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
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
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
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
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
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
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
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
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
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
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
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
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
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
例或新感染的范围。每个传染源
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是
在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
个以上的传染源。
12.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
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
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
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13.流行:指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
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
般发病率水平。
14.大流行:是指某些疾病有时在
短期内迅速超过省界波及全国
甚至跨越国界、洲界而形成世界
性流行。15.暴发:指在一个局部
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
种传染病病人。
16.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
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
17.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
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短暂时
间,一般1至2天,可呈现乏力、
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
18.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
上,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
过1℃.
20.HBV感染的“窗口期”:从艾
滋病病毒感染到血清艾滋病病
毒抗体转阳这一段时间称为窗
口期
2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痛”与
“三红”: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痛)颜面、颈部及上胸部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
2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感示引起被感示者免
疫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丧失,继而
发生机会性感示、肿瘤等具有一
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3.伤寒细胞:在伤寒中,巨噬细
胞吞噬伤寒沙门菌、红细胞、淋
巴细胞及坏死组织碎片后称伤
寒细胞,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
变。
24.伤寒玫瑰疹:见于伤寒病人,
在病程的7-13天出现,胸腹、
背部多见,分批出现的淡红色斑
丘疹,直径为2-4mm,压之褪色,
多在10个以下,2-4天消失。它
是由于伤寒沙门菌栓塞毛细血
管所致,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
值。25.伤寒的再燃:临床症状已
缓解,但体温绱未正常而又复上
升、症状略见加重者。常见于伤
寒。
26.干性霍乱:病人以休克为首发
症状,而泻吐不明显或缺如,病
情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
29.黑尿热:疟疾病人如大量红细
胞在血管内溶解破坏,加之疟原
虫本身及其释放的毒素造成的
直接微血管病变,可引起酣战、
腰痛、酱油色尿等急性血管内溶
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
贫血、黄疸,甚至急性肾衰竭,
称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又称~。
27.疟疾的近期复发:
28.疟疾的远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