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版中医妇科学

合集下载

七版中医妇科学

七版中医妇科学
症状
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沈弱..
治则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蓍、阿胶
肾虚
肾阴虚
月经
经血非时而下、量或多或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
左归丸合二至丸
治则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
血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加桃仁、当归、红花、夏枯草
气滞血瘀
月经
经期延后;量多或少;淋沥不尽;色黯红;质稠或有血块;渐致闭经..
症状
婚久不孕;伴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拒按;胸胁胀痛;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沈涩..
治则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药
膈下逐瘀汤
肝经湿热
月经
月经稀发或闭经或紊乱..
症状
婚久不孕;体型壮实;毛发浓密;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大便秘结;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药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阳盛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感、有臭气..

中医教材最新版

中医教材最新版
中医教材最新版
1、七版教材
《方剂学》七版
《内经选读》七版
《中药学》七版
《中医内科学》七版
2、教材
《医古文》
《针灸学》
《中国医学通史》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学》
《中医伤科按摩学》
《中医外科学》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医学》六版《中医眼科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饮食营养学》
《中医诊断学》
3、其他
《方剂学讲稿》邓中甲
《中药学讲稿》张廷模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李德新
《中医诊断学》讲稿
《中医诊断学讲稿》朱文峰
中医内科方剂索引

第七版中医学电子课件

第七版中医学电子课件

三、虚 实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 虚证夹实 虚实并重
(2)虚实转化
实证 虚证(常见) 虚证 实证(少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阴 阳
八纲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表证、热证、实证 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 阴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阴 阳
阴阳 阴证: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病变和证候,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热
2.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①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②寒热转化: 由寒转热、由热转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热
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 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 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
治则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银翘散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燥热犯肺
燥热犯肺:是指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 候。 证候 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唇舌口鼻干燥,头痛或胸痛或 痰带血丝,舌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
治则 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治则 祛痰开窍
方药 礞石滚痰丸,温胆汤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是指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表现 出来的证候。 病因 情志不遂,气机不舒,郁而化火,浊津成痰, 内扰心神。
证候 发热面红气粗,口苦咽干,痰黄,喉中痰鸣, 狂躁诈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神志错乱, 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 治则 清热祛痰 方药 安宫牛黄丸,礞石滚痰丸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精品资料

中医妇科诊疗常规精品资料

中医妇科诊断惯例崩漏(功血)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 7 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第一版社, 2002 年)。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态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只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

后者称为“漏下”。

崩与漏出血状况虽不一样,然两者常相互转变,交替出现,且因病因病机基真同样,故概称崩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 7 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第一版社, 2008 年)。

(1)病史详尽认识异样子宫出血的种类、发病时间、病程经过、出血前有无停经史及过去治疗经过。

注意患者的年纪、月经史、避孕举措、激素类药物使用及浑身与生殖系统有无有关疾病如肝病、血液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等。

(2)体格检查包含妇科检查及浑身检查,清除生殖器官及浑身性器质性病变。

(3)协助检查子宫内膜取样如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或组织检查、超声检查、激素测定、妊娠试验、宫颈细胞学检查、血红细胞计数机血比容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

二、辩证论治1.肾虚证(1)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只,或停闭数月后又忽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 20g、山药 15g、枸杞子 15g、山茱萸 15g、菟丝子 15g、鹿角胶12g、龟板胶 12g、牛膝 12g、旱莲草 12g、炒地榆 12g。

(2)肾阳虚证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只,赤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昏暗,畏寒肢冷,色清质稀,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 10g、肉桂 15g、熟地黄 12g、山药 15g、山萸肉 12g、枸杞子12g、菟丝子 12g、鹿角胶 12g、当归 10g、杜仲 12g、党参 15g、黄芪 12g。

中医妇科学方剂教学补遗

中医妇科学方剂教学补遗

校 中的应 用 ,标 志着 我 国高等 中医教 育的不断改 革与深 期及 《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年第 1期 检得文献两篇 ,以 01 2
入 ,将在 中 医妇科 学学科发 展史上 产生深远 的影 响 。然 四逆 四妙散加减 治疗慢性盆 腔炎及 黄带 。对 比药物 组成
而 笔者 于 教学 工 作 中发 现 ,教 材 中尤 其 是 总论 第 五章 不甚 相 同,前 者 由红藤 、败酱草各 3 g 0 ,丹参 1 g 5 ,柴胡 2 ,枳实 1g 5 ,苍术 1g 5 ,黄柏 1g 2 ,薏苡仁3 g 0 ,川牛膝 “ 妇科 疾病 的治疗 ”章节 中 ,涉及 多首临床用方 ,而在 1g 附 录方 剂索 引中未 曾收入 ,为避免课 堂教学产 生歧义 ,
5, 疏 肝泻火 ,理气调经 。原书称 “ 方补肝 之血 ,而解肝 方 。 由瓜 萎 1 g 石 斛 、生 地 、瞿 麦 、益母 草 、牛 膝各 此 g 马尾连6 等药物 组成 。 g 之郁 ,利肝 之 气 ,而 降肝 之 火 ,所 以 奏功 之速 ,下 月 1 g 玄 参 、麦冬 、车前 子各 9 , 2,
功效滋 阴清热 ,宽 胸和 胃 ,活血通络 。主治素 体 阳气过 中医学 院经验方 。主要成分 为 :龟版胶 、紫河 车 、紫石
盛 ,肝 热上逆 ,胃热灼津所 致 阳明津 液枯竭 ,冲任失养 英 、淫羊 藿 、菟丝 子 、党参 、桃仁 、当归 、白术 等 ,全 之月经 不调 ,尤其擅长治 疗阴虚 胃热 引起 的月经后期 和 方具有补 肾健脾 ,益血调经 之效 ,既温养先天 肾气 以生 精血枯竭之经 闭。 精 ,又培 养后天 脾 胃以生 血 ,佐 以调 和血脉之 品 ,使精 4 三妙 红藤汤 :见教材4 页 “ 9 利湿 除痰 ”治法 条下 。据 血充足 ,冲任得养 ,促进子宫发育 ,并使胎孕易成 。 2 补血育 宫”治法 条下 。出 罗元 恺先 生 主 编高 等 中医 院校 教学 参考 丛 书 《中医 妇 8四二五 合方 :见教 材5 页 “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一节 癥瘕 第二节 盆腔炎
第三节 不孕症 第四节 阴冷
第五节 阴痒 第六节 阴疮
第七节 阴挺 第八节 妇人脏躁
附篇
附录1 主要 参考文献
附录2 妇科 常用方剂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十节 痛 经
03
附:功能失 调性子宫出 血
05
附:多囊卵 巢综合征
附:子宫内膜 1
异位症(内异 症)
2
第十一节 月 经前后诸证
3
第十二节 绝 经前后诸证
4
附:经断复来
5 附:绝经妇女
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带下 过多
第二节 带下 过少
01
第一节 恶 阻
02
第二节 妊 娠腹痛
03
第三节 异 位妊娠
第三节 辨病与 辨证
第二节 常用外 治法
第一节 常用内 治法
第三节 中医妇 科急证治疗
01
第一节 青 春期与月经 期卫生保健
02
第二节 新 婚期卫生保 健
03
第三节 围 生期卫生保 健
04
第四节 中 年期卫生保 健
06
第六节 妇 女心理卫生 保健
05
第五节 围 绝经期与老 年期卫生保 健
临床篇
第六章 妇科疾 病的治疗
第五章 妇科疾 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七章 预防与 保健
第一节 中医 妇科学的定 义、范围与 特点
第二节 中医 妇科学的发 展简史
第一节 外生 殖器官
第二节 内生 殖器官
第一节 女性 一生各期的 生理特点
第二节 女性 生理特点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二节 辨证
第一节 四诊

子宫内膜息肉妇科诊疗方案

子宫内膜息肉妇科诊疗方案

子宫内膜息肉(EP)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本病临床表现包括妇人下腹部胞宫有结块,兼有或胀满、或疼痛、或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即可诊为症瘕。

根据子宫内膜息肉的体征,结合B超检查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⑴临床表现:①.子宫内膜息肉一般无症状,单发的较少见。

②.多发性、弥漫型者常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巨大息肉或突出于宫颈的息肉,常继发感染、坏死而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及伴有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③.可有不孕。

④.可发生绝经后阴道流血。

⑵体征:妇科检查子宫稍大,如子宫内膜息肉蒂长者宫颈口可见到或触及肿块。

⑶诊刮、B超及/或宫腔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4)子宫内膜息肉分型:可以分为以下四型:功能性息肉(来源于成熟的子宫内膜)、非功能性息肉(来源于未成熟的子宫内膜)、腺肌瘤型息肉和绝经后息肉。

功能性息肉来自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反应,并随卵巢周期而变化,月经期可部分或全部脱落。

对于无症状的功能性息肉,可选择期待疗法。

对于有症状的EP 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二)证候诊断:1.气滞血瘀证: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2.痰湿瘀结证: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量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3.湿热瘀阻证: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兼杂;兼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闭结,小便黄赤;舌黯红。

有瘀斑,苔黄,脉弦滑数。

4.肾虚血瘀证: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腰酸膝软,头晕耳鸣;舌黯,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适应症:症状不明显、近绝经年龄或及全身情况不能胜任手术者,均可根据全身症状及舌脉选择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

异位妊娠(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医诊疗常规异位妊娠,中医学古籍中无此病名”但在〃妊娠腹痛“、〃胎动不安〃、“癥寢’等病证中有类似症状的描述。

《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凡孕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中最常见的为输卵管妊娠,约占95%,>诊断标准(-)中医症候诊断标准(优化)凡患者出现停经、腹痛、阴道出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史,或盆腔炎史,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宁,晕厥、四肢厥冷, 或冷汗多,表情淡漠,脉微欲绝”出现休克,其严重程度无法用外出血加以解释者,均应怀疑异位妊娠的可能。

此治疗方案根据《中医妇科学》第二版分证型为未破损期、已破损期的不稳走型、已破损期的包块型。

详细证型诊断如下:1、未破损期:患者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

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

脉弦滑。

2、已破损期的不稳定型:输卵管妊娠破裂后时间不长,病情不够稳定,有再次发生内出血可能者。

脉细缓。

3、已破损期的包块型:指输卵管妊娠破裂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脉细涩。

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治疗(优化)1、未破损期:症状:患者可有早孕反应,或下腹T则有隐痛,双合诊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

尿妊娠试验多为阳性。

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选方:①宫外孕保守方(科硏项目)方义:选用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白及、槐米止血,鸡血藤活血通络,螟蚣散结通络。

配合米非司酮治疗时z出现白细胞降低等情况,加用黄罠。

②宫外孕2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2、已破损期的不稳定型:症状:输卵管妊娠破裂后时间不长,病情不够稳走,有再次发生内出血可能者。

脉细缓。

治法:活血祛瘀、佐以益气选方:宫夕卜孕1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3、已破损期的包块型症状:指输卵管妊娠破裂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脉细涩。

治法:破瘀消癥选方:宫外孕2号方(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加减(二)中医特色治疗(优化)1・中药封包外敷:方法:以白色棉布缝制成大小适中的布袋,装入药物首次以温水浸湿后,隔水蒸40〜60分钟,乘热敷下腹部或腰砥部30分钟(封包下垫毛巾4〜6张,上罩塑料袋,随着温度下降逐渐拆除),每日]次,治疗后药包夏日放入冰箱,冬日放在干燥通风处。

广州中医药大学部分相关考试科目参考书

广州中医药大学部分相关考试科目参考书
2、〈〈实用中医骨伤科学〉〉韦贵康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09
中医骨伤科学
1、〈〈中医骨伤科学〉〉二十一世纪教材,王和鸣主编,
2、〈〈实用骨伤学〉〉胥少汀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10
脊柱外科学
脊柱外科学胡有谷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中医妇科学
01
中医妇科学
1、《生殖免疫学与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罗颂平主编
05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王海燕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肾脏病学》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06、30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第七版,主编周仲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08、17
中医内科学
1、《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中医妇科学》欧阳惠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02、03
中医妇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2003年8月,第一版。司徒仪主编,科学出版社
04、05、06
中医妇科学
1、《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欧阳惠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妇产科学〉〉第六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儿科学
01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主编
温病学
1、《温病学》林培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
03、04
温病学
全国统编教材第六版
06、07、08
伤寒论
《伤寒学》熊曼琪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09
伤寒论
1、<<伤寒论选读>>柯雪帆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96年5月

七版妇科、儿科、中药学笔记整理-18页精选文档

七版妇科、儿科、中药学笔记整理-18页精选文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月经先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
血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则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
虚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沈迟或沈细弱无力(肾阳虚)。
治则
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或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肢寒畏冷、面色清白、舌淡紫苔薄白、脉沈紧。
治则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
月经后期

妇科诊疗方案

妇科诊疗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盆腔炎,中医古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妇人腹痛”、“症瘕”、“不孕”等病证中。

1983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已将“盆腔炎”作为中医病名编入,为中、西医通用病名,《中医妇科学》第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已采用此病名。

盆腔炎现西医又称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2006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义〕,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PID可局限于某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

若盆腔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盆腔炎后遗症(包括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症及异位妊娠)的发生。

盆腔炎急性期因病势急,病情较重,必须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迅速控制病情。

而中医药对盆腔炎反复发作、慢性盆腔疼痛(相当于以往所称的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在防止病情复发、缓解患者疼痛,缩小或消散炎性包块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因此该诊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盆腔炎反复发作、盆腔炎所致的慢性盆腔疼痛的中医综合治疗。

一、诊断中医病名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证候规范》(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以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出版)相关内容拟定。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妇产科学》教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相关内容拟定。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湿热瘀结证症状: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带下色黄质稠,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小便黄,大便干燥,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涩。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目录中医妇科学知识点第一单绪论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与妇科学两大部分。

⏹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从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妇科学: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在我国,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外生殖器亦称外阴,为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位于两股之间,前方以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

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及会阴等)。

外生殖器:⏹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方,为一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外阴两侧的一对皮肤皱壁,前接阴阜,后端于会阴处互相融合。

⏹小阴唇: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的扁平皮肤皱襞。

⏹阴蒂:外阴的前方,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出,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体,后为脚。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之外的菱形间隙,前为阴蒂,后止于阴唇系带。

1.阴道前庭包括:(1)前庭球:前庭两侧,并与阴蒂相接,后与前庭大腺相邻。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两侧大阴唇后部内方,是阴道口两侧的腺体,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中下1/3交界的沟内。

(3)尿道口:为一不甚规则的卵圆形小孔,位于阴道前庭的前部,阴蒂头的后方,较为隐蔽。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5~4CM,易发生感染。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前庭后半部,周围有一环形薄膜,为处女膜。

(5)会阴为阴唇后联合至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形成,构成骨盆底的一部分。

分娩时会阴承受压力最大,很易撕伤,故接生时应适当保护会阴。

第二节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合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系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剖特点:其上端呈顶棚环绕宫颈,称为穹隆。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课件
《中医妇科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 中医妇科学基础知识 •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 • 中医妇科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01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
起源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高,女性 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医妇科学 应运而生。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发热等症状,多与感 染、血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 养血益气为主,同时注 意预防感染和适当的休 息。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情绪低落、焦虑等症 状,多与肝气郁结、心 神失养等因素有关。中 医治疗以疏肝解郁、养 心安神为主,同时注意 心理疏导和生活习惯的 改善。
THANKS
05
中医妇科典型病例分析
月经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月经病是妇科常见病, 典型病例分析有助于深 入了解其病因、症状和 治疗方法。
痛经
患者月经期间出现明显 的下腹部疼痛,可能伴 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痛经与气血不 和、胞宫受寒等因素有 关,治疗以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为主。
胎动不安
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胎动频繁或减少等症状,多 与气血虚弱、肾虚等因素有关。中医治疗以补肾 安胎、益气养血为主,同时注意调整情绪和生活 习惯的改善。
产后病的典型病例分析
总结词
产后腹痛
产后发热
产后抑郁
产后病是指产褥期及产 后出现的疾病,典型病 例分析有助于了解其特 点和防治方法。
产妇在产褥期及产后出 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多与气血不和、胞宫受 寒等因素有关。中医治 疗以温经散寒、活血化 瘀为主,同时注意饮食 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 。

异位妊娠绝经痛经中医盆腔炎恶阻中医妇科诊疗规范修订版

异位妊娠绝经痛经中医盆腔炎恶阻中医妇科诊疗规范修订版

异位妊娠绝经痛经中医盆腔炎恶阻中医妇科诊疗规范修订版目录盆腔炎中医诊疗规范恶阻中医诊疗规范痛经中医诊疗规范异位妊娠中医诊疗规范绝经综合征中医诊疗规范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处发生的炎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急性盆腔炎继续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二、诊断(-)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能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砰不携(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等发病因素(2)临床表现:下腹疼痛,腰舐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3)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TIJ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箴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4)辅助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第七版中医学电子课件

第七版中医学电子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痰热壅肺
痰热壅肺: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表现出的实热证候。 病因 外感温热之邪。
证候 发热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咯痰黄粘稠量多
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有腥臭味,胸痛,心烦不安, 口渴喜饮,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 清热化痰止咳 方药 麻杏石膏汤,清全化痰汤
心气虚:心气不足,心脏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病因 久病体虚,年高体弱,禀赋不足,汗下,
失血过度。
证候 心气虚──心悸气短,活动 时加重,自气 方药 归脾汤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一、心与小肠病的辨证
心阳虚:是指心脏功能衰退,温煦不足的病 理变化。 病因 由心气虚弱,气损及阳进一步发展而 来。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热
2.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①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②寒热转化: 由寒转热、由热转寒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 寒 热
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 郁而不能外达四肢而表现一些假寒现象 临床表现:里热炽盛+肢冷、脉沉等 ②真寒假热:阴寒内盛,阳不制阴,虚阳浮 越于外,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 临床表现:里寒极重+身热、面红等热象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虚 实
实证
邪气过盛或脏腑功能亢进所表 现 的证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 同。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虚 实
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 血虚证:血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 现的证候 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 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 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
治则 祛痰开窍
方药 礞石滚痰丸,温胆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瘀止血汤
崩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忽然大下者为崩,淋漓不断出血者为漏,月经非时而下。
肾虚
肾气虚
月经
经血非时而下、量或多或少、色淡红或黯淡、质稀。
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气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则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举元煎或安冲汤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
治则
燥湿化痰调经
方药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血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
通瘀煎或桃红四物汤
经期延长
经期超过七天以上,甚至达到两周。
气虚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七版中医妇科学整理
第八章月经病
月经先期
涵义:1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且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2过多→月经周期正常,仅是经量明显增多(大于80~100ml)。
西医:1先期→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黄体不健全;盆腔炎导致的出血。
2过多→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失调出血的月经过多;肌瘤、内异症、盆腔炎等导致的量多。
治则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
血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症状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则
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
滋血汤或小营煎
痰湿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质黏如痰。
症状
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则
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
举元煎
虚热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血瘀
月经
周期正常、经期延长、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或紫黯、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质稠夹血块、经行不畅。
症状
小腹胀痛、胸胁乳房胀满、精神抑郁、善太息、烦躁易怒、舌淡苔薄、脉弦。
治则
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
乌药汤
月经先后
无定期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以上者,又称经乱;月经量多兼经期延长皆可渐致崩漏。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
症状
肾气虚
气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黯淡、质稀。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
固阴煎或归肾丸
脾气虚
气虚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稀。
症状
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带下量多、舌淡苔薄、脉缓弱无力。
治则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即絪缊期、排卵期),周期性出血现象。
肾阴虚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
治则
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
加减一阴煎或两地汤合二至丸
症状
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沈迟或沈细弱无力(肾阳虚)。
治则
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
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
实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或紫黑、质稠夹血块。
症状
小腹冷痛、得热则减、肢寒畏冷、面色清白、舌淡紫苔薄白、脉沈紧。
治则
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
《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
气滞
月经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调经
方药
固阴煎
肝郁
月经
月经周期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
症状
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脘闷不舒,嗳气食少,苔薄黄或薄白,脉弦。
治则
疏肝理气调经
方药
逍遥散
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增多,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
保阴煎
血瘀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紫暗或黑、质稠有血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失笑散
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
肾虚
月经
月经周期正常或后期、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初潮迟)。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湿热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黯红或深红、质稠有臭气。
症状
口苦、头晕、心烦胸闷、口腻纳呆、带下量多色黄、舌红苔薄黄腻、药
清肝止淋汤
血瘀
月经
两次月经中间有少量出血、色紫黑或紫黯、质稠夹块。
症状
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舌质紫黯边有瘀斑、脉沈涩或弦涩。
治则
化瘀止血
方药
治则
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丹栀逍遥散
阴虚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鲜红、质稠。
症状
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无苔或舌绛少苔、脉细数(肾阴虚)。
治则
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
两地汤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后延七天以上,又称经迟;月经后期兼月经过少可渐渐发展成闭经。
肾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淡、质稀。
方药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阳盛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流出有热感、有臭气)。
症状
头晕面赤、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治则
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
清经散
肝郁血热
血热
月经
月经先期、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夹血块。
症状
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精神抑郁、烦躁易怒、乳房胸胁小腹胀痛、善太息、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症状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夜尿、舌淡、苔薄、脉沈细无力。
治则
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
当归地黄饮
血虚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症状
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小腹空坠、面唇舌爪甲淡白、皮肤干燥不泽、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则
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
大补元煎
虚寒
血寒
月经
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