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和超越_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里讽刺艺术的借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这种讽刺精神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 还散射到了他 的杂文、 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关键词: 鲁迅; 果戈里; 讽刺艺术; 含蓄 中图分类号: "#$%& ’( 收稿日期: !""# —"$ —%& 《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 》 基金项目: , 项目批准号: 王吉鹏。 !""%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主持人: 作者简介: 迟 辽宁省沈阳市人,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蕊, 女, %,-- 年生,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关于鲁迅对果戈里的借鉴这个话题, 从上个世纪 !" 年代以来, 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从早期两 《 》 ( 《 》 《 《外 篇 狂人日记 的比较文章, 到近年来一些有关鲁迅与果戈里其他小说的比较 诸如 祝福 与 旧式地主》 、 《孔已己》 套》 与 等) , 研究成果可谓十分丰厚。其主要观点大致可归纳为: 鲁迅的小说绝不是对果戈里小说的 简单模仿,而是对其终生喜爱的俄罗斯作家的一种有创新的借鉴;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 !"# “忧愤深广” 。 如果从所涉及的题材上看, 这些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探讨果戈里对鲁迅小说创作的深 刻影响, 而对于这种影响是否波及到了鲁迅其他题材的创作中, 却至今很少有人触及过。其原因可能主要是 由于跨题材所造成的技术障碍。换言之, 从逻辑上来讲, 我们确实很难将鲁迅对果戈里小说艺术的借鉴延伸 到他的杂文、 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然而, 通过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 在鲁迅的杂文、 散 文和诗歌中也若隐若暗动着有某些果戈里的影子。尤其是在那些以讽刺手法见长的作品中更是如此。只不 过是他的这种对果戈里的借鉴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因此我们很难按图索冀式地找出这种借鉴的具体 “为 所在。 而这正好更加凸现了鲁迅的独创性。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 普遍认为鲁迅取法果戈里, 不独体现在 人生 # 的艺术观念上, 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对此笔者也十分赞同, 甚至有些固执地认为 鲁迅对果戈里讽刺艺术的借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这种讽刺精神就是曾 “从别国里窃得 # ! $ # 的火。它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 被鲁迅视作 还散射到了他的杂文、 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一、 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鲁迅是讽刺艺术大师。 讽刺是他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他的几乎所有的艺术文体都离不开讽刺—— — 小说、 # ! % # 鲁迅完成了讽刺文学现代化和民族化 杂文、 诗歌、 散文等等。 讽刺既是他的艺术手法, 也是他的文体贡献。 《儒林外史》 的双重任务。在他的借鉴体系上存在着两个方向: 一个是以 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另一个 则是以契诃夫、果戈里等作家为代表的西方讽刺文学。而其中鲁迅最偏爱的就是俄国著名的讽刺大师果戈 里。 “真实论 # 。 鲁迅借鉴并发扬了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理论, 即所谓的 !&# “ $ 讽刺 $ 的生命是真实。 # “非写实的讽刺, 鲁迅晚年曾经总结到: 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 也不过是造谣和污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 # ! ’ # 讽刺 蔑而已。 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所以它不是 $ 捏造 $ , 也不是 $ 污蔑 $ ; 既不是 $ 揭发 !(# (尤其是果戈里) 隐私 $ , 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 $ 奇闻 $ , 或 $ 怪现状 $ # 。 这是鲁迅在借鉴他人 的讽刺艺 术的基础上的独特创新。 它在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发展史上, 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 说果戈里是鲁迅的这个讽刺理论的唯一来源,但它在鲁迅的创作中的确曾发挥了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作用。 “化 # 过来的。而且这个 “化 # 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有机的化合, 笔者认为鲁迅的讽刺理论是从果戈里那里 是 一种民族化的吸收和发展。 在鲁迅接触果戈里的作品之前, 时代给了鲁迅的讽刺以非常广泛而真实的素材。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 ・!"・
! &+ #
“讽刺小说贵在旨微而语婉的, 但 假如过甚其辞, 就失去了文艺底价值。, ! &- # 这就是说讽刺艺术应当远离无
・!"・
度的夸饰, 避免为迎合读者而降低应有的审美趣味。虽然只有尖锐的笔锋, 才能揭穿隐伏在事物表象下的本 质特征, 提高人们对于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辨析能力, 但含蓄的手法则是力图使暴露丑恶本质的过程更加耐人 《钦差大臣》 寻味, 意蕴深长。否则便会锋芒太露, 缺乏诗味。比如 中那段市长召集全体官做迎接准备的描写 便堪称含蓄讽刺的典型。在那里没用一句故作嘲讽的语言,可是从几只散养的鸭鹅与随意摆放的各种破烂 东西,读者很快就能领教了那些官吏们庸懒涣散的工作作风和贫乏卑鄙的精神世界。在鲁迅的作品中也常 《肥皂》 见这种写法。比如在 中, 作者并没有辛辣讽刺去戳穿四铭的假仁假义, 而是用他妻子的大骂和同事的 《高老夫子》 笑穿来撕破他道学家的假面具。又如在 中, 作者把一个道貌岸然的高尔础放置在女校讲台上尽 “ 情表演, 使他的下流庸俗的心理一展无遗, 达到了 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露 ! ! "# $ 的精湛的艺术效果。这种讽刺 “蹙而能谐, 让读者感到他虽是辛辣的, 但却是委婉的。正如鲁迅所主张的 婉而多讽。 ! ! "% $ 二、 在鲁迅的杂文、 散文与诗中暗动着果氏讽刺的影子 《从讽刺到幽默》 《论讽刺》 《论语一年》 《从幽默到正 鲁迅杂文中有关讽刺的文章有《什么是讽刺》 、 、 、 、 《谁的矛盾》 《小品文的生机》 经》 、 。此外, 还有论小品文时兼论讽刺的文章, 即 等。可见鲁迅对讽刺艺术曾有 “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 ! 和 “含蓄 过精心的研究。他的某些杂文也明显地体现着前面所述的两个基本特征, 即 《夏三虫》 的讽刺美 ! 。这样的例子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俯拾皆是。比如 , 就是写生活中最常见的不能再小的 《灯下漫笔》 “特别一提 ! 就产生出动人了讽刺效果。再如, 也是由身边的兑换银元的小事说起, 事物, 可经他 进而从民族历史和文化心理的角度探讨了两样时代, 呼吁青年人扫荡那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肩负起创造第三 样时代的使命。 在鲁迅某些非写实的讽刺杂文中, 虽然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 实则句句写实。这种写法有时让我们很容 “荒诞中加写实 ! 的讽刺手法。所谓 “荒诞中加写实 ! 也就是鲁迅曾评价到的: “果戈里 易联想到果戈里擅用的 ("#$%&’# () *%+%& ,-./—— — ,-01) 几乎可以说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他开手是描写乌克兰的怪谈的, 但逐 ! "& $ 《 ! 对此, 鲁迅的杂文 拟豫 渐移到人事, 并且加进讽刺去。 奇特的是虽是讲着怪事情, 用的却还是写实手法。 》 “ 言—— — 一九二九年出现的琐事 就是最好的注脚。文章于 荒诞不经外衣掩盖下, 揭示了社会的形形色色, 光 怪陆离。一些不便直说的话, 便都曲曲折折地写到纸上了。 ! ! ’( $ 《野草》 《复仇》 同样的技法也曾被运用到了鲁迅的散文诗的创作中。如 中的 描写到: 一对男女裸身持刀, “路上人们从四面奔来, 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之上, 密密层层地, 如槐蚕爬上墙壁, 如蚂蚁要扛鲞头。衣服都漂 亮, 手倒空的。 然而从四面奔来, 而且拼命地伸长脖子, 要赏鉴这拥抱或杀戮。 他们已经预觉着事后的自己的 但却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渗透着清醒的现 舌上的汗或血的鲜味。 ! ! ’" $ 这是一个荒诞的场景Biblioteka Baidu夸张的情节, 《立论》 实主义精神, 将所有看客的本质揭示出来了。又如那篇短小精悍的 , 再次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于平凡小 “摄取了为人们所习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事见讽刺的本领。此文 反映了中国国民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状态: 凡 事都要讨个大吉大利是, 明知是个骗局, 也要自欺欺人。 ! ! ’’ $ 鲁迅把讽刺的焦点聚集在圆滑世故的中庸哲学 上。 《朝花夕拾》 鲁迅的杂文是讽刺艺术的典范, 而 虽是散文集, 却也具有一种杂文式的幽默, 对日常生活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 不合理的, 可笑的, 可鄙甚至可恶的事加以嘲讽, 颇耐人寻味。其中的 、 《五猖会》 经》 、 等某些回忆性散文, 从一个特定角度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又于不经意间讽刺了二三 《 》 十年代的当权者及某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比如 藤野先生 中,对大清留日学生的外貌特征作了如下描述: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 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了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 除了帽 来, 油光可鉴,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 $ 作者颇含意趣地以日本的象 征富士山作喻体, 寥寥几笔, 却入木三分地生动展露出留学生们不思求学, 醉生梦死的丑恶行经和庸俗卑琐 《父亲的病》 “最平常的是 2 蟋蟀一对 2 , 2 要原配, 的心态。 一文中, 写绍兴老中医开的药引子, 旁注小字: 即本 ! 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在一窠中者 2 。 似乎昆虫也要讲贞节, 续弦或再醮, 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 将中医中 的某些陈腐荒唐因素与旧伦理拉到一起, 加以嘲弄, 妙趣横生。如此可见, 鲁迅运用讽刺, 绝非随意想象, 而 是建立在尊重现实生活及规律的基础上, 所以才显得更加含蓄隽永。 除了杂文、 散文与散文诗, 鲁迅一生还写了十多首政治讽刺诗, 显示出很高的艺术造诣。这些诗也是以 真实为基础, 针砭假、 恶、 丑。让人物和事件的内在逻辑, 焕发出含蓄却不失辛辣的讽刺效果。鲁迅作诗也像 “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 创作其他题材的讽刺作品一样, 非常讲求委婉含蓄的讽刺美。他认为: 而毫无善意, 也毫无热情, 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 一无足取, 也一无可为, 那就并非讽刺了, 这便是所谓 2 冷嘲 2 ! 。 ! ’* $ 如 ・!"・
外强用船坚利炮击碎了清政府狂妄自大的大国美梦;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赶跑了皇帝, 却引出了一连 串的大大小小的政坛小丑, 使得原本已经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再度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由此, 鲁迅强烈的感 受到现实是多么滑稽可笑!而且这比比皆是的滑稽可笑处,远比作家可以制造的笑料还要滑稽可笑不知多 少倍。甚至说, 滑稽是鲁迅对于现实的一种普遍感受。它成为作家长期的心理积郁, 必然有朝一日会喷薄于 “所反映 笔端。 只不过, 当时的鲁迅也许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方式加以表现而已。 后来他遇到了果戈里, 从他 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黑暗、 腐败、 愚昧、 贫穷的俄国社会的缩影中, 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原形, 看到了中 国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果戈里作品中暴露的帝俄专制社会的相似之处,看到了果戈里笔下塑造的一群贪赃枉 法、 营私舞弊、 涂炭人民的官僚统治者与我国的反动统治者是本质相同、 沆瀣一气的社会蠹虫。 ! ! " # 正如鲁迅 “在外国, 《外套》 (韦素园译, 《未名丛刊》 自己所言: 则如近来已被中国读者所注意的果戈里的作品, 他那 在 《鼻子》 (许遐译, 《译文》 中) 里的大小官吏, 在 中) 里的绅士, 医生, 闲人们之类的典型, 是虽在中国的现在, 也 还可以遇见的。这分明是事实, 而且是很广泛的事实, 但我们皆谓之讽刺。! ! $ # 可见鲁迅对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产生了深度的认同感。此外, 鲁迅特别不喜欢那种插科打诨式的写法, 认为刻意地制作笑料没有力度, 于是 当他看到一向以在平常小事中见讽刺的果戈里, 便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共鸣, 对他赞叹不已。鲁迅认为果戈里 !%#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的伟大之处在于 振其邦人 ! 。在此, 鲁迅那种以生活原本就是充满滑稽可笑的思维 习惯或思维方式被强化了。 他从果戈里的小说中悟出了文艺反映社会的真谛, 坚定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 果 “果戈里的小 “催化剂 ! 的作用。正如有人曾提出的: 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形成起到了 说给鲁迅一个意象和一个出发点,让他不但表现出对外部被吃掉的恐惧,而且还表现了被从内部吃掉的耻 辱。 ! ! &’ # 笔者认为鲁迅从果戈里讽刺艺术那里继承的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 一、 于平凡小事中见讽刺的手法; 二、 含蓄的讽刺美。 “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 这个基本的原则。鲁迅在评价果戈里时曾说: “纵使时代 这两个特点实际上都源于 不同, 国度不同, 也还使我们像是遇见了有些熟识的人物, 讽刺的本领, 在这里不及谈, 单说那独特之处, 尤其 是在用平常事, 平常话, 深刻的显示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 !“这些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 剧, 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 剧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 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 && # 鲁迅的这段评价极其精准。对此, 果戈里 “以前没有一位作家有这种如此生动地表现平 本人也曾经引以为自豪。 他在 "#$% 年的信中写到普希金说他: 庸乏味生活的才能, 没有一位作家能如此有力地描绘俗人的平庸乏味的生活, 这种描绘使逃过人们注意的所 ! &( # “于平常小事中见讽刺 ! , 有微小细节在每一个人眼中放大闪亮。! 所谓 就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可 讽本质, 让人物和故事的内在逻辑力量产生出讽刺效果, 从而来达到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讽刺的概括。它是一 种内在的讽刺, 即讽刺性和喜剧往往多从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而来, 它是一种独立于作家主观情绪以外 “平常小事 ! “是公然的, 的客观存在。 它遵循真实的原则, 注重于写实。 那些 也是常见的, 平时是谁都不以为 奇的, 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 可笑, 可鄙, 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 行下来了, 习惯了, 虽在大庭广众之间, 谁也不觉得奇怪; 现在给它特别一提, 就动人。譬如罢, 洋服青年拜 佛, 现在是平常事, 道学先生发怒, 更是平常事…… ! ! &) # 如此可见, 讽刺与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故意进行 《 捏造、 暴露及中伤的方法有着根本性区别。比如, 果戈里的 死魂灵》 中马尼罗夫和乞乞科夫进客厅一幕就是 最好的例证。 那里没有故意的嘲笑和暴露, 可人物自身的言行不一足以产却生出浓郁的讽刺效果。 在鲁迅的 《 》 “ 作品中也有过许多类似的细节表现。比如 阿 & 正传 中写到:赵秀才消息灵, 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 “辫子盘在头上 ! 这一细 便将辫子盘在头上……尼姑待他们走后 ! 发现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其中 节使得恶势力投机丑相昭然若揭; 而不见了宣德炉则更是不着痕迹地揭露出他们表面上正人君子, 骨子里的 《祝福》 《风波》 盗贼本性。又如, 中的那个在祭祖时不让祥林嫂插手的鲁四老爷和 中那个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三国志》 的赵七爷, 都是上述精妙讽刺艺术的产物。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 ! 的含蓄的讽刺美。他认为真正的讽刺是 除此以外, 鲁迅还十分赞赏果戈里那种 “一个作者, 用了精练的, 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 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 — 写出或一群人或一面 “鼓动 的真实来, 这被写的一群人这作品为 ’ 讽刺 ’ 。! ! &* # 可见, 鲁迅提倡含蓄的讽刺。讽刺作家的目的固然是 “尽力用各种情绪—— 其读者也起来讽刺与谴责 ! , — 嘲笑、 轻蔑、 愤怒、 憎恨—— — 激发读者, 从而达到其目的。 !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 0),12*- 03-423+5 4)..313
6789 #$ : % (;<9 #&&’
借鉴和超越: 鲁迅与果戈里的讽刺艺术
迟 蕊
(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 )
摘 “为人生 ! 的艺术观念上, 要: 鲁迅取法果戈里, 不独体现在 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 鲁迅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