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doc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第六单元第21课《富贵不能淫》第1课时【学习目标】K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刍E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o猛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敝1>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棄。
【合作探究】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K馭下ZT.居■,立天下±1E.位…你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K本文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提示:本文先提出错观……然后如何批驳镂观……最后得出繪 ..... )飞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 如r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三、研读课文,2、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黨义【总结反思】1>古今异义(1)父命.之古义: 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2、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3、通假字往之女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屈、发、举、苦、拂、所以、过、作”等文言词语,并能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17、《孟子两章》导学案.doc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学内容而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二、研读课文,理清结构1、第一层(1句):总论。
摆出观点,捉挚全文。
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屮作用大小不同。
第二层(2—4句):从进攻一方和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层(5—9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2、分析议论文的三要素及论证思路和特点(1)第1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句揭示本篇的屮心论点。
(2)2—4句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3^ 3句举例(攻之而不胜)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4句举例(弃城逃走)论证屮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说明一: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说明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
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4、5—9句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一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说明一:“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
“故”一笔概插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说明二: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说明三: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说明卩叭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是怎样的?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采取“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议论屮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复习课导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导学案一、检测归纳,积累词语(一)复习检测:1. 法家拂士拂:2.动心忍性动:忍:3.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4.丈夫之冠也之父命之之往之女家之居天下之广居之5. 译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归纳整理:自己整理小组活动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虚词5.翻译句子方法二、精思探讨,解析文本1.梳理文章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从文中找出例子,朗读。
三、拓展迁移,能力上阶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奔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⑤白:禀告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单于愈益欲降之益2.羝乳乃得归得二、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居天下之.广居b.匈奴以.为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武既.至海上既.出军门d.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下列句子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四、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word文档

九年级下册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孟子》两章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助读材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1、本文的论点?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3、谈谈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五、自我检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3分)⑴池非不深也( )⑵委而去之( )⑶故君子有不战(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⑴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⑵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乌审旗第一中学(八上)语文达标检测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5.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6.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7.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8.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10.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学生).doc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学生)【教师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4.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知识链接】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 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
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教师导引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究竟是什么?。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字子舆,刍时现在山东邹城市)人。
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他主张"” “王道” “性善论” ""。
《孟子》是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问题导学读一读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注音(1)不为( )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3)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议一议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进行小组学习。
写一写4.(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一练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张永梅审核:郭丽琴崔小琴孟雅静学习目标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问题导学(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4.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5.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自由发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 (4)往之女.家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qiè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孟子》二章导学案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板
书
设
计
客观条件:苦、劳、饿、空乏、乱
(个人)造就人才
主观条件:改、作、喻
(国家)治理国家:入则……出则……国恒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初读课文,预习反馈
1.指名朗读。其余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预设:(1)正音:
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亦我所恶wù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
蹴cù尔而与之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之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称为“亚圣”。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我们曾学过他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3.助读资料: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导学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孟子二章》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梳理《孟子二章》重要知识点。
2.明确中考出题文言文方向。
3.总结归纳中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
2.对比阅读主观提答题技巧。
三、知识储备1、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他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把本来侧重于伦理原则的“仁”推及于社会政治,提出了以“仁义”为主导思想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
其主要思想是“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天生的。
2、课文储备《鱼我所欲也》: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运用比喻、举例论证、正反论证等层层深入,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开篇举例,由个人到国家,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文章特点: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3、文体知识重要的文言实词:A通假字 B一词多义 C古今异义 D词类活用重要的文言虚词:之、其、于、者、为、乃、故、因、乎、也四、课堂练习(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共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所识穷乏者得.我是亦不可以已乎与(3)景公致廪丘以为.养(4)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是()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貌若甚戚者.B、为宫室之.美/至之.市C、此之谓失其.本心/其其.不知马也D、为.宫室之美/乡为.身死而不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孟子》两章主备审核
课型探究展示课时间姓名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
达效果。
情感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
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
义。
学法导航 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
学习活动教学手记
△第一课时
引言: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
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块一、资料助读
•要求:边读边画重点内容,并当堂记忆,学时5 分钟。
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邹
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 没有被
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了
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
贵”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
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
后,地位日尊,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
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孟子的文章激切、刚
厉、理直气壮。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
越,锐不可当。
他乂善于运用各种驭诱论敌就范的手法,
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板块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展示,学时15分钟。
1、朗读指导: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语句,并标注一下朗读节
奏。
♦板块三、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学习任务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方法: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然后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学习任务二:累文言知识
⑴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委而去之()
.
亲戚畔之()
•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 .
(3)一词多义;
r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I以天下之所顺()
.
「地利不如人和()
L兵革非不坚利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
I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4)注意下列加点祠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板块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学习任务:边读课文边思考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展示成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
的?
%1根据论证思路,列一个提纲。
♦板块五、拓展延伸
活动内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 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板块六、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句、段摘抄在下面,并写点简评。
第二课时
♦情境创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
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
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庶鸟鹄飞” O沉溺于安乐中的
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板块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活动:听、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然后交流展
示,学时15分钟。
1、活动一朗读指导: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1)舜/发于/吠司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重读)
2、活动二学生大声读课文。
♦板块二、理解内容,积累知识
活动安排: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
每小题赋1分。
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一〉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状亩()②傅说()③胶鬲()
• • •
%1行拂()
.
〈二〉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入则无法家拂士
%1所以动心忍性
〈三〉一词多义。
r舜发于吠亩之中入则无法家拂士()
.
J行拂乱其所为()
.
庆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死于安乐()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发于声()
.
尸国恒亡()
.
Y
少牛亦死,举大计亦死()
尸扶苏以数谏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1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板块三、理清思路,感知思想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板块四、拓展小练笔
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学习方法:学生讨论,记录整理,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