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_1【DOC范文整理】
《第三课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征,并掌握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2. 学生能够理解普遍联系和孤立存在之间的区别,以及系统优化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及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讨论和讲解。
3. 准备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联系,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关系,人体与食物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新课教学1. 联系的含义和特点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
2.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如“蝴蝶效应”等例子。
3. 联系的多样性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4.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联系的特点和关系。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联系的含义、特点和实践应用等重要概念和原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教学设计

第六课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题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教材分析】本课是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主要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在本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课时为第 6 课第一框题内容,侧重于在认知层面帮助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包括矛盾的观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为学习运用矛盾分析法奠定了基础。
并形成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抽象性、深刻性还处在成长中,当面对比较系统、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逃避心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矛盾的观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
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掌握矛盾分析法,积极面对人生矛盾。
掌握矛盾分析法,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参与中的矛盾问题,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矛盾,培养乐观进取、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学生诵读古诗句,并分享对诗句的认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学生:自由发表对诗句的认识教师总结:老子的这段话提到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它们都有一种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哲学上就叫矛盾。
那么哲学上的矛盾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是什么关系?哲学上的矛盾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材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有哪些表现?
哪些是自在联系?哪些是人为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提示:(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探究四:
捕鼠器和鸡、猪、牛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邻居和朋友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轮留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后来农夫的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பைடு நூலகம்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连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2)初步学会能用联系的观点为处理某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方案。
过程与方法
以学案为对象,课前动笔,(此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交流展示成果,系统认识联系(此过程表述个性见解,廓清认识)→课上对比探究情境,提高认识、归纳结论(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由过程推理结果,学习新知的过程)→实战演练,直面生活(这是由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实践→明确认识→实践→提高认识→实践)
2、难点:联系的条件性;客观性。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哲学》(新教材)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3、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学情分析1.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
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在上了一个星期的高二年级后,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普通,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是我目前来说最需要做的。
2.结合有的班级都是女孩子,有的班级都是男孩子,去边学习氛围不高的情况下,我会将更多有趣的,当下青少年热衷的实例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让他们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哲学与人生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本章节应当结合相应案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方可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听理论性较强课程更感兴趣,加入了大量视频分析环节。
2.教学措施和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3范文整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学情分析】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延续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目标】l知识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比较系统和要素,概括系统的基本特征。
l能力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观念。
【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
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基于新课标的中职思政课“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为例

基于新课标的中职思政课“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为例发布时间:2022-01-06T06:17:23.969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月第24期作者:王珂扶慧娟孙明利于艳萍朱兵[导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本文以《哲学与人生》第四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王珂扶慧娟孙明利于艳萍朱兵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 102209)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本文以《哲学与人生》第四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为例,围绕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开展议题式教学。
从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入手,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流程,探究实施“学思析用评行”六大教学环节,以“知信行”为主线,有机融入“四史”素材,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对社会现实和人生问题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落实思政课“八个相统一”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思政课、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提出要培育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开展议题式教学,注重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
本文以《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四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构建中职思政课“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标准(2020版)》要求,结合《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内容,对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育人需求,使用国规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版),并结合学生对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际的现实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高中政治教学课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构建快乐高效课堂,促进快乐
校园建设,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 来,效果好起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课改给了我一个深 刻的启示,解放学生,开放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来的,唯有学生才 能创造奇迹。
快乐高效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 展示与互评代替了老师的例题讲评,更有助于学生的发 展。它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实现了共同发 展、整体提高的最终目标。
合作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有认知障
碍,特别是对系统和要素的知识认识有误区。
根据本人的教学思路以及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在教
学中我打算用讲述法、故事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
法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公共
教学策略选 参与意识,打造高效课堂。
择与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3.联系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判断所给的成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①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②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③唇亡齿寒。 ④时势造英雄,无风不起浪。 ⑤虚心使人进步。 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⑦牵一发而动全身。 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 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 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 一样吗? 实例探究 1: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人类过度的砍伐森林、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环境 的恶化,这说明联系具有(D)。 A.普遍性 B.多样性 C.主观性 D.客观性 (三)课后作业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事物之间的联系 是客观的、多样的。
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5篇

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5篇关于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2.提示与建议(1)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2)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二、高考考点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知识梳理】1、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7.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二、教材分析:本框题共两目:“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本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他观点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书乃至整个唯物辨证法部分都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
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初学哲学,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关系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四、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2、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3、识记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能从具体事例中分析明白,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选择最优方案,寻求最优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五、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六、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七、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课堂探究: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
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新课标对与该课题相关内容的要求是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领会全面得看问题的意义。
一是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是解析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解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握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框题。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是联系普遍性的重要表现,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犹如相邻教材内容间的“桥梁”,它顺承了教材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继而进一步介绍联系观的方法论,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第一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区别——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运用综合性思维方式,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三、教学目标1.围绕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准车主的困惑和迷茫”,开展序列探究活动,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明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义,把握世界规律,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2.通过辨析“国家应调动一切资源优先发展汽车产业”的观点,提炼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通过剖析潮汐式停车的成功经验,阐释系统的基本特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及科学精神。
(完整版)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熟练判断所研究问题是否是排列或组合问题;(2)进一步熟悉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计算技能;(3)熟练应用排列组合问题常见解题方法;(4)进一步增强分析、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认清题目的本质,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注重不同题目之间解题方法的联系,化解矛盾,并要注重解题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真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3)解决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案重点】:排列数与组合数公式的应用【教案难点】:解题思路的分析【教案策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提示,学生的学习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媒体选用】: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测度等)进行自主探索和研究.【教案过程】一、知识要点精析(一)基本原理1.分类计数原理2。
分步计数原理3。
两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即“联斥性”:(1)对于加法原理有以下三点:①“斥”——互斥独立事件;②模式:“做事”——“分类”——“加法”③关键:抓住分类的标准进行恰当地分类,要使分类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2)对于乘法原理有以下三点:①“联”——相依事件;②模式:“做事”—-“分步”——“乘法"③关键:抓住特点进行分步,要正确设计分步的程序使每步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彼此独立.(二)排列1.排列定义2.排列数定义3.排列数公式(三)组合1.组合定义2.组合数定义3.组合数公式4.组合数的两个性质(四)排列与组合的应用1。
排列的应用问题(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排列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
(2)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
2.组合的应用问题(1)无限制条件的简单组合应用问题,可直接用公式求解.(2)有限制条件的组合问题,可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求解.3.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排列组合的综合问题,主要是排列组合的混合题,解题的思路是先解决组合问题,然后再讨论排列问题。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了解掌握联系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及类型,并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教学工具:PPT、图片、案例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你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做?”2. 课堂讨论,分享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 引入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反思一、将哲学融入生活哲学难懂,哲学难学,哲学难教。
的确,哲学以其抽象的思维,深奥的理论,概括的语言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再深奥的道理,它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哲学虽然枯燥,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将哲学融入生活,我相信,哲学将不再难学,也不再难教。
这是我们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堂课的最大感触。
联系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有关联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或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过这样的思维方法。
所以这一课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特别是与中职生关联度比较高的这些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系统的观点。
我们的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再用这些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中的每一个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是通过从现实生活事例中提取哲学观点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通过鹿群与狼群的对立统一、太阳系行星的运转规律这一感性材料抽象出联系的概念及联系的普遍性。
另外还以美国太空总署研制的生态球为例,贯穿整堂课,分析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复杂性特征,可以集中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同时加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意义。
从整体来看,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从案例入手抽象出哲学观点,层层深入,逐步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系统的哲学观点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哲学课不能脱离生活,一是要深入地去挖掘教材,把哲学中的深奥道理简单化,生活化;二是要善于从生活中提取哲学观点,在平时的生活中为课堂积累素材;三是必须把生活事例同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也不能为事例而事例,而把二者割裂开来。
当然教育没有不变的套路,如何使政治教学既体现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动机,又能落实知识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这是政治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精选4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篇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次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同学分析高二同学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进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进展。
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同学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详细事例和当今时政,擅长利用同学身边的,贴近同学思想、生活、阅历的例子,制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三、设计思想教学中贯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握时代性,立足于同学现实的生活阅历;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实际的同学生活中,构建学科学问与生活阅历,理论规律与生活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知哲学,从而亲近哲学,让同学明白其实生活布满哲学,“生活到处皆哲学”。
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制造故事情境、体验情境等方法运用各种详细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以增加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同学想象和思索的乐观性,建构生活化的课堂。
应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同学实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育同学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力量;培育同学综合运用学问的力量以及运用所学的学问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简介联系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时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联系,人们能够将看似独立的事物联系起来,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它能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提高我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探讨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联系的观点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本文将从联系是什么、联系的重要性、联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联系方法以及联系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意识到联系的重要性,发挥联系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2 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只了解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联系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常常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建立信息的联系,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教学背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方式比较被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思考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将原本孤立的知识点进行联系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
2. 正文2.1 联系是什么联系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连接或相互作用。
在教学中,联系是指将所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联系不仅仅是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第4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认识,树立全面、系统、发展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具体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具:准备相关课件、案例素材及实物教具(如图片、模型等)。
2. 课前预习: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点。
3. 教室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联系的观点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2. 展示案例:胡蝶效应请学生诠释这个现象,并思考它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3. 总结并引出课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征请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征,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联系?(2)联系有哪些基本特征?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联系是普遍的?(2)联系的客观性表此刻哪里?3. 讲解因果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规律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因果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作用?(2)事物发展的规律有哪些?4.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干系及其方法论意义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干系是什么?(2)如何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干系?5. 教室互动: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在平时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例子?(2)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安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以“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身边的事物,以及在实践中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高二政治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4)

环节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系统优化的方法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探究3:如何理解用顶层设计的深层次重构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结合顶层设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解并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视素材: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哪些联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系统优化吗?
结合素材和课文,初步理解本课教学内容。
感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环节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展示视频: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未来!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
探究1: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是否相互孤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哪些联系,能随心所欲地协同吗?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
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课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二
课标要求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学习
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联系的含义、特点,掌握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要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认同国家发展战略,坚信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能够实现。
环节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立足整体,又重视部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初步形成从案例中感悟提炼哲理并运用哲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三、教学难点
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七巧板的神奇。
其实,七巧板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拼接组合成各种图形,而且在这拼接组合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七巧板,一起来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框题。
师:刚才每个学习小组都拿到了一个装有七巧板的信封。
现在就以七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执一板,完成右侧拼图。
我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小组在座位上完成。
比一比哪些小组拼得既快又好。
生:指名一个小组上黑板拼图,其它小组在座位上围成七人小组,完成拼图。
以下环节解决整体部分的含义
师:同学们,这是一幅由七块板拼接成的少女舞帕图。
图案中,每块板就是整个图案的一个有机组成一一
生:部分
师:而整个图案就是一个——
生:整体
师:整体与部分的内涵是不同的。
请大家结合图形和拼
图的过程说说对整体、部分内涵的理解
生:首先我们从图形来看,每块板是图案的局部,整个图案是全局。
再从拼图的过程看,整个拼图是一个过程,完成拼图
要先看懂图形,整体把握图形,然后把板子分发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图,然后对图案修改完善,的每个步骤就是拼图过程中的阶段。
从数量上看,一幅图形由多块板组成,完整的拼图过程是由多个阶段构成,整体是一,部分是多。
师:因此说,整体与部分在内涵上是相互区别的。
以下环节解决整体地位、作用、功能高于部分
师:少女舞帕图是由七块板组成的,其中任何一块板能够单独表现这个主题吗?
生:不能。
师:图案中的任何一块板都不能单独具有整个图案的表意功能。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生:整个图案是由七块板相互联接、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组成它的各个部分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每块板在特定的图案中有特定的功能,离开了具体图案,就失去了其在图案中的功能。
每块板都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存在,每块板都处于被整个图形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师:请举例说明以下环节解决整体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师:,这块板在图案中表示的是人的头,离开了这幅人物图案,我们还能说这块板表示的是人的头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板离开了图案就不具有在原图案中的表意功能
了?
生: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师:拿掉一块板,会对人物图案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说明了什么?
生: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
在。
师:这还是一幅人物图案吗?它觉得他像个什么图案?
生:不是。
更像乌鸦喝水图。
师:在新图案中,这块正方形的板表示的还是人得头吗?
生:不是。
代表的是石子。
师:一块板位置的改变使整个图案表意功能发生了变化,图案的变化也使各块板在图案中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
能及其变化甚至对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的。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初步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我们借助于一张图表来归纳小结一下。
懂得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生:既立足整体,寻求最佳方案,努力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又重视部分,
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师:能结合实例说说吗?
以下环节解决系统优化的方法
师:过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
素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系统呢?
生:系统是……
师:整体就一定是系统吗?
生:只有具备了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的整体才能成为系统
师:怎样才能把一个整体优化成一个系统呢?
生: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
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师:系统优化的方法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省泰中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同学们上学途中可能都会碰到一个问题:路难行,安全隐患多,城市交通问题突出。
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实现“交通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样一个人类梦想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请大家分析思考,jD模式是怎样体现系统优化方法要求的。
生:
师:
以下环节综合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解决人生问题
师:知识归纳:本节课我们通过对七巧板拼图的分析探
讨,初步懂得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初步掌握了系统优化的方法,这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用本堂课所学内容分析一个案例:
某校高二学生小明的歌唱得不错,被校合唱团看中了,同学们也一致推举他参加。
小明担心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影响高考。
而高考考不好,一生就毁了。
小明不愿参加。
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对小明同学认识的看法。
如果让你去跟小明做一些交流,你准备给他哪些建议?
生:组内分析讨论。
代表发言。
师:问引导学生分析说出:①“赢得高考就赢得一生” 说法不科学。
一方面他肯定“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关键阶段”。
运用知识:人的一生是个整体,是全过程,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夸大了高考在人生中的地位作用。
运用知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的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②认为“高中生的任务就是瞄准高考考试科目认真学习”的看法是片面的。
一是他对高考的认识不够全面,现行江苏高考模式是“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考查的是学生的全面素
质。
二是他把学习看成了高中阶段生活的全部,忽视了接受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全面素质,搞好学习仅仅是提高人全面素质的一个部分,而非高中生活的全部。
参加艺术团的活动有利于锻炼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③小明拒绝大家的推举,不愿意参加,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忽视了集体利益,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缺乏集体主义观念的人,走向社会,会漠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很难与人合作,很难融入社会,很难赢得一生。
运用知识:整体高于部分,部分应服从服务于集体,应有全局观念。
④小明把参加活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忽略和系统优化方法的运用。
第二问引导学生说出:①应树立全局观念,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把自己锻炼培养成素质全面、眼光长远、具有集体观念的人。
②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处理好学习、工作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统筹考
虑,
科学安排,优化组合
师:课堂小结提升,布置作业:人生是一个整体,规划好人生,可以让我们人生的脚步走得更加坚实,可以让社会因我们的存在更加美好。
课后,请同学们请尝试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做一份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