页的内容。
(1)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操场上的国旗:: =教室里的国旗:: =小结:我们看到这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
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在上面图中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 ::= :?(二 )合作讨论1.什么叫做比例2.组成比例要具备什么条件3.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展示交流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达标检测1.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练习八第1题。
3.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43:52和15:8 7 :41和20:711512和2016:2和2: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练习六P36 第2、3题六、拓展练习写比例用、、7、3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你能写几个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P41的内容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b5c09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6.png)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比例的计算方法。
3.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比例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生活案例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场合。
2.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比例的计算方法是比较两个量的相对大小关系。
3. 比例的计算方法3.1 基本比例比例的基本形式为a:b,表示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3.2 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当两个量的比例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乘以相同的系数来扩大或缩小比例。
4.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运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比例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练习与检测练习一1.甲乙两人的身高比例是3:4,已知乙的身高是160厘米,求甲的身高。
2.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如果长是15厘米,求矩形的宽。
练习二某班同学中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是2:3,如果男生有30人,求女生的人数。
检测题1.一本书的原价是40元,现在打八折出售,打完折后的价格是多少?2.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是4:3,如果小明的身高是120厘米,求小华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题目。
2.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例进行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还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掌握好比例的相关知识。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2160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2.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课前思考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自主进行意义构建。
再运用科学情境进行变式练习,丰富学生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从而内化比例的意义。
教学实践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为了让大家对陈老师的印象更深刻点,陈老师带来了自己的一张照片(课件出示照片),这张照片好看吗,陈老师打算把这张照片放在房间的各个地方,这些就是打算放上去的照片。
(课件连续出示3张照片)图片二、课堂探究同学们为什么笑了?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3号图与原图不像,1号、2号与原图像。
1号照片放大了,2号照片缩小了,3号照片变扁了。
1号、2号照片按比例变化了。
1号、2号照片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是像的。
为什么有些照片像,有些照片不像,“像”与“不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长和宽)。
照片的“像”与“不像”原来与照片的长和宽有关,那么长和宽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隐去照片内容,显示长方形)图片1.我们来看看原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6和4)1、2、3号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1号图的长是(),宽是()。
2号图的长是(),宽是()。
3号图的长是(),宽是()。
2.为什么1号2号图形与原图像,3号图不像,你能用算一算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吗? 同桌合作算一算、说一说。
课件出示学习单:图片3.交流:⑴材料① 6÷4=1.5 12÷8=1.5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算法,你是怎么想的?他发现原图、1号图的长是宽的1.5倍。
材料② 6:4=6/4=3/2 12:8=12/8=3/2你是怎么想的?他发现原图与1号图的长与宽的比值都是3/2材料①②同屏对比:我们发现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就是长与宽之间的比。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7278b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f.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比例的意义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1、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6 : 4.5:2.7 10:6二、新授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1)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口答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3)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并自学课本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6:10=9:15 8:3=3.2:1.2 1/3:1/6=16:8(3)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比例 课题1: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P40的内容 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计算比的比值和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学习过程:X| k | B| 1 . c |O |m 一、知识回顾1、 什么是比?(两个数 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米,小张身高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3:81= := 10:6=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40页的内容。
(1)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操场上的国旗:: =教室里的国旗:: =小结:我们看到这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 ?。
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在上面图中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 : ? : = : ?(二 )合作讨论1.什么叫做比例?2.组成比例要具备什么条件?3.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展示交流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达标检测1.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40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练习八第1题。
3.把能组成比例的写出来。
43 :52和15:8 7 :41和20:71 1512和2016:2和2: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六P36 第2、3题 六、拓展练习 写比例用、、7、35四个数组成不同的比例,你能写几个?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P41的内容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说说什么是比例?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7∶4和5∶3 80∶2和200∶5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科书41页的内容。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 60 :40 (标出内项和外项)两个外项的积是×40 =两个内项的积是×60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错误! = 错误!× 40 ○× 60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
(填大于或等于)2.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二)合作讨论,展示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3.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 );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三、达标检测1.填空。
(1)12:9 比值是(),13:14的比值是(),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23,则两个外项的积是()(3)根据×4=×8,可以写成比例( )( )=( )( )(4)13a =14b ,则b : a =( ) : ( )页做一做和43页第6、7题四、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五、课堂作业P43第4、5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解比例P42学习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重点、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解下列方程.34χ=15×38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 5∶1和6∶2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一)自主学习。
1.自学第42页。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2)学习例2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320 =1:10(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
(填等或不等):(4)列式解答解:设(5)例3为什么=×6,依据是什么?(二)合作讨论、展示交流1.讨论:同学们,你在解比例时有什么发现?汇报:解比例也是解方程2.合作交流完成。
解比例错误! = 错误! * 错误! = 错误!*3.将4、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或()。
三、达标测评1、做一做。
2.补充: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解比例:x = 23:x25= 错误!3 5 :712=910: x 错误! = 2 : 5四、课堂总结(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
(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五、课堂作业: P44第8、9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解比例的练习课P44第10——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地解比例。
2、会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再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教学难点:当比例中的两个比是分数比时,如何解。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1、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什么是解比例?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组比能否组成比例 6:3和8:5 :和4:50 31:61和21:41 :43和54:5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然后计算判断( ):4=20:16 15:( )=6:8已知b a=98,那么( )×9=( )×(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比例,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导学达标 1、解下面的比例X:2=9:3 :X=:9 25:15=X :24 学生独立练习,老师巡视,照顾学困生,指名板书 2、当出现34.2=X 72:2=5X 学生审题,哪些是比例的外项,哪些是比例的内项 如何解比例让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指名板书 3、列出比例,再解比例4和12的比等于16和X 的比 X 和32的比等于43和54的比 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比例,老师点拨强调:比的各个数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随便搞乱。
4、应用配制一种农药,药粉和水的比是 1:500,现有水6000千克,配制置这种农药,需要多少千克的药粉?学生审清楚题意,如果用未知数X表示药粉的质量,就可以列出比例进行解答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讲评三、达标练习P44第11、13、14、15题四、全课总结有什么收获?五、课堂作业P44第10题和第12题2.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P45-46【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渗透函数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长?小结:我知道像路程和时间、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1.自学例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同学们观察P45的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回答:(1)表中的两个量是数量和总价。
(2)数量增加,总价就增加;数量减少,总价就减少。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想一想:体积的数量和高是两种相关系的量吗?为什么?议一议:两种量的变换有什么规律?(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比值一定)教师提问:这个25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底面积一定)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教师板书:总价÷数量=单价)(4)我发现: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k ( )( )(5)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三、达标练习完成46页做一做四、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五、课堂作业P49第1、2题六、课后练习第3、4、5、6、7题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P47—48【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3、提高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轻松热身。
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1.自学例2,思考:(1)表中有哪两种量?(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回答:(1)表中的两个量是底面积和高。
(2)底面积的数量扩大,高反而缩小;底面积的数量缩小,高反而扩大。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教师适时点拨:想一想:底面积的数量和高是两种相关系的量吗?为什么?议一议:两种量的变换有什么规律?(随着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积一定)教师提问:这个3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一定)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教师板书:底面积×高=体积)我发现: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用字母可以表示为()x(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