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2015解读
华旭刑诉法大纲解读-左宁.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新增考点精析——《刑事诉讼法》左宁(新浪微博:@左宁刑诉)一、新增“有效辩护原则”。
【解析】辩护应当是实质意义上的,而不应当仅是形式上的,这是有效辩护原则的要求。
通说认为,有效辩护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享有充分的辩护权。
二是应当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聘请合格的辩护人为其辩护。
三是国家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行辩护权充分行使,设立法律援助制度,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律师的帮助。
可见,有效辩护可以体现于自行辩护、委托辩护与法律援助辩护之中。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的解释(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关于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可以逮捕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问题,解释如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对于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严重影响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可以予以逮捕。
现予公告。
【解析】根据《刑诉法》的相关规定,逮捕的条件包括(三个应当,一个可以):1、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2、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予以逮捕。
3、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4、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可见,在前三个应当逮捕的条件中,均需要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因此,对于第四个可以逮捕的条件,是否也需要适用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只要严重影响了诉讼活动正常进行,尽管其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下”刑罚,也可以适用逮捕。
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实训课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The Practice Training Of Criminal Procedural Law课程编号:013A1220 学时:6学时学分:4.0一、课程教学对象教学对象是政治法律系法学本科大三的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刑事诉讼法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
但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地强调前者,从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者。
刑事诉讼法实训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司法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开设的。
本课程的宗旨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
换言之,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索、写作、陈述和行为。
听、说、思、写、辩,举手投足都应当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
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又恰恰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所无法涵盖的重要方面。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刑事诉讼的整个程序,各个阶段是如何组织的;法官是如何发挥庭审主导作用的;各个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各角色的作用。
明白刑事诉讼法是怎样保障实体法贯彻实施的;怎样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的。
通过实训课如案例分析、庭审观摩、模拟法庭等,使学生能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地技能。
案例教学法为模拟法庭的实战训练作了办案思维上的铺垫;庭审观摩为模拟法庭的实战训练作了办案程序上的铺垫;利用模拟法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角色转换意识和能力,初步锤炼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对真实法庭中所涉的角色有了大体了解。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课程:宪法、法理、刑法学、民法、民事诉讼法、司法文书。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6学时)实训一庭审观摩(2学时)需事先同司法审判部门取得联系,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或是疑难的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
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诉讼的庭审程序,各个阶段是如何组织的;法官是如何发挥庭审主导作用的;各个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及各角色的作用。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大纲(Criminal Procedure Law)适用专业:法学专业课程学时:68学时课程学分:4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4门主干课程之一,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学主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它法律中有关刑事程序的规定,研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律师等进行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研究有关刑事诉讼的一些基本理论。
刑事诉讼法属于刑事程序法,是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操作规范。
刑事诉讼法学的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的诉讼程序,熟悉刑事诉讼法律条文,领会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树立诉讼公正、民主的现代法律意识。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1、理论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第一节刑事诉讼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第三节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沿革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沿革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沿革第三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刑事诉讼价值第二节刑事诉讼目的第三节刑事诉讼结构第四节刑事诉讼职能第五节刑事诉讼阶段第六节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四章刑事诉讼法的效力范围第一节刑事诉讼法关于时的效力范围第二节刑事诉讼法关于人的效力范围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关于地的效力范围第五章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根据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方针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任务第六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第一节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第二节人民检察院第三节人民法院第七章诉讼参与人第一节诉讼参与人概述第二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三节被害人第四节法人参与人第八章刑事诉讼原则第一节刑事诉讼原则概述第二节我国刑事诉讼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第四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第九章辩护与代理第一节辩护第二节辩护人第三节代理第十章管辖第一节管辖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职能管辖第三节审判管辖第十一章回避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人员范围第三节回避的程序第十二章强制措施第一节强制措施概述第二节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第三节拘留第四节逮捕第十三章刑事证据的一般理论第一节刑事证据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刑事证据的种类第三节刑事证据的分类第十四章刑事诉讼证明第一节证明责任第二节证明对象第三节证明要求第四节国外主要证据规则简介第十五章期间、送达和诉讼文书第一节期间第二节送达第三节诉讼文书第十六章立案第一节立案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第三节立案的程序第十七章侦查第一节侦查的一般理论第二节侦查行为第三节侦查终结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第五节补充侦查第十八章公诉第一节公诉的一般理论第二节审查起诉第三节提起公诉第四节不起诉第十九章刑事审判的一般理论第一节审判的概念和任务第二节审判的模式第三节审判的原则第二十章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一节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第二节开庭审判前的准备第三节法庭审判第四节简易程序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第二十一章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第一节自诉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自诉案件的范围第三节自诉的提起第四节自诉案件的审判第二十二章第二审程序第一节审级制度第二节提起上诉、抗诉的程序第三节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第四节上诉不加刑第二十三章死刑复核程序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第二十四章刑事诉讼的中止、终止第一节刑事诉讼的中止第二节刑事诉讼的终止第二十五章审判监督程序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和决定第三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程序第二十六章执行第一节执行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程序第三节变更执行程序第二十七章附带民事诉讼第一节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第三节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2、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刑事诉讼法学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同时,辅之以对实践问题和具体案例的课堂讨论、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练习有关诉讼文书的写作,在学期中间组织一次模拟审判和观摩审判。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和西方在刑事诉讼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证据制度、诉讼程序等方面的主要异同,引导学生研究和掌握刑事诉讼的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要求:1、识记基本概念;2、领会基本理论;3、熟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条文;4、能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来解决具体案例。
三、教学方法: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教学优势;2、尽量使用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法;3、注重“问题驱动式”的引导教学。
四、教学安排:1、刑事诉讼法概述 2学时识记:诉讼的概念;广义和狭义的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概念。
领会:刑事诉讼的性质和特点。
案例:王李两家争夺水源伤害案思考: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定的目的、根据、任务和作用是什么?2、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1学时识记:外国刑事诉讼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领会:重要诉讼法的沿革,诉讼模式和证据制度的沿革;思考:职权主义诉讼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各有哪些特点?我国的诉讼模式有什么特点?3、刑事诉讼理论的基本范畴 4学时识记:刑事诉讼目的和刑事诉讼结构的概念及内容;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范围和条件;领会:刑事诉讼目的与结构的相互关系;案例:王某、李某重大抢劫案;李某、唐某不构成犯罪案。
思考: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什么?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诉讼目的是如何规定的?如何认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4、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5学时识记:基本原则的特征;我国现行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普遍适用的五项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刑事程序法定原则、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由来、要求;领会:辩护原则、诉讼经济原则的要求;我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三大原则的作用和局限;案例:齐某等六人非法拘禁案;冯某贪污案;张谋杀人案;王某盗窃案;思考:程序法定原则有何现实意义?谈谈在我国,司法独立的困惑和出路;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有何区别?诉讼经济原则与刑事诉讼的目的有何联系和冲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与司法独立是什么样的关系?检察机关依法监督与司法独立有无冲突?5、刑事诉讼证据 5学时识记: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刑事诉讼法第42条的规定;刑事诉讼法规定的7种证据及其定义;理论上的证据分类的各种证据的定义;理论上划分各种证据的标准;证据规则的概念;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概念;领会:刑事诉讼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的关系;理论上划分各种证据的意义和价值;书证和物证的区别;收集证据的要求;证明标准如何运用在认定案情上案例:陈某合同欺诈案;三人共同盗窃案;朱某被强奸案;钱某杀害张某案;袁某被毒杀案;谭某被汽车轧死案李某目睹银行抢劫案;思考:我国的证据规则与西方国家的证据规则有何异同?如何改进?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5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及我国对刑事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是如何规定的?6、刑事辩护与刑事代理 2学时识记:刑事辩护制度的概念、意义、沿革刑事辩护制度的基本内容;领会:自诉中的代理、公诉中的代理、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案例:杨某伪造、倒卖有价票证罪;龙某故意伤害案;思考: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被告人的辩护权是如何规定的?7、回避制度 3学时识记:回避的概念和种类;刑事诉讼法第28、29、30条的规定;领会:实行回避制度的意义;回避的适用条件;案例:法院决定刘某回避案薛某申请回避案;庞某请求回避案;思考:回避要求的提出对诉讼进程有何影响?有权决定是否应当回避的个人和组织有哪些?8、附带民事诉讼 1学时识记: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原告、被告的概念人民法院依法可以采取的财产保全措施;领会: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案例:李某重婚案;邓某被绑架杀害案思考:哪些人可以依法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应遵循哪些原则?9、管辖与立案 4学时识记:管辖与立案的概念;管辖的种类;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专门管辖;领会:管辖与立案的关系;立案的条件立案的程序案例:光明村村长故意伤害案;李某强奸案;张开科玩忽职守案;思考:在我国,审判管辖分为哪几类?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范围如何?在我国,地区管辖是怎样划分的?10、侦查与强制措施 6学时识记:侦查的概念;侦查的特征;强制措施的概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询问证人的程序;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通缉的概念和程序;电子监听的概念;拘传的概念与特征;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条件监视居住的概念与适用条件拘留的概念与特征逮捕的概念和条件领会:侦查的意义;强制措施与刑罚、行政处罚、公民扭送的区别;侦查与强制措施的关系;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鉴定的程序;电子监听应遵循的要求;拘传的程序;刑事拘留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的区别;逮捕的程序;案例:陈某跟踪监视吴某案;陈某被逮捕案;迟某被捕获案;李某被讯问案;勘验树林无名弃尸现场案;李明被羁押案;刘某被强制案思考:侦查的任务有哪些?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要取消收容审查?对多个证人和被害人进行询问,能同时进行吗?搜查应遵守哪些程序?侦查终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并自行侦查哪些案件?拘传与传唤、两规、留置的区别何在?11、起诉 3学时识记:起诉的概念;公诉的概念;不起诉的概念;自诉案件的范围、条件;领会:起诉的意义;起诉的任务;公诉的法定条件;不起诉的条件;自诉的原则;案例:邹某家属自诉案;王英自诉案;张某暴力干涉婚姻案思考:我国起诉制度有何特点?各国对不起诉的主要制约方式有哪些?自诉案件有何特点?12、审判 13学时(1)、审判概述 2学时识记:审判的概念;审判的原则;判决的概念和结构;裁定的概念决定的概念;领会:审判的作用;陪审原则;直接言词原则;辩论原则;集中审理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判决、裁定、决定的适用对象;案例:王某、张某侮辱妇女案;蒋明挪用资金案;曾某猥亵儿童案;思考:人民法院可以对刑事被告人缺席审判吗?人民法院对没有起诉的事实可以审判吗?(2)、第一审程序 4学时识记: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合议庭法庭审判程序的五阶段;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自诉案件的概念、范围;领会:一审法院对案件审查后的处理;我国法庭审判程序的特征;简易程序的特点;自诉案件一审程序的特点;案例:胡某赌博案;高某盗窃、虐待案;思考:人民法院开庭前应做哪些准备?开庭阶段可分为哪些阶段?(3)、第二审程序 3学时识记:两审终审制;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上诉和抗诉的概念和主体;上诉不加刑的概念领会:上诉的期限和方式;抗诉的理由;对上诉、抗诉案件应当审查的内容对二审案件的处理上诉不加刑的具体规定案例:王某交通肇事案;王力、孟虹贪污案;思考:上诉需要理由吗?上诉不加刑原则意义何在?(4)、死刑复核程序 1学时识记: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领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核准程序;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案例:张晓明贪污案;李虎故意杀人案;蒋某故意杀人案;(5)、审判监督程序 3学时识记: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我国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主体、方式和提起理由;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后对案件的处理;领会: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和意义;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材料来源和审查处理;重新审判的程序特点案例:王某妻子申诉案;刘某申诉案;13、执行 4学时识记:执行的概念;执行的主体;验明正身的含义;死刑执行的具体程序;监外执行的含义;假释的含义领会:执行的依据;执行的任务和意义;死缓、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拘役的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死刑、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的监督案例:看守所不释放案;李某、王某死刑改判案;执行王光死刑案;龙五被监外执行案;王动被减刑案;监督执行江某死刑案思考:人民检察院对死刑执行应如何监督?当执行机关认为判决确有错误时该怎么办?如果在服刑期间发现罪犯还有漏罪尚未追究的怎么办?减刑、假释的条件是什么?减刑、假释的应遵循什么样的程序?14、特殊程序 4学时识记: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特有原则;司法协助的概念和主体;刑事赔偿程序的概念;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刑事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领会:未成年人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阶段的特别规定;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法律依据和意义;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赔偿范围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赔偿案件的程序案例:张某被开除案;剥夺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诉讼权案;关于劫机犯的管辖权问题;刘某被错误羁押案;李某被改判无罪案思考:未成年人案件诉讼程序设立的必要性和法律依据何在?对未成年人执行刑罚要注意哪些方面?构成刑事赔偿责任应具备哪些条件?在刑事诉讼中,哪些情形下,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15、复习 3学时。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ral Law课程编号:013A1220 学时:48+6(实践)学分:3.0一、课程教学对象《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刑事诉讼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
是六大主干课程之一,更是统一司法考试的重头戏之一。
因此,学好刑事诉讼法不仅是提高法学专业理论水平的当然要求,更是培养法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然途径。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政法系法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它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部门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法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程序。
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先修课程:宪法、法理、刑法学。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48)教学基本要求分三级:A—掌握,B—理解,C—了解。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48学时第1章刑事诉讼法概述(2学时)1.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法(A)2.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C )3.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与任务( B )第2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1学时)1.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B )2.中国刑事诉讼发的历史发展(C )第3章刑事诉讼基本范畴(1学时)1.刑事诉讼目的(C)2.刑事诉讼价值(B)3.刑事诉讼结构(B)4.刑事诉讼结构中各主体的诉讼地位(C)第4章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学时)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C)2.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A)3.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A)第5章管辖(2学时)1.管辖的概念和意义与确立管辖的意义(B)2.立案管辖(A)3.审判管辖(A)第6章回避(2学时)1.回避的概念和意义(B)2.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对象(A)3.回避的程序(A)第7章辩护与代理(2学时)1.辩护的概念和意义(C )2.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种类(A)3.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A)4.刑事代理(B)第8章刑事证据(4学时)1.证据概述(B)2.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A)3.证据分类(A)4.刑事诉讼证明(A)5.证据规则(B)第9章强制措施(3学时)1.强制措施概述(B)2.拘传(A)3.取保候审、监视居住(A)4.拘留(A)5.逮捕(A)6.强制措施的改革(B )第10章期间与送达(1学时)1.期间(C)2.送达(C)第11章刑事审判前程序概述(1学时)1.刑事审前程序的形成(C )2.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改革(B )第12章立案(3学时)1.立案的概念和意义(B )2.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A)3.立案的程序和立案的监督(A)第13章侦查(2学时)1.侦查的概念和意义( B )2.侦查行为(A)3.侦查终结(A)4.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A)5.补充侦察(A)6.侦察监督(B)第14章起公诉(2学时)1.提起公诉的概念和意义(C )2.审查起诉(B )3.提起公诉和不起诉(A )4.自诉(A )第15章刑事审判程序概述(2学时)1.刑事审判的概念和任务(B)2.刑事审判的模式(A )3.刑事审判的原则(A)4.审级制度(A)第16章第一审程序(2学时)1. 第一审一般程序(A)2.第一审特别程序(A)3.判决、裁定与决定(A)第17章第二审程序(2学时)1.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B)2.第二审程序的提起(A)3.第二审程序的审判(A)第18章死刑复核程序(2学时)1.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B)2.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A)3.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A)4.死刑复核程序的存废(B)第19章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1.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B)2.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A)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的审判(A)第20章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2学时)1.执行的概念和意义(B)2.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A)3.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C)第21章执行的变更程序(2学时)1.死刑、死缓执行的变更(A)2.监外执行(A)3.减刑和假释(A)4.对新罪、漏罪和申诉的处理(A)第22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2学时)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B)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范围(A)3.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与审判程序(C)第23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2学时)1.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概述(C)2.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A)3.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B)第24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2学时)1.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C)2.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B)3.刑事司法协助(A)五、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宋体小三号字)1. 基本要求本课程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作业必须认真、独立完成。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英文名称:CriminalProcedureLaw课程代码:2DA3A0090学分:3分总学时:54学时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先修课程: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它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部门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法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程序。
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体系、结构,了解外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诉讼法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理解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诉讼制度与程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三)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以及各种程序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刑事诉讼阶段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三、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一、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二、国际人权公约中刑事司法准则的意义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学的若干基本观念一、司法公正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三、控审分离四、控辩对等五、诉讼效率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2学时)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刑事诉讼法的沿革二、刑事诉讼模式的沿革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和近代刑事诉讼法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刑事诉讼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第三章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1学时)第一节制定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根据一、制定刑事诉讼法的双重目的和意义二、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根据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首要任务二、第二项重要任务三、第三项重要任务第四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2学时)第一节专门机关一、人民法院二、陪审制度三、人民检察院四、公安机关五、国家安全机关第二节诉讼参与人一、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二、自诉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第三节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四节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意义二、本原则的基本内容第五节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六节依靠群众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该原则第七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八节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九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节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一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二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三节未经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四节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二、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第十五节依法不追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六节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七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简介一、程序法定原则二、正当程序原则三、控审分离原则四、无罪推定原则五、控辩平等原则六、有效辩护原则七、适度原则八、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第六章管辖(2学时)第一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及原则二、管辖的意义及分类第二节立案管辖一、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四、关于执行管辖的几个问题第三节审判管辖一、级别管辖二、地区管辖三、指定管辖四、专门管辖第七章回避(2学时)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一、回避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一、回避的种类二、回避的理由三、回避适用的人员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二、回避的审查决定三、对驳回申请的复议第八章辩护和代理(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辩护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辩护制度的内容三、法律援助制度第二节代理一、刑事代理制度的概念及意义二、自诉案件的代理三、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实践教学:讲座第九章证据概述(5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证据和证据制度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二、证据的特征三、刑事证据制度第二节证据种类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结论七、勘验、检查笔录八、视听资料第三节证据的分类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章证明(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证明的概念二、证明对象三、证明要求四、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第二节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一、收集证据二、审查判断证据三、各类证据的收集及审查判断四、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案情的规则第十一章强制措施(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二节拘传一、拘传的概念和意义二、拘传的程序第三节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一、取保候审的概念、种类和意义二、取保候审的条件三、监视居住的概念和条件四、监视居住的程序第四节拘留一、拘留的概念和意义二、拘留的条件和程序第五节逮捕一、逮捕的概念二、逮捕的条件三、逮捕的批准、决定和执行权限及程序第十二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特点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第二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第三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全和先予执行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期间和送达(1学时)第一节期间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二、期间的计算第二节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二、送达程序第十四章刑事诉讼的终止和中止(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的中止一、诉讼中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中止的条件和程序第二节刑事诉讼的终止一、诉讼终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终止的条件和程序第十五章立案(2学时)第一节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立案程序的概念二、立案程序的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三、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的监督第十六章侦查(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侦查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的任务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一、询问证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询问证人的程序三、询问被害人第四节勘验、检查一、勘验、检查的概念和意义二、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第五节搜查一、搜查的概念和意义二、搜查的程序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一、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和意义二、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第七节鉴定一、鉴定的概念和意义二、鉴定的程序第八节通缉一、通缉的概念和意义二、通缉的程序和对象第九节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工作一、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地位二、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三、律师接受委托后在侦查阶段的主要工作第十节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三、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四、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第十一节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一、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侦查权二、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程序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种类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一、侦查监督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监督的内容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七章起诉(3学时)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提起公诉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二、提起公诉三、不起诉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一、自诉案件的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三、提起自诉的程序第十八章第一审程序(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三、第一审程序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三、法庭审判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五、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审理程序六、延期审理、中止审理七、第一审程序的期限第三节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审查和处理三、自诉案件的审理第四节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三、简易程序的审理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二、裁定三、决定实践教学:模拟法庭审判第十九章第二审程序(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两审终审制二、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三、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一、提起二审程序的主体二、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三、上诉、抗诉的理由四、上诉、抗诉的期限五、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一、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二、全面审理原则三、二审的审判方式和程序四、对二审案件的处理五、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第四节上诉不加刑原则一、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二、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第五节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实践教学:观看教学片第二十章死刑复核程序(2学时)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行使核准死刑权的人民法院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报请复核的基本要求四、审查核准程序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对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行使核准权的人民法院二、复核死缓案件的程序第二十一章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任务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和意义第二节申诉材料与审查处理一、申诉材料的来源二、申诉的法律效力和申诉的理由三、审查处理第三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方式第四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方式和程序二、重新审判案件的审查三、重新审判后的处理第二十二章执行(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执行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二、执行的主体和客体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种类与执行机关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裁判的执行二、对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三、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和拘役缓刑的执行四、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五、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第三节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一、死刑和死缓执行的变更二、暂与监外执行三、减刑和假释四、对新罪、漏罪的追究程序五、发现错判和对申诉的处理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一、人民检察院对各种判决、裁定执行的监督二、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监督第二十三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自学)第一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第二十四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自学)第一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第二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第二十五章刑事赔偿程序(自学)第一节刑事赔偿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刑事赔偿的范围第三节刑事赔偿程序四、教学参考书1、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三)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以及各种程序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述(2学时)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一、回避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
一、回避的种类
二、回避的理由
三、回避适用的人员
第三节回避的程序
一、回避的提起
二、回避的审查决定
三、对驳回申请的复议
第八章辩护和代理(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
第一节辩护
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二、辩护制度的内容
三、法律援助制度
第二节代理
一、刑事代理制度的概念及意义
一、重新审判的方式和程序
二、重新审判案件的审查
三、重新审判后的处理
第二十二章执行(1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二、执行的主体和客体
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种类与执行机关
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裁判的执行
二、对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
三、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和拘役缓刑的执行
四、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
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十六节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
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
第十七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简介
一、程序法定原则
二、正当程序原则
三、控审分离原则
四、无罪推定原则
五、控辩平等原则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刑事诉讼法英文名称:Criminal Procedure Law课程代码:2DA3A0090学分:3分总学时:54学时适用专业:法学专业先修课程: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三大程序法之一,它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部门法。
本课程是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法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程序。
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司法工作或法律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了解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体系、结构,了解外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对刑事诉讼法学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理解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条文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各项诉讼制度与程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三)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以及各种程序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刑事诉讼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述(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法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二、刑事诉讼阶段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三、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异同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一、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二、国际人权公约中刑事司法准则的意义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一、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二、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刑事诉讼法学的若干基本观念一、司法公正二、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三、控审分离四、控辩对等五、诉讼效率第二章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2学时)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刑事诉讼法的沿革二、刑事诉讼模式的沿革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古代和近代刑事诉讼法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刑事诉讼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刑事诉讼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第三章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1学时)第一节制定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根据一、制定刑事诉讼法的双重目的和意义二、制定刑事诉讼法的根据第二节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一、首要任务二、第二项重要任务三、第三项重要任务第四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2学时)第一节专门机关一、人民法院二、陪审制度三、人民检察院四、公安机关五、国家安全机关第二节诉讼参与人一、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二、自诉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学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第三节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四节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意义二、本原则的基本内容第五节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实行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六节依靠群众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该原则第七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八节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九节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节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一节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二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三节未经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基本含义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四节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的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二、本原则的主要内容第十五节依法不追诉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六节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一、本原则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二、刑事诉讼法中贯彻这项原则的重要意义第十七节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简介一、程序法定原则二、正当程序原则三、控审分离原则四、无罪推定原则五、控辩平等原则六、有效辩护原则七、适度原则八、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第六章管辖(2学时)第一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及原则二、管辖的意义及分类第二节立案管辖一、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三、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四、关于执行管辖的几个问题第三节审判管辖一、级别管辖二、地区管辖三、指定管辖四、专门管辖第七章回避(2学时)第一节回避的概念和意义一、回避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回避的种类、理由和适用的人员一、回避的种类二、回避的理由三、回避适用的人员第三节回避的程序一、回避的提起二、回避的审查决定三、对驳回申请的复议第八章辩护和代理(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辩护一、辩护制度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辩护制度的内容三、法律援助制度第二节代理一、刑事代理制度的概念及意义二、自诉案件的代理三、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实践教学:讲座第九章证据概述(5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证据和证据制度一、证据的概念和意义二、证据的特征三、刑事证据制度第二节证据种类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结论七、勘验、检查笔录八、视听资料第三节证据的分类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三、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章证明(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证明的概念二、证明对象三、证明要求四、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第二节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一、收集证据二、审查判断证据三、各类证据的收集及审查判断四、完全运用间接证据认定案情的规则第十一章强制措施(3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意义二、适用强制措施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二节拘传一、拘传的概念和意义二、拘传的程序第三节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一、取保候审的概念、种类和意义二、取保候审的条件三、监视居住的概念和条件四、监视居住的程序第四节拘留一、拘留的概念和意义二、拘留的条件和程序第五节逮捕一、逮捕的概念二、逮捕的条件三、逮捕的批准、决定和执行权限及程序第十二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成立条件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及特点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第二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第三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全和先予执行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程序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期间和送达(1学时)第一节期间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二、期间的计算第二节送达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二、送达程序第十四章刑事诉讼的终止和中止(2学时)第一节刑事诉讼的中止一、诉讼中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中止的条件和程序第二节刑事诉讼的终止一、诉讼终止的概念和意义二、诉讼终止的条件和程序第十五章立案(2学时)第一节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立案程序的概念二、立案程序的意义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一、立案的材料来源二、立案的条件第三节立案的程序一、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二、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和处理三、人民检察院对不立案的监督第十六章侦查(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一、侦查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的任务第二节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第三节询问证人、被害人一、询问证人的概念和意义二、询问证人的程序三、询问被害人第四节勘验、检查一、勘验、检查的概念和意义二、勘验、检查的种类和程序第五节搜查一、搜查的概念和意义二、搜查的程序第六节扣押物证、书证一、扣押物证、书证的概念和意义二、扣押物证、书证的程序第七节鉴定一、鉴定的概念和意义二、鉴定的程序第八节通缉一、通缉的概念和意义二、通缉的程序和对象第九节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工作一、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地位二、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三、律师接受委托后在侦查阶段的主要工作第十节侦查终结一、侦查终结的概念和意义二、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和程序三、撤销案件的条件和程序四、侦查程序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第十一节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一、人民检察院依法行使侦查权二、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程序第十二节补充侦查一、补充侦查的概念和种类二、不同阶段的补充侦查第十三节侦查监督一、侦查监督的概念和意义二、侦查监督的内容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十七章起诉(3学时)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一、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二、提起公诉的一般理论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一、审查起诉二、提起公诉三、不起诉第三节提起自诉的程序一、自诉案件的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条件三、提起自诉的程序第十八章第一审程序(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节第一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一、第一审程序的概念二、第一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三、第一审程序的改革和发展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普通程序一、对公诉案件的审查二、开庭审判前的准备三、法庭审判程序四、单位犯罪案件的审理程序五、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审理程序六、延期审理、中止审理七、第一审程序的期限第三节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一、自诉案件的概念和范围二、自诉案件的提起、审查和处理三、自诉案件的审理第四节简易程序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三、简易程序的审理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一、判决二、裁定三、决定实践教学:模拟法庭审判第十九章第二审程序(3学时,其中实践教学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两审终审制二、二审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三、二审程序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一、提起二审程序的主体二、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抗诉三、上诉、抗诉的理由四、上诉、抗诉的期限五、上诉、抗诉的方式和程序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一、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查二、全面审理原则三、二审的审判方式和程序四、对二审案件的处理五、二审案件的审判期限第四节上诉不加刑原则一、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二、上诉不加刑原则的适用第五节对扣押、冻结财物的处理实践教学:观看教学片第二十章死刑复核程序(2学时)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行使核准死刑权的人民法院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报请复核三、报请复核的基本要求四、审查核准程序第三节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复核程序一、对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行使核准权的人民法院二、复核死缓案件的程序第二十一章审判监督程序(2学时)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任务二、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和意义第二节申诉材料与审查处理一、申诉材料的来源二、申诉的法律效力和申诉的理由三、审查处理第三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主体二、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理由三、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方式第四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的重新审判一、重新审判的方式和程序二、重新审判案件的审查三、重新审判后的处理第二十二章执行(1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执行的概念、特点和意义二、执行的主体和客体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种类与执行机关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裁判的执行二、对死缓、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和拘役判决的执行三、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和拘役缓刑的执行四、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五、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执行六、无罪判决和免除刑罚的执行第三节执行的变更与其他处理一、死刑和死缓执行的变更二、暂与监外执行三、减刑和假释四、对新罪、漏罪的追究程序五、发现错判和对申诉的处理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一、人民检察院对各种判决、裁定执行的监督二、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监督第二十三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自学)第一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第二十四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自学)第一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第二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第二十五章刑事赔偿程序(自学)第一节刑事赔偿程序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刑事赔偿的范围第三节刑事赔偿程序四、教学参考书1、程荣斌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制度、程序和操作方式。
本课程将结合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和程序;2、理解刑事诉讼各阶段的具体操作方式;3、熟悉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及证据规则;4、了解刑事诉讼的最新发展和改革动态;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刑事诉讼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1、刑事诉讼法概述:介绍刑事诉讼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基本原则等;2、刑事诉讼制度:详细介绍刑事诉讼中的各项制度,如管辖、回避、辩护、代理等;3、刑事诉讼程序:分别介绍刑事诉讼的各种程序,如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4、证据制度:介绍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证明标准、证据规则等;5、刑事诉讼实务:结合实践案例,介绍刑事诉讼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2、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刑事诉讼的实际操作;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论文、案例分析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标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人生道路。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展示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平时学习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然而,他在家庭中却经常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
《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大纲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并掌握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原则、重要制度以及刑事诉讼的程序设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基本原则的理解、主要制度的把握和重要程序设置的学习。
教学对象:法学院99级本科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69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1学时。
教学时数: 90学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 (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特点和刑事诉讼法的历史类型以及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刑事诉讼法的宗旨和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刑事诉讼的涵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一、诉讼二、刑事诉讼三、刑事诉讼法四、刑事诉讼法的体系复习与思考1.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2刑事诉讼法的多种价值。
3刑事诉讼法的宗旨和任务。
第二章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历史(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活动的主体,要了解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权力、作用,掌握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证据制度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一、外国刑诉模式的沿革二、外国刑诉证据制度的沿革复习与思考弹劾式、纠问式、混合式诉讼的特点。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3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活动的主体,要了解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权力、作用,掌握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专门机关的性质和组织体系教学方式:(课堂讲授3学时)第一节人民法院(1学时)一、性质二、组织体系及领导体制三、审判组织四、陪审制度第二节人民检察院(1学时)一、性质:司法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二、权利:法律监督权三、在刑诉中的地位四、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及领导体制第三节公安机关(0.5学时)一、性质二、组织体系和领导体制三、司法警察同检察官的关系第四节国家安全机关(0.5学时)复习与思考刑事诉讼中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诉讼法》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描述
中文:
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也是法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学科。
课程系统阐述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刑事诉讼的一般问题能作出正确处理。
英文:Criminal procedural law is a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law undergraduate compulsory, also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law system. The curriculum stat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concept,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al law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n our country.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general issues for criminal proceedings can make the right treatment.
课程内容
(一)课程教学目标
开设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夯实学生的法律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法律实务综合运用能力,教学生运用刑事法专业知识解决刑事司法实务中的法律实践问题,并能运用专业法学原理对一些复杂刑事法律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编刑事诉讼法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了解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与基本原则。
使学生理解掌握刑事诉讼中管辖制度、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制度、刑事证据制度、强制措施以及期间和送达制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刑事诉讼法的概念、特征、结构、刑事诉讼中个主体的诉讼地位
2、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立案管辖与审判管辖的相关规定
3、回避的使用人员及使用情况
4、辩护人的范围和辩护种类以及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5、刑事证据的种类
6、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使用
【课时安排】3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讨论法
【教学内容】本编涵盖教材的第1至15章
第一章刑事诉讼概论
第一节刑事诉讼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第三节刑事诉讼法学
第四节刑事诉讼法法的基本理念
第五节刑事诉讼法的制定目的、根据和任务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历史发展
第一节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人民法院
第三节人民检察院
第四节公安机关
第五节其他专门机关
第四章诉讼参与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第三节被害人
第四节其他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
第五节单位参与人
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至十五节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第六章管辖
第一节管辖概述
第二节立案管辖
第三节审判管辖
第七章回避制度
第一节回避概述
第二节回避的范围、理由和种类
第三节回避的程序
第八章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辩护制度
第二节代理制度
第三节法律援助制度
第九章刑事证据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证据与证据法
第二节证据制度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证明
第十章证据规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关联性规则
第三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四节传闻证据规则
第五节最佳证据规则
第六节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补强证据规则
第十一章证据的种类与分类
第一节证据的种类
第二节证据的分类
第十二章强制措施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拘传
第三节取保候审
第四节监视居住
第五节拘留
第六节逮捕
第十三章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第二节附带民事诉讼成立条件
第三节附带民事诉讼的程序
第十四章期间与送达
第一节期间
第二节送达
第十五章刑事诉讼的中止与终止
第一节刑事诉讼的中止
第二节刑事诉讼的终止
第二编程序分论
【教学目的】本编是刑事诉讼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本编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立案、侦查与起诉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
使学生掌握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以及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特别程序的相关规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立案材料的来源和条件
2、侦查行为的规范、侦查终结、补充侦查
3、起诉、不起诉与自诉的相关规定
4、第一审一般程序与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与特点及判决、裁定与决定
5、第二审程序提起的条件、提起主体、审判方式与原则
6、死刑复核程序的适用
7、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事由与处理
8、刑事和解程序的适用范围与程序
9、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特点
10、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
11、涉案人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的适用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与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本编共30课时
【教学内容】本将教学内容涵盖了本教材的第16至29章的内容第十六章立案
第一节立案概述
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第三节立案程序和立案监督
第十七章侦查
第一节侦查概述
第二节侦查行为
第三节侦查终结
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
第五节补充侦查
第六节侦查监督与救济
第十八章起诉
第一节起诉概述
第二节审查起诉
第三节提起公诉
第四节不起诉
第五节自诉
第十九章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公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三节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
第四节简易程序程序
第五节判决、裁定和决定
第二十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第二节第二审程序的提起
第三节第二审程序的审判
第四节上诉不加刑原则
第五节对扣押、冻结财产的处理第二十一章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节死刑复核程序概述
第二节死刑核准权
第三节死刑复核程序
第二十二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第二节审判监督程序的审查处理
第三节依照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第四节按照审判监督对案件进行重新审判
第二十三章执行
第一节执行概述
第二节各种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
第三节扫行的变更与处理
第四节人民检察院对执行的监督
第二十四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有原则
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
第二十五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公诉案件当事人和解的适用范围与诉讼程序
第二十六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违法所得案件的没收程序适用条件
第三节违法所得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七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强制医疗的适用对象
第三节强制医疗程序
第四节强制医疗的复查和监督
第二十八章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
第一节涉外刑事诉讼程序概述
第二节涉外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第三节刑事司法协助制度
第二十九章刑事赔偿程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刑事赔偿的条件和范围
第三节刑事赔偿的程序
三、考核方式
考试周闭卷考试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刑事诉讼法》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习参考及必读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订);
2、六部委《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
4、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12)
5、《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13)
6、各种法学类学术期刊
六、授课手段
手段一:教师讲授。
讲授时采取大班授课,着重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穿插对学生提问。
讲时可以引用案例,以释明法律原理。
手段二: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采取小班讨论,讨论主要集中于典型案例要析和个案的法律适用分析及法律原理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