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宏观调控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

现代国家一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支“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弱点。首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自身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市场经济激发个人潜力,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而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其次,市场经济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途径。

自发生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广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入经济生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手”(即国家干预)的调节作用。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支持。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用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矛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主张强化国家干预和“赤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一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又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二、宏观调控的涵义

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用参与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对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府行为。宏观调控概念要素的分解:

1.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调控,它必然要求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

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以使总计与总需求趋于基本平衡,有效地实现发展和增长目标。

2.宏观调控的行为主体是中央政府。在中国,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权力主体,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宏观调控政策。

3.宏观调控的行为影响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在表面看来,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但在实质上,宏观经济政策是通过激励约束条件的变化来有指向地改变市场交易主体行为,从而改变经济的宏观运行。因此,宏观调控的行为影响的最终对象是企业、消费者等市场主体。

4. 宏观调控的行为目标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是总均衡,而不是微观经济单位或局部地区、部门的局部均衡。

三、宏观调控的方法

(一)从宏观经济政策的业务领域来看,包括计划、财政、金融三大方法。计划包括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调控与储备调控;财税包括预算、国家收入和国家支出;金融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政策等等。按照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主要包括:

1.财政调控法。财政调控法是指利用法定的财政政策工具(如财政预算、税收、国债等财政收入手段以及转移支出等财政支出手段),对宏观经济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法。这是宏观调控法的主要调整方法之一。宏观调控法通过运用财政调控方法可以改变收入分配或利益格局,影响宏观经济关系,达到维护社会财富分配公平、实现宏观调控法的目标。

2.货币调控法。货币调控法是指利用法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信用控制等),对宏观经济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后果的方法。宏观调控法通过运用货币调控方法可以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宏观经济关系,达到维护币值与金融的稳定,实现宏观调控法的目标。货币调控方法是宏观调控法的主要调整方法之一。

3.产业政策调控法。产业政策调控法是指利用法定产业政策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结构

(二)从对市场主体影响的力度与方式来看,宏观调控可以分为计划指导法、行政强制法、利益影响法。

1.计划指导法,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发布经济发展规划来作用于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法。计划指导不同于一般的利益影响法,但

也不是计划部门的行政指令,而是通过计划法确定的原则和程序来制订、修改经济计划,一切计划执行主体必须依法实施计划,完不成计划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因此,这种计划指导不是一种行政手段,而是一种法律化的经济手段。计划指导法应是宏观调控法的特有的方法之一。它不是行政手段,因为它不是偶然的、一次性适用的、临时的行政指令。

2.行政强制法,政府直接利用国家权力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速度/结构和数量,或者直接针对市场主体采取行政措施的行为。行政控制方法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旅行这种方法的主体只限于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关,二是必须依照事先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三是强行控制的目的是限制或禁止与宏观调控目标相背离的行为和损害宏观经济整体效益的行为。在宏观调控法中,强行控制方法既可影响公正分配、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总量和结构保持平衡等行为,也可禁止地区封锁、部门集团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等行为。

3.利益影响法,指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经济约束条件来影响市场主体的经济决策,从而改变市场经济宏观运行的方法。它具体包括国家通过确定法定利率、税率、汇率、价格和工资标准等经济参数为调节经济活动的多种方法。因为经济参数是一系列变量,这些变量的上下变化,不断改变着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调节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要求的合理配置和组合。

将利益影响法称之为宏观调控法的法律调整方法,是因为经济参数在一定时期的确定与变化,须通过经济立法程序确认和公布,全体经济主体都必须执行,而且必须由享有宏观调控权的国家机关掌管和运用。例如,税率、汇率、利率的确定都是法律规定的,可称之为法定参数,它们分别由税务机关、我汇管理机关和中央银行掌管和运用,任何个人和其他机关都不得擅自变动。应当注意的是,诱导不是一般意义的引导,而是通过法律中介转换的诱导,它属于宏观调控法特有的调整方法,而不是民事方法,因为其具有政府的意志。

上述三种调整方法各有特点和长处,同时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只有综合适用,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宏观调控的协调运用

(一)调控方法的协调

1.计划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需要相互协调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的经济计划通常都是指导性的(尽管计划必须经过立法机关批准),其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种经济信息,引导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