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修主题一:通过改进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与改进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分析、反思]

一、只追求表面热闹,导致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课例1:《7的乘法口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上个学期听一位老师上《7的乘法口诀》,在课的最后,上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应用巩固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带上逼真的“火车头”头饰的老师自己当“火车头",老师手里拿着许多口算卡片,嘴里说着“呜……”,火车开到哪儿,就指定身边的一位同学回答,回答对了,这位学生就可以拉着老师的衣服跟在后面做“车厢",下一个同学则接着拉着前一个同学的衣服。“火车"一直在教室里开着,不一会儿,“火车"变得越来越长了,场面也越来越热闹,只见小朋友有的站着,有的笑着,有的在欢呼着……似乎参与的面很广,参与率很高。

[案例分析]:在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符合二年级小朋友年龄结构、心理特征的游戏情境——“开小火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分析问题所在,我认为,这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虽然注重了形式与情趣,却忽视了教学内容。因而,尽管学生很投入地参与了,但他们感兴趣的是“开火车”这一活动本身(这一活动本身与教学内容无关)。直到活动结束,学生仍沉浸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中,而并未进入数学情境。并且,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其实是关注了个别,忽视了全体。

[课后反思]: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

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的。同样是这节课我们不妨设计一些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只顺应做题需求,导致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课例2:《解决问题的策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教材上的例题是这样的: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有一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走出启东,走近社会,去县城体验生活2天。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教师又说:考虑到县城是旅游城市,游人较多,要事先预定房间。我们可以怎么安排在县城的住宿呢?相机出示习题:我们班34名同学到旅馆住宿,住3人间和2人间(不考虑男女性别,但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同学们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创设了“体验生活”活动中将遇到的付钱、买东西等问题情境,学生也一一解决,以此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以巩固,教学进展也很顺利.下课铃响了,正当执教老师满意地走出教室时,许多学生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我们真的要去县城吗?”“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去县城?”当时老师一片茫然,随口答道“你们真以为去?这是为了做题目随便说的!”刹时,学生“啊?!”脸上流露出因感到上当受骗而不满的神情.

[案例分析]:虽然老师设计此情境时,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想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她挖空心思编造了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体验生活.教学时,此情境设计也确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学生是带着期盼、满怀着憧憬上完这节课的。但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当学生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

[课后反思]: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只为画面鲜亮、音乐悦耳,导致情境创设过分依赖CAI课件

课例3:《圆的周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这是一堂数学公开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