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合集下载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教学设计: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感受民生百年变迁。

教学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导入新课:图片——“开眼看世界前有这样一个中国……”展开新课:板块一、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之表现:材料:四个不同时期中国“全家福”老照片展示探究活动之历史想象: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天津官宦家庭,1885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

1898年他与茶商之女俞氏成婚,同年因被说是“康梁同党”,携眷奉母逃到上海。

1905年时,其母去世。

1912年时,他在浙江执教。

1)说说他小时候如何穿衣打扮?2)他结婚时候新娘穿着打扮如何?3)他们结婚二十年后,大城市中知识女性婚礼会哪些新的元素?4)他在浙江与同事见面时,用什么方式打招呼?板块二、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之原因:议一议:促进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内外因素材料一: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跪拜礼与西方鞠躬礼在实质上的不同,指出跪拜含有臣服的意思,符合中国“礼”使人柔顺屈从的总原则……20世纪初年,反对跪拜礼的呼声随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运动而高涨。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1、外因:西方文明的冲击2、内因: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的变迁学习小贴士: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影响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探究活动之想一想: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吗?从地域分布来看有什么特点?2)农村变化小的原因何在?3)农村现在这一特征是否完全改变?你能举出具体事例吗?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何种举措?板块三、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之影响:学习小贴士:社会生活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他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同时对经济和政治具有一定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国民经济调整等重大史实。

难点: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活动方案】活动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自主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材料二:……“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活动二探索与失误——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1~P52第二目内容及下列材料,完成表格;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确定要把钢铁作为全党的第一位大事来抓,年计划要完成1070万吨,实现翻一番。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还有一个季度要完成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根本办不到的。

既然中央已经决定,只能完成任务,于是便号召全民大炼钢铁,大搞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中共中央发表公报,宣布粮食、钢铁的产量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特大的跃进。

从此,“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并称为三面红旗。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习俗
制作人:高499班 菜文迪 左淑琴
宗教信仰
清朝: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宽容逐渐转向 严格,对道教防范约束
民国:对佛教道教还提出“庙产兴学”,国 民政府把很多庙产都没收了,美其名曰办 学校,限制它;同时还发生了“非基运动” ,全盘否定基督教。当时学界主流为科学 主义所支配,以“不科学”为理由贬低宗教 。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有识 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 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 行创新等
现代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 逐步得到改善。②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③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 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④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 新中国成立到1956:唯物史观与中国实 际的结合,理论上有所创新新中国宗教 工作的黄金时期。确立的民族平等和尊 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 1957-1976:牛鬼神魔,民族宗教领域阶 级斗争扩大化。二是大量关闭拆除宗教 寺庙,粗暴限制宗教正常活动
• 1976-今: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鼓励宗教 自由
图文收集人:赵茂宇 资料整合人:王意
婚丧习俗
婚丧习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 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 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 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简约文明 父母包办――自由恋爱
资料收集人:王聪 杜子一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根据中国民生百年变迁,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2.学会多方面搜集资料,按需求整理资料,学会制作幻灯片;3.探究引起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过程与方法1.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确定展示的形式,可采用多种形式展示;3.锻炼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了解,感受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2.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背景原因和表现。

难点: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学习历史的基础,而且初中也曾经学过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且当今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上网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的能力,能够按要求搜集资料进行整理、展示。

四、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五、教学构思1.本课的主旨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途径是教师安排学生课余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结合书本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图片等。

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分析,最后整理成博物馆的讲解稿。

课间相互学习,课中通过模拟博物馆的方式进行讲解演示是本课最大的亮点。

2.关于难点突破,教师将设置选择题以课堂竞答的形式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百年的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诸多方面。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

中学同课异构赛课教学设计课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授课教师:授课班级:高三(17)班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原因和影响,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习题的练习,提升学生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2)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示范,让学生明确主观题的解读的答题规范;情感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引导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难点: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三、考情分析1、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经济全球化成为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近几年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均有命题,2015年全国2卷35题、2016年全国1卷35题和全国3卷34题、2017年的江苏卷和浙江卷中均已出现。

3、今后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主要考查方向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对策等。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从我们日常生活方面的使用经济全球化的产品说起……二、新课讲授(一)回顾梳理,落实基础1、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历程(3)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4)如何评价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2、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1)古代中国(明清)与世界经济的联系(2)近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世界经济3、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机遇与挑战(2)应对对策(二)小题训练,夯实双基1、“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开始在全球普及。

”这一现象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科技促进社会转型C.大公司的相互竞争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ppt 人教课标版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ppt 人教课标版

交通工具的变迁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但与西方先 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非常慢。例如陆路 上的马车、牛车、独轮车、轿子等,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 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 交通的落后不仅給人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 资讯的交流与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 中国要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 代化的交通事业。
三 50 年 代 列 宁 装 备 受 青 睐
四 70 年 代 军 装 最 具 特 色
70年代先是中苏交恶,毛泽东指出准备打仗,局势一 触即发,报家卫国成为人们的梦想。那个时代的很多中 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
五 80 年 代 碎 花 衣 裳 和 的 确 良 面 料 成 为 时 尚
六 90 年 代 至 今 五 彩 缤 纷 追 求 个 性 的 现 代 服 饰
2、民国时期:西式建筑露峥嵘 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 (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 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 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 洁明朗。此楼的建造明显受到 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芝加哥高 楼建筑风格的影响,外部不重 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 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 上的大楼
3、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 他们一般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
4、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一般新 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 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 大礼服和白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等拍摄 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续到50年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 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有何启示?
三、互联网的兴起
1、集报纸、广播和 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互联网有何优势?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 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6)改革开放前,报刊有:《人民日报》等
繁 (7)改革开放后,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 荣 纷创办起来。
问题探究2
报刊业对近代 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哪些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化的武 器,发挥着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 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中共创办的政 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 的胜利,发挥了重要 作用。
思考: 我国报刊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请根据课本内容,归纳出我国报刊业的情况。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形 (1)外国人在华创办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申报》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 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 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 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 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量 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 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 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 《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 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 放前夕,该报终刊。
八十年代有《阿Q正传》、《红高粱》 等影片。
九十年代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一个 都不能少》等影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历史展览一、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途径、多层次的进一步去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关相关探究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对中国百年民生变迁的史实、背景识记并了解。

2、史料整合能力、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属于历史探究活动课,对于这一类的课程,学生应该是比较感兴趣的。

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来增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锻炼收集、整合历史信息以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因此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的准备到完成的过程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1、给学生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2、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历史探究课,课前准备是时分必要的,拥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探究课的重要前提。

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

根据实际情况,我提前了两周把课前准备的任务布置给学生。

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四个大组,由每个组的组员自主选出一名组长,然后将本单元的知识点分成衣、食、住、行四大版块,由四个大组分别承担一个版块的内容,然后根据本组所承担的版块去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

组长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段把任务分成若干部分,再分别布置给不同的组员,每个搜集任务由二至三个组员共同完成,最后再将搜集到的资料交给组长。

考虑到搜集资料需要时间,因此我特意提前了两周左右的时间把任务布置下去,并且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完成任务。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以及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四、作品要求(纸质作品)
• 1.将搜集的文字、图片、调查资料等资料, 进行整理,制作成展览作品(纸质); • 2.不得少于4张A4纸。 • 3.作品6月4日前以纸质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交 老师。
其他说明
1.选题限国内情况 2.时间跨度:辛亥革命~今 * 每组完成一个作品。 **必须是小组成员劳动所得,不得抄袭。 ***如有雷同,小组均不得分。
期末成绩评定
• 期末总成绩=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笔 记评分+期末考核分数 • 各部分所占比例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Fra bibliotek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社会实践
一、选题
选题范围: 选题范围: • 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 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 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分组:自由分组,每组5人,设小组长,班长 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下周一 上课前报给老师。
选题参考
• 社会风俗方面:婚礼 嫁妆 头饰 发型…… • 校园方面:如书桌的变迁 , 百年教室变化,或者 毕业照片百年变化…… • 服饰方面:(男装 女装 童装 …… ) • 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 • 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 迁…… • 百年社会环境变化…… • 爷爷、爸爸、我……
二、资料收集:
• 采访老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 的专业人员, • 阅读报刊杂志、书籍 • 到图书馆、博物馆 • 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 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了解民生百年变迁 的基本情况。
三、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附图片)
•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对比 和分析: • (1)总结:总结变迁情况; • (2)分析:尝试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 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

一 自主学习,感知目标
2.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3.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标志: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4.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1958年,北京电视
二、合作探究,理解目标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 源于农村的哪项改革?《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 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 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二三十多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 果作为拜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 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些变化原因哪些?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9.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习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 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二三十年前,不少桂阳人每逢春节提糖果作为拜 年礼物,这种情况在当今已不常见; 过年时在县城及 周边地区燃放烟花爆竹的人明显减少。你认为导致这 些变化原因哪些? 答:原因:
(4)答: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 开放。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四分钟内完成1——8题;
选择题最多30秒完成一个;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1、B 2、D 3、C 4、D 5、D 6、C 7、A 8、答:含义: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
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三、限时训练,检测目标

探究活动课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探究活动课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进一步感受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培养历史意识。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和增强人文素养与民族精神。

●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本节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还另外尝试其他形式的活动。

例如可以围绕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情况,要求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演讲词,开展“演讲比赛”;也可以注意整理发掘民生变迁的趣味话题或内容,撰写相声与小品作品,并进行相关文艺表演;还可以进行“模拟电视访谈”等。

2.教材对本节课活动的内容、任务、目的、成果、过程、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指导,建议教师在以下方面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1)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百年的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诸多方面。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选择好更具体的活动主题。

然后对本班或本年级同学中选题情况进行统计归类,按相同题类进行分组,要求同组同学加强协同合作与研究。

(2)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或相关展览会、或文艺演出、或演讲比赛等。

(3)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白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百年民生的变迁情况,并进一步探索其历史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与科研的能力。

(4)制定一个较详细和完备的活动过程、步骤的流程表。

如:(5)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教师要对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历史分析与探索的规律性因素进行说明和指导。

●教学案例【例1】“中国女性服装百年时尚回顾”——小型历史学习展览会。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社会调查与展览活动的方案
 一、发起。

本次活动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探究活动的要求举行,是完成新课标课程的必修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新课改教书必须育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本质要求。

 本次探究活动课将作为高一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入学分,望同学们百倍努力,人人争取优良表现。

 二、自主选题探究。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自愿自主地在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先小组讨论确定要搜集的材料,设计要进行调查访问的表格和问卷,再各自回家分别搜集材料,进行调查,返校后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写作综合性学习报告,参加演讲比赛和历史展览会。

(请参见人教版《历史》P76探究活动课)
 三、时间:
 4月30日——5月2日,五一假期学生回家调查收集
 5月4日——5月25日,材料整理和学生电子演示文稿制作
 5月26日——6月4日,演示和演讲竞赛
 6月10日举办历史展览会,并将全过程录像保存
 四、上交资料
 (一)书面。

 ①学生百年民生变迁调查表(见附页)。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秀课件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优秀课件

一 晚 清: 从 长 袍 马 褂 到 近 代 服 饰

民 国: 中 山 装 中 国 特 色 中 西 合 壁
近代旗袍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代 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 开来。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服饰展厅
住房展厅
中国民生 百年变迁
风俗展厅
交通展厅
服饰展厅
服饰的由来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 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 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 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 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 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 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 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 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马车
轿子
黄包车
永久自行车
捷安特自行车轮船源自火车蒸汽机车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汽车
飞机
空中客车A380
冯如和他的飞机
婚姻百年
1、清末民初极具 历史价值的一张照片, 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人 们结婚时的情景。
2、1919年“五四” 运动前,中国人结 婚崇尚红色,新人 是绝对不允许穿白 色衣服的。
三 50 年 代 列 宁 装 备 受 青 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活动形式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

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

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

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

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深刻。

2.教材分析这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被我们和我们的父辈、祖辈感受着。

即指出了本课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教材提出了本活动课可涉及的众多领域,以“活动任务”的栏目,布置了探究活动课的具体任务。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

过去,我们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或者说是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

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它们。

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

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也会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

这里所说的民生变迁,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

我们的活动课就是要探究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历史。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这就要了解民众生活的方式、了解衣食住行,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富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历程。

在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百年间,中国民生的变迁,跨越了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的质的飞跃过程。

近百年的民生变迁,其因素是多方面的。

教材中对于时代背景的交待,采用列出时代发展大事记的方式,以引导学生重视民生变化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密切相连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新旧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交替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辛亥革命前,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出现了社会生活模式的变换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更新。

辛亥革命后,阻碍这一转变的传统君主专制主义政治被推翻,社会生活的演变在速度、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趋势显著。

1949年共和国建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使人民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变更加巨大和丰富,不仅民众的衣食住行发生变化,而且民众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也有变化。

教师可以作这样总结:中国近百年的民生是在吸收和扬弃的过程中,按照中国人民自身的生活逻辑不断地发展和演变的。

教师要从历史的角度,概要指出其变化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民生变迁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到社会发展和民生变迁都是不可抗拒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探究性活动时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了解民生的百年变迁。

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民生百年变迁的感性认识,探究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原因或背景。

(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科技发展、思想文化原因等)第三、运用历史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于人类社会、人们认识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很好的选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使活动成果更为丰富、多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活动内容:根据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要求学生选择一个领域或某个侧面,例如: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城市人民生活的近代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讯电话的演进、新兴的行业、服饰与文化、家庭生活的变迁等,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或进行访谈调查,多渠道了解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

将材料进行整理,举办一个“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活动过程:第一、提前三周向学生公布活动课内容,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教师可作一些选题方面指导,选题宜具体。

如:交通工具的发展、各种购物票证与家庭生活、探寻祖籍的变迁等。

第二、一周后由课代表统计学生的选题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结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请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有关本题的资料。

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订具体行动计划。

教师可协助安排或介绍联系相关事宜。

第三、各小组学生再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如下任务:搜集有关社会民生变化的资料、图片、实物以及电子音像材料,或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

了解民生百年变迁的基本情况。

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资料,作出你的评析,并根据民生的百年变迁,探究民生变迁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第四、将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按参加展览的要求进行整理制作,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

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参展,设题要醒目,内容要具体。

布置历史展览会场。

2.教学案例案例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中的“行”就以交通为例,随着人类步入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近代社会,交通动力相继实现了从蒸汽机到电气化直至原子能时代的跨越,摆脱了以使用畜力、水力、风力甚至人力交通的束缚,创制出多种现代交通工具,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

主题: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人类的衣食住行,其中“行”的变化,包括交通工具的更新嬗变、道路桥梁的修筑和建设以及日新月异的新兴旅游事业的发达,是制约社会生活加速发展还是延缓迟滞的重要因素。

它涉及到人们交流的方式、速度和距离的范围,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有人力肩扛而行。

清末民初仍被使用。

民国初年,代替轿子而盛行一时的是从西方传入的马车。

但马车风光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30年代以后,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成为城市中主要交通工具的当数人力车,北方称“洋车”,南方称“黄包车”。

抗战时期,出现了三轮车。

真正代表中国交通工具重大进步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

中国的有轨电车是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汽车兴起后,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取而代之。

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空的突破和超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更新。

至于其他交通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活动程序:第一,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即传统交通工具的嬗变。

第二,搜集有关传统交通工具变化的资料、图片以及电子音像材料。

第三,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为制作展览用的展板作准备,有条件的可以制作配合历史展览、图文展示的演示文稿等。

第四,探寻交通变化的原因,要从世界的角度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革命。

主题扩展:结合自己或家庭使用的交通工具,谈谈“我家的交通工具”,以展现交通百年变迁的轨迹。

案例二调查报告1.填写有关现在居家用品中电器类的物品登记表2.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案例三专题采访1.有关生活中使用的票证(1)采访世纪老人、社区、家庭成员,了解百姓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票证。

(2)探究各种票证使用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2.根据以上的专题采访,撰写专题采访报告。

3.将采访中拍到的资料、收集到的票证整理,以备展出。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进行采访,了解社会、与人沟通,学会做事。

通过采访,切实感受到民生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它与历史发展的基础、国家的政策、社会经济的现状相关。

因而,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见证,是人们认识社会的窗口。

希望老师与同学能很好完成此课题,更多了解中国民生方面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