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气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中医护理学课件)
血
4、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运行,流布于全身。 血液充盈; 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全身各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特别是 与心、肺、肝、脾四脏密切相关。
心气推动; 肺朝百脉,与清气合并,布散全身; 脾气的统摄; 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
01 第 三 部 分
津液
津液
1、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清者为津,分布于皮肤、孔窍,血脉。 稠者为液,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
气机失调
脏腑气机 失调
气滞: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气闭:气闭结于内,不能外出。
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气
4、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人的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血的循行 津液的输布
大肠
肾
膀胱
D.大便
C.尿
津液
5、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冬天汗少尿多;夏天汗多尿少 4)排泄代谢产物
汗、尿等排出,以维持机体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
2、功能
滋润、濡养,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津液
3、津液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水谷
胃 游溢精气
脾
小肠 大肠
分清 别浊
大便
津液
4、津液输布与排泄
水谷
肺
A.汗、B.呼气
胃 游溢精气 脾
三焦
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气30页PPT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中医基础理论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中医基础理论--气ppt
气逆
总结词
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乱而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刺激、饮食不当 、外邪侵入等因素引起。
详细描述
气逆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气逆可涉及肺、胃 、肝等脏腑,临床需根据不同脏腑的气逆进行辨证施治。
气脱
总结词
气脱是指元气耗竭,脏腑功能严重减退,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气的多元性
中医认为,气是一种多层次的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 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例如,在人体内,气可以表现为 精、血、津液等多种不同的物质。
气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
核心概念
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中医 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 主导因素。
补气养血药
如熟地黄、阿胶等,具有补气养血 、滋阴润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面 色萎黄、头晕心悸等症状。
补气固脱药
如人参、五味子等,具有大补元气 、固脱救逆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虚 脱、休克等症状。
常用补气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智安神等功效 ,可用于改善体虚欲脱、肢冷脉微、久病虚 弱等症状。
作用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脏腑功 能的目的。如益气药可补益元气,养血药可补血养心,平肝 药可舒肝解郁等。
补气药的分类及作用
补气药的分类
根据中药的性味和作用特点,补气 药可分为益气健脾药、补气养血药 、补气固脱药等。
益气健脾药
如党参、黄芪等,具有健脾和胃、 益气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改善脾胃 虚弱、体倦乏力等症状。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 种物质具有促进、滋生的作用,相克是指一种物质对另一种 物质具有抑制、制约的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是维持宇 宙和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
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气理论•中医临床应用目录•现代研究进展0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史起源先秦晋唐发展Array《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基出现温病学派、针灸学派等础金元争鸣清代创新出现“寒凉派”和“攻邪派”温病学说进一步发展,新安医学繁荣整体观念强调天人合一,注重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调节平衡针对个体差异、病情变化,采取灵活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强调“治未病”,重视早期干预和调理提倡顺应自然,注重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养生保健中医基本特点与优势辨证论治预防为主长寿养生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由脏腑和经络构成,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经络是沟通脏腑、运行气血的通道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素有关,包括六淫邪气、痰饮瘀血、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阴阳五行中医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指导诊断和治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02中医气理论中医气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营养等作用。
总结词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广泛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不断地循环运行,推动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详细描述气的概念与功能总结词气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指人体内部气与外界进行交换的过程,通过脏腑经络的升降出入,使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气的温煦和营养,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机的升降出入总结词经络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详细描述经络是气的通道和储存器,它可以将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同时也可以将身体内的病邪之气排出体外。
脏腑则是气的生化器官,能够产生和储存气,同时也能利用气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气精品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概念•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血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理论目•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经络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医学体系。
起源奠基发展现代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汉唐至明清时期,中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人体内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平衡调节机制。
阴阳五行阐述人体内脏腑、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及调节方式。
脏腑经络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机制及变化规律。
病因病机阐述中医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诊法治则1中医基础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23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理人体内环境,预防疾病发生。
疾病预防中医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疾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
临床治疗中医注重康复保健,通过调理身体、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保健02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概念气的含义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力之源。
它既包括呼吸之气,也包括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之气。
气的分类根据气的来源和作用,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
元气是人体根本之气,具有生发、推动和固摄作用;宗气是积聚于胸中的气,具有推动呼吸和固摄血液的作用;营气和卫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具有保护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气的含义及分类气的生成与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吸入的清气与脾吸收的水谷精微相结合,形成宗气,并进一步化生为营气和卫气。
气的生成气在人体内运行不息,主要通过经络系统来调节。
气的运行与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活动相互配合,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的运行气的生成与运行阴阳学说气与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人体的阴阳平衡理论。
中医--气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A balanced Qi mechanism maintains normal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When the Qi is out of balance, as when blockage in the Qi flow results in a steep increase in the levels of Qi and pent-up Qi, it will lead to illnesses.
3. Sinking Qi (气陷 is not able to perform its function of 气陷) 气陷 holding or supporting the organs; uterine prolapse is an example of sinking Qi. 4. Rebellious Qi (气逆 flows in the wrong direction. A 气逆) 气逆 manifestation of this condition would be vomiting.
Herbs to regulate Qi
Herbs are used in TCM both to invigorate and energize deficient Qi and to move Qi around the body to avoid stagnation and to regulate the Weak Qi is treated with tonic herbs, while sluggish or stagnant Qi needs remedies that help to move Qi through the channels.
Herbs to tonify Qi include Ren Shen人参 人参, 人参 Dang Shen党参 Huang Qi黄芪 Shan Yao山 党参, 黄芪, 党参 黄芪 山 药 (Chinese yam, Dioscorea opposita), Bai Zhu白术 Da Zao大枣 and Gan Cao甘草 白术, 大枣, 甘草. 白术 大枣 甘草
中医基础理论图示PPT课件
心肾不交
五、肺与脾
肺司呼吸 脾主运化
吸入自然界 清气 吸收水谷之 精气
聚于 胸中
生成 宗气
肺通调水道 脾运化水液
输布排泄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吸收输布水液
42
六、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 身气机调畅
肝气
七、肺与肾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手少阳三焦经 手三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56
足三阴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
二、走向、交接规律
(1)大体走向 手之三阴 手之三阳 足之三阳 足之三阴 (2)交接规律 手之三阴 手之三阳
手指末端 头面部
头
从胸走手 从手走头 从头走足 从足走腹
胸
(腹)
手 足
阳偏衰
阳阳两虚 阴偏衰 阴损及阳
阳阳双补
8
9
10
子相传 心 母 病 子
病 及 子
相乘
肝旺乘脾
病 及 母
木乘土
肝(旺)
我克 克我
脾(虚)
母病及子
肝病 肾 子病及母 土侮木 病
金 乘 木 木 侮 金
脾 病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11
肺虚肝侮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手之三阳 足之三阳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 同名经交接 互为表里两经交接 无明显规律
57
足之三阳 脚趾末端足之三阴 足之三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幻灯片课件
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气的分类
元气
营气
卫气
宗气
*
生成
名称
分布
功能
肾所藏先天之精气
元气
发源于肾, 通过三焦 布散全身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激发调节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
营气
行于脉内, 营运全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
行于脉外, 布散全身
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开合汗孔,调节体温。
气的生成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清气
物质来源
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
贮藏于肾
化生于脾胃
依赖于肺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பைடு நூலகம்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每立方米空气中的悬浮微细粒子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在40微克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以上的空气中。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气的固摄作用
气化的含义: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 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的体现: ⑴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 ⑵体内的精微物质转化 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 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能摄津 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 量的相对恒定 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 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 治疗:补气固津 津能生气 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 生理:津充气旺 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 治疗:气阴两补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精神 ppt课件
3.营气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
《灵枢·邪客篇》:“营气者,泌其津 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营运血液 营养全身
ppt课件
23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具有卫外作用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卫阳。 组成 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最慓疾滑利的部分所生。 《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分布 卫气行于脉外 ,因其具有很强活力,故不受脉 道约束,布散于全身。
ppt课件
28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即血液,是人体极富濡养 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
ppt课件
29
二、血的来源和组成
《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来源 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肾精化生血液。 组成 营气和津液。 相关脏腑 脾胃、心、肺、肾、肝
二、津液的来源和组成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化生。 由津和液组成。
质地 流动性 津 清稀 较大 分布 功能
液 浓稠 较小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 滋养 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 灌注于脏腑、骨节、脑、 濡润 髓等组织中
ppt课件 35
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源于水谷;与脾胃、大小肠相关。 输布:与脾、肺、肾、肝、三焦相关。 排泄:与肺、大肠、肾和膀胱相关。 水液代谢过程,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尤 为密切,三脏中,肾为主宰。
神机,是指神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 节和控制作用。
ppt课件
51
二、神的形成
神的物质基础是精。 神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伴随新 生命的诞生而产生。 出生后,神依赖后天水谷之精、 气血津液的充养。
中医基础理论--气 ppt课件
第一节 气
二、气的运行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异常情况 气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气逆:胃气上逆,肺气上逆。 气陷:中气下陷。 气闭:
第一节 气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体液,汗液,尿 液,精液,月经,脏器。 异常: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泄泻, 滑精,早泄,崩漏,带下,胃下垂。 5.气化作用。
人参3
第一节 气
人参4
第一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
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用于脾气虚 水湿内停之腹泻、带下、水肿等证。 2.固表止汗,用于脾肺气虚,表卫不 固多汗等证。 3.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
第一节 气
白术1
第一节 气
第一节 气
3.营气 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 “荣气”、“营阴”。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营气亏虚:头晕目眩,唇淡无华,妇女月 经量少或闭经。
第一节 气
4.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 对,称“卫阳”。 卫气的功能:(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2).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3).调节肌腠的开合。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属阴,卫 主外卫属于阳。 营卫不和: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
第一节 气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心、 肾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证。 2.补益肺脾之气,用于肺脾气虚证。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 4.安神益智,用于心脾气虚之失眠健 忘等。
第一节 气
人参1
第一节 气
3.2.1气PPT中医常识
2.气化的形式
气化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 过程。如:
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 精化为气; 精与血同源互化; 津液与血同源互化; 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 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 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 化神等。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肺脾肾在气机的 升降运动中最为重要,其中肾尤为重要。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 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 终止。
4.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 为“气机失调”。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肾贮藏的精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是元气 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要生成宗气。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后天
谷
之精
气
脾为生 气之源
自然界 清气
元气 宗气
肺为生气之主
一身 之气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水谷之气、 呼吸之气。
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 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体现。如脾气、胃气、肾气 等。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 (一)生成之源 • 人体之气来源于: • ①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 • ②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 ③自然界的清气。
中医基础理论图示PPT课件
19
20
21
22
23
肝脾不调、肝胃不和
脾
肝失疏泄
A.头晕目眩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 恶心呕吐 B.脘腹胀痛 C.便秘 (肝胃不和)
胃 木不疏土
疏肝健脾和胃
24
25
26
宣
发 肃
降
宣 发
肺
肃 降
气
呼出浊气 将精微、津液布散全 身,外达皮毛 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吸入清气 向下向内布散精微、津液 清洁呼吸道 27
43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肺阴 肾阴
八、肝与脾
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44
肝藏血 脾统血
调节血量 固摄血液
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九、肝与肾
滋肾化精
肝藏血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肾藏精
养肝化血
45
肝之阴阳 肾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 与协调平衡
阳偏衰
阳阳两虚 阴偏衰 阴损及阳
阳阳双补
8
9
10
子相传 心 母 病 子
病 及 子
相乘
肝旺乘脾
病 及 母
木乘土
肝(旺)
我克 克我
脾(虚)
母病及子
肝病 肾 子病及母 土侮木 病
金 乘 木 木 侮 金
脾 病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11
肺虚肝侮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相生治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气的生成ppt课件
(二)气的生成
1、生成之源 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 后天之气 清气——来源于自然界
2、相关脏腑功能
精充则气足 1. 肾为生气之根 精耗则气衰 2.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主呼吸之气,吸入自
然界清气、呼出浊气
3.肺为生气之主
肺将清气与水谷之气, 结合生成宗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 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 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气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一、气的含义及分类 (一)气的含义 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 微物质。 2.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一节 气
(二)气的分类 1.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 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源于肾,为肾中精气所化生。 2.宗气 又名大气。是清气与水谷精气结合 而成。 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宗气不足:气短,喘促,心脏搏动无力或 节律失常。
第一节 气
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 本方加陈皮、半夏名六君子汤。 治疗脾胃气虚兼痰湿。 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 汤。 治疗脾胃气虚见腹胀、腹痛明显者。
第一节 气
二、气的运行 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 异常情况 气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 气逆:胃气上逆,肺气上逆。 气陷:中气下陷。 气闭:
第一节 气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体液,汗液,尿 液,精液,月经,脏器。 异常: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泄泻, 滑精,早泄,崩漏,带下,胃下垂。 5.气化作用。
第一节 气
甘草1
第一节 气
甘草2
第一节 气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 1.补脾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气虚及中气下陷 之脏器下垂证。 2.利水消肿,用于脾虚水肿。 3.补肺气,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证及表卫不固 之多汗,易感冒者。 4.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
白术2
第一节 气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脾、心经。 [功效应用] 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及水湿所致的 多种病证。 2.健脾补中,用于脾虚证。 3.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宁证。
第一节 气
茯苓1
第一节 气
茯苓2
一节 气
茯苓3
第一节 气
甘草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益心气,用于心气不足之心悸。 2.补脾气,用于脾气虚证。 3.止咳化痰,用于咳喘证。 4.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 5.解毒,用于药物、食物中毒。 6.调和药性。
第一节 气
黄芪1
第一节 气
黄芪2
第一节 气
黄芪3
第一节 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 益气健脾。 [主治] 脾气虚弱证。 [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补虚 甘草—甘温,益气补中 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 茯苓—甘淡平,渗湿健脾
第一节 气
3.营气 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 “荣气”、“营阴”。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营气亏虚:头晕目眩,唇淡无华,妇女月 经量少或闭经。
第一节 气
4.卫气 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 对,称“卫阳”。 卫气的功能:(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 (2).温煦脏腑,润泽皮毛。 (3).调节肌腠的开合。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属阴,卫 主外卫属于阳。 营卫不和: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
人参3
第一节 气
人参4
第一节 气
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 1.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用于脾气虚 水湿内停之腹泻、带下、水肿等证。 2.固表止汗,用于脾肺气虚,表卫不 固多汗等证。 3.安胎,用于脾虚胎动不安。
第一节 气
白术1
第一节 气
第一节 气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心、 肾经。 [功效应用] 1.大补元气,用于元气虚极欲脱证。 2.补益肺脾之气,用于肺脾气虚证。 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津伤口渴。 4.安神益智,用于心脾气虚之失眠健 忘等。
第一节 气
人参1
第一节 气
人参2
第一节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