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赏析被删除的写景句,品味孟浩然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诗人夜归鹿门的复杂情感。
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刚刚开始系统学习诗歌鉴赏
重点难点:
赏析写景句,品味诗歌意境,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夜归鹿门歌
一、导入新课
李白曾赞叹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是何人,令李白如此景仰?(孟浩然)又是何种风流,令李白爱慕不已呢?请大家齐读这首诗。(学生诵读)问:由这首诗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风流天下闻”:风度潇洒、超然不凡
“白首卧松云”:高卧林泉的高人隐士
师:在他人眼里,孟浩然是一个地道的隐逸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受孟浩然的高风余韵。看看这首《夜归鹿门歌》将展示一个怎样的孟浩然呢?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
1、听读
2、范读
3、自由诵读
三、比一比(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1.解题
师:这首诗题目“夜归鹿门歌”,它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出了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2.删减内容,对比赏析。
老师把这首诗稍稍删减一下,请大家看看,删减后的版本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
(课前板书: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明确:原诗好。被删减的地方恰恰是体现诗味的地方。(描绘图景、环境)我们来赏析被删减的诗句。
四、想一想(合作探究)(25分钟)
讨论:品读诗景、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哪些地方的景?哪些具体的景?景的特征?何种情感?)
(每组任选其中两句分析讨论。讨论10分钟,展示15分钟)
①渡头喧闹为了反衬山寺宁静,不能删除,作者超脱心境的得以展示;
②世人江村,诗人鹿门,不同的归宿,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烟树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具体分析:
(1)“渔梁渡头争渡喧”
问:这一句写出了渡头的什么特点?
明确:喧闹
问:为什么要写渡头的喧闹呢?
明确:①为了反衬山寺的幽静。
为了写环境的安静,我们可以正面描摹,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着手,以动衬静,更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喧”字描写出世俗的喧闹,与山寺的僻静形成对照。
②隐约感受到诗人的超脱心境,归隐情怀。
仿佛可以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渡头时的沉思神情和潇洒超脱的心境。
(2)“人随沙岸向江村”
问:为何“人随沙岸向江村”不能删呢?我们先来读读颔联两句,感受下这两句应该在什么地方强调重读?
明确:重读“向”和“归”。
“向”的是江村,尘世之人要回家,“归”的是鹿门,诗人要离家去鹿门。鹿门是什么地方呢?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问:两种归途的对比,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表明了诗人自己隐逸的志趣和情怀,恬然自得。“归”字,把归鹿门当作是归家一样,这是隐逸情怀。
(3)“鹿门月照开烟树”
问:“鹿门月照开烟树”描写一种怎样的景色?请同学们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个景象。
学生动笔描写。
展示、分享学生的描绘片段。
分享教师的描绘片段: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我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自然的声音。
问:诗句中为什么用“开”字呢?
明确:烟雾笼罩,树木朦胧,转眼间,月光朗照,树影清晰。一个“开”字,化静为动,意境全出,诗人脱离喧嚣尘世遁入山林的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写客观之景,还是写主观之情呢?关键在那个“开”字,出神入化。与其说烟雾笼罩的山林转瞬之间赫然清晰,莫如说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
(4)“岩扉松径长寂寥”
问:这句诗中的“寂寥”如何理解?
明确:①鹿门寂静,因为“惟有幽人自来去”,除了作者外,没有人来居住。
②表现了诗人的无奈、落寞之情。(知人论世,作者心境的反应)
问:“惟有幽人自来去”,“自来去”是什么意思?
明确:逍遥自在。
问:前面说诗人喜悦、洒脱,后来说他无奈,这会又说他逍遥自在,这好像有点矛盾啊,怎么理解诗人的情感呢?
明确:孟浩然是个“假隐士”,其实他没有真正想当隐士。
援引《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他在40岁时出游长安,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自荐诗,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但张九龄最后没有录用他。
孟浩然性格孤高狷介,不愿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但他始终怀抱济世之志,在隐与不隐之间徘徊。闻一多说“他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所以说,孟浩然是一个无奈的隐者。
(板书:无奈的隐者)
问:刚才这四句都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这四句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是写景句。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是含情的,如果缺了这些含情的景语,诗就乏味了。欣赏诗歌,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发挥联想和想象。
做一做(学以致用)(10分钟)
课后练习三: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王维的《归嵩山作》(10分钟)
六、背一背
背诵诗歌(5分钟)
七、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