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复习大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及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学是传统针灸技术理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分化、成熟起来的,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针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的方法,实验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探索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实践。

实验针灸学是沟通传统针灸和现代科学的桥梁。

实验针灸学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实验手段去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充实和发展针灸理论,不断揭示针灸作用原理和规律,促进针灸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1979年06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

第一届中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后,出版了《针灸针麻研究》、《针灸研究进展》、《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等著作,它们科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针灸临床、经络、输穴、脏腑相关、针刺镇痛和针麻等实验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作为推动针灸学现代化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渐趋成熟。

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率先编写《实验针灸学》教材。

随后,国家教委正式承认实验针灸学的学科地位。

针灸的作用基础

经络的研究是针灸基础研究的重要方面。

概括的说,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3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肯定了经络循经传感等经络现象的存在,特别是对循经传感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证明它是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第二,以多种指标检测和显示了经脉的循行路线;第三,对经穴-脏腑相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传感、循经皮肤病、循经性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传感现象又称循经感传或简称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此即穴位是,人体出现一种酸、麻、胀、痛等特殊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的,并被大脑感知的现象。

能由受试者指明传导途径者称之为显性传感,不能直接感知传导途径者称之为阴性传感。

循经传感的分类:

1、循经传感距离的标准:①感传不超过腕踝关节者,用“-”表示;②感传超过腕、踝关节,但不超过肩、髋关节者,用“+”表示;③感传超过肩、髋关节,但不能达到经脉终点者,用“++”表示。④感传能贯通经脉全程者,用“+++”表示。

2、循经传感显著程度的分型:①I型,显著型,受试者有6条以上经脉感传距离达到“+++”,其余经脉均达到“++”的标准。②II型,较显型,受试者有2条以上经脉感传距离达到“+++”,或3条经脉均达到“++”的标准。

③III型,稍显型,受试者有1条经脉感传距离达到“++”,或2条经脉均达到“+”的标准。④IV型,不显型,受试者只有1条经脉感传距离达到“+”,其余经脉均为“-”的标准。

循经感传在不同地区、名族、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中普遍存在,4种感传类型在人群中比例多少是按不显型>稍显型>较显型>显著型的顺序依次递减。

循经传感的特征:

1、传感路线:

感传路线通常与古典

经脉主干循行路线基

本相符,但也有一定差异,在不同个体、

不同经脉、不同线段

常发生偏离,表现为不及、超过、窜行或不循经等。总的来说,

四肢部基本以致,躯

干部常有偏离,头面

部则变异较大。

2、感传感觉:

循经感传的感觉大多

数是以酸、胀、麻、痛为主的混合型感觉,少数受试者也可以出现流水感、蚁行感、冷感及热感等。

3、感传速度:速度缓慢是循经感传的一个重要特征。循经感传的速度大多数较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慢,每秒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一般为1~10厘米每秒,但个体差异较大。可出现速度减慢或停顿。

循经感传速度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刺激穴位方法、强度及温度影响最大:不同手法影响、刺激强度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4、感传宽度:感传路线不是一条线,一般呈带状,一般为0.5~5.0厘米之间。

5、感传深度:感传深度因随机体部位而不同,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似在肌肉中;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似在皮下。

6、感传方向:感传的双向性是循经感传的重要特征。

在感传延伸过程中,刺激停止,感传并不消失,而是沿着原路向刺激点回流,达到该穴后才逐渐消失,这种现象成为回流。

7、感传阻滞:可阻滞性是循经感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8、传感效应:当传感沿经脉达到所属络的脏腑器官时,可诱发相应脏腑器官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例如,针刺足三里感传上达腹部时,受试者感到闷重感,觉胃内灼热或抽动,胃电图的波幅明显加大,肠鸣音加强;针刺内关感传达到胸部时,则感觉心前区舒畅、闷重感消失、心率改变和心功能改变。

9、感传激发:循经感传激发与控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通过改变刺激方法或改变机体状态即起到作用的。

其它如气功入静、热水浴及提高室温等方法均可激发感传。

“感在中枢,传在中枢” 、 “传在体表、感在中枢”

其它经络现象:

1:循经皮肤病

这是指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的刺激,出现的一种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

循经感传显著程度分布图

1%2%15%

82%显著型 01.30%

较显型 01.80%

稍显型 15.20%

不显型 81.70%

其中以肾经最为多见,其次为大肠经、肺经、心经、小肠经、心包经和膀胱经,其它经则较少见。

表现特征:

*基本循经:皮肤病损有一定规律地沿经脉体表循行线分布,可广泛分布于十四经。但总的来说,循经是基本的特点。

*单经出现或多经并发

*循经皮肤病损的宽度与续断:绝大多数循经皮损宽度都在1厘米以下,呈再带状。在多数情况下,皮损间断分布,并不连续。

*伴发症状:循经皮肤病与相关内脏的病变可能有联系。

2: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

在某些循经传感显著的收受试者身上,针刺时常伴随感传出现一些皮肤血管功能反应。这类反应持续时间短,大多

可自行恢复,无明显后遗症。

表现特征:

反应现象:包括针刺后在经脉循行路线上出现的红线、白线、红疹、皮丘带和皮下出血等现象,其中以红线、白线

为多。

先兆症状:红线出现之前,感传经过的部位常伴有痒、凉、麻木、酸胀和疼痛等感觉。

分布特点:一般只出现在感传线上的某一段,很少通达全程。出现后持续时间长短不等,短则十几分钟,长则数小时。

3:循经感觉障碍

这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它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自发出现的一种经络现象。

表现特征:

感觉性质:循经感觉障碍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感觉过敏和感觉迟钝以循经性疼痛最为常见,表现为抽痛、灼痛、钝

痛或压痛,亦可表现为麻木。其它尚有循经麻、酸、热、冷、水流感、气流感和蚁行感等,尤以麻感较多。

分布特点:①感觉障碍分布于体表,呈线(带)状,宽度在0.3~3厘米,当深入体腔时则范围增宽,并趋于弥散;②感觉障碍多数出现于经脉全程,有的仅见于经脉经脉行程一部分,亦有窜经现象;③出现频率最高的经脉是膀胱经、

其余依次是大肠经、督脉、胃经和胆经。

发作体征:①一般每日发作1次至数次,但也有日发10余次,或数日或数月才发作1次者;②发作时从某一恒定的始发点开始,循经扩延一定距离,扩延速度为10~40厘米每秒,或者更慢,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短者数分钟,长者数小时;③少数患者,发作时可有精神障碍、内脏危象或其它反应,这些症状多在发作停止后3~4消失内消失。当感觉障碍发作时在始发点或扩延路线施压艾灸或压迫,可阻止其发作。

循经低电阻性:

①皮肤低电阻点的分布基本是循经的,但排列并不相连;②穴位低电阻的阻抗一般较其周围非穴点的抗阻值低;③

低电阻点的连线绝大多数分布在经脉线上,或在其两侧0.5厘米范围之内。

循经声传导特性:

①输入经穴的低频声波在体内具有循经传导的特点;②声波循经传导的速度为10米每秒左右,声波在传导中有衰减;

③若受试者有病痛,声波传导受阻,病愈后则恢复;④动物实验显示,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声信号的传导均无明显

影响,而切断深筋膜组织后循经声波消失;⑤人体实验显示,循经声波在人体体表及内脏均在筋膜类组织上传导。

声波是通过介质传导的,声波在组织中可能借助筋膜组织循经传导,这一现象说明经脉线可能与此组织有关。

经络热辐射特征:

①受试者主观感觉的热感(或冷感)与探测仪所显示的红外线图像亮带辉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辉度的改变部位也于经

脉循行路线基本符合,但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走向不同;②针灸刺激后经脉出现高温带,温度与针前对照升高了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