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

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王珺

【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会计专业的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很强的求知欲。她们思维活跃,领悟力强,经过老

师的点拨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并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对语文缺乏兴趣,领悟力较差。

【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文字优美、笔调清新。题目“我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立于山脊”的“我”的小屋,又指“烟

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

静的”生活的向往,抒发了热爱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鉴赏诗化的语言。

2、技能目标:培养朗读及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品格。

4、审美目标: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文题的一语双关及作者寄情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3、分析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横向),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方法】`

(一)版块式教学法。

1、理清思路: 多角度、多侧面的横向结构

把握文意——反复朗读

寻找文脉——看观察角度

紧抓纽带——看过渡照应

2、分析写法: 托物言志,阐明主旨

品悟情感——独立自由

探究虚实——虚实结合

辨别文体——借景抒情

3、品味语言: 诗化的语言

对称的句式

奇妙的修辞

(二)师生互动:

教师:1、指导诵读。

2、引导分析、组织讨论、点拨、启发、释疑。

3、指导练习,布置作业。

学生: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

2、分析写景角度,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

3、积极思考讨论,体味文章主旨,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品味课文语言,鉴赏诗化的语言美。

【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询问学生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海市蜃楼”?它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加以解释。它是指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故称。常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由“海市蜃楼”谈到空中楼阁,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李乐薇,江苏南京市人,1930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气息。

三、明确体裁:抒情散文。

四、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把握文意。

指导: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诵读时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

2、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痣(zhì)、帆(fān)、不逊(xùn)、清健、婀娜(ē nuó)、翩然(piān)、休憩(qì)、游目骋(chěng)怀、绚(xuàn)烂、宁谧(mì)、

3、寻找文脉:了解作者描写小屋的观察角度,分析作者的行文脉络。

点拨:根据本文“立足于小屋之外”和“立足于小屋自身”看小屋及小屋周围的环境这样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将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4、紧抓纽带:把握文章中衔接上下文的过渡性文句,如:本文第四自然段就是过渡句,上承小屋与山的关系,下启小屋与树的关系;而写小屋与树的关系,先写近看,后为远观,这样抓住纽带,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

第一部分(1~8):立足于小屋之外,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部分重在对小屋及其周围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实写),共有三个层次:

1层(1~3):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远观中的全景)

2层(4~7):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近看中的局部景)

3层(8):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仰视中的局部景)

第二部分(9~18):立足于小屋之外,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部分重在虚写,在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更多地渗入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即虚写。可分四个层次:

1层(9~10):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

2层(11~12):小屋的空气和光线。

3层(13~14):小屋与外界的交通。

4层(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

至此,学生自然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是横向思路,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方法来描写小屋与周围的环境,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

第二课时

一、分析写法:

1.品悟情感

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咀嚼体会。

如:“轻灵而自由”,“开放性的院子”,“无形的围墙”,“小屋的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表明作者心情舒畅,自由自在。

“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再引导学生理解讨论关于作者情感的问题:(1)作者反复写山写树和小屋,原因是什么?

点拨: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点拨: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小屋和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何不同?

点拨: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4)写小屋在山上有何意图?

点拨:小屋脱离尘世、自由独立,并且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表现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

至此学生就能够明确文章的主旨了。

2.探究虚实

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属实写;后半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是虚写。虚实结合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

(1)明明是有限的“领土”,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无限”大的“领空”。

(2)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晓暮昏光线的变化有其自然的规律,“我”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

(3)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的阶梯”和“空中走廊”。

(4)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觉得它是“烟雾之中,灯影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文章就这样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辨别文体(由学生总结特点)

本文虽然也多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山水游记不同,文中景物不一定都是实景,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寄托。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因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此,本文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4.理解文题(阶段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