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作品之d大调

合集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作者:朱美华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3期【摘要】《D大调奏鸣曲》(作品Op.28 No.15)是贝多芬的第15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

这首作品共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是全曲的快板乐章。

本文主要对第一乐章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主题材料这3个方面进行探究,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这首作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田园;奏鸣曲式【中图分类号】J624.1;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82-02【本文著录格式】朱美华.《“田园”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2(03):82-83.《D大调奏鸣曲》(Op.28 No.15)是音乐巨匠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第十五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大量的个人情感因素。

这首作品的创作正处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时期,据史料记载,作曲家创作了这首作品后,将它献给了约瑟夫·埃德伦·冯·索南费尔斯男爵。

这首作品在1802年8月14日由维也纳美术工业社出版后,流传非常广泛。

当初贝多芬的原谱上并没有《田园奏鸣曲》这个标题,是德国汉堡的出版商克拉兹附加了这个称号。

标题“田园”与《D大调奏鸣曲》的音乐色彩并不矛盾,作品情绪平稳,明朗闲适,唤起人们对田野、乡村、河流等自然景象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19世纪初,“标题音乐”逐渐兴起,《田园奏鸣曲》也是较早运用标题性原则进行创作的作品之一,在后来创作的《田园交响曲》中,似乎也隐含着《田园奏鸣曲》的身影,这两首作品都表达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依恋,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作品的抒情性多于描绘性。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是富于幻想的快板,全曲为3/4拍,速度标记为Allegro(快板)。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

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1807---1808 F大调
第七交响曲 Op.92 1811-1812.6 A大调
第八交响曲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第九交响曲“合唱”Op.125 1824.2 D小调
第十交响曲 (遗稿)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第二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2 Op.18.2 G大调
第三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3 Op.18.3 D大调
第四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4 Op.18.4 1795 C小调
第五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5 Op.18.5 A大调
第1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1 1795 D大调
第2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2 1795 A大调
第3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12.3 1795 降E大调
第4号小提琴奏鸣曲 Violin Sonata No.1 Op.23 1800 A小调
第2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
第3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影响着整个音乐世界。

他在钢琴奏鸣曲方面有着特别的成就,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之王”。

在他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有五首尤为著名,它们是贝多芬的创作巅峰,也是钢琴奏鸣曲的典范之作。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五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一、《第一号钢琴奏鸣曲C大调,作品二号》这是贝多芬的第一首正式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成年后所作的第一部作品。

作为一名三十岁的年轻作曲家,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的创作天赋和钢琴演奏技巧。

整个奏鸣曲流畅自然,音乐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初现。

二、《第八号钢琴奏鸣曲C小调,作品十三号《悲怆》》这首奏鸣曲被誉为“悲怆”,是由其卷入“英国绅士”的爱情纠葛的情感所驱使创作而来。

曲子构思新颖,音乐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和情感。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歌颂中流露出了深深的悲哀和坚定的力量。

三、《第四号钢琴奏鸣曲Es大调,作品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以其柔美动听的旋律和凄美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月光”。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似乎跳脱了平常的束缚,用音乐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将自己的心灵秘密娓娓诉说出来。

整首奏鸣曲的音乐语言如月光一般清澈明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Cis小调,作品二七号《月光》》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自由奔放的形式展开,旋律扣人心弦,令人陶醉其中;第二乐章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对位开始,气氛逐渐变得悲壮;第三乐章则是由第二乐章过渡而来,以优美的三拍子舞曲的形式展开,富有美妙的音乐意境。

五、《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F小调,作品五五号《悲怆》》这首奏鸣曲也称为“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奏鸣曲凄美而坚定,音乐语言情感丰富而深邃。

整首奏鸣曲呈现出悲壮雄浑、静美平和的气质,是贝多芬音乐中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总结以上五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贝多芬音乐的典范之作。

贝多芬简介和作品赏析

贝多芬简介和作品赏析

贝多芬简介和作品赏析贝多芬的个人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

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他的9首交响曲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期作品则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月光》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题目为《26. 月光曲》。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

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

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1813—1817年贝多芬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8—1827年贝多芬左耳朵失聪、健康情况恶化,四十六岁的贝多芬听觉已完全丧失。

贝多芬作品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孕育于1814年,1823年完成,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音乐艺术创作成就的总结,它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境界、生活热情和艺术造诣,是他的艺术创作中占首要地位的作品。

就像瓦格纳所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

”这部四乐章作品,从悲剧性的斗争场面经过积极的行动和哲学性的静观思考,发展成为一首全人类胜利的欢乐颂歌,体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得到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它在音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一、谱曲背景1. 作曲家介绍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

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其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的杰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曲目背景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前奏曲、复变奏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

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许多钢琴家誉为经典之作。

二、曲目分析1. 音乐特点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和弦结构、丰富的旋律变化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变化。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个性魅力和音乐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曲风风格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风风格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其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变化多端,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3. 难度分析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演绎出其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价值1. 影响力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在音乐界影响深远,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价值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复杂的音乐结构使得它成为了钢琴演奏界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四、演奏技巧1. 音响效果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演奏者应当注重音响效果的烘托,使其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感染力。

2. 表现力演奏者在演奏这首曲子时要具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对旋律的处理以及对节奏的处理,使得曲子的每一个音符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

3. 技艺要求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包括手型、手指力度、键盘控制等方面的要求都相对较高。

贝多芬《圆号与钢琴奏鸣曲》演奏体会

贝多芬《圆号与钢琴奏鸣曲》演奏体会

57器乐演奏实践SONG OF YELLOW RIVER / 042020一、贝多芬《圆号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该作品由作曲家贝多芬1800年为当时维也纳著名圆号演奏家乔万尼·彭特所作,由彭特与贝多芬在音乐会上共同合作演奏这首《钢琴与圆号奏鸣曲》,当时法国大革命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贝多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困窘,作为作曲家的他听力也日渐衰弱,健康情况逐渐走入下坡路,贝多芬处于痛苦之中,但此曲他在一天之内便创作完成,并直接上台演奏,充分显示了贝多芬天才般的创作才华和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他用自己的天分创作出音乐,掩盖了自己的痛苦,与音乐进行对话,并在对话途中寻求精神的安慰,把自己的情感充分的宣泄出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和自由的向往,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充满着戏剧性和思想性,在充满活力与阳光的背后又存在一种痛苦的情感,由于他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使他的作品个性鲜明,他涉及的音乐体裁众多,最终使他成为古典时期集大成者,浪漫时期的开创者。

二、各个乐章的演奏体会此曲的创作手法细腻,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是贝多芬第一次为圆号创作乐曲,不像他所创作的众多钢琴曲那样有各种情感转化,整个乐曲呈欢快的气氛,显示了贝多芬充满活力与戏剧的情感,以下根据自身的演奏和聆听大师音频的不一样的体会与感受,总结自己的体会。

(一)一乐章的演奏体会与情感表达本乐章为中庸的快板,F 大调,结构为奏鸣曲式,在圆号表达动机之后,钢琴以民歌风格紧接旋律开始第一主题,在圆号重复动机之后,第二主题由钢琴表达亮丽的色彩后,将圆号先前的动机加以展开继续延伸,加之一段绚丽的高潮之后逐渐的引入再现部,第二主题为第一主题的继续延伸将第一主题向上提高4度,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最后由一串连续并且跨度较大的音符结束了整首曲目,也使整首曲目颇为有气势,整个一乐章旋律起伏较大,有大量跨度较大音连续出现,表达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充满朝气的风格,同时也使演奏者显示出自身熟练的技巧,在演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贝多芬奏鸣曲》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以Op.2 No.2第一乐章为例

《贝多芬奏鸣曲》不同演奏版本的分析——以Op.2 No.2第一乐章为例

摘 要:本文以《贝多芬奏鸣曲》Op.2 No.2第一乐章为例,对比分析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毛里奇奥·波利尼、威廉·肯普夫三个演奏版本,以及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特点,从《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多样性出发,深入地赏析了《贝多芬奏鸣曲》,旨在探讨音乐规律,感受艺术魅力。

关键词:巴伦博伊姆;波利尼;肯普夫;贝多芬奏鸣曲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的创作题材广泛,其中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创新,为古典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1]。

二、《贝多芬奏鸣曲》Op.2 No.2《贝多芬奏鸣曲》Op.2 No.2(A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是作品2中的第二首,此作品以轻快明朗的风格、舒畅活泼的主题、丰富绚烂的技巧,成为贝多芬奏鸣曲中独有的一抹青春亮丽、朝气蓬勃的色彩,展现了贝多芬初到维也纳时内心的激情与骄傲。

这首奏鸣曲也是贝多芬采用奏鸣曲式结构的一次革新,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启迪,在其后作品中得以延续,与其以后的奏鸣曲一脉相承,是通往伟大的奏鸣曲创作之路的重要转折点。

这一作品先后被多位音乐家在不同场合进行演奏,演奏风格与细节也不尽相同。

在技巧与内容的处理上,不同的演奏家表现出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丰富和扩展了贝多芬《A大调奏鸣曲》的内涵,为以后的演奏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借鉴。

《贝多芬奏鸣曲》Op.2 No.2第一乐章,A大调,奏鸣曲式是活泼的快板,是非常绚丽明朗的大调乐章,整体表现出贝多芬在创作时内心的期望与对生活的热情。

在此,笔者主要对比三位演奏家——巴伦博伊姆、波利尼与肯普夫的演奏,通过分析他们对本章节的处理与演绎,在领略音乐魅力的同时,从中汲取音乐的滋养,获得心灵的感悟。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作品介绍分析与练习技巧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作品介绍分析与练习技巧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作品介绍分析与练习技巧作者:温梦涵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5期【摘要】“乐圣”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与莫扎特、海顿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横跨两个世纪,其作品很好的连接了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既体现了前辈音乐家们的成就,又极大的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的风格。

他所创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多产的中期作品,也是贝多芬唯一一部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至今仍被小提琴演奏家作为必备曲目,通过这首协奏曲来考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该作品拥有优美动人的旋律,高雅的格调,宏伟的规模深受大众的喜爱。

正是由于作品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给很多演奏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此曲的演奏难度不大,看似比一些复杂的炫技性作品容易很多,但在实际演奏中却很难演奏的流畅、细腻且柔美。

演奏时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层次和不同内涵绝非易事。

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部经典作品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学习分析和总结整理,找出合适的演奏方法和合理的音乐表现方式,能够更加完美地展现这部作品,从而深刻地感悟贝多芬的音乐,也希望能给正在学习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的生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第二部分对作品三个乐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自己演奏后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与对这部作品有兴趣或者是存在演奏方面的困惑的读者共同分享。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分析与演奏引言浪漫主义早期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作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受到众人的钟爱,吸引了众多的小提琴家和学者去演奏它、研究它,这部作品以其集中的素材、精炼的技法、优美的旋律、新颖的结构,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一首。

笔者通过对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经历、音乐创作以及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了解,从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演奏方法、音乐表现等方面对这部作品做了全面和细致地分析研究。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的艺术特点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 No.2)的艺术特点

艺术研究0…引言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对钢琴艺术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这些作品贯穿了贝多芬的3个创作时期,体现了贝多芬个人创作风格的改变,也展现了钢琴艺术从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的渐变过程。

可以说,贝多芬的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发展史中有着里程碑一般的重要地位,因此也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全书”。

其中,《d小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Op.31…No.2)在1802年诞生之初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部兼具悲剧性与戏剧性于一体的作品,在结构上已经与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有了变化与突破,这代表着贝多芬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d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d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2年。

这一年,贝多芬耳疾加重,他来到了海利根施塔特,并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反映了他正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对于一位音乐家与作曲家来说,听力的损伤会给他的精神带来强烈的焦虑情绪,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让他几近崩溃。

贝多芬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挣扎[1]。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听到贝多芬因疾病而来的痛苦,也能听到他与命运顽强斗争的决心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幻想的复杂心情。

在《d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完成后,贝多芬的助手安东·辛德勒与其探讨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时,贝多芬说:“你去读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2]传奇剧《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

《暴风雨》的主人公是普洛斯彼罗公爵,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与那不勒斯王伙同篡夺了他的王位,使他和幼女米兰达流落荒岛。

但是,普洛斯彼罗公爵在孤岛上得到了魔法的帮助,收服了岛上的精灵并潜心研究魔法。

12年后,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及其王子斐迪南乘船经过这座荒岛时,普洛斯彼罗通过魔法唤起了暴风雨,掀翻了他们的船只,淹死了斐迪南王子。

安东尼奥和那不勒斯王悲痛万分,找回了最初的本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摘要: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超过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便是其中的一首经典之作。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在作曲风格、作曲作技法及音乐表现等方面为后期的双钢琴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这部作品的作曲技巧进行分析,对我们了解、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是十分必要且具有价值的。

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应用和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作曲技巧引言 (3)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简介 (3)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4)(一)曲式结构图式 (4)(二)音乐分析 (5)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分析 (7)(一)曲式结构图式 (7)(二)音乐分析 (8)三、《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11)(一)曲式结构图式 (11)(二)音乐分析 (12)结论 (18)参考文献: (18)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三岁开始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莫扎特八岁时,他就不仅能够熟练地演奏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而且他的作曲知识已经相当于一个长年从事创作的成人。

及至1782年,莫扎特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在维也纳已所向无敌。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莫扎特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并且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他都写出了超过自己前辈和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

他的创作手法新颖,旋律质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贝多芬 第七钢琴奏鸣曲 分析 曲式结构

贝多芬 第七钢琴奏鸣曲 分析 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分析曲式结构, 分析D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富有逻辑。

内容深刻、形式异常完美的第一乐章,就构思的规模而论,是很交响化的。

第二乃是贝多芬创作的深刻和热情方面的一个出色的范例。

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替换了悲痛严峻的广板乐章。

最终的凑和压缩的,在节奏方面很有意思,并且具有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许多末乐章所具有的典型的朝气勃勃的幽默情第一乐章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10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上是以完满的终止结束。

这乐段的第二句以八分音符复了一次。

接着仿佛又是主部,由分解八度称述出来,在第6小节中被平行小调(b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随后在b小调上出现了一个中间段落(明亮、轻盈、如歌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陈述出小调上的终止以后,音乐继续发展,这段是连接部类型的,在属调(A大调)上以完全终止结束。

副部由此在A 它洋溢着欢乐的幽默之情。

这个主题的陈述同样是高度发展的。

在结束整个副部的终止后,结束部在A调上出也是复杂的。

最初是一个活泼的主题(在延长的属音上),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同的地方。

这个主题陈述在按的低音和八分音符华彩音型的背景上。

整个结构经过纵向移动构成了复对位,接着进行便中断了,于是出现了一节乐句,它部分是八度进行,部分是四声部,并且由均匀的二分音符陈述出来,在这个乐句之后在延长的属音部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它由主部的第一个四分音符的级进在不同音区内的呼应组成。

这段在调性上并没有结了基本调(D大调),它或向呈示部的反复过渡,或转入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也相当大,其中采用了主部的素材。

从第9小节起,它整个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

在一系列离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以后,展开部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

延长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无多大区别,可是在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个充满了运动和生命的尾声开始是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的ff。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摘要贝多芬是享誉全球的艺术家。

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仅有的,多年以来被尊称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

为探讨其作品的特点,首先先由贝多芬的一生及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背景进行简介。

然后分别对作品的三章从创作特征,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剖析,最后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价值与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特征;价值与影响ABSTRACTBeethoven was an extremely well-known composer from Germany,especially in piano, all over the world. One of his masterpiece,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 only one Violin Concerto work, is regarded as the king of Violin Concerto.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briefly the biography of Beethoven 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of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Then,three mov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d from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melody,rhythms and structure points of views. Finally, the values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music industry are discussed.Key words: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Creation characteristics; values and influence.题目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贝多芬生平和创作背景(一)贝多芬生平简介贝多芬生于1770年和于1829年59岁去世,他从小就在德国的波恩地区生活,其爷爷的职业是乐队的队长,爸爸从事宫廷歌唱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一乐章呈示部(1—124)。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

(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

(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

(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

(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

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

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

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

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

其曲式是乐段。

终止(从b 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

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

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

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

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

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

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

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

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大调。

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

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

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

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

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

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

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

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

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

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

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

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

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

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

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

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

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

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

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

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尾声(298—344)。

用再现部中未出现过的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

作为补充在G大调停留了一段,之后经过g小调和降E大调,都只用主动机发展,并用同音异名(降E大调的V7=D大调的增56,降a=升g)转回主调(D 大调),在第327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

从这里开始,在音型化的主持续音上方重复终止(I——V7等,327—333)加固主调性(D大调)。

结束的十二小节(333—344)是只有唯一的一个主和弦的段落,它用经过音和辅助音作装饰,并从弱至很强。

第二乐章呈示部(1—29)。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5+4小节(1—9)。

其终止是:下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乐句开始是对比的:I 级三和弦由VII34和弦呼应。

连接段落是从三小节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发展出来的,用属小调(a小调)平行调(C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10—17)。

实际上连接段落没有为副主题作准备,因为副主题的调性不是C大调。

副主题在a小调,从跳入调性的增56和弦。

其曲式为变奏的重复乐句:4+5小调(18—26)。

重复时的变奏是: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是对旋律,之后通过转调模进乐句增长了一小节。

叠入开始的结束主题(26—29)是个乐句,它加固了a小调的调性。

没有连接段落,在F大调的“幻想曲”也以跳出的调性开始。

“幻想曲”(30—43)。

开始是歌唱性的五小节乐句,用F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30—34)。

随后,转调的前乐句无变化(44—48),后乐句从那波里六和弦开始,增长为八小节,转到了降B大调(主调的VI级调),并在该调用完全终止结束(49—56)。

上面提到的降B大调的终止具有通常向S方向离调的意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主题的内部)。

降B大和弦增加了一个升g音,这就构成了增56和弦,从而使再现的副主题能够立即从主调开始(57—65)。

呈示部中的结束主题没有再现(!)。

尾声。

叠入开始,它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而成。

尾声(65—87)第三乐章主歌功颂德谣曲式(1—54)。

分三部分,并有重复。

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前后乐句开始是对比的:主三和弦→,II级调的主三和弦→。

中间部分是模仿结构的新材料(17—24)。

第三部分(25—54)再现扩展了的“a”(25—43),并用一个十二小节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作补充(43—54)。

再现的“a”的后乐句(33—43),通过插入转调的模进由八小节增长为十一小节。

紧接后面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和声结构是重复终止。

重复“ba”+加固部分复合体。

没有连接段落,立即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

速度和节拍不变,调性变为G大调(主调的下属调)。

其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我们已经看到,不是歌谣曲式)。

乐句先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69)。

结束的D大和弦通过增加一个C音变成G大调的V7和弦(70)。

乐句重复时(71—86),停在重属和弦上(a、升c、e、g)开放着(83—86)。

这个开放的结束代替了转回主调的连接段落(三声部调性的重属和弦=主调的属和弦)。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

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主要主题(1—9)。

乐段。

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第一插部(9—24)。

近似副主题。

其各部分是:(一)先是叠入开始的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随后转到属调,即A大调(9—16)。

(二)副主题式的乐句出现在属调(17—24),以后又转回主调,并停在主调的V56和弦上开放着。

这个乐句不能看作是副主题,因为不再现。

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近似副主题,是因为在属调,并由该调的“近似连接段落”为其作了准备。

没有“近似的结束主题”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因为“近似的副主题”已经用主调的V56和弦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作了准备。

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二次出现(25—33)。

主要主题在这里几乎无变化,只是用阻碍终止的降B大和弦(d小调的VI级三和弦)代替了结束的D大和弦。

这个二小节的降B大和弦(33—34)用主动机作倒影密接的模仿先现了第二个插部开始的调性。

第二插部(35—55)。

其曲式为“幻想曲”,从降B大调开始,随后接触到g小调和降E大调,停在F大调的VII级减七和弦上(无限延长在第45小节)。

在此之后主要主题在F大调假再现(46—47),接着转到d小调(48)。

从下一小节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再现连接段落(49—55)它用主要主题的第二个动机发展。

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三次出南(56—64),本质上与第一次出现时一样。

小的变化是:(一)在第57小节的密接模仿。

(二)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被分解的八度代替(58)。

(三)在第60和61小节也是密接模仿第三插部(64—83)。

叠入开始。

一部分用与第一个插部加固调性一样的材料开始,但在这里不是转到属调,而是转到平行小调(d小调,64—71)。

另一部分是主题性格的发展部分,它用主动机从b小调转回主调(72—80),并通过发展主动机将该调的属和弦延伸成四小节的段落(80—83)。

主要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也就是第四次出现(84—92)。

主要主题在这里比前面的任何一次再现都有更富于变化,除模仿外,伴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使主题更加活跃。

结束主题的主三和弦也就是主题性格的尾声开始的和弦。

尾声(92—113)。

开始只用主要主题发展。

在接触到近关系调后(下属调,第92小节;平行调,第93小节),很快就转回主调(94),并在该调较长的持续音上构成属和弦段落,之后停在延长的半终止上(99)。

接着尾声通过下属(100)和小下属和纺(101)突然徘徊在降号的调性中;这是一个特别优美的、用新材料的、切分的弱奏段落,它在几个小节之后转回主调(102—105)。

最后八小节(106—113)在主持续音上始终用弱奏,并在此时,左手在低音区多次用模进重复主动机,右手先用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阶(106—109),随后用波浪式的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伴奏(11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