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其推荐教材为石应平编著的《中外民俗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

四、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中外民俗教案范文

中外民俗教案范文

中外民俗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是针对中外民俗的一堂社会科学课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中外民俗,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掌握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难点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尊重不同文化。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展示一些中外民俗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图片与什么相关。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民俗习惯。

Step 2 讲授1.介绍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比如,普通话年夜饭、美国感恩节、日本的節分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民俗,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有什么影响。

Step 3 学习1.学生自学分配的材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两个民俗习惯,包括其由来、形式和意义。

2.学生分组,互相讨论自己了解的民俗习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4 分享1.随机抽取小组进行分享,介绍他们了解的民俗习惯。

2.全班互动,学生对其他小组介绍的民俗习惯进行提问和评论。

Step 5 复习总结1.整理学生分享的民俗习惯,让学生总结中外民俗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对不同文化的民俗习惯应持何种态度。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的概念和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其他小组的介绍进行提问和评论,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但是,考虑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能力有限,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的知识和情感目标的培养。

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了解的民俗习俗比较有限,需要在后续课堂中继续学习和了解。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中外民族民俗课程标准《中外民族民俗》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中外民俗与旅游课程主要介绍民俗的基本理论及中外相关民族与国家的民俗文化生活。

重点选择人口多、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民族民俗作为讲述对象。

中外民俗与旅游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将来从事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管理、海乘服务的学生也大有裨益。

该课程对提高学生基本素养、了解其他民族、国家的生活习惯,外出旅游有很大帮助。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民俗基本内容。

2. 对不同现象的民俗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日常交际中得到应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国家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民俗》作为高职高专类旅游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旅游地理学》是本课程的基础,并与《导游基础知识》、《客源国概况》、《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72学时)中国民族的分布与现状 1学时中国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日禁忌习俗 1学时第一节汉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二节壮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三节满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四节回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五节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六节维吾尔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七节苗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八节蒙古族概况及民俗风情4学时第九节藏族概况及民俗风情4学时第十节白族、哈萨克、傣族概况及民俗风情2学时第十节其它少数民族概况及民俗2学时第三章世界民族概述第一节亚洲民族概述2学时第二节欧洲民族概述2学时第三节非洲民族概述2学时第四节美洲民族概述2学时第五节大洋洲民族概述2学时第四章世界部分民族民俗第一节日本 1学时第二节韩国 1学时第三节越南 1学时第四节泰国 1学时第五节新加坡 1学时第六节马来西亚 1学时第七节菲律宾 1学时第八节印度尼西亚 2学时第九节印度 2学时第十节巴基斯坦 1学时第十一节尼泊尔 1学时第十二节土耳其 2学时第十三节埃及 2学时第十四节南非 1学时第十五节法国 2学时第十六节荷兰 2学时第十七节英国 1学时第十八节希腊 1学时还有10学时用于2学时的复习,8学时的实习实训实训课安排: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

中外民俗教材教案教案标题:中外民俗教材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比较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异同之处。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3.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2.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民俗文化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1. 中外民俗文化教材和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他们所了解的中外民俗文化的例子。

Step 2: 介绍中外民俗文化(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中外不同民俗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包括但不限于中秋节、春节、圣诞节、万圣节等。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Step 3: 学习相关词汇和表达(15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学生可以跟读和模仿,以加深对词汇和表达的理解和记忆。

Step 4: 比较和分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中外民俗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

每个小组要准备一份报告,包括该民俗的背景、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并重点突出中外异同之处。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

Step 5: 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反思他们对不同民俗文化的态度和观念是否有所改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外民俗文化异同的短文,包括他们在比较和分析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中外民俗文化的庆祝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与外国学生分享中华文化或了解其他国家的民俗文化。

中外民俗学教案

中外民俗学教案

中外民俗学教案教案一课题:中外民俗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民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俗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3.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民俗现象的基本方法。

4.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俗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难点: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情境模拟。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展示世界各地不同民俗风情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民俗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象,那大家说说看,什么是民俗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俗就是民间风俗,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二、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进行深入研究。

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资料:比如日本的茶道、美国的圣诞节、中国的春节等。

问题:该民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反映了当地人民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讨论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三、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具体的民俗案例,如中国的婚礼习俗、印度的宗教仪式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师:大家看这个中国传统婚礼的案例,从婚礼的仪式、服饰等方面,我们能看出哪些文化元素呢?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婚礼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重视、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情境模拟设置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情境,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体验民俗差异带来的影响。

情境:比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的代表对于会议的礼仪和习惯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境模拟。

五、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俗的重要性和多样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关注和了解不同的民俗文化。

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民俗现象和文化内涵。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课(A类)计划学时:16时内容计划学分:校企开发:无考核方法:笔试适用专业:旅游英语一、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英语方向的专科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与旅游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融通,互补,衔接,确保了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非常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并且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项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教材的选取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借鉴和吸取众多中外民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了介绍。

《中外民俗》考核标准

《中外民俗》考核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考核标准1.课程考核形式考核形式为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为实践项目的考核,包含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职业素养、课堂表现等。

终结性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者考查,考核内容为理论+技能考核。

课程考核应纳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等要素,细化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与评价为课程抽考题库的依据,抽考题库应有效支撑和全面覆盖课程标准中的考核与评价。

2.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序号评价模式考核项目权重1形成性考核考勤/课堂参与表现/课后拓展40%2终结性考核理论考试/技能考核60%总计2)形成性考核权重比例见下表。

序号考核内容考核要点权重1考勤(课堂表现)考勤:是否按时,有无缺勤时;10%表现:是否认真,有无分心。

10%2课前预习讨论的参与态度:是否参与;10%数量:参与记录的多少;10%质量:参与质量的高低10%3课堂讨论与策划组织实施态度:是否参与;10%数量:发言次数的多少;方案内容的多少;10%质量:发言表达的效果;策划实施的可行性。

10%4课后拓展态度:是否参与10%提交报告、文档质量的高低10%合计100%3)终结性考核标准序号模块考核内容权重1民俗认知民俗的概念;民俗对民航服务工作的意义。

5%2服饰民俗汉族传统服饰构成及内涵;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及内涵;中外服饰文化比较;服饰民俗在民航工作的具体应用。

15%3饮食民俗不同国家和民族常见的主食与菜肴;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茶俗与酒俗;中外饮食文化的比较;饮食民俗在民航工作的具体应用。

10%4居住民俗不同国家和民族常见的居住习俗;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典型民居;中外居住民俗文化的比较;居住民俗在民航工作的具体应用。

10%5交通民俗不同国家和民族常见的交通民俗事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交通民俗文化;中外交通民俗文化的比较;交通民俗在民航工作的具体应用。

10%6人生礼仪民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婚俗事象;不同国家与民族的葬俗事象;中外人生礼仪民俗文化的比较;人生礼仪民俗在民航工作的具体应用。

河西学院《中外民俗》说课稿

河西学院《中外民俗》说课稿

《中外民俗》说课稿说课教师:赵宏亮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中外民俗》,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该门课程的整体构思,并以第一章绪论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中外民俗》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分类和介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外民俗知识,是其它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旅游服务人员全面热情宣传中国,推介中国的知识源泉。

本书知识结构上先总论后分论,全书共12章,1至4章总论用时20学时,5至12章分论用时20学时。

二、说学生本课程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贴近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人文课程。

开设在大四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是本课程的基础。

学生都已在大学二、三年级学习过,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民俗的五特点3.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民俗和旅游的关系重点:1、民俗及其种类2、民俗的基本特点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四、说教法1.讲授法:讲授本章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激情引趣法: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3.自身经历引导法:教师讲述自己在国内的旅游经历,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差异部分4.参与介绍法:自由发言谈论自己所了解的民俗活动五、说学法要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歌曲MV:《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设计意图:通过MV里的不同民族服饰,引入课题,比如藏族为什么喜欢穿宽大的、长袖、无襟的衣服。

主要原因是所生活区域高寒,昼夜温差大所致,即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一)民俗及其分类教师活动:1.民俗的过去和现在2.让学生参与介绍和演唱。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课程标准《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设专业商务英语(航空⽅向)规定课时36学分考核⽅式考查⼀、课程性质与定位《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产民俗、服饰民俗、饮⾷习俗、居住民俗、⼈⽣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学、民间科技⼯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提供较为全⾯的民俗⽂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为依据设置。

根据⼈才培养⽬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作需要,着重对学⽣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分析,理解民间⽂化的内涵,从⽽热爱中华传统⽂化,了解中外民族的⽣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化⾯貌,并在航空服务⼯作中传承和运⽤。

三、课程⽬标1、知识标准(1)了解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法。

(2)解读民间⽂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增进对民间⽂化的认识,如了解有关物质⽣产、⽣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仪俗,民间信仰,民间⽂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2、能⼒标准(1)培养学⽣解读民间⽂化的能⼒。

(2)培养学⽣运⽤民俗知识的能⼒。

3、素质标准(1)培养学⽣深厚的⽂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3)发展学⽣探究能⼒(4)拓宽学⽣民俗⽂化知识⾯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学⽣可根据兴趣需求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

四、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序号教学单元知识要求能⼒要求课时1 概述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掌握民俗的⼀般理论。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第2章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第3章1.2民俗的基本特征第4章1.3民俗的社会功能第5章1.4民俗的形成第6章1.5民俗与旅游第7章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2.4外国服饰民俗第3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3.5外国饮食民俗第4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4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4.5外国居住民俗第5章交通民俗5.1交通民俗概述5.2中国交通民俗5.3外国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6.1农业民俗概述6.2中国汉族农业民俗6.3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6.4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6.5外国农业民俗6.6农业民俗与旅游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7.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8.1人际礼仪民俗概述8.2中国人际礼仪民俗8.3外国人际礼仪民俗8.4旅游交际礼仪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9.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9.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9.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9.4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9.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第10章游艺民俗10.1游艺民俗概述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10.4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10.5外国游艺民俗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11.1宗教概述11.2佛教11.3基督教11.4伊斯兰教11.5其他宗教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12.1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12.2云南海埂民俗村12.3北京民俗博物馆12.4南京民俗博物馆12.5天津民俗博物馆。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大学中外民俗教案

课程名称:民俗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方法。

2. 掌握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如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

3. 比较中外民俗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2.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外民俗文化的跨文化理解。

2.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俗文化对于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此重要?二、讲授新课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解释民俗文化的定义、内涵和范围。

- 分析民俗文化的特点,如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等。

2. 中外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以节日为例,介绍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

- 以民间艺术为例,介绍中国的剪纸、年画、皮影戏等,以及外国的狂欢节、斗牛节、赛龙舟等。

3. 中外民俗文化的比较分析- 比较中外节日习俗的异同,如春节与圣诞节、中秋节与情人节等。

- 比较中外民间艺术的异同,如剪纸与圣诞节装饰、皮影戏与斗牛节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民俗文化?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民俗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撰写一篇简短的介绍文章。

2. 收集中外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外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代表性内容和比较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 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对于中外民俗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教学的大纲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这一重要的文化知识。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俗的定义和分类。

民俗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人们长期遵循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可以分为宗教民俗、婚俗、丧葬俗、节日俗等。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民俗的整体概念的介绍,以及各类民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介绍。

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婚俗的对比可以揭示出婚姻观念的差异,中外节日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节日的重视程度。

三、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民俗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实物、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

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传授具体的民俗知识,民俗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的明确规定。

五、评估与反馈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中外民俗教学大纲应包括民俗的定义与分类、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民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意识。

中外民俗说课

中外民俗说课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 第四级 » 第五级
重点: 重点: 1、民俗及其种类 2、民俗的基本特点 难点: 难点: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说 学 生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本课程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贴近 – 第四级 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人文课程。 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人文课程。开设在大二的第一 » 第五级 学期, 旅游地理学》 导游基础知识》 学期,《旅游地理学》、《导游基础知识》、《客 源国概况》是本课程的基础。 源国概况》是本课程的基础。学生都已在大学一年 级学习过,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级学习过,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 第四级 » 第五级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 第四级 » 第五级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
2、参与介绍和 演唱,讨论的文 化特征。 3、学生讨论归 纳
总结民俗的特 点:集体性和 社会性;地域 性和民族性; 传承性和播布 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1、播放在广西金秀 大瑶山,瑶族人民 在十月十五日晚就 举办“跳盘王”的 民俗活动。 2、播放美国圣诞节 的活动。 3、举行女学生的笄 礼 学生活动 1、让学生懂得,面 对开放的世界既要 尊重本民族的文化 价值,同时也尊重 其他民族的文化的 价值。 2、参与笄礼,感受 民俗活动的乐趣。 3、作为旅游接待者 了解中外民俗的重 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3.课程编码:081031
4.学时:共60学时
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二)课程性质
《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

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
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④教学行动导向化:重视行动导向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⑤课程实施一体化:实施主体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场所融教室与企业实习场所为一体。

⑥课程评价开放化: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方面。

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

评价主体:不仅有学校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

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3.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服务面向及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求而设置的。

课程体现“实用为主”,以酒店为环境,以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
(1)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以学生行动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学生全面参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计划、反馈控制、
评估结果等教学全过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伙伴。

主要方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现场汇报法等。

(2)课程实训:根据课程性质,每个模块内包含若干实训项目或任务作业。

(3)企业实践:围绕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引入“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成长。

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充分应用到的工作中去。

二、课程目标(预期成果)
(一)总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民俗的基本概念及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够描述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3)能够阐述中国传统饮食民俗及特色民俗;
(4)能够归纳出中国茶艺民俗的相关内容;
(5)能够解释中国的饮酒习俗;
(6)能够描述我国各名族、各个时代的服饰民俗特点;
(7)能够描述其他国家各名族、各个时代的服饰民俗特点;
(8)能够阐述国各名族、各个时代的居住民俗特点。

2. 技能目标
(1)能讲述各民族的人生礼仪习俗;
(2)能例证各名族主要的节日民俗;
(3)能讲述主要游艺民俗的内容;
(4)能讲述国内外主要的信仰民俗。

3.素质目标
(1)诚实守信、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合作意识;
(2)爱岗敬业、服务意识、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公关能力;
(3)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独立思考、善于交流。

三、内容标准
本课程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分为七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民俗绪论
模块二:饮食民俗
模块三:茶艺民俗
模块四:酒水民俗
模块五:服饰民俗
模块六:居住民俗
模块七:人生礼仪民俗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
1.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观察教学法、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动法、小组合作法、观点评论法、现场辩论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媒体展示法、自学指导法
2.教学内容建议: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民俗、茶艺民俗、酒水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
俗、节日民俗等,根据学生基础及课时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3. 教学重点: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人生礼仪民俗
4. 教学要求: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主,理论与实践融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二)教材编写
1.内容选择:课程内容以中外民俗知识为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2.内容组织:课程结构以民俗为主线,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项目化,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活动与知识关系,构建知识和技能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3.呈现形式:文字文本、多媒体、网络
(三)教学评价
1.评价的内容:知识、技能、态度
2.评价的形式:百分制、五级评分制
3.评价的方式方法:方式:考试或考查;方法:理论考试、实践考试、表现
(四)教学资源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该课程以在多媒体教室教学为主。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调整图书结构,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 广泛利用社会课程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五、附录
1.编制依据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课程标准制定及实施工作的通知》(院发〔2008〕67号);2011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执笔人:袁晋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