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及生态修复方案分析

合集下载

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开展

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开展

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促进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类福祉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生态修复工程究竟应该如何开展呢?首先,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生态评估。

这就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前的全面检查,要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掌握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土壤条件、水文状况等基本信息。

同时,还要追溯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和历史,是过度开发、污染排放、自然灾害,还是其他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的。

只有明确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在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修复目标和方案至关重要。

修复目标应当具有明确性和可衡量性,比如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某种濒危物种的数量,或者提高某一区域的植被覆盖率。

方案的制定则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既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修复措施符合生态规律,又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让修复工程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选准修复技术和方法是生态修复工程成功的关键之一。

比如,对于受损的土壤,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添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结构;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可以采取水生植物种植、人工湿地建设等方法来净化水质、增加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在一些山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可以进行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工程。

而在城市环境中,可能会更多地运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生态景观设计来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过程中,严格的监测和管理必不可少。

就像工程建设需要监理一样,生态修复工程也需要持续的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通过定期采集数据、分析对比,评估修复措施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同时,要加强对修复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合理使用资金,防止出现浪费和违规操作。

资金保障是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一、前言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实施科学的生态恢复治理方案,从而将生态环境恢复到一个较好的状态,保障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二、生态恢复治理的现状生态恢复治理是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重建、重置和重构破坏的生态系统,实现系统的“再生”和“重生”,达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治理,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1.框架不完善:我国还缺乏一个完善的生态恢复治理框架,各省、市、县之间的生态修复标准和管理模式不统一,缺乏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管理体系。

2.科技手段不足:目前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手段也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资金不足:当前的生态修复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但是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还不够。

4.缺乏科学评估:当前对于生态修复治理的评估方法不够完善,更不能对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实现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监测。

三、生态恢复治理的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恢复治理的水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实施方案:1.建立统一的生态恢复治理管理机构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生态恢复治理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制度和技术标准。

同时,还应该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保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得以贯彻。

2.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训应该增加对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完善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交流平台,加强资源共享。

同时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生态修复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3.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国家应该建立生态恢复治理专项资金,向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扶持。

这些资金应该着重用于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实施,例如:湖泊、河流、土壤等生态系统的修复。

报告表生态专项评价

报告表生态专项评价

报告表生态专项评价本评价报告旨在针对某一特定的生态专项进行评价,主要包含以下九个方面:生态影响分析在项目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然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需要对这些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等;(2)对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3)对生态影响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生态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

生态保护措施为了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1)采取工程措施,如护岸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2)采取管理措施,如限制开发、土地使用等;(3)采取技术措施,如生态修复技术、生态补偿技术等。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

为了全面评估项目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需要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

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分类和评估;(2)对项目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估;(3)对项目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

生态补偿方案为了平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保护所需成本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方案。

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和标准;(2)确定生态补偿的方式和时间;(3)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确保生态补偿方案的实施效果。

生态风险评估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

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生态风险的类型和来源;(2)对生态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3)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6. 生态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生态管理和监管体系是保障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需要明确管理和监管的责任主体和职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日常监管和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

张谷英村,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村历史的长河里埋葬了无数的事与物有些成为过去永远无法追回有些则悄然留存下岁月的从容美张谷英村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考古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

——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六百多年前的明洪武年间,张谷英由江西迁此,从此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建筑群,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浮后,人事已非,唯独张谷英村屹立不倒,越显厚重。

几百年岁月里旧拆新建,有的完整保存,有的随时间损毁,至今还留下1700多座明清建筑相互依偎。

这些建筑带着明清时代的印记,或清晰或模糊,古旧中交杂着文化的韵味。

走近民居,轻易就能闻到那种古朴的气息,悠远而绵长,是水泥浇灌出的建筑物里所感受不到的。

屋檐下的蜘蛛网,蜘蛛在自由的生长,不知外面的岁月如何,只收着自己的小小一方家园,不肯远离。

很少能见到当地年轻人的踪影,除了游客,大多是老人在安静坐着和小孩自由玩耍着,无忧而无虑,在这古朴的楼房下竟是格外的安详和惬意。

一块块老砖堆砌,建起的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也是护一生安宁的家园,哪怕破旧,哪怕满是尘埃,也不愿离开。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凉亭里找到阴凉的位置,躺卧上去,长长的凳子上,有长长的安静时光。

小桥下溪水并不深,接近于干涸的状态,仿佛在太阳的炙烤下被耗尽了大半生命力,正如这古老的明清建筑,已经受过了六百多年的风霜,下一次再看到,不知是否还是如今模样。

我们在树荫下享受阴凉,也屋顶下躲避太阳,也在张谷英的精神下感悟思想。

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和居住在古旧民居的人其实没什么两样,我们居住在不一样地方,但都在同一片天空下仰望。

墙壁摸上去粗糙的感觉,是来自经历过岁月蹉跎后的斑驳,木窗上精致的图案是巧匠精心的雕琢。

走在村间的小路上,没有牧归的老牛做同伴,只有两旁低矮的民居相衬,像古时的人,慢慢踱步回家,有诗意在酝酿。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空间辨识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空间辨识
第 41 卷第 10 期 2021 年 5 月
生态学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41,No.10 May,2021
DOI: 10.5846 / stxb202004200948
付梦娣, 唐文家, 刘伟玮, 何跃君, 朱彦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空间辨识———以长江源区为例.生态学报,2021, 41(10) :3846⁃ 3855. Fu M D, Tang W J, Liu W W, He Y J, Zhu Y P.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spatial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rom the ecosystem service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in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Acta Ecologica Sinica,2021,41(10) :3846⁃ 3855.
2 Qingha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Xining 810007, China 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Iden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t the watershed scale, the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 SRYR) was thoroughly studied by quantitative method combining with qualitative method aiming at establishing an identification framework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ac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iority areas were identifi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ystematic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were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评估是对特定区域、行业或项目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和分析。

其目的在于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风险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等,为制定和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是专项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包括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了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以及变化趋势;对水质的检测,掌握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等指标的情况;对土壤的分析,评估土壤的肥力、重金属污染程度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如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等的变化。

在评估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价也不可或缺。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诸多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废物处理等。

通过评估这些服务功能的价值和变化,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比如,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森林遭到破坏,其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

生态环境风险评估是专项评估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这涉及到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

例如,化工企业的泄漏事故可能导致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此外,对于已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效果评估也至关重要。

这包括对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情况、节能减排措施的执行效果、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效等进行评价。

比如,一个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其出水水质是否达标;企业采取的节能措施是否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污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方法

污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方法

污染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及修复方法摘要:当土壤环境被污染时,会造成土壤使用价值下降的情况,不仅会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生态质量。

要求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分析出会污染土壤环境的原因,结合具体情况对污染问题的不良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做好环保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受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度,引导人们自觉爱护环境。

同时,环保工作者还要着重展开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根据自身以往的工作经验,选择最佳的环境修复技术方法,消除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物质;生态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很多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无法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水体质量下降,给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许多困扰。

基于此,各个城市都在宣传环保理念,并正在积极展开生态环境修复工作。

本文主要以土壤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为例,介绍了几种有效的环境修复技术操作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1.土壤环境被污染的原因及实际造成的不良影响1.1土壤被污染的原因要预防土壤被污染的问题,就要根据以往出现过的土壤污染情况,区分各种污染问题的类型,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对策。

比如,在人们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种植工作时,不合理的连作行为,就会导致土地营养缺失。

再加上,滥用化学农药、化肥,将造成土壤被污染的情况。

同时,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水、废弃物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特别是随意堆放或填埋废弃物时,有毒有害的物质会侵蚀土地,使土地使用价值下降,这是土地环境管理工作中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1.2土壤被污染的影响以化工企业造成的有毒有害、金属污染问题为例,当土地长期被污染、土地生态环境无法恢复时,就会造成该片土地失去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的情况。

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自然生长的植被也会枯萎、死亡,引发植被覆盖率减小的问题。

与此同时,可能导致土地中的一些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无法满足城市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无法提升城市的绿化环保属性。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方案详细(7篇)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方案详细(7篇)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方案详细(7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方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

以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员工的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积极利用安全标准化和创建安全合格班组建设等先进科学管理理念和手段,推动岗位达标、班组达标、电气、仪表专业达标的基础性管理标准化管理,做好劳动保护工作,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公司财产安全,确保电仪分厂20--年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工作目标1、全年杜绝社会性灾害事故;无死亡事故、多人急性中毒事故;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无重大工艺、设备、误操作事故。

全年无死亡,重伤≤0.8‰人;微伤≤1﹪人;轻伤≤3‰人。

2、按周、月、季度开展安全、环保大检查及节前安全、环保大检查。

3、关键岗位“告知卡”、“安全警示标志”建卡率100﹪。

4、安全环保计划完成率≥100﹪。

5、在岗一般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时≥24小时。

6、员工年度安全教育考试率≥100﹪;新员工安全培训考试率达100﹪;转岗、复工安全培训率达100﹪;分厂中层、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生产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率100﹪。

7、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建档率≥99﹪。

8、各类安全检查执行率100﹪;重大事故隐患监控率达100﹪;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年度事故隐患整改完成率≥98﹪。

9、分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率≥98﹪;职业健康监护体检率≥98﹪;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100﹪。

10、重要环境因素危险源建档率、检测率、安全评估率达100﹪。

11、关键、重要设备电气保护整定值的准确率≥100%。

12、关键在线分析仪表、报警联锁准确率≥100%。

13、安全标准化内审和外审严重不符合项为零;年度安全合格班组合格率≥100%。

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方案

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方案

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泛黄的报告纸上,我拿起笔,开始梳理那些关于生态环境的问题和治理方案的思绪。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太多的破坏与恢复,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一、问题篇1.森林覆盖率下降想象一下,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森林,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导致森林覆盖率逐年下降。

这不仅让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也让我们的家园变得不再美丽。

2.水资源污染河流、湖泊,这些曾经清澈见底的水域,如今却被污染得让人心疼。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让我们的水资源变得岌岌可危。

3.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

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4.空气污染雾霾、沙尘暴,这些原本只在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如今却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常态。

汽车尾气、工厂排放,让我们的天空变得不再湛蓝。

二、治理篇1.森林植被恢复我们要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禁止非法砍伐。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

还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治理对于水资源污染,我们要从源头抓起。

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确保达标后再排放。

同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让它们付出代价。

还要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3.土壤治理针对土壤污染,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

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地,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比如采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方法。

4.空气治理空气污染的治理,同样要从源头入手。

加大对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

同时,加强对工厂排放的监管,确保其达标排放。

还要加大绿化带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希望我们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壤肥沃、天空湛蓝,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道面临严重的水污染、地质灾害、生态失衡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修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河道的环境质量,制定一份科学可行的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问题分析1. 河道水质污染:城市河道受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水质严重受损,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

2. 河道生态失衡:大量的野生动植物消失,生态系统不再平衡,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

3. 河道地质灾害:城市河道周边地质条件较差,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治理目标1. 改善水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恢复河道的清澈和透明。

2. 恢复生态:增加植被种植,引入生态调控措施,恢复河道生态平衡。

3. 防范灾害:加固河道边坡、排洪渠等结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实施方案1. 河道清淤治理:定期清理河道淤泥,清除杂草垃圾,恢复河道畅通,改善水质。

2. 植被恢复:加大植被种植力度,引入湿地植物、水生植物等,为野生动物提供生存栖息地。

3.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河道周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污水直排,避免对河道生态环境的污染。

4. 建设生态堤坝:修建河道生态堤坝,增加沿岸湿地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能力。

5. 生态监测系统:建立河道生态监测系统,对水质、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6. 参与社区治理:组织居民参与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增强社会共治意识,保护普及环境意识。

四、预期效果1. 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水体清澈透明。

2. 河道生态恢复,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增加。

3. 河道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可行的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通过持续投入和努力,相信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将得到良好的改善,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美丽、健康的生活环境。

生态恢复方案

生态恢复方案
-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四、技术支持与保障
1.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
2.加强生态恢复监测与评价,确保工程效果;
3.完善生态恢复政策体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4.设立生态恢复专项资金,保障工程实施;
5.开展培训与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及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五、总结与展望
-开展河道整治、清淤疏浚,改善水环境质量;
-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4.空气质量改善
-对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源自重;-实施城市绿化,提高空气质量。
5.生物多样性保护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关键生态系统;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了解物种分布与变化趋势;
第2篇
生态恢复方案
一、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制定一套详细且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与原则
1.目标:通过生态恢复工程,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选用适生树种和草种,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3)加强植被抚育管理,确保植被健康成长。
2.水土保持
(1)实施梯田、梯地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
(2)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河道治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3.水体净化
(1)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2)开展河道清淤、底泥处理,改善水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有效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纷纷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

然而,这些资金是否被合理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来进行衡量和判断。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顾名思义,是专门用于支持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项目和活动的资金。

它的来源广泛,可能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环保投入等。

这些资金的使用范围涵盖了诸如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

那么,为什么要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估呢?首先,这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绩效评估能够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让公众清楚地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效果,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再者,它可以为后续的资金分配提供依据。

对于绩效表现良好的项目和地区,可以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以鼓励和推动其进一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需要明确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这些指标应当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以项目的目标完成情况为例,我们需要对照项目设立之初设定的目标,如减排的具体数量、修复的土地面积、保护的物种数量等,来检查实际完成的情况。

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就需要深入分析原因,是资金不足、技术难题还是管理不善等。

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例如,空气质量是否得到提升,水体的污染指标是否下降,土壤的肥力和重金属含量是否有所改善等。

这需要通过专业的监测和检测手段获取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关键的评估指标。

我们要计算投入的资金与取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如,投入一定金额用于污染治理,是否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增长,如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等。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为了解当前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生态修复调研工作。

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态修复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
1. 实地走访:我们去了多个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地点,通过观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效果和情况,了解工程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 问卷调查:我们向各地的相关部门、专家和从业者发送了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对生态修复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
1. 目前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一些生态工程项目也取得了成功。

2. 生态修复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等。

四、调研建议
1. 增加资金投入:生态修复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2. 加强技术支持:培养更多的生态修复技术人才,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水平。

3. 加强监管:加大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督力度,严格执法,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

五、结论
通过本次生态修复调研,我们对当前生态修复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同时也希望生态修复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实施,为人类的生存和未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1.1 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提升生物多样性,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重要战略。

1.2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如下:(1)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2)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3)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4)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二、工程内容与措施2.1 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受损生态系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复:(1)去除受损区域内的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场地清理;(2)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引入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3)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提高土壤肥力和渗透能力;(4)构建生态缓冲带,减少外界干扰。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2)实施物种引入和迁地保护工程,恢复关键物种;(3)构建生态廊道,连接不同生态系统,促进物种交流;(4)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监管,打击非法捕猎和贸易。

2.3 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为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成效,实施以下监测与管理措施:(1)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定期进行生态监测和评估;(2)制定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工程与环境相协调;(3)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执法力度;(4)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工程实施与进度安排3.1 工程实施本工程采用综合治理、分区施策的方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工程实施方案。

具体包括:(1)开展前期调查与评估,明确工程目标与任务;(2)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明确工程内容与措施;(3)组织施工队伍,落实施工材料和设备;(4)开展工程实施,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林业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林业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林业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摘要:进入21世纪,因人类对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开发利用引发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极端异常气候引发频率趋增,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直接威胁。

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课题中,林业生态建设的地位越发突出,林业生态修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对目前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试图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

在生态系统中,森林处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位置,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不仅向人类持续提供木材、能源物质、动植物林副产品等多种经济产品,还提供了重要的空气调节、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产品和服务,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恢复速度,在形势已经恶化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对自然环境、林业生态的修复也绝非短时间内通过运动式造林可以实现的目标。

因此,应综合采用多种途径完成林业生态修复,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1.林业生态修复的重要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基础。

林业生态修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促进林业生态修复工程的高效稳定推进。

在森林环境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将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地表裸露在遭遇强降雨冲刷会导致水土流失,地表坡度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植被结构破坏会影响原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森林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功能丧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对遭到破坏的林区要实行及时的保护性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才能确保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障生态系统的多重功效的稳定发挥,有效遏制生态灾难的发生和蔓延。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有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大量资金。

然而,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环保目标,这就需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顾名思义,是专门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改善的资金。

它可能来自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捐赠、国际合作项目等多种渠道。

这些资金的投入旨在解决诸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生态系统保护、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绩效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评估,可以发现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滥用或者不合理分配的情况,从而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能够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向社会公众展示资金的去向和成果,让大家了解环保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有利于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再者,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更加合理的环保政策和资金投入计划,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精准,环保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那么,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估呢?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评估目标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例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指标体系则应涵盖资金的投入、过程管理、产出和效果等各个环节。

在投入方面,包括资金的规模、来源、分配方式等;过程管理方面,关注资金的使用合规性、项目的执行进度、管理的规范性等;产出方面,着重考察完成的环保项目数量、建设的环保设施规模等;效果方面,则要评估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的提升等。

其次,要收集全面准确的数据。

数据是评估的基础,没有可靠的数据,评估就无从谈起。

数据的来源可以包括项目实施单位的报告、监测部门的监测数据、社会调查数据等。

加强山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

加强山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

加强山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强化环境准入硬约束,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用地结构调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目标,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规政策体系,更好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提升环境基础治理能力,形成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环境治理法规政策体系构建系统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在立法层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制度体系,适时推动制定或修改相关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政策、标准、技术规范。

在执法层面实施“三项制度”。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司法协作,加大协同执法力度。

严格查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提高行政处罚效率,强化刑事责任追究机制,健全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优化执法监管服务,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在普法层面对内完善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对外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环境法治宣传教育体系。

建立立法、执法、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普法机制,推进“送法上门”的普法工作,完善以案释法工作机制。

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线索筛查、磋商、诉讼等工作;探索“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审判结果执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环境公益诉讼、环境责任保险等制度衔接机制;加强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规范管理,培育高资质、高水平鉴定机构,强化专业支撑,构建技术保障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方落实生态修复责任的监督机制。

生态修复项目的生态问题识别与修复策略

生态修复项目的生态问题识别与修复策略

生态修复项目的生态问题识别与修复策略发布时间:2022-11-01T03:42:35.048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12期第6月作者:刘明[导读]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刘明身份证号:65400119820718****内容摘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本文通过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识别及解决策略,突出一体化治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一体化治理;生态问题识别;修复策略;一、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互相依存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

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

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治冰任何一个环节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甚至影响生态系统全局。

(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体化治理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各自为政、多头治理等问题。

如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顾此失彼,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破坏。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旨在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打通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流域上下,对山水林田湖草沙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二、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修复的原则(一)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作,必须从更好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立足各生态系统自身条件,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宜冰则冰”的原则,既不能一味放任、屈从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不能仅仅按照主观意志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1.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矿产开采)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中有关规定,同时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本次生态评价范围为以采矿场区为主体,矿区所在区域及周围500m范围内的生态系统。

采矿区范围内无自然保护区等特殊保护区,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小于20km2。

根据工程的特点、影响范围及生物影响程度,该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按三级评价。

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①概况采石场位于海拔50~240m的低丘中,地势沿南东方向低、往北西方向顺山坡坡角25~30o逐渐升高,地形切割中等。

本区气候温和潮湿,四季分明,盛长亚热带植物:木本植物以松、杉、毛竹等针叶树和阔叶树为主,草木植物则以经济作物为主,植物的生长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由花岗闪长岩类所形成的低山区盛长茂密的树林;在低丘陵和冲积平原中则适于各种经济作物和草本植物的生长,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蕃薯、花生、棉花、黄麻、菸草、甘蔗等。

②生态系统现状经实地调查,评价区主要有4种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以松、杉、毛竹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植被体系;灌草丛分布于森林与农田之间的荒坡地;人工生态系统中工矿厂房、村庄建筑、绿地和非农用地有序排列。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见表1。

表1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③植被分布现状梅岭地区植被类型复杂,植物种属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在70%以上,主要植被类型有以下七种:a)亚热带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代表。

西部低山和中部高丘以松、杉纯林或杉松、杉竹混交林为主。

杉木纯林主要是人工林,其余为天然次生林或半天然半人工林。

北部和东南部以马尾松林为主,并有大面积疏林。

b)亚热带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北部,不少毛竹林中混生有杉木、马尾松、油茶等。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分布零散,多在村庄附近。

主要优势树种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及金缕梅科树种。

如木荷、樟树、枫香等。

d)亚热带经济林:以油茶为主,分布较广;另有茗茶、油桐及板栗、桃、梨、柑桔、柚等果树,分布零散,多为人工栽培。

e)灌木草丛:灌木树种有20余属50余种,主要有杜鹃花、山楂、小山竹等。

草本植物有野古草、桔草等禾本科植物;还有豆科草类,以及蕨类、苔类等低等植物。

f)藤本植物主要有葛藤、猕猴桃、野葡萄、鸡血藤等。

g)山顶沼泽,主要植物有沼柳、萱草、水桠林、挖耳草、望江南和泥炭藓等。

根据现场调查,采矿场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面积3.86hm2,主要为人工干扰后的次生群落,郁闭度不大,现场踏勘过程中也未在矿区范围内发现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④动物分布现状根据湾里区区志,湾里区动物种类主要有鸟类、兽类、爬行类、水生类等。

a)鸟类主要有:苍鹰、金雕、白尾鹳、红隼、猫头鹰、鹌鹑、竹鸡、长耳鹗、白颈长尾雉、山斑鸡、杜鹃、雨燕、啄木鸟、云雀、家燕、白眉、春鹊、乌鸦、八哥、柳莺、红嘴相思鸟等177种。

b)兽类主要有:灵猫、云豹、狐、黄鼬、獾、水獭、野兔、松鼠、竹鼠、豪猪、野猪、黑鹿、穿山甲、羚、蝙蝠等。

c)爬行类以蛇为主,主要有:金环蛇、竹叶青蛇、乌梢蛇等,此外还有食蛇龟、鳖、螃蟹、田螺等。

d)水生类主要有:石斑鱼、娃娃鱼、鲤、草鱼、鲢、青鱼、乌鱼、鳝、鳅等。

本项目矿区靠近湾里区政府,附近分布有公路、铁路、村庄、企业,人员相对密集、人类活动相对频繁、干扰强度较大,该区不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典型栖息地,踏勘时也未发现珍惜濒危保护动物的活动踪迹。

家养畜禽主要有牛、羊、猪、狗、鸡、鸭等。

⑤土壤类型及土壤侵蚀情况项目区内成土母质主要有以花岗岩为主的酸性晶类风化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其次是千枚岩和近代河积物。

红壤为区域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土壤类型,发育完整,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项目区地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

湾里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66.7hm2,占总面积的1.4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321.2hm2,占流失总面积的87.6%;中度流失面积21.4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8%;强度流失面积20.6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6%;极强度流失面积2.1hm2,占流失总面积的0.6%;剧烈流失面积1.4hm2,占流失总面积的0.4%。

项目区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43h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35hm2,占流失总面积的94.41%;中度流失面积0.08hm2,占流失总面积的5.59%;无强度水土流失区。

项目区内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为432t/km2·a。

⑥土地利用现状矿区所在区域现状土地利用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采矿区已形成了高差较大的单面坡,石壁陡峭,台阶少,各台阶垂直高度达40余m,坡脚大于60o,采矿区总占地面积约0.11km2,除矿区顶部表层未开采部分分布有植被外(其中林地2.63hm2,草地1.23hm2),其他部分均呈裸露状态。

矿石加工区面积约2.72hm2,70%地面已进行硬化处理,主要由厂房、堆场、小溪、水池以及花圃组成。

矿区现状及植被见图1。

(1)采矿区(2)采场周围植被(3)矿石加工区(4)废水处理站(5)采矿场面貌图1 矿区现状图(2)生态质量现状评价通过生态现状调查可知:①评价区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在70%以上。

②评价区内动植物种类均为当地常见品种,评价区内不属于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分布地。

③评价区生态系统稳定、生态质量良好。

④采矿区内已形成了高差较大的单面坡,且是未进行绿化的裸露面,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由于本项目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进行的生态恢复性开采,基础设施均已建成,因此本次评价主要进行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本项目对周围环境的主要作用因子为采矿场、矿石加工区、矿石运输;主要受影响生态因子为陆生动物、植物。

(1)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本项目利用原有的建筑设施,不新征工业用地。

随着开采工程的进展,每完成一个台阶的矿石开采,将立即对其进行生态复垦恢复,矿区裸露地表得以恢复,绿化面积会逐步提高,可见,本项目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较小。

(2)对植被的影响本项目采矿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矿区现有地表植被将会受到破坏,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繁殖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局部植被环境功能下降。

但本项目采矿区面积小,据测量,毁坏植被面积约为3.86hm2,由于破坏的植被主要为树冠不高的灌木草丛,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小于3kg(fw)/m2,损毁的生物量约115.8t。

整个矿区除东南边分布有人口外,其余各方向均是同类型的山脉和植被,因此矿山开发不会在空间上切断植被的联系,不会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不会改变当地生态的结构。

按照生产计划,企业采取边生产边生态恢复的工作方案,被损毁的植被会在短时间内经补种适应当地生长的灌草植物后,矿区植被覆盖面积将得以恢复,因此,对植被的影响较小。

(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矿区靠近人口活动频繁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矿区附几乎没有野生动物聚集,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矿区以北的深山中。

少量分布的野生动物由于矿区生产过程的噪声影响可能造成原有栖息野生动物不得不迁息,受影响的动物将迁至周边林地,活动觅食受到一定影响,鸟类主要是迁移飞行过境,数量也将减少,更多将选择适宜的地方筑巢和活动。

项目所在地及周边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将会明显减少。

(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根据项目特点,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区域包括石料矿开挖形成的裸露地面、裸露边坡以及裸露的堆土区域等。

据估算,工程在施工过程可能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总面积为3.86hm2,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面积约为11.00hm2,其中建设过程中造成裸露地面10.68hm2,裸露堆土面积0.32hm2。

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因石料矿开采而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造成现有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二是临时堆土场,在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产生新增的水土流失量,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以水蚀总量为主。

通过确定的各预测分区及各预测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根据流失模数法公示进行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为2655.34t,施工期水土流失总量为2516.50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为2353.65t。

根据预测结果,水土流失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项目建设区域将作为重点防治区进行整治,必须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土方开挖、堆场及边坡区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必须有较高标准的防护措施;项目建设区域存在大量的裸露地面,侵蚀比较严重,必须在施工中选用合理的方法,尽量避开暴雨时节施工,并在施工中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治;临时堆土场应设置在施工范围内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汛期土石方无序堆放造成水土流失,在可能受到雨水冲刷的地段应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其他地段采取植物防护措施,开采工程应结合水土流失防治,合理安排水土流失工程施工工序。

经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将得到全面、及时、有效的防治,扰动土壤整治率达到98%以上;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7%以上,拦渣率达到98%以上,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以上,两年内项目区内的林草覆盖率达到36%以上,从而能有效避免和防止因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对梅岭风景名胜区的影响分析梅岭风景名胜区是由古老混合花岗岩演育而成的,由山峰、奇岩、怪洞、瀑泉、溪涧、幽谷、森林等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合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山水文化、政治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省会城市近郊大型风景名胜区。

它具有审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科学价值。

本项目位于梅岭风景名胜区东南面规划范围的外侧约300m,采矿场范围内无名胜景观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历史文物,也不是游览梅岭风景区的必经之路。

采矿期间对梅岭风景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噪声和景观影响,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高噪声设备少,通过采用隔声、减振等工程措施,噪声影响范围可控制在300m 范围之内,影响有限,另外根据工作制度,每天工作8小时,夜间不进行生产,不会对周围居民休息造成影响,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恢复方案,在三~四年内,采矿区裸露的岩石可重新披覆绿装,逐步恢复矿区生态。

(6)评价区自然体系稳定状况分析①生物量由于矿区开发建设,使该区域平均生产力有一些下降,但在项目服务期间由于生态复垦,平均生产力又有一定的提高,相对于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力本底值而言,服务期的自然体系生产能力仍然可以保持本底水平,因此本项目对自然体系生产能力的影响是可以承受的。

②异质性程度根据区域植被分布情况,考虑相应的水保措施,预测整合项目运营期间将改变区域内约1%的植被,对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影响程度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