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

合集下载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主人公是唐代诗人李白,本诗是送别之作,写于公元826年左右,寓托不少情感和意境。

正文
登楼
庐山谷口石钟鸣,天籁悠悠伴管弦。

客亭草木含风色,楼阁山川眺望前。

赠言
缙云台近海空长波,杏园南与秋豪期。

翠壁云屏山色出,明朝北斗入襟帷。

送别
管弦不休春已老,踏尽石桥辛苦道。

金戈铁马得孤城,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玄鹤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解读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表达了李白和友人的分别之情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登上谢朓楼,对周围的景色、自己的感受进行了描述,其中“翠
壁云屏山色出,明朝北斗入襟帷”描绘了望远镜的景象。

他也写了一些
赠言,例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追求和对朝廷的反思。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中,李白将自己视为隐者,用“心随玄鹤去”来表达不舍离去,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则反映出他一如既往的思念故土的情感。

总结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之作,在对友人饯别的同时也表达了
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和追求。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周围的景色,同时反
映出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意
蕴丰富,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件佳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大珍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本解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本解读

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北宋诗人谢朓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 在这首诗中,谢朓以宣州楼为背景,描述了他与友人饯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深切思念和对别离的不舍之情。

3. 在第一句“寒山转苍翠”,谢朓借意宣州楼所处的环境,以“寒山”、“苍翠”来形容楼的显赫和气势,预示着离别时的悲伤。

4. 第二句“阴霭溟濛生”,则描绘了楼外阴霾的天气,寓意着离别之际的沉郁和忧伤。

5. 在第三句“楼上尽徘徊”,谢朓以“楼上”来表达自己离别时的彷徨不安之情,显示出内心的纠结和不舍。

6. 最后一句“斗垂两鬓洒”,道出了诗人离别时白发的洒落和岁月的不饶人。

7. 总体来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以宣州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愁绪和不舍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之情。

8. 该诗在艺术表达上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心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情谊。

9. 该诗还通过对楼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祝福,表现了诗人追求永恒友谊和美好未来的愿望,体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人生追求。

1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充满离别情愫和友情祝福的诗篇,展现了谢朓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我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谢朓是北宋文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以清新婉丽、雅致含蓄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便是谢朓才情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首句“寒山转苍翠”,寒山苍翠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楼宇的壮美,更蕴涵了谢朓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

在北宋时期,楼宇的建筑往往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这友谊的坚固和永恒。

而寒山苍翠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对友情的眷恋。

接下来的“阴霭溟濛生”,诗人借着身边的景象来寄托他离别时的愁绪和不舍之情。

阴霭溟濛的气氛,给人以忧郁沮丧的印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伤心南山秋复春,深锁芳意无人闻。

醉卧吴城多烟雨,挥泪醒来独自存。

远送谢灵运西归,锦书遥寄聊别言。

有情枉尽千万金,凭君山河一回颜。

鉴赏:
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题,抒发出断蓬情绪。

一开头就诉说了几许深沉伤心,“伤心南山秋复春”,这一谐和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弥漫着的愁苦之情;“深锁芳意无人闻,醉卧吴城多烟雨”,这两句的意境凝重,意味深长,但又不乏温情脉脉,显示出作者对朋友别离的不舍痛楚;“挥泪醒来独自存”更在感伤中表达出了自己孤独而晦暗的心情;“远送谢灵运西归,锦书遥寄聊别言”,这里作者以“谢灵运”、“锦书”这两个象征着友谊的物品象征,表现出了一种坚定的友情,把友情托付给未来;最后“有情枉尽千万金,凭君山河一回颜”,两句诗作者总结出了友情的本质:有情无钱。

此诗表达了作者在谢友之时的深情,情真意切,感慨为之。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原文: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天仙月。

昔日潜艇久,崇山幸自宜。

爱此木门松,爱此山中石。

树阴暗绿荫,水影浅斜碧。

桥上归路远,萧萧野鸟啼。

落日双阙昏,飞鸣破楚瑟。

翻译:北山之中,白云似洛城之云,地处孤山,景色幽美。

隐居之士在其中无忧无虑地安享天地之间的宁静和祥和。

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眺望天际,心灵神往,被月光笼罩。

曾经从小就醉心于山水之间,久居孤山之中,自得其乐。

山间的每一个细节都深深地留在了隐者的心中,无比的钟爱。

观瞻山上青松和山中石,感受着它们的自然之美。

在大自然的怀抱下,隐士的心灵得到了舒展。

参差交错的树叶投下深深的绿荫,流淌中的溪水在斜打下的阳光下呈现淡淡的碧色。

越过一座石桥,不知还有多远便是归程,林中唧唧鸟鸣此起彼伏。

夕阳西下,正是双阙昏暗之时,此刻想到家人与亲友,令人唏嘘不已。

解析:此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描绘了隐居山中的自在和美好的生活状态。

诗歌中展示的山水之美,也代表着自然之美,表现出了李白对自然与人文的情感。

在李白看来,大自然可以带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感受,与自然相处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升华与舒展。

此外,诗歌中也表达了对亲人与朋友的思念与感慨。

总结:本文分析了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讲解了李白的山水情怀与对自然之美的崇敬,以及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诗歌中表达的隐居生活态度,也展示了李白强烈的内心情感与精神追求。

整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诗歌中贯彻的美学精神。

初中语文文言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及翻译(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及翻译(含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注释及翻译(含赏析)作品原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⑻。

人生在世不称意⑼,明朝散发弄扁舟⑽。

[1]词句注释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

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

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另一版本为揽。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人:李白朝代: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古诗赏【注释】①高楼:即题“谢楼”,南齐诗人谢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太守时所建。

②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③清发:清新秀丽。

④逸兴:超逸的意兴。

⑤散发:不戴冠子。

指散漫无拘束。

⑥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赏】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

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

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全诗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所创作的作品,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唐代: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览通:揽;明月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销愁一作消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及注释译文弃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烦忧多多。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

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你我满怀超宜兴致,想上青天揽住明月。

抽刀切断水流,水波奔流更畅;举杯想要销愁,愁思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无法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2)唐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写作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

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额,时称“四绝碑”。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赏】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处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

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及赏析篇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宣州,今安徽宣城。

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

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

校书叔云,或谓即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此诗饯别的对象当是文学家李华。

高楼:即题“谢朓楼”,南齐诗人谢朓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

蓬莱:指秘书省。

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校书郎。

清发:清新秀丽。

逸兴:超逸的意兴。

散发:不戴冠簪子。

指散漫无拘束。

扁舟:小船。

弄扁舟,指归隐江湖。

译文1: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译文2: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和鉴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和鉴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和鉴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宏大诗人李白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来到宣州,与一位官职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我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鉴赏,盼望大家喜爱。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行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日使我极为苦恼忧愁。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爽,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飞跃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

似乎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销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满意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由地漂流好啊。

【鉴赏】: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很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间难驻,不安,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受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剧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受的愈趋窘况。

志向与现实的锋利冲突所引起的剧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行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不堪一击、发那么不行抑止的感情状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作背景及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作背景及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作背景及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写的诗,它背景复杂,也充满了感情。

要说这个诗的背景,得先了解一下王之涣的朋友——校书叔云。

他俩关系好得不得了,王之涣那时正在宣州做官,心情也挺复杂的。

叔云要离开宣州,去别的地方做官,王之涣自然是不舍得,写了这首诗,既有不舍,又有感伤,也有些自嘲的意味。

说白了,这首诗就像是王之涣在朋友离别时,给朋友的一封告别信,里面不仅是祝福,也有点自己的无奈,和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

写诗嘛,得讲究感情的流露,不然这诗的份量就轻了。

就像咱们平时送别朋友,嘴上说着祝福,但心里其实有很多话憋着,这种复杂的情感,王之涣都通过诗传达了出来。

咱们再看诗里的内容,王之涣开头就写到谢朓楼,这是一个在宣州很有名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个楼本身就充满了历史感,诗人站在楼上,看着周围的景象,心中自然就涌起了不少情感。

你看,他一开始就提到“无路柳垂青”,说的是柳树低垂,感觉有点孤单,有点寂寞。

就像是送别的时候,心里空落落的,似乎什么都看不清了。

你要说,这个景象是不是恰好映射了他此刻的心情?是的,正是如此。

王之涣通过景物,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的深深不舍,和即将分别的那种不甘心。

然后,王之涣写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句,可谓是把诗的情感拉到了更深的层次。

他想象着朋友离开后的路途,从巫峡到襄阳,再到洛阳,这一路的风景,跟他自己的心情一样,都是一路的变幻无常。

这里面有点悲凉,也有些对未来的茫然。

他不知道,这一路上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又或者说,这一段友谊会不会像那样长久。

人嘛,常常是这样,既希望自己祝福别人好,又害怕一切都变得陌生,甚至失去。

你说,这种心情,不就是普通朋友送别时的真实写照吗?他自己都没有办法确定未来的样子,只有期许,也有不确定的伤感。

接下来说到“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这一段,诗人描述了眼前的自然景象,山川的辽阔,原野的广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古诗鉴赏引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文学家谢朓创作的一首颇具传世价值的古诗。

此诗以其深情意蕴和凄美绝伦的意境,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鉴赏和分析,从诗歌的背景、意境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深入探究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背景谢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小山杨,新咏家”。

他在文学创作中以自由洒脱的思想和独特的创作方式而著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谢朓在别宴时借酒消愁、吟咏而成的。

诗歌分析这首诗共八句,四句上片,四句下片。

每句五言。

整首诗以谢朓的离别之情为主题,通过对宣州楼、云山、校书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离愁。

首句:“楼外楼,高高在上,有人呼竹林风起。

”这句通过描述楼阁的高耸和竹林中风的起伏,展示了诗人的离愁和郁结的情感。

楼外楼的高耸象征着诗人的心境高亢,有人的呼唤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向往。

次句:“误道春归,尘暗画堂鸣玉。

”这句通过“误道春归”暗示了诗人的心情错乱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尘暗画堂鸣玉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深沉哀愁和无法排遣的苦闷。

三句:“恨别鸟窜窗,占断城郭楼阁。

”这句通过用鸟窜窗来比喻恨别,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占断城郭楼阁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残酷和对家乡的眷恋。

四句:“尽日倚门行,荼蘼态,芳尘映,别有人间造化。

”这句通过描绘诗人倚门的姿态和荼蘼花的美,表现了诗人对别离的毅然决然和对生命的热爱。

别有人间造化则彰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间生活的无尽赞美。

艺术特色《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人运用了场景描写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情感。

他通过楼阁、竹林、画堂、城郭等元素的刻画,营造出了浓厚的离愁之气。

其次,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形式。

通过鸟窜窗、荼蘼、芳尘等形象的运用,使诗歌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最后,诗人运用了以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界和人间的造化,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敬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创作风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创作风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的创作风格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背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篇。

此诗创作于李白晚年时期,当时李白在宣州任太守,饯别宴席之际,为了送别好友校书叔云,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之情。

二、诗篇内容分析这首诗以描述宴席离别场景和表达离情别绪为主要内容,通过用词细腻、富有感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和离别时的悲伤之情。

在诗中,李白先以“多情芳草地”一句开篇,表现了宴席的盛况。

接着用“山远天高烟水寒”一句交代了离别的情景,以及自己内心的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发自内心,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和别离之伤。

三、李白的创作风格1.激情奔放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激情奔放、豪放不羁而著称。

他的诗篇中常常出现豪迈慷慨的词句,充满了激情和感慨。

这种激情奔放的创作风格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也得到了体现,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悲伤之情,充分展现了他激情奔放的创作特点。

2.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境李白的诗作中常常出现丰富的想象力和意境,他擅长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以营造宏伟壮丽的诗意世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多情芳草地、初见平生颜”、“山远天高烟水寒”等句均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李白的诗作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他善于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以此抒发内心情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以“多情芳草地”、“山远天高烟水寒”等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展现了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表现手法。

四、总结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激情奔放、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是他创作风格的重要特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为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细腻的词藻和深厚的感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悲伤之情,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在情感上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深切的思索和情感共鸣。

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赏析

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赏析

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前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叫《宣州谢楼饮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注释】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为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李华(文学家)。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赏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文学家谢朓所作的一首诗,描写了楚州同乡饯别其友叔云的场景。

这首诗以其激发人们对离别的感伤和对友谊的珍重而闻名。

本文将对原文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蕴展开探讨。

原文如下:清江一曲抱村流,长愁未断何时休?只是今年风景好,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首句“清江一曲抱村流”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宣州的自然环境,清江曲抱着村庄流淌而过,展现了一种宛如画卷般的景色。

紧接着的一句“长愁未断何时休?”道出了作者对离别的悲伤之情,让读者在阅读开始之初便感受到深深的忧伤。

随后两句“只是今年风景好,落花时节又逢君”则转折了诗中的情绪。

今年的风景再美,落花的时节再好,都无法平复谢朓心中对友谊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诗以结构对立的方式,通过对比展示了离别之情如何牵动着诗人内心,并勾勒出了一种浓郁的哀思与别离之痛。

这首诗以其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谢朓那悲伤而又美丽的诗境。

谢朓将自然景色融入离别情怀之中,使得整首诗流畅自然,清晰明了。

通过对景物和情绪的描绘,谢朓展示了他深沉而含蓄的个性,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感受。

从艺术角度来看,本诗的成功之处在于谢朓巧妙地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手法。

他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清江曲流抱村的景色,创造出了一副壮丽的画卷。

同时,他以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基础,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友谊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既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与悲伤,也引导读者思考自身的情感与友谊。

最后,本诗通过对离别情感的描绘,呈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思考。

从整体上看,本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充满着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情的思念,使读者在阅读之间产生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在情感表达还是艺术形式上,谢朓都在本诗中达到了巧妙的平衡,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清江一曲抱村流》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诗作。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谢朓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思考。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①.此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

《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

待考。

《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

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

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jiào)长风:远风,大风。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

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

李白诗词《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意赏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

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

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高楼⑶。

蓬莱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明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⑻,明朝散发弄扁舟⑼。

注释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

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

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⑻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⑼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李白在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宣城写的诗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2.《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4.《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5.《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明人 湖天活 。就在
散尘 着世 头间 发不 驾能 一称 叶心 扁如 舟意 ,, 归那 隐我
主题:这首诗抒写作者因 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 忧。
这首诗是诗人在宣州谢朓楼上 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端, 既满怀豪情逸兴,有时时掩抑 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 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 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月雄都 揽心怀 在壮着 在志高 手飞雅 中动超 。,越
想凡 上俗 晴的 天兴 把致 明,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 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 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必然出现的。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 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眺楼前, 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 烦忧之间本极易产生联想,故自然由排遣烦忧 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 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具有“兴”的意 味,读来自然天成。 “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 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A、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开头第一层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
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
抑止的感情状态。

击 B、 第二层借风送秋雁之景抒酣饮高楼的豪情,“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 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多烦忧 。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 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 两个散文化得句式极生动形象地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 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 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上接一 心踵个 头而个 。来昨
的日 今弃 日我 ,而 多去 少, 烦不 恼可 忧挽 愁留 涌;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此天上谪仙人也 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想象训练 我来到了宣州谢朓楼,多少烦忧在心头。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忧愁如黄河落天,突如其来,一触即发、 发则不可抑止。
的里 美长 景风 ,吹 激送 起鸿 高雁 楼南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 东观(政府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 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 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 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 (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 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 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 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谢谢大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
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文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读诗文 理解诗句
要求:
1、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的大意 (不懂的词句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2、把课文译成现代白话文。
愁销抽 思愁刀 。,断
更水 增, 添水 许流 多得 无更 法急 排, 遣举 的杯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 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 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 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尽管 “明朝散发弄 扁舟”里也含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中所绘 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 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 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 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 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 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 诉。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 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目 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 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 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 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 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畅飞遥 饮,望 的面秋 豪对空 情这, 。样万
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体会情感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浪漫情怀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浪漫情怀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杜甫《春日忆李白》
艺术特色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 跌宕、跳跃发展的完美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 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 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 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 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 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 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 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我你 的的 诗文 句章 像有 谢建 朓安 那时 样代 清的 新风 秀骨 发, 。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意兴:都怀有 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 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 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 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一时兴到之 语,未必有所寓托,但飞动健举的形象却隐寓 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笔酣墨饱, 淋漓尽致,把面对高楼壮景所激起的昂扬情绪 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 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