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四个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化是一个现代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又涉及现代性的问题,而现代性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简而言之,现代性是指人类社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体现出来的与之前的各种社会类型完全不同的特征的综合,包括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特征、信仰等方面。如哈贝马斯所言,“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无限改良和发展”。

现代学校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作为现代社会的子系统必然会体现出现代性,并且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促使着现代社会不断强化其现代性。但是,现代性这个概念毕竟过于抽象,所以还是讨论具体的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比较容易一点。如此,便遇到了这个话题的第一个(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即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真实内核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回答,所以思来想去还是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入手开始讨论,以此来推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点到即止。

现代学校教育需要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现代学校是源自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自觉意识,与其说现代学校诞生的条件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物质诉求,毋宁说是人类社会一种共同理念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第一个内涵就是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这里所指涉的管理理念主要是针对现代学校管理者群体而言的,当然笔者并无意将管理者群体与学校中其他群体隔离开来,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宽泛而言,现代学校中的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管理者。学校管理者的决策直接决定着学校

发展的前途,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政策制定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大量的办学经验也早已证实,管理理念的偏差所导致的决策风险是最高的。

现代教育是具有先导性社会特征的,对于现代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进程来说,现代教育总是在若干年前便已做好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准备。譬如,夸美纽斯在工业革命尚在萌芽阶段,便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据此创造性地提出了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现代学校的管理者,虽然不能强求必须像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这类人物那样出众,但超前的管理理念是必须具备的,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在理念层面如何超前?管理者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预判能力,这是任何社会正式组织对管理者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理念超前的必需品。现代学校管理者面对的是学校教育领域,所以与教育教学以及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素养是必须具备的。这一要求倒不难实现,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来达到目的,日常的自学也可以实现。但敏锐的预判能力则需要在经验、信息和思维能力等要素共同作用下才可以实现。

从经验层面来说,现代学校管理者一般都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这是成为管理者的基础。从信息层面来说,现代学校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搜集、解读和判断能力,必须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及时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政策。譬如当下的新高考制度改革问题。虽然所有的学校管理者都能够意识到国家高考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学校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改革,同时也能找到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怎么做,可能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校情:师资如何分配,绩效考核如何应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哪些需要补充等。从思维能力层面来说,现代学校

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才能在繁杂的信息中理清思路,所谓的创新也才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也才能够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社会功能。

现代学校教育需要教师专业素质的现代化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问题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就不再赘言了,这里需要讨论关于如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现代化的问题。一般来讲,进修和培训是我国当前教师群体提升专业素质的主要渠道(近二十年来基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兴起,学校中也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校本课题的研究),因此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但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来说,仍无法承认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从专业知识来看,当前我国教师群体的专业知识还存在很多缺憾。即使当前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以三四十岁为主)在自己上中小学时接受了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性的“应试教育”,但自身专业知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状况,这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时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教师在职前所接受的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存在问题,这种可能性随着国家对师范类课程的加强统一管理已经非常小了;二是教师在求学阶段出于自身的原因没能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是非常大的,但所幸国家近两年已经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本科教学评估、取消清考制度等;三是教师缺乏知识整合与更新的动力,这种可能性也很大。

从专业技能来看,自我国2001年基础实施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群体的

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师范生本科阶段开始便增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各项技能竞赛。但仍然存在表面化的现象,比如公开课和实际教学仍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群体,但技能层面的问题的确存在。

从专业情感来看,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存在很多问题,所谓的心理压力过大根源于工作压力过大。职业道德、师德师风方面近年来被曝光了很多严重的事件,同时国家也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总体趋势来看有所好转。但此类问题也同样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群体,当社会中的某些“非制度文化”与教师群体的“制度文化”相冲突时,教师和学校都不得不暂时妥协。比如,教师群体和学校所面临的学生家长群体的补课诉求。

从这三方面的问题来看,教师专业素质的现代化似乎还需要更多努力,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教师进修培训的质量、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师情感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关注点。事实上,每个学校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有制度保证的,那么具体措施上则可以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首先,管理者有必要在培训前与培训专家进行深入的沟通(这当然和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使后者的培训主题与内容更符合自己学校的现实需要;其次,可以在绩效工资制度方面做出一定程度的倾斜;最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情感和道德方面,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比如上级主管部门)来进行协调。

现代学校教育需要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进步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是毫无疑问的,从教学方法到教育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的工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教师和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唯一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