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19 世纪中后期,产业革命遍袭西方社会,欧洲成为世界上 最发达的地区。这 一 时 期,在 经 济 及 科 技 上 占 据 鳌 头 的 西 方 列 强 开 始 对 亚 洲 等 地 进 行 殖 民 统 治 ,面 对 被 殖 民 的 危 险 ,日 本 主动展现其文化的“开 发 性 ”特 质 ,将 学 习 目 标 从 中 国 迅 速 转 向西方发达国 家。 从 明 治 维 新 开 始,日 本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先 进 的 科 学 技 术 、政 治 经 济 制 度 和 思 想 文 化 等 ,为 振 兴 日 本 近 代 产 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2010 /11
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雷鸣 项松
摘 要: 日本 是 一 个 四 面 环 海 的 国 家,其 独 特 的 地 理 位 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 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 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 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 历程看 ,日本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 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 隋唐文化的吸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 介与创新; 1945 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 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 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 和谐发展成为 时 代 主 题 ,民 族 间 的 文 化 交 流 ,也 将 随 着 国 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关键词: 日本社会研究; 文化转型;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0) 11 - 080 - 03 作 者: 雷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 士研究生 / 项松,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湖北,武 汉,430073
第一,汉字、汉籍 的 传 入 促 成 了 日 本 文 字 的 形 成 ,并 为 日 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哈佛学者埃德温 ·赖肖尔在其著作《日本人》中说: “中国是日本的古希腊与古 罗 马 ,日 本 人 心 里 明 白 ,他 们 的 文 字 传 统 和 文 化 价 值 观 念 都 来 源于中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早在 3 万年前,日本本土 与中国大陆的最东部相连,距今 1 万年左右的地球最后一次 冰河期将之与中国大陆分离。这种独特的地缘,“为旧石器时 代晚期人 类 在 两 者 之 间 的 迁 徙 与 文 化 交 流,提 供 了 可 能”。 ( 戴国华,1984)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 书写日本语言是古代日本著书交流的通行做法。日本现存最 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 公元 710 ~ 784 ) 就是利用汉字作音 符 的 方 法 写 成 的 ,因 而 又 称 为“万 叶 假 名 ”。 日 本 奈 良 时 期 的 学者吉备真备( 695 - 775) 留学中国,吸收汉字偏旁造型,创造 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又借鉴汉字 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平假名”,至此,日本文字得以产生, 并初见完备。1998 年日本德山县出土的《论语》隶书木简,经 日本考古学家考证即为古代日本引入的中国古代文字及中国 典籍。从一定意义上讲,《论语》、《千字文》等中国古代典籍是 古代日本的启蒙书籍( 本居宣长,1730—1801 ) 。日本文化正 是在“古中国文明的催生下,在公元 4 - 5 世纪从野蛮状态步 入文明时代的”。
后期,由于日本社 会 提 倡 保 护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工 商 业 的 经 济 性 质 ,虽 然 当 时 的 西 方 经 济 理 论 已 经 开 始 流 传 到 了 日 本 ,但 是 这 种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却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政策格格不 入。而德国历史 学 派 的 以 国 家 为 中 心 的 所 谓 古 典 主 义 ,却 似 乎颇有市场。从 历 史 文 化 交 流 的 视 域 看,这 是 学 术 传 统 在 选 择过程中反作用机制的结果。学术传统在国家政策实践的结 合 上 的 外 在 表 现 ,是 一 种 或 是 一 系 列 的 观 点 和 理 论。 “经 济 ” 这个概念最初的意义是来自儒学的“经国济民”,它包含着“治 理国 家 和 救 民 于 疾 苦 ”的 礼 教 式 的 封 建 经 济 文 化 观 。 这 种 思 想体系,直到 20 世纪,仍然在影响着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 这种礼教性的思 想,使 得 日 本 思 想 界 对 于 来 自 大 洋 的 作 为 实 证科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天然的戒备和抵触。明治维新后 期 ,日 本 社 会 政 治 制 度 的 重 建 和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对 思 想 文 化 的结构提出了新 的 要 求,新 型 的 政 治 土 壤 为 新 古 典 经 济 思 想 在日本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新古典主义不能像在 英语圈的许多国 家 那 样 蓬 勃 生 长,但 是 东 西 文 化 本 质 上 的 差 异性,却让它 补 充 性 地 加 入 到 了 日 本 经 济 界 的 新 学 派 之 中。 日本的学术界,已 经 从 开 始 的 对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的 传 播 宣 传 走 向研究和实证。日本经济学界已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现代” 经济学派,它深受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理 论 和 凯 恩 斯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影响; 另一派则是比较孤立的、面向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派。
第二,儒学传统 及 隋 唐 典 章 制 度 对 日 本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发 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语》的引入,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 公元 5 世纪初,应神天皇年间,百济人 王 仁 将《论 语》携 入 日 本 。奈 良 、平 安 时 代 的 日 本 早 期 儒 学 ,主 要 受 到 中 国 先 秦 儒 学 和汉唐经学 的 影 响; 镰 仓 时 代 后,传 统 儒 家 被 宋 代 朱 子 学 取 代,而后演变成 日 本 官 学。 隋 唐 典 章 制 度 日 本 吸 收 中 国 传 统 文化的高潮期。据考证: 日本派驻入唐使节共达 12 次之多,
在江户时代,日 本 整 个 国 家 基 本 上 处 于 与 西 方 国 家 相 隔 离的状态之中。当 时 的 长 崎 是 日 本 唯 一 的 通 商 口 岸 ,而 在 此 设立的荷 兰 商 馆 是 仅 有 的 作 为 与 西 方 文 化 沟 通 的 窗 口。藉 此,近代欧洲的 政 治 经 济 学 思 想 逐 步 走 进 了 日 本 社 会 。 早 在 19 世纪中叶,日本人就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穆勒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 》等当 时 引 领 西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学 术 著 作 引 介 过 来。横井小楠( 1809—1869) 作为当时学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他在中国思想家王 阳 明“知 而 不 行 不 为 知 ”的 实 学 思 想 之 上 , 倡导与“有道之国 ”之 政 治 经 济 方 面 之 联 系 ,横 井 小 楠 还 对 当 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大加褒扬。在其著《国是三论》( 1860) 中,横井小楠首次提出“富 国 论、强 兵 论、士 道 论”之“富 国 强 兵”思想 ,这种思想 不 同 于 倒 幕 派 国 家 主 义 思 想 ,成 为 近 代 日 本的一次思想启蒙。
日本 四 面 环 海 ,其 与 生 俱 来 的 地 理 位 置 ,生 成 了 日 本 浓 郁 的岛国文化,这种 岛 国 文 化 的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特 征 就 是 积 极 寻求并吸 收 外 来 文 化。日 本 的 现 代 文 化 是 日 本 原 生 农 耕 文 化 、中国儒家文化与 西 方 近 代 科 学 民 主 文 化 的 杂 糅 体,“杂 交 性 ”成了日本文化 的 一 大 特 色。 “杂 交 文 化 ”这 一 概 念 是 日 本 历史学家村井康彦在其著《日本の文化》中首先提出来的。在 《日本の文化》序中,村井康彦认为: “杂交文化”源于日本长期 以来对外来文 化 的 学 习、模 仿 与 吸 收,而 且,经 过 对 外 来 文 化 的模仿与吸收,日 本 人 能 够 在 较 短 时 间 内 构 建 出 超 越 原 文 化 的新的文化成 果,并 为 己 所 用。 日 本 文 化 在 其 自 然 的 演 化 过 程中,自 2000 年前的弥生时代( 约公元前 300 - 公元 300 年) , 就 被 先 进 的 非 本 土 文 化 所 渗 透 ,从 其 形 成 历 程 看 ,日 本 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 文 化 的 三 次 历 史 转 型 : 大化革新( 公元 646 年) 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 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 1945 年 “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管理文化。
一
日本的原生文 化 是 农 耕 文 化,其 实 这 种 农 耕 文 化 也 是 与 中国的水稻种植 及 采 摘 文 化 是 一 脉 相 承 的,据 传 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 的 水 稻 种植技术就是由中国云南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农耕文化始于
弥生时代,所以,近 代 以 前,日 本 人 的 生 活 主 要 以 农 业 及 采 摘 这两种方式为 主,农 业 是 日 本 这 一 时 期 的 主 要 产 业。 农 耕 文 化作为日本固有 的 文 化 传 统,贯 穿 日 本 文 化 的 整 个 发 展 过 程 中 ,即 使 到 了 现 在 ,农 耕 文 化 也 得 到 了 较 好 的 保 护 及 传 承 。 除 农 耕 文 化 外 ,近 代 以 前 的 日 本 深 受 中 国 儒 家 思 想 ,尤 其 是 中 国 隋唐文化的影响,也 正 是 对 中 国 儒 家 及 隋 唐 文 化 的 学 习 与 吸 收,才成就 了 日 本 最 初 的 文 化 基 础。早 在 1000 年 前 的 奈 良 ( 710—794) 、平安时期( 794 - 1192) ,日本就先后派遣大批的 使节来到中国,学 习 中 国 的 政 治、经 济 制 度 等,全 方 位 借 鉴 并 吸收中国的隋唐 文 化,日 本 当 时 有 名 的 奈 良 平 城 京 和 京 都 的 平安京就是分别模仿中国的隋朝洛阳都城和唐朝长安都城建 造的。日本近代经济思想家、法学家荻生徂徕( 1666—1728 ) 的经世济国思 想 就 来 源 于 中 国 的 孔 孟 儒 学。 具 体 来 讲,中 国 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贡献:
80
每次规模少达 300 多,多则 800 人众。其间的隋唐政治体制, 也深深感染日本民族。日本自圣德太子执政时期 ( 593—621 年) 以来,奖励儒学,历经唐武德( 618 - 626 年) 时期,日本好 儒习汉成风,日本孝德天皇( 749—757 年) 效仿唐制,在日本社 会主张“孝为百行之先”,平安朝( 794 - 1192 年) 初期继学儒 效唐之遗风,在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历时一个世纪的“贞观文化 时代”。江户时代( 1600 - 1867 年) 年间,研究中国文化的日 本京都学者众多,日本 的“江 户 文 化”就 是 当 时 中 国“明 朝 文 化”的翻版。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起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
进入 19 世纪下叶的明治时期,德国国家主义备受日本社 会 赏 识 。期 间 ,京 都 帝 国 大 学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以 及 诸 多 中 国 书 院式的传播和学 术 研 究 机 构,纷 纷 投 入 近 代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在 日本本土的传 播 之 中。 明 治 时 期,对 日 本 社 会 生 产 深 远 影 响 的实属德国社会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 德里希·李斯特,1841) ,而后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这两大 思想在相当 长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深 刻 影 响 着 日 本 国 内 的 社 会 学 者。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1867 ) 己成为日 本政治经济学知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到了 19 世纪
第三 ,中 国 的 艺 术 文 化 传 入 日 本 ,对 日 本 的 艺 术 文 化 发 展 有着重要影响。以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 例。新石器时代 中 国 江 浙 地 区 的 河 姆 渡 文 化、山 东 一 带 的 大 汶口文化以及 江 南 古 越 文 化 中 的 拔 牙、绳 纹 陶、漆 器、干 栏 式 建筑等文化对 日 本 古 文 化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考 古 发 现,距 今 约 5000 年的日本绳纹文化来源于新时期时代中国河姆渡文 化中的绳纹陶文化;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干栏 式建筑实例见于河姆渡文化,遗留大批前 5000 年左右的干栏 长屋遗物。8 世纪出现的“用 40 根大木柱做桩,并以同样横放 原木垒成屋壁的 ”日 本 干 栏 式 古 建 筑 渊 源 于 中 国 的 河 姆 渡 干 栏式建筑文化。
19 世纪中后期,产业革命遍袭西方社会,欧洲成为世界上 最发达的地区。这 一 时 期,在 经 济 及 科 技 上 占 据 鳌 头 的 西 方 列 强 开 始 对 亚 洲 等 地 进 行 殖 民 统 治 ,面 对 被 殖 民 的 危 险 ,日 本 主动展现其文化的“开 发 性 ”特 质 ,将 学 习 目 标 从 中 国 迅 速 转 向西方发达国 家。 从 明 治 维 新 开 始,日 本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先 进 的 科 学 技 术 、政 治 经 济 制 度 和 思 想 文 化 等 ,为 振 兴 日 本 近 代 产 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2010 /11
论日本社会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雷鸣 项松
摘 要: 日本 是 一 个 四 面 环 海 的 国 家,其 独 特 的 地 理 位 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 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 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 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 历程看 ,日本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 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 隋唐文化的吸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 介与创新; 1945 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 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 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 和谐发展成为 时 代 主 题 ,民 族 间 的 文 化 交 流 ,也 将 随 着 国 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关键词: 日本社会研究; 文化转型;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0) 11 - 080 - 03 作 者: 雷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 士研究生 / 项松,湖北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湖北,武 汉,430073
第一,汉字、汉籍 的 传 入 促 成 了 日 本 文 字 的 形 成 ,并 为 日 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哈佛学者埃德温 ·赖肖尔在其著作《日本人》中说: “中国是日本的古希腊与古 罗 马 ,日 本 人 心 里 明 白 ,他 们 的 文 字 传 统 和 文 化 价 值 观 念 都 来 源于中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早在 3 万年前,日本本土 与中国大陆的最东部相连,距今 1 万年左右的地球最后一次 冰河期将之与中国大陆分离。这种独特的地缘,“为旧石器时 代晚期人 类 在 两 者 之 间 的 迁 徙 与 文 化 交 流,提 供 了 可 能”。 ( 戴国华,1984)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 书写日本语言是古代日本著书交流的通行做法。日本现存最 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 公元 710 ~ 784 ) 就是利用汉字作音 符 的 方 法 写 成 的 ,因 而 又 称 为“万 叶 假 名 ”。 日 本 奈 良 时 期 的 学者吉备真备( 695 - 775) 留学中国,吸收汉字偏旁造型,创造 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又借鉴汉字 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平假名”,至此,日本文字得以产生, 并初见完备。1998 年日本德山县出土的《论语》隶书木简,经 日本考古学家考证即为古代日本引入的中国古代文字及中国 典籍。从一定意义上讲,《论语》、《千字文》等中国古代典籍是 古代日本的启蒙书籍( 本居宣长,1730—1801 ) 。日本文化正 是在“古中国文明的催生下,在公元 4 - 5 世纪从野蛮状态步 入文明时代的”。
后期,由于日本社 会 提 倡 保 护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工 商 业 的 经 济 性 质 ,虽 然 当 时 的 西 方 经 济 理 论 已 经 开 始 流 传 到 了 日 本 ,但 是 这 种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却与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政策格格不 入。而德国历史 学 派 的 以 国 家 为 中 心 的 所 谓 古 典 主 义 ,却 似 乎颇有市场。从 历 史 文 化 交 流 的 视 域 看,这 是 学 术 传 统 在 选 择过程中反作用机制的结果。学术传统在国家政策实践的结 合 上 的 外 在 表 现 ,是 一 种 或 是 一 系 列 的 观 点 和 理 论。 “经 济 ” 这个概念最初的意义是来自儒学的“经国济民”,它包含着“治 理国 家 和 救 民 于 疾 苦 ”的 礼 教 式 的 封 建 经 济 文 化 观 。 这 种 思 想体系,直到 20 世纪,仍然在影响着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 这种礼教性的思 想,使 得 日 本 思 想 界 对 于 来 自 大 洋 的 作 为 实 证科学的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天然的戒备和抵触。明治维新后 期 ,日 本 社 会 政 治 制 度 的 重 建 和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对 思 想 文 化 的结构提出了新 的 要 求,新 型 的 政 治 土 壤 为 新 古 典 经 济 思 想 在日本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新古典主义不能像在 英语圈的许多国 家 那 样 蓬 勃 生 长,但 是 东 西 文 化 本 质 上 的 差 异性,却让它 补 充 性 地 加 入 到 了 日 本 经 济 界 的 新 学 派 之 中。 日本的学术界,已 经 从 开 始 的 对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的 传 播 宣 传 走 向研究和实证。日本经济学界已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现代” 经济学派,它深受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理 论 和 凯 恩 斯 经 济 学 理 论 的 影响; 另一派则是比较孤立的、面向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派。
第二,儒学传统 及 隋 唐 典 章 制 度 对 日 本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发 展产生深远影响。《论语》的引入,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 公元 5 世纪初,应神天皇年间,百济人 王 仁 将《论 语》携 入 日 本 。奈 良 、平 安 时 代 的 日 本 早 期 儒 学 ,主 要 受 到 中 国 先 秦 儒 学 和汉唐经学 的 影 响; 镰 仓 时 代 后,传 统 儒 家 被 宋 代 朱 子 学 取 代,而后演变成 日 本 官 学。 隋 唐 典 章 制 度 日 本 吸 收 中 国 传 统 文化的高潮期。据考证: 日本派驻入唐使节共达 12 次之多,
在江户时代,日 本 整 个 国 家 基 本 上 处 于 与 西 方 国 家 相 隔 离的状态之中。当 时 的 长 崎 是 日 本 唯 一 的 通 商 口 岸 ,而 在 此 设立的荷 兰 商 馆 是 仅 有 的 作 为 与 西 方 文 化 沟 通 的 窗 口。藉 此,近代欧洲的 政 治 经 济 学 思 想 逐 步 走 进 了 日 本 社 会 。 早 在 19 世纪中叶,日本人就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穆勒的《政 治经济学原理 》等当 时 引 领 西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学 术 著 作 引 介 过 来。横井小楠( 1809—1869) 作为当时学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他在中国思想家王 阳 明“知 而 不 行 不 为 知 ”的 实 学 思 想 之 上 , 倡导与“有道之国 ”之 政 治 经 济 方 面 之 联 系 ,横 井 小 楠 还 对 当 时美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大加褒扬。在其著《国是三论》( 1860) 中,横井小楠首次提出“富 国 论、强 兵 论、士 道 论”之“富 国 强 兵”思想 ,这种思想 不 同 于 倒 幕 派 国 家 主 义 思 想 ,成 为 近 代 日 本的一次思想启蒙。
日本 四 面 环 海 ,其 与 生 俱 来 的 地 理 位 置 ,生 成 了 日 本 浓 郁 的岛国文化,这种 岛 国 文 化 的 一 个 非 常 重 要 的 特 征 就 是 积 极 寻求并吸 收 外 来 文 化。日 本 的 现 代 文 化 是 日 本 原 生 农 耕 文 化 、中国儒家文化与 西 方 近 代 科 学 民 主 文 化 的 杂 糅 体,“杂 交 性 ”成了日本文化 的 一 大 特 色。 “杂 交 文 化 ”这 一 概 念 是 日 本 历史学家村井康彦在其著《日本の文化》中首先提出来的。在 《日本の文化》序中,村井康彦认为: “杂交文化”源于日本长期 以来对外来文 化 的 学 习、模 仿 与 吸 收,而 且,经 过 对 外 来 文 化 的模仿与吸收,日 本 人 能 够 在 较 短 时 间 内 构 建 出 超 越 原 文 化 的新的文化成 果,并 为 己 所 用。 日 本 文 化 在 其 自 然 的 演 化 过 程中,自 2000 年前的弥生时代( 约公元前 300 - 公元 300 年) , 就 被 先 进 的 非 本 土 文 化 所 渗 透 ,从 其 形 成 历 程 看 ,日 本 文 化 对 非 本 土 文 化 的 借 鉴 与 吸 收 ,促 成 了 日 本 文 化 的 三 次 历 史 转 型 : 大化革新( 公元 646 年) 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 收; 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 1945 年 “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管理文化。
一
日本的原生文 化 是 农 耕 文 化,其 实 这 种 农 耕 文 化 也 是 与 中国的水稻种植 及 采 摘 文 化 是 一 脉 相 承 的,据 传 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 的 水 稻 种植技术就是由中国云南传入日本的。日本的农耕文化始于
弥生时代,所以,近 代 以 前,日 本 人 的 生 活 主 要 以 农 业 及 采 摘 这两种方式为 主,农 业 是 日 本 这 一 时 期 的 主 要 产 业。 农 耕 文 化作为日本固有 的 文 化 传 统,贯 穿 日 本 文 化 的 整 个 发 展 过 程 中 ,即 使 到 了 现 在 ,农 耕 文 化 也 得 到 了 较 好 的 保 护 及 传 承 。 除 农 耕 文 化 外 ,近 代 以 前 的 日 本 深 受 中 国 儒 家 思 想 ,尤 其 是 中 国 隋唐文化的影响,也 正 是 对 中 国 儒 家 及 隋 唐 文 化 的 学 习 与 吸 收,才成就 了 日 本 最 初 的 文 化 基 础。早 在 1000 年 前 的 奈 良 ( 710—794) 、平安时期( 794 - 1192) ,日本就先后派遣大批的 使节来到中国,学 习 中 国 的 政 治、经 济 制 度 等,全 方 位 借 鉴 并 吸收中国的隋唐 文 化,日 本 当 时 有 名 的 奈 良 平 城 京 和 京 都 的 平安京就是分别模仿中国的隋朝洛阳都城和唐朝长安都城建 造的。日本近代经济思想家、法学家荻生徂徕( 1666—1728 ) 的经世济国思 想 就 来 源 于 中 国 的 孔 孟 儒 学。 具 体 来 讲,中 国 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贡献:
80
每次规模少达 300 多,多则 800 人众。其间的隋唐政治体制, 也深深感染日本民族。日本自圣德太子执政时期 ( 593—621 年) 以来,奖励儒学,历经唐武德( 618 - 626 年) 时期,日本好 儒习汉成风,日本孝德天皇( 749—757 年) 效仿唐制,在日本社 会主张“孝为百行之先”,平安朝( 794 - 1192 年) 初期继学儒 效唐之遗风,在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历时一个世纪的“贞观文化 时代”。江户时代( 1600 - 1867 年) 年间,研究中国文化的日 本京都学者众多,日本 的“江 户 文 化”就 是 当 时 中 国“明 朝 文 化”的翻版。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起着不 可估量的作用。
进入 19 世纪下叶的明治时期,德国国家主义备受日本社 会 赏 识 。期 间 ,京 都 帝 国 大 学 、东 京 帝 国 大 学 以 及 诸 多 中 国 书 院式的传播和学 术 研 究 机 构,纷 纷 投 入 近 代 西 方 经 济 思 想 在 日本本土的传 播 之 中。 明 治 时 期,对 日 本 社 会 生 产 深 远 影 响 的实属德国社会经济学家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弗里 德里希·李斯特,1841) ,而后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这两大 思想在相当 长 的 一 段 时 期 内 深 刻 影 响 着 日 本 国 内 的 社 会 学 者。直到今天,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1867 ) 己成为日 本政治经济学知识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到了 19 世纪
第三 ,中 国 的 艺 术 文 化 传 入 日 本 ,对 日 本 的 艺 术 文 化 发 展 有着重要影响。以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为 例。新石器时代 中 国 江 浙 地 区 的 河 姆 渡 文 化、山 东 一 带 的 大 汶口文化以及 江 南 古 越 文 化 中 的 拔 牙、绳 纹 陶、漆 器、干 栏 式 建筑等文化对 日 本 古 文 化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考 古 发 现,距 今 约 5000 年的日本绳纹文化来源于新时期时代中国河姆渡文 化中的绳纹陶文化; 干栏式建筑在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干栏 式建筑实例见于河姆渡文化,遗留大批前 5000 年左右的干栏 长屋遗物。8 世纪出现的“用 40 根大木柱做桩,并以同样横放 原木垒成屋壁的 ”日 本 干 栏 式 古 建 筑 渊 源 于 中 国 的 河 姆 渡 干 栏式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