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1)
浅析日本文化的古今变化与发展特点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58企业文化・Company culture浅析日本文化的古今变化与发展特点骆风华(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日本有无历史根源,毫无疑问是有的。
然而,日本的文化发展却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有许多看起来很是矛盾的现象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亚文化。
因此,美国某学者称“ 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传统中最神秘、最离奇的”。
尤其是日本文化的这种神秘性体现在它的吸收性与融合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变化与发展;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引言:众所周知,日本的文化既不同于中国的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规律不同。
它就像洋葱,你可以一层层地剥下去会收获很多,但是你无法发现它的核心。
这就是日本文化,也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学习与借鉴。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爱学习也善于学习,他们往往把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从而得到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这正是日本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的奥秘所在。
毋庸置疑,这种文化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下日本文化中的吸收性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性。
一、日本文化在历史上的借鉴1、日本文化从中国的借鉴从历史看来,日本在古时候就是一个懂得借鉴的国家。
早在中国唐代的时候,日本就开始借鉴中国大唐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天皇政府派出多次考察团来唐朝学习唐朝文化,甚至中国人也曾努力地把中国文化传到日本。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鉴真和尚东渡,为日本带去了佛教文化,甚至中国的茶道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
相反地,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懂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国家。
古代的中国总有一种天朝上国的姿态,固然说,历史久远,物产富饶是一种优势,可是不知借鉴为何物总会吃亏的。
就拿清朝末年来说吧,就算康乾盛世达到顶峰,仍就免不了朝代更替的命运。
这就是不懂借鉴的悲哀。
关于文化的吸收性与融合性,我们中国确确实实应该像日本学习。
2、日本文化从西方国家的借鉴大家都知道日本在1868年幕府倒台、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进入了“文明开化”的阶段。
日本幕末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
日本幕末和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日本幕末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它们分别标志着日本从封闭停滞的状态中走向了现代化、开放化的道路。
在幕末时期,日本经历了黑船事件、下田武者之乱等重大事件,而明治维新则是以明治天皇为中心,推翻幕府,建立新政府的重要事件。
本文将从幕末和明治维新两个时期的历史变革入手,详细解析日本这一时期的演变。
1. 幕末时期:开端与事件幕末指的是江户时代中期到末期(1853年-1867年),也被称为“咚鼓灰期”。
自17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外部世界注意力不足,因此开始显得落后。
但是,在这一时期,有一些人意识到日本面临的危机和需要改变,积极寻找出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佐久间象山。
他赞成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文化,转型改革,并对此发起争论。
1848年,对东海岸进行勘查航行的美国船挺途号“尼科拉斯号”失事,漂流到了日本国际关系问题的前沿—浜田的海岸。
当时为岛津家家臣的伊贺忠弘,深知日本武器在强国之中已经偏居末座,为日本列强之勢已迫在眉睫。
伊贺因而抉择了开发日本石油之路的冒险。
他向日本政府上书,建议在日本国内也开采石油,以替代外国进口的燃料。
这是实现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1853年,美国威廉·佩里将领率领的“黑船”来到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政府签订《日美和约》以实现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
这次事件严重震撼了日本天下,也对日本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除了对外开放的影响,幕末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如下田武者之乱、黒船来航、箱根山火……这些事件刺激了日本各领域的发展,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变革。
2. 明治维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1月3日起日本明治天皇大元帅发动的推翻江户幕府,成立新政府的重要事件。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迎来了近代化揭幕,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随之产生。
幕府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开始强调现代化和西化的建设。
在政治上,它采用了民主制度、宪政、选举制度和审判制度等,国家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专题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1840--1895年)-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1840—1895年)一、选择题1.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
这说明了()A.鸦片战争只是贸易争端 B.中国工业生产实力较强C.英国棉纺织品质量低劣 D.英国蓄谋抢占中国市场2.“(19世纪)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联系,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19世纪的全面危机。
”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政府腐败无能 B.西方国家平衡贸易逆差C.农耕文明的落后性 D.欧美列强军事力量强大3.下表为鸦片战争前后白银外流一览表,对下表解释正确的是()单位:银元年份白银外流量年份白银外流量道光十六年(1836)15 862 220 道光二十年(1840)-3 519 872道光十七年(1837)15 413 541 道光二十一年(1841) 1 662 381道光十八年(1838)13 877 144 道光二十二年(1842)9 798 644道光十九年(1839) 2 189 829 道光二十三年(1843)22 826 398 A.1839年禁烟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白银外流B.1843年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加剧了白银的外流C.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白银一直在持续的外流D.白银外流说明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4.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
这表明林则徐()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B.摒弃了夷夏观念C.呼吁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了海防意识5.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西方人孜孜注目于此。
但他们要求的“平行之礼”对传统中国来说,同天朝大国对待外夷历来的不平等是直接对立的。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解析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二、具体表现:(1)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英法美为典型.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另一种以俄德日为典型,保留浓厚的封建残余,专制色彩较浓。
(2)经济方面: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能源利用)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大企业时代);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经济格局,英国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美德发展迅速并有赶超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美德高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二是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实力尚强;三是俄、日,尤其是日本发展很快,但实力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
)从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3)科技文化:“电气时代”;相对论和量子论提出,现代物理学发展;印象派艺术流行。
(4)从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看。
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斗争中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看:十月革命。
三、转型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普及。
四、高考真题1.(2019.4·浙江高考·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
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
这位发明家是( )A.爱迪生 B.莫尔斯C.贝尔D.马可尼【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传播人声的通讯工具为电话,它发明者是贝尔,故选C项;爱迪生是电话的改良者,排除A项;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编码,排除B项;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用以传送文字和数字,排除D项。
日本古代社会的组织与文化
日本古代社会的组织与文化日本古代社会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组织结构。
其组织形式、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渊源深远的特点,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了解和理解日本古代社会的组织和文化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
一、组织形式日本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家族和地方组织。
家族组织是日本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是日本传统社会保持了长达两千年的重要组织形式。
家族组织的特点是血缘亲缘关系,长子继承等传承规则,主要表现为家族的宗祠、族谱和家法等。
其中宗祠是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特有的祭祀和礼仪场所。
它具有丰富的祭祀活动和宗教意义。
族谱则是反映家族血缘关系和家族权力关系的最重要的记录方式。
家法则是家族生活的规范和准则,是家族维系内部合理关系的基础。
另一种组织形式是地方组织,主要是日本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行政机构,如县、郡和乡等。
这些组织机构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的地方政治和行政系统,直至今日。
二、文化传承日本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宗教信仰、传统艺术和家庭生活文化等。
宗教信仰方面,日本古代社会以祭祀和信仰为主要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古老的宗教是神道教。
神道教强调祭祀和崇拜祖先、神灵等,与家族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教的传入使得神道教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产生了交融、融合和互相影响的现象。
传统艺术方面,日本古代社会的传统艺术十分丰富,包括日本民间艺术和贵族文化两个方面。
其中民间艺术主要表现为民间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贵族文化包括诗歌、舞蹈、绘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日本的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在不同的场合上延续着。
家庭生活文化方面,日本古代社会的家庭生活文化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节日和饮食方面。
日本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如正月节、春分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饮食方面,日本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有寿司、拉面、冷面、寿喜烧、天妇罗等各类美食。
对日本文化的认识
对日本文化的认识日本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
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
在西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
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律令制集权国家解体以后,政治次序失控,封建混战频仍,社会动乱,于是一些理论通俗、方法简捷、更容易被民众接受的宗派,如真言宗、法华宗、禅宗和净土宗等广泛流传起来。
中国佛教融合了儒和道的某些思想因素更富有政治宗教色彩,禅宗宣扬“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因此,禅宗传入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派别。
佛教传人日本以前,日本人的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神道教,最初以自然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
儒学和佛教传入日本后,吸收了儒学的论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渐形成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体系,号称有八百万神和一千五百万神。
特别崇拜作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宣传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据“神敕”实行世袭统治;日本人的祖先是天照大神属下的诸神,即为“天生民族”,故称日本为“神国”。
祭祀场所称“神社”或“神宫”,地位最高的神社如伊势神宫。
神社和寺院一样占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税特权的大封建主。
神道教保留许多原始宗教残余,且没有系统的经典和完备的宗教组织,素质低下,因此无力与佛教竞争,长期出于依附的地位。
根据“佛主神从”理论,神道教所奉之神被解释为佛或菩萨的化身,作为佛教的保护神,真言宗把伊势神宫所奉的天照大神和丰受大神说成是大日如来的化身。
江户幕府时期,佛教衰落,神道教摆脱附属地位而独立发展起来。
神道教吸收中国理学某些学说,强调忠皇忠君,鼓吹建立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国家次序。
明治维新后,为巩固皇权,以神社和神道作为国家神道,提倡“神皇一体”、“祭政一致”,神道教空前发展,成为天皇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日本文化特点: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
论日本大化改新与汉文化
世界古代史作业论题:论日本大化改新与汉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2011级历史2班姓名:***学号:*************论日本大化改新与汉文化历史文化学院 2011级历史2班周蓓【摘要】日本国家是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刺激下而形成的,日本古代对汉文化的移植,使其社会发展呈跳跃式的前进,全面汉化使日本较顺利地进入封建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政章制度较完备的封建国家。
【关键词】日本汉文化圣德太子大化改新一、古时中日之间的交往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的西北角,在古代,东面浩瀚大海和北面的极度寒冷阻绝了日本朝这两个方向探求,它只能通过西面的朝鲜半岛与中国文化发生交往。
在中国,周代商祚,商遗民东奔北逃,春秋战国的混乱,大量人口逃亡,这都可能使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受到较大的影响。
“箕子朝鲜”的传说,实际上是中原文化扩大的印迹,徐市(福)率童男童女东渡日本,也应是上古时代数个世纪里,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不断地向日本列岛移民这个总体事实的历史反映,至于是否有徐福其人,并不重要。
我认为应把秦始皇遣人东渡之事,看成是秦皇试图了解东方海上岛屿情况的愿望的反映。
而汉武帝的军事扩张,确实使汉文化朝鲜半岛得以迅速传播。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军队分水陆两路攻灭卫氏朝鲜后,在当地设置了乐浪、真蕃、玄菟和临屯四郡进行统治。
日本九州一带的豪族才有机会感知中国文化,中国的封建朝廷也逐渐了解在更远的东方还有一个称为“倭”的部族。
《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我认为在这简短的记载中,中国对来访的远近各部族已有大致了解。
即倭人不是四郡中人,其部族特征较为明显,且生活在乐浪以东的海岛上。
这种了解虽然很不具体,毕竟给以后东渡的人们树立了信心。
“大量秦人、汉人归化日本,他们的子孙大量繁衍,融合成为日本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民族史上来看,是件重大的事,但更加重要的是他们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很多贡献”。
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
20XX年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
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
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
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
“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
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
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
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
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
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1/ 12代。
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
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
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
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
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
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
日本文化发展简史1
建筑---金阁寺
• 金阁寺(きんかくじ),正式名称其实是鹿 苑寺(ろくおんじ),因为建筑物外面包有 金箔,故又名金阁寺。是一座位于京都、最 早完成于1397年(应永四年)的日本古刹, 除了是知名的观光旅游景点之外,也是被日 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并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历史建 筑。金阁寺是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名为鹿苑 寺。
3弥生文化
•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 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 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 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 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 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 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奴隶社会时期
• • • • • • 大陆文化的传入: 冶炼术 制陶术 土木建筑术 纺织术 文字、儒学和佛教
• 帰雁知春 いつよりかをのか 常 世をすみかとてかすめは 帰る 雁がね
• 武士阶级成长壮大,出现了以武家社会为 中心的作品,并逐渐成为镰仓文学的主流, 最引人注目的是军记物语的兴起。 • 平家物语:祗园精舍的钟声,鸣诸行无常之 响;婆婆双树德花色,呈盛者必衰之理。 • 佛教文学,有说话集和随笔集------• 鸭长明--------《方丈记》 • 吉田兼好-----《徒然草》
•
鹿苑寺位于京都市北区,是一座临济宗相 国寺派的寺院,其名称源自于日本战国时代 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之 法名,但因为寺内主要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 墙全是以金箔装饰,因此得到金阁寺的昵称。 • 金阁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义满 作为别墅而修建的,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 “菩提所”。据说以金阁为中心的庭园表示 极乐净土,被称作镜湖池的池塘与金阁相互 辉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风景。特别是在 晴
论日本社会之“忠”文化
论日本社会之“忠”文化1. 引言1.1 日本社会中的“忠”文化日本社会中的“忠”文化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个体对家庭、组织和社会的忠诚和奉献。
这种文化在日本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士道和家族制度。
在日本文化中,“忠”被视为一种美德,代表着责任、诚实和忠诚。
人们经常用“忠”来形容对家人、朋友、上司和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忠”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忠诚是一种美德,而且认为个人的忠诚可以带来组织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忠”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忠”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个人主义和多元化的思想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忠诚观念产生怀疑。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忠”文化,成为日本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日本的“忠”文化也可以为其他文化提供借鉴与启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 正文2.1 1. “忠”文化的历史渊源"忠"文化在日本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时期的武士道精神,即“武士道”或“侍道”。
武士道强调忠诚、义气、勇气和荣誉,成为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
武士们视忠诚为重要的美德,将效忠于主公视为绝对的义务,甚至在主公有失时也愿意效忠至死。
这种忠诚精神深深根植于日本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日本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除了武士道之外,日本的农民和商人阶层也对“忠”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农民对土地的忠诚、商人对客户的忠诚,都体现了“忠”文化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具体表现。
在日本的家庭文化中,忠诚与孝顺也是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和尊敬被视为理所体现了“忠”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忠”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古代时期的武士道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忠诚精神逐渐贯穿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发展史——精选推荐
日本发展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4.一战期间,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成为战胜国。
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企图使山东合法化;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受到英、美抑制。
6.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亚洲的策源地形成。
7.二战中,日本企图建立东亚一太平洋共荣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广岛和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的袭击,损失惨重,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8.二战结束后,日本被美军占领。
日本利用各种因素,使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主要是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9.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科技立国”的战略;但法西斯势力并未根除,军国主义势力有所抬头。
(二)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四次高潮与变迁
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四次高潮与变迁摘要: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之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最终分道扬镳。
从时间上看,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从空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痕迹从辽东半岛一直可以延伸到海南岛,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中日关系也在不断变迁。
本文将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四次高潮与变迁。
关键词:中日关系,日本文化,历史0引言周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两千年和平使中日两国能够汲取彼此的文化与营养,五十年的对立却使得两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建国以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始终是合作与发展,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
以史为镜,可以知更替,只有明确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理清彼此文化的统一与矛盾,才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日本,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合作中的矛盾与利益,为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提供新的土壤。
1 第一次高潮:绳文、弥生时代有史料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彼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一部分江南人东迁入日本,但早在这之前就已有人从中国迁徙到日本。
日本地处远东的最东端,四面环海,在远古交通不便的条件下,从大陆迁徙的通古斯人(满族人的祖先),蒙古种人,以及南方的马来种人很少回流,与从朝鲜喝中国赴日的韩人和汉人共同组成如今的日本人,也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单一人种,而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多人种混血过程而形成的,这在古日本语的构成中也有体现。
由于年代久远,现今已无明确证据表明中日究竟何时开通航路,但对日本人祖先血缘的分析中,比较主流的假说有“吴人后裔说”,“越人后裔说”,“徐福后裔说”等,吴越同源,都坐落于中国江南地区,这说明自古以来,江南与日本之间就可能存在一条海上通途。
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
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反思。
这一时期对于日本社会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就战后日本的变革和反思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经济重建战争导致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些人认为,随着美国的占领,日本将无法重建其经济。
但是,日本政府和工商界的众多努力,使得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迅速崛起。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和经济计划,以及日本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二、改革新德川在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新德川的计划,以使日本社会更为民主化。
这些改革包括实行选举权、建设日本司法制度、通过新宪法等。
这些改革让日本成为一个更为民主化的国家,使得日本民众有权利去影响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政府政策。
三、对历史的反思日本战前的帝国主义扩张使得在战后日本人民的意识中留下了国家道德的巨大缺陷。
战后,为了修复这一缺陷,日本社会开始正视历史,坦白地面对其曾经对其他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
这一思想引领了日本的反战和关注反战主题的社会氛围。
四、文化革命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日本文化革命的高峰期。
大批日本青年对于传统的日本社会观念渐行渐远。
在这一时期,一些反传统的思想和新的潮流在日本社会中产生。
年轻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文化革命。
五、妇女参与社会在二战后,日本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广泛的教育使得女性人口在职场上有更多的机会。
日本妇女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激进运动中的角色的提升,也标志着日本社会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和重视。
结论在战后的时期,日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反思。
通过这些努力,日本发展成为了国际上一个强大的经济大国。
同时,日本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在历史上的创伤史影响下,日本充分反思其所做过的错事,走上了一条向前的道路。
因此,战后日本社会的变革与反思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更是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巨大变革。
初中历史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评分标准: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
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材料论述题一: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在性的(变化)。
由于美洲为欧洲所有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和异常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艺术进步——这在欧洲古老经济的狭隘的范围内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
……新大陆的白银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成为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古老大陆两端的贸易得以继续,而且,也正是通过它的大部分贸易使世界上原本相距遥远的部分彼此间联在一起。
——亚当.斯密(1)与材料中“美洲的发现”同个时期还有什么类似的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麦哲伦环球航行(2)观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2分)新航路开辟,不仅发现了美洲,促进美洲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新的航行路线的开辟,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突破了以前丝绸之路大陆两端贸易的局限,各大洲交流和贸易更加频繁。
随着各大洲的紧密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4分)材料论述二: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2分)(2)[答案示例]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是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第11课 古代日本(解析版)
第11课古代日本1.(2020年云南昆明)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7世纪中期,日本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进入封建社会,这主要是通过A.大化改新B.彼得一世改革C.明治维新D.废除农奴制改革【答案】A【解析】7世纪中期,日本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A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发生在18世纪的俄国,B排除;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C排除;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开展的改革,D排除。
故选A。
2.(2019·甘肃靖远�中考模拟)孝德天皇在公元646年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颁布改新诏书,“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这一改革被称为A.大化改新B.查理·马特改革C.明治维新D.彼得一世改革【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开始,日本孝德天皇时期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
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
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
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
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
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
所以这一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A项符合题意;B项是欧洲法兰克王国的改革,C项是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开始进行的改革,D项是俄国历史上的改革。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2020·河南初三二模)某同学将“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日本大化改新”纳入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适合该专题的名称是A.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古代东西方奴隶制的终结C.欧亚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D.古代欧洲的衰落启示录【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于封建社会,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亚洲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趋势
亚洲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趋势亚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大洲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在亚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亚洲历史文化对现代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亚洲的现代发展趋势。
一、亚洲历史文化对现代发展的影响1. 文化传统的延续: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看到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道家思想的自然观念对环保意识的影响等。
这些文化传统为亚洲国家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理念和基础。
2. 文化创意的融合:亚洲各国借鉴并融合其他文化创意,创造了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
例如日本的漫画与动画产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韩国的流行音乐(韩流)在国际上也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融合创意不仅丰富了亚洲的文化产业,也推动了文化交流与合作。
3. 历史教训的借鉴:亚洲国家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许多重大事件与困境,如战争、殖民统治等。
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亚洲国家在现代发展中越来越注重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
例如,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南亚区域合作等多边机制,加强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二、亚洲现代发展趋势1. 经济崛起与创新驱动:亚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亚洲国家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为代表,在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型。
2. 环境可持续发展:亚洲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挑战。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亚洲国家正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绿色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
3. 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亚洲国家通过旅游、教育交流、文化产业合作等形式,增进了相互了解与友谊,促进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结语:亚洲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紧密相连,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日本传统文化的演变与普及
日本传统文化的演变与普及日本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国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深深烙印在人民的心中,也是日本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豪和回归。
然而,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这些传统文化是否还有其存在和发展之道呢?一、日本传统文化的演变1、古代传统文化的衰败日本在古代曾是一个农耕国,其文化和日常生活极其依赖自然。
因此,日本人在古代创造出了诸多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文化,如茶道、花道、园艺等。
这些文化极其注重时间、空间和品位的平衡,高度概括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这些古代文化逐渐被现代科技的冲击所破坏。
许多传统文化园林也在城市的发展中被拆迁,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也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近代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对日益贫瘠的传统文化资源,日本政府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资助的文化遗产研究项目、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艺术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同时,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爱好者也因此有了更广泛且更全面的文化学习机会。
3、当代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在近代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逐渐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即将传统文化重新赋予时代的内涵,同时也探索出一条新的传承之路。
比如,在日本流行的日式餐饮中,日本传统美食和现代餐饮的元素混合使用,成为一种新的餐饮文化。
此外,拥有悠久历史的日本文学、戏剧等也在现代化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与发展。
二、日本传统文化的普及1、文化节日文化节日是日本非常重要的一项文化活动,它将广场、庭院、角落里的文化艺术汇聚到一起,举办各种文艺表演、展览和工作坊等活动,让文化艺术更接近人们的生活。
日本最著名的文化节日是每年的富士山祭,它是富士山日本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每年到来之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向山下,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2、博物馆、图书馆除了文化节日之外,日本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普及载体之一。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 古代日本》说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
教材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入手,阐述了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接着,教材介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教材讲述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以及日本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天皇和幕府将军。
最后,教材提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借鉴和学习,以及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知识点产生疑问。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掌握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理解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关键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意义,庄园制度的运作机制,武士阶级的形成及其在日本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讨论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
237百家论坛浅析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刘成龙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摘要:中日两国在古都的形态和功能方面,都拥有他国所无法比拟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中国的隋唐时代和日本的奈良·平安时期十分明显。
日本的迁都以及社会形态的转变过程,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文明融会特征。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上古都的迁徙进行分析,并对日本历史上的社会转型加以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历史;迁都;社会转型引言:关于日本历史上的迁都问题,日本学者曾经从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研究,但是对于都城的迁徙和社会形态转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给人们带来哪些连续性的认识等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
日本历史上的迁都与社会转型反映出两个主要阶段迁都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因此,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日本历史上古都的迁徙1.1大化改新后的迁都公元645年,大化改新运动在日本全面爆发,被后人称为是“皇权恢复运动”,因此其主要的本质就是转变统治理念。
大化改新运动从公元645年开始一直到公元702年颁布《大宝律令》才标志着改新运动的结束,历时半个世纪之久。
倭国政权将藤原京改变为日本的都城,这一行为无论是从意义还是形式内容方面来看都是一个重大举措。
对于倭国来说,将都城迁徙到藤原京,不仅仅是考虑到地理位置方面因素,还由于政治方面的需求。
迁都到藤原京将代表着豪门贵族要离开自己的庄园走进都城,从身份上由原本的农村土豪转变为京城贵族。
1.2平城·平安两京的迁徙平城被朱雀大街一分为二,东部为“左京”,西部为“右京”。
平城京是在藤原京之后的又一个古都,是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而成,从规模和功能方面都是日本众多都城中的佼佼者,是其他任何都城所无法比拟的。
平城的迁都有两方面原因,即地理原因和政治原因。
藤原京随着律令制机构的扩充和发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其作为都城的条件,并且宫城的地形向北倾斜,土地的使用面积不够广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 19 世纪下叶的明治时期,德国国家主义备受日本社 会 赏 识 。期 间 ,京 都 帝 国 大 学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以 及 诸 多 中 国 书 院式的传播和学 术 研 究 机 构,纷 纷 投 入 近 代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在 日本本土的传 播 之 中。 明 治 时 期,对 日 本 社 会 生 产 深 远 影 响 的实属德国社会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 德里希·李斯特,1841) ,而后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这两大 思想在相当 长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深 刻 影 响 着 日 本 国 内 的 社 会 学 者。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1867 ) 己成为日 本政治经济学知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到了 19 世纪
日本 四 面 环 海 ,其 与 生 俱 来 的 地 理 位 置 ,生 成 了 日 本 浓 郁 的岛国文化,这种 岛 国 文 化 的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特 征 就 是 积 极 寻求并吸 收 外 来 文 化。日 本 的 现 代 文 化 是 日 本 原 生 农 耕 文 化 、中国儒家文化与 西 方 近 代 科 学 民 主 文 化 的 杂 糅 体,“杂 交 性 ”成了日本文化 的 一 大 特 色。 “杂 交 文 化 ”这 一 概 念 是 日 本 历史学家村井康彦在其著《日本の文化》中首先提出来的。在 《日本の文化》序中,村井康彦认为: “杂交文化”源于日本长期 以来对外来文 化 的 学 习、模 仿 与 吸 收,而 且,经 过 对 外 来 文 化 的模仿与吸收,日 本 人 能 够 在 较 短 时 间 内 构 建 出 超 越 原 文 化 的新的文化成 果,并 为 己 所 用。 日 本 文 化 在 其 自 然 的 演 化 过 程中,自 2000 年前的弥生时代( 约公元前 300 - 公元 300 年) , 就 被 先 进 的 非 本 土 文 化 所 渗 透 ,从 其 形 成 历 程 看 ,日 本 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 文 化 的 三 次 历 史 转 型 : 大化革新( 公元 646 年) 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 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 1945 年 “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管理文化。
2010 /11
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雷鸣 项松
摘 要: 日本 是 一 个 四 面 环 海 的 国 家,其 独 特 的 地 理 位 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 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 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 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 历程看 ,日本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 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 隋唐文化的吸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 介与创新; 1945 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 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 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 和谐发展成为 时 代 主 题 ,民 族 间 的 文 化 交 流 ,也 将 随 着 国 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关键词: 日本社会研究; 文化转型;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0) 11 - 080 - 03 作 者: 雷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 士研究生 / 项松,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湖北,武 汉,430073
第三 ,中 国 的 艺 术 文 化 传 入 日 本 ,对 日 本 的 艺 术 文 化 发 展 有着重要影响。以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 例。新石器时代 中 国 江 浙 地 区 的 河 姆 渡 文 化、山 东 一 带 的 大 汶口文化以及 江 南 古 越 文 化 中 的 拔 牙、绳 纹 陶、漆 器、干 栏 式 建筑等文化对 日 本 古 文 化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考 古 发 现,距 今 约 5000 年的日本绳纹文化来源于新时期时代中国河姆渡文 化中的绳纹陶文化;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干栏 式建筑实例见于河姆渡文化,遗留大批前 5000 年左右的干栏 长屋遗物。8 世纪出现的“用 40 根大木柱做桩,并以同样横放 原木垒成屋壁的 ”日 本 干 栏 式 古 建 筑 渊 源 于 中 国 的 河 姆 渡 干 栏式建筑文化。
在江户时代,日 本 整 个 国 家 基 本 上 处 于 与 西 方 国 家 相 隔 离的状态之中。当 时 的 长 崎 是 日 本 唯 一 的 通 商 口 岸 ,而 在 此 设立的荷 兰 商 馆 是 仅 有 的 作 为 与 西 方 文 化 沟 通 的 窗 口。藉 此,近代欧洲的 政 治 经 济 学 思 想 逐 步 走 进 了 日 本 社 会 。 早 在 19 世纪中叶,日本人就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穆勒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 》等当 时 引 领 西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学 术 著 作 引 介 过 来。横井小楠( 1809—1869) 作为当时学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他在中国思想家王 阳 明“知 而 不 行 不 为 知 ”的 实 学 思 想 之 上 , 倡导与“有道之国 ”之 政 治 经 济 方 面 之 联 系 ,横 井 小 楠 还 对 当 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大加褒扬。在其著《国是三论》( 1860) 中,横井小楠首次提出“富 国 论、强 兵 论、士 道 论”之“富 国 强 兵”思想 ,这种思想 不 同 于 倒 幕 派 国 家 主 义 思 想 ,成 为 近 代 日 本的一次思想启蒙。
后期,由于日本社 会 提 倡 保 护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工 商 业 的 经 济 性 质 ,虽 然 当 时 的 西 方 经 济 理 论 已 经 开 始 流 传 到 了 日 本 ,但 是 这 种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却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政策格格不 入。而德国历史 学 派 的 以 国 家 为 中 心 的 所 谓 古 典 主 义 ,却 似 乎颇有市场。从 历 史 文 化 交 流 的 视 域 看,这 是 学 术 传 统 在 选 择过程中反作用机制的结果。学术传统在国家政策实践的结 合 上 的 外 在 表 现 ,是 一 种 或 是 一 系 列 的 观 点 和 理 论。 “经 济 ” 这个概念最初的意义是来自儒学的“经国济民”,它包含着“治 理国 家 和 救 民 于 疾 苦 ”的 礼 教 式 的 封 建 经 济 文 化 观 。 这 种 思 想体系,直到 20 世纪,仍然在影响着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 这种礼教性的思 想,使 得 日 本 思 想 界 对 于 来 自 大 洋 的 作 为 实 证科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天然的戒备和抵触。明治维新后 期 ,日 本 社 会 政 治 制 度 的 重 建 和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对 思 想 文 化 的结构提出了新 的 要 求,新 型 的 政 治 土 壤 为 新 古 典 经 济 思 想 在日本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新古典主义不能像在 英语圈的许多国 家 那 样 蓬 勃 生 长,但 是 东 西 文 化 本 质 上 的 差 异性,却让它 补 充 性 地 加 入 到 了 日 本 经 济 界 的 新 学 派 之 中。 日本的学术界,已 经 从 开 始 的 对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的 传 播 宣 传 走 向研究和实证。日本经济学界已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现代” 经济学派,它深受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理 论 和 凯 恩 斯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影响; 另一派则是比较孤立的、面原生文 化 是 农 耕 文 化,其 实 这 种 农 耕 文 化 也 是 与 中国的水稻种植 及 采 摘 文 化 是 一 脉 相 承 的,据 传 日 本 的 水 稻 种植技术就是由中国云南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农耕文化始于
弥生时代,所以,近 代 以 前,日 本 人 的 生 活 主 要 以 农 业 及 采 摘 这两种方式为 主,农 业 是 日 本 这 一 时 期 的 主 要 产 业。 农 耕 文 化作为日本固有 的 文 化 传 统,贯 穿 日 本 文 化 的 整 个 发 展 过 程 中 ,即 使 到 了 现 在 ,农 耕 文 化 也 得 到 了 较 好 的 保 护 及 传 承 。 除 农 耕 文 化 外 ,近 代 以 前 的 日 本 深 受 中 国 儒 家 思 想 ,尤 其 是 中 国 隋唐文化的影响,也 正 是 对 中 国 儒 家 及 隋 唐 文 化 的 学 习 与 吸 收,才成就 了 日 本 最 初 的 文 化 基 础。早 在 1000 年 前 的 奈 良 ( 710—794) 、平安时期( 794 - 1192) ,日本就先后派遣大批的 使节来到中国,学 习 中 国 的 政 治、经 济 制 度 等,全 方 位 借 鉴 并 吸收中国的隋唐 文 化,日 本 当 时 有 名 的 奈 良 平 城 京 和 京 都 的 平安京就是分别模仿中国的隋朝洛阳都城和唐朝长安都城建 造的。日本近代经济思想家、法学家荻生徂徕( 1666—1728 ) 的经世济国思 想 就 来 源 于 中 国 的 孔 孟 儒 学。 具 体 来 讲,中 国 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