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_模板
政治教案-我是谁?-教学教案
政治教案-我是谁?-教学教案第一篇:政治教案-我是谁?-教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什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必要性),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我在别人心目中是个什么样子,教给学生认识自我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的整体形象。
教学重点: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看到这个课题,许多同学不禁要问“我是谁?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怎么回不知道我是谁呢?”但是,你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吗?,你喜欢自己的个性吗?你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优点、特长吗?你会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自己吗?古希腊人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最高智慧。
“认识自我”这句是镌刻在古希腊德菲尔城阿波罗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认识的程度,对其自身发展而言,尤显重要。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能否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
换句话说,你可能渺小而平庸,也可能美好而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正确认识自己。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8课:我是谁自我认识,是每个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初中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并且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不断的探索自我、重新建构自我的关键时期。
爱莫生认为有两句格言是永恒和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意义的。
一是研究大自然;另一则是认识您自己。
比较起来认识别人比认识自己容易得多,单以面貌来说,人并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的面貌,即使是一个最喜欢照镜子的人,他也只可以说是比较熟悉自己的面貌的影子,因为在镜中反映出来的不是立体的真像,因为在真情流露的时候,很少人会立刻跑去照镜子。
所以说:只有认识你自己——你才能够对症下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只有认识你自己——你才能够更准确地发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最迅捷地找到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教学设计_4
《我是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本课旨在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换,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二、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表演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演一演,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通过观察、对比、表演、评议,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四、教学重点通过几个活动使学生体验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充当的不同角色。
五、教学难点深入了解自己所充当角色应承担的责任。
六、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自我介绍1、情景引入师:今天我先来考考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两个妈妈加两个女儿为什么只有3个人?谁能告诉我?生:一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同时充当了两个角色。
师:简笔画(你真聪明)。
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一般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2、自我介绍,引出新课。
师:面对你们,我是谁?并板书:我是谁?生:唐老师。
二、认识角色1、师:是呀,在学校,我是一名老师。
那走出校门,在生活中,我又是谁呢?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生活中的相片。
(课件出示教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全家福、旅游、表演节目)2、师:你们瞧,在学校时,我是老师。
在家里,我是女儿、妈妈、妻子。
在旅游区我是游客。
表演节目时,我又是演员。
3、师:我会变你们也会变。
2三年级品社《我是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品社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我是谁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第一个主题。
第四单元内容包括:“我是谁”、“我的责任”、“我能做好”三个系列主题活动。
前为明理, 后为导行。
《我是谁》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 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 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 知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都有承担的责任。
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 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
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 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教学重难点:1.体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并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2、通过观察对比, 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准备: 采访用的物品、图片、胸卡、音像资料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 初步认识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角色。
师: 亲爱的同学们, 老师今天到大良小学来, 看到整洁的校园, 温馨的教室和同学们欢快的笑脸, 感到非常高兴。
那大家第一次见到我, 你有什么印象呢?谁能说一说?生: ……。
教师以自己为例问学生: “现在我在和大家一起上课, 请问我是谁呢?”生: ……。
师: “昨天, 我去参加女儿班里的家长会了, 那时我是谁呢?”生: ……。
师: “现在, 教室里有这么多老师在听课, 对于他们我又是谁呢?”生: ……。
小结: 看来, 老师成了百变金刚了, 在不同的场合里有不同的角色。
那么,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吗?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我是谁》。
(出示课题)二、学习新知,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五十八页, 认真看一看图片, 读一读书, 小组讨论一下, 在这些不同场合里“我是谁?”(1)在学校里——学生(2)在商场里——顾客。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二、说教法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三、说学法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四、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活动二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活动三观察周围他们是谁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活动四创设情景扮演角色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外调查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我是谁|人教新课标1
《我是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 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对比, 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难点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不同角色, 培养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准备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 观察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不同角色及责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不同的角色”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该怎样做”“小记者在行动”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活动一面对不同的人, 我是谁1. 游戏脑筋急转弯: 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人?(板书: 用简笔画画三个人脸。
如: )小结:爸爸面对自己的儿子时是爸爸, 面对自己的爸爸时是儿子, 所以两个爸爸加上两个儿子只有三个人。
2. 启发谈话:在家庭中,当你面对爸爸妈妈时你是什么角色?当你面对爷爷奶奶时你是什么角色?当你面对哥哥姐姐时你是什么角色?引导学生在有趣的问答中, 感受自己面对不同的人角色的变化。
小结: 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 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我是谁”这个话题。
(板书: 我是谁)【设计意图: 由游戏入手, 引发学生对角色的关注, 初步感受自己的角色。
】活动二在不同的场合, 我是谁[播放动画: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 在不同的场合, 我的角色有什么不同?我们身边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 他们又是谁?小结: 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生活中, 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里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角色。
(板书: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色)【设计意图: 了解不同的人, 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角色。
】活动三在变化的活动中, 我是谁1. 游戏: 抢板凳(在游戏玩到只剩下两个人时, 老师适时终止游戏)。
引导学生围绕游戏进行讨论: 最后角逐的时刻到了, 这两位同学中只能有一个人是冠军, 同学们, 你们发现他俩之间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发现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 同学的身份变成了对手的身份。
《我是谁》创新教学设计
《我是谁》创新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二、指导与理论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1.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三、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北京版《思想品德》第一册第三单元《塑造自我》的起始课。
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对待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的前提和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帮助学生正视自我,从而正确树立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设计了两框内容“认识自我很重要”、“认识自我力求全面、准确”两部分内容,按照为什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必要性)、怎样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我的方法)的顺序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开展探究性教学。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体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其身心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他们自我认识的强化,他们对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变得比以前敏感,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所限,容易在认识和评价自己时发生偏差,这种偏差,会造成情绪和行为不良,导致心理障碍。
因此,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和途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说明】新课程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光靠说教和讲解就能形成的,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在共同讨论和探究中,领悟升华,把所思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这里,情境是基础,协作、讨论是途径。
据此,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活动、游戏为载体,对教材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共设计了四个活动:通过沙宝亮的事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正确认识自我的意义;通过小游戏“猜猜他是谁?”寻求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点,引导学生探究认识自我的基本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山羊和长颈鹿”和上台畅想“过去、现在、将来”引起学生情感的冲突与碰撞,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全面、发展地认识自我。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教学设计_7
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说出自己或别人在不同场合下角色所发生的不同变化,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对人的要求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认识到不同角色对人有不同要求和要承担不同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承担自己责任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在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应该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的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情境表演的场地。
学生:课前观察并了解人们在生活中面临不同的角色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教学过程:一、介绍自己,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是谁?生齐答:冯老师。
2.师:听到同学们这么亲切的称呼,我心里暖洋洋的。
是呀,在学校里,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我是谁”这个话题。
(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交流互说,认识自己1.我会变,你们相信吗?2.教师出示家庭成员相片,相机介绍。
3.师:相信了吗?老师会变,我为什么会变?指导学生答。
板书:(对象不同角色不同)4.你们也会变吗?谁来变变吧。
指名学生回答。
生:面对妈妈,我是∙∙∙∙∙∙面对爷爷,我是∙∙∙∙∙∙面对姐姐,我是∙∙∙∙∙∙5.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不同的对象,就会担当着不同的角色,那么在不同的场所,我又是谁呢?出示老师风景区的相片。
此时,老师担当着什么角色?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担当的角色。
7.你在变,我在变,我们身边的人也会变,不信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谁能在这里给大伙儿介绍他的爸爸或妈妈会怎么变呢?8.小结:看来,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那在这变化多样的场所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担当好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三、情境活动,体验角色1.创设情境:公共汽车上①这里停着一辆开往木偶剧场的公共汽车,一名同学扮演售票员,两名同学扮演乘客,一名同学扮演老奶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4.1我是谁2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我是谁》这一课,带着学生们一起进行了自我探索之旅。在课堂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积极参与和真诚分享,也感受到了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的成长。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a. 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哪些独特的优点和特长?
b. 我如何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优点?
c. 我在团队合作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d. 我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并积极贡献社会?
3. 组织一次课后小组活动,让学生围绕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共同策划并实施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我是谁”的主题,并准备分享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老师:准备好教材、辅助材料、教室布置等教学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1.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有趣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们一起了解“我是谁”。
《我是谁》说课教案
《我是谁》说课教案《我是谁》说课教案《我是谁》说课教案一、根据课标,说教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
它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考虑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当的不同责任。
为后面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当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在本课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的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遵循一定的规那么,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为此本案设计了这样的目的:知识目的: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才能目的:通过观察比照,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所应承当的不同责任。
情感目的: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难点: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才能。
二、灵敏多样,说教法利用多媒体从一开场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活情景中去,老师充满激情讲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信息搜集法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自己或家人在不同生活场所的照片。
这既为上课的比照做好准备,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才能。
2、谈话激趣法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根底上,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灵感的琴弦。
由此到达良好的课堂效果。
或指导、或点拨、或解疑、或释惑。
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
3、体验教学法让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不同的生活场所去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我是谁”。
同时感受到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责任,与本课展开零间隔对话。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络生活法《品德与社会》所构建的情境是学生理解社会的一条渠道,使他们在生活内在联络中获得整体的开展。
在教学中必须联络生活,从自身和周围的人身上,体会在不同生活场所的不同社会角色及责任。
2、互换入境法通过身份的互换,初步理解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深化地入情入境,在换位中,深化感悟,从而增强学生对社会不同角色的理解和认知。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的角色与责任 1 我是谁》教学设计_1
《我是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演一演,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通过观察、对比、表演、评议,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活动过程一、说说“我是谁”1、师:同学们好!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既简单又复杂,想知道是什么吗?看好了!(板书:我是谁)2、师:我是谁呀?生:老师。
师:是呀,在学校,我是一名老师。
那走出校门,在生活中,我又是谁呢?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生活中的相片。
(课件出示教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全家福、旅游、表演节目)3、师:你们瞧,在学校时,我是老师。
在家里,我是女儿、妈妈、妻子。
在旅游区我是游客。
表演节目时,我又是演员。
4、师:我会变你们也会变。
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想一想,说一说。
5、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板书: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其实不光是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
6、师:谁能说一说你的爸爸妈妈、你身边的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哪些角色?二、游戏:猜猜他是谁?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么多角色,我想先为大家表演个角色,请你们来猜一猜。
(师用动作和语言进行表演:交通警察)2、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3、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扮演一个生活中你熟悉或是喜欢的角色,让大家猜一猜!4、学生表演。
5、师:刚才同学们在游戏中表现的非常出色!不管是表演的同学,还是猜的同学都抓住了这些角色的特点。
你们知道吗?当好自己的角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三、情景AB剧:怎样当好自己的角色(一)说责任:1、师:你看今天在这里我是一名老师,那我很想知道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生:各抒己见2、师:同学们真诚的话语给了我很多启示,我一定会采纳你们的意见,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3、师:我是老师,你们是……生:学生4、师:你认为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学生呢?在班里找一找,谁做到了这几点,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生:各抒己见5、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身边找到了很多好榜样。
我是谁教学设计(共8篇)
我是谁教学设计(共8篇)第一篇:我是谁教学设计(共8篇)篇一:《我是谁》教学设计《我是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本课旨在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换,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二、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表演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演一演,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通过观察、对比、表演、评议,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活动过程一、说说“我是谁”1、师:同学们好!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既简单又复杂,想知道是什么吗?看好了!(板书:我是谁)2、师:我是谁呀?生:金老师。
师:是呀,在学校,我是一名老师。
那走出校门,在生活中,我又是谁呢?我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张生活中的相片。
(课件出示教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全家福、旅游、表演节目)3、师:你们瞧,在学校时,我是老师。
在家里,我是女儿、妈妈、妻子。
在旅游区我是游客。
表演节目时,我又是演员。
4、师:我会变你们也会变。
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想一想,说一说。
5、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在不同的场合,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板书:不同场合不同角色)其实不光是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
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三年级思品《我是谁》教学设计品德与社会《我是谁》教学设计陈洪霞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应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思路):《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更重要的是要动手操作和走进社会,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2、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3、通过观察体验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
五、教学准备:电脑课件、照片.六、教学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说说“我是谁?”师: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是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板书课题:我是谁)。
生答:老师。
新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是谁》教案《我是谁》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角色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3、过程与方法:认识到不同角色对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方法】1、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
2、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过程】一、猜谜引入,自我介绍1、出示谜语,引入师:今天我先来考考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两个爸爸加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人?谁能告诉我?生: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同时充当了两个角色。
师:你真聪明。
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一般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2、自我介绍,引出新课。
师:面对你们,我是谁?并板书:我是谁?生:安老师。
师:对,听着大家亲切的称呼,我感到非常幸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请你说一说照片中的我又是谁?(课件)(1) 我带女儿和妈妈去看望我的姥姥,我是谁?生:女儿、妈妈、外孙女(2)去年我带女儿去乐亭大钊纪念馆参观,我是谁?生:妈妈、参观者(3)在今年的文艺汇演上我和李悦同学正在演唱评剧,我又是谁?生:演员师:大家的眼力可真棒,说的真好。
你们看,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我在不同的场合下,变换着不同的角色。
那你们呢?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先同桌交流,再说一说,好吗?小组讨论交流,而后说一说(告诉学生:在……我是……)随机板书:学校、家里、社会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二、讨论交流如何当好老师和学生的角色1、老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这还有一张照片,请大家看一看,这是我们上周五上英语课时的情景,在这张照片上,我扮演的是什么角色?生:老师(课件)师:同样今天在这里我还是扮演老师的角色,那我很想知道你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因为我想当好老师这个角色。
我是谁
《我是谁》的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材分析《我是谁》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主题。
教材中学生自己和父母及周围的人角色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人在不同场合角色会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责任。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们教研组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经验得知当前我们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就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
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
所以本课要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以及通过观察对比,初步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情感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初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和他人所承担的不同的责任。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以及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四、教法经过我们综合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后决定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五、说学法我们研讨后觉得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比较恰当,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六、说教学过程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一共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后调查。
活动一猜猜老师——说说“我是谁”活动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猜猜老师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初步让学生对角色的了解有个简单的定位,结合我们教研组的教研主题“让学生走向生活”先让学生接近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我是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识别自己的身份特征和个性。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人物、事物及各种角色的职责。
•能够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个人的想法和态度。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己和身边事物的关注、倾听和理解能力。
•培养相互尊重和人际交往的意识。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发展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识别自己的身份特征和个性。
•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个人的想法和态度。
2.教学难点•培养相互尊重和人际交往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教学方法•视听法•互动法•案例法•讨论法2.教学策略•倾听和理解每位学生的想法和态度。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1.教学内容1.自我介绍——了解自己2.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人物、事物及各种角色的职责——了解外界3.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自己2.教学进度•第一课:自我介绍——了解自己•第二课: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人物、事物及各种角色的职责——了解外界•第三、四课: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自己五、教学评价1.参考评价标准•能够理解和识别自己的身份特征和个性。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人物、事物及各种角色的职责。
•能够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展示个人的想法和态度。
•是否能够相互尊重和人际交往的意识。
•是否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否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评价方式•通过学生作业、自我测试和小组讨论来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个人态度等方面。
【原创】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是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是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本课旨在使学生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换,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设计理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
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表演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演一演,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2、通过观察、对比、表演、评议,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
【活动过程】活动一:介绍自己,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是谁?(板书:我是谁)活动二:交流互说,认识角色1、对,面对你们,我是一名老师,那么老师会变,你们相信吗?好,我们来看看。
2.课件依次出示我、妈妈、哥哥、女儿、丈夫的照片等,让学生随机说一说面对不同的人,我变成了谁?3.大家想一想:老师为什么会变呢?对,因为老师面对的人不同,也就是说,对象不同,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师相机板书:对象不同角色不同)4、老师会变,那你们呢?你们面对不同的人也会变吗?都变成谁了呢?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5、指名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面对不同的人我是谁,那在不同的场所,我又是谁呢?林老师还会变吗?7、课件出示:这是老师在风景区、超市、电影院、舞台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在不同的场所,老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8、课件出示:那你们在不同的场所里都会变成哪些角色?(运动场、超市......)小结:看来场所不同,我们的角色也不同。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是谁》_教学设计
《我是谁》教学设计第五小学温玉玲【教材分析】《我是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角色与责任”,《我是谁》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它使学生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铺垫。
在本课课堂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生在体验、交流、合作探究中,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都是社会的需要,每个人都应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认识自身的价值。
【教学目标】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
认识到不同角色对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要求。
【教学重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教学方法】1、以问题的形式切入,给学生更多自己思考的空间。
2、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过程】猜谜引入,自我介绍1、出示谜语,引入师:今天我先来考考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两个爸爸加两个儿子为什么只有3个人?谁能告诉我?生:一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同时充当了两个角色。
师:简笔画你真聪明。
当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时,一般会有着不同的角色。
2、自我介绍,引出新课。
师:面对你们,我是谁?并板书:我是谁?生:温老师。
师:对,听着大家亲切的称呼,我感到非常幸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请你说一说照片中的人又是谁?(课件)(1) 成龙叔叔问:我带儿子去看爸爸,我是谁?(2)阿姨问:我带我儿子去旅游,我是谁?(3) 奶奶问:我们一起快乐地唱歌,我是谁?师:大家的眼力可真棒,说的真好。
你们看,生活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我们在不同的场合下,变换着不同的角色。
那你们呢?生活中你有可能是谁?先同桌交流,再说一说,好吗?小组讨论交流,而后说一说(告诉学生:在……我是……)随机板书:学校、家里、社会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扮演了很多不同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谁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_模板《我是谁》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2、知识: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3、能力:在生活中担当好自己的角色。
二、课前准备:课件一套、表演道具三、教学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入,说说“我是谁”1、情景导入,出示课题,知道每个人在生活中承担着多种角色。
2、以自己为例问学生“我是谁”?引导学生思考,当教师离开学校,在其它场合还充当什么角色?3、出示课件,设置情景,让学生说说“我是谁”。
4、以家里人或周围人为例,说说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又是谁?5、小结: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
(二)、活动体验:在表演中体会如何担当好不同的角色1、设置情景(课件出示六种场景),小组选择表演内容。
(1)、快乐一家人(2)、游公园(3)、影剧院看演出(4)、在公共汽车上(5)、红领巾监督岗(6)、商店买文具2、小组长组织各小组进行表演,并讨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当好自己的角色。
3、师巡回观察,适时点拨。
(三)、活动展示,激励评价:1、小组上台表演。
2、学生评价:他们是否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3、集体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担当好这样的角色?(四)、总结:在生活中由于场景不同,我们要承担多种角色。
每一种角色都有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当好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角色。
课件出示:1、在家庭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2、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3、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4、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小卫士”5、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五)课外延伸:观察你周围的人们,是不是担当好了自己的角色,完成调查报告。
我的调查报告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结果教学目标:1、使学生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2、教育学生要虚心,不骄傲自满。
教学要点: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自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提问法教具准备:灯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你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故事的最后谁得了冠军?它为什么能得冠军呢?如果它们再举行一次比赛,你会想什么办法使小白兔反败为胜呢?2、揭题并板书二、学文明理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灯片出示)①、比赛时以为“我准拿第一”的许小满,为什么没讲好②、从未参加过讲故事比赛的凌云,为什么讲得有声有色?2、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3、指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回答。
4、讨论:学了课文,如果让你从许小满和凌云中选交好朋友,你会选谁,为什么?5、教师小结:三、辨析明理1、说一说《知了学飞》的寓言告诉我们什么?2、议一议谁对谁不对,为什么?(用“Yes”or“No”回答,并说明原因)3、记一记齐读格言,并背一背4、读一读读故事《学演讲》想想: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教那个年轻人两门功课?四、总结自满是失败的祸根,谦虚是成功的法宝。
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要虚心,不自满。
教学目标认知:1、知道为了完成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是勇敢的行为;只为表现自己,不顾后果去做无益的事,是逞强。
2、能举例说出勇敢和逞强的区别。
3、知道一些真正勇敢人的故事。
情感:1.敬佩真正勇敢的人,愿意向勇敢的人学习。
2.不喜欢逞强的行为,不愿意逞强。
行为:1.做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表现出勇敢精神。
2.不逞强,见到逞强的行为能加以劝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德目中有关“要勇敢、不蛮干”的要求编写的。
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一般分不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
他们比较争强好胜,崇拜英雄和勇敢的人,但又不能分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
本课鼓励学生学做一个勇敢的人,同时使学生划清勇敢和逞强、蛮干的界限,初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学生进行勇敢的教育,一、二年级已有基础。
本课是在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不胆小的基础上进行要勇敢,不逞强、蛮干的教育。
根据课程标准这一德目,在下一课还要进行勇敢机智的教育,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层次。
课文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的小故事,通过张勇和陈松的不同表现,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勇敢、蛮干与逞强。
教法建议:1、教学应有趣味性,如观看对比动画;还可适当穿插一些活动,如分角色读张勇和陈松的话等,学生通过看,来分辨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
通过演来体会其中的不同。
使学生在愉悦中悟出道理。
2、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
注意归纳,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勇敢:做有意义的事时不怕困难和危险;什么是蛮干:做无益的事,不计后果,硬干。
3、在鼓励学生向英雄学习时,应强调学习英雄为了他人和国家的利益不怕困难甚至牺牲的精神。
但不鼓励学生同歹徒做面对面的斗争。
4、因为学生年龄小,很多时候应更多强调自我保护。
教育学生勇敢可落在:遇事不慌,镇定,不怕困难上。
5、如果遇到逞强的学生应积极引导,但不要过分批评,因为作为未来的人才也应有冒险精神,不要让学生变得谨小慎微。
教学设计示例一、谁勇敢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向真正勇敢的人学习,不逞强。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勇敢与逞强。
教育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敬佩英雄人物,愿意学习他们的勇敢精神,可你们知道什么是勇敢吗?(请同学们说一说)2、小结归纳同学们的几种想法3、演示课件(课文导入部分想一想)并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表现你认为谁勇敢?板书:谁勇敢4、导入小结:同学们都认为敢从高高的跳台上跳水的那位女同学是勇敢的,像她这样有教练的照看既不会发生危险,又有利于锻炼自己。
而在禁游区游泳的那位男同学不顾提示,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做法不是勇敢行为。
二、结合课文,启发明理。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勇敢呢?咱们先不急着回答,等学完这篇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请大家先看大屏幕:(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计算机课件)1、演示课件(课文第一幅图场景再现):这天下午,陈松、张勇和一年级的小同学刘小刚在村头的大树下玩儿。
大树上有个马蜂窝,里面住着许多马蜂,这时,陈松提出要捅马蜂窝玩的想法。
2、提问:在该不该捅马蜂窝玩这件事上陈松和张勇各自的意见是什么?3、演示课件(对第一幅图的加工处理):突出再现并进行放大、缩小处理陈松和张勇的形象、语言进行对比。
4、小结:在捅马蜂窝玩这件事上,陈松和张勇产生了分歧。
陈松坚持要捅马蜂窝,表面看来,陈松显得胆大些。
5、过渡语:陈松把马蜂窝捅下来了。
捅下来之后他们又表现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一看在关键时刻他俩谁棒?6、提问:陈松捅马蜂窝时是怎么想的?他现在这样说明了什么?7、小结:陈松自认为自己胆大,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显示自己,这是逞强而不是勇敢。
8、提问:张勇在马蜂乱飞时是怎样做的?这又说明了什么?9、小结:像张勇这样为了保护他人不怕困难和危险就是勇敢行为。
板书: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10、讨论:开始是陈松说张勇不敢捅马蜂窝是胆小鬼,张勇是不是胆小鬼?为什么?马蜂把张勇的脸蜇起了好几个大包疼得他直掉眼泪还能说他勇敢吗?11、小结:正因为张勇知道马蜂蜇人很疼,所以他极力劝阻陈松别捅马蜂窝。
在出现危险时张勇挺身而出,保护他人,以至自己身上脸上被马蜂蜇了好几个大包,疼得他直掉眼泪。
他掉眼泪,并不是因为被马蜂吓的,而使因为马蜂蜇人实在太疼了。
不由自主的掉下了眼泪并没有哭起来,而是强忍着疼痛,我们说张勇真是个勇敢的好孩子。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1、过渡语:英雄人物受人敬仰,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小英雄戴碧荣的故事。
2、提问:你最敬佩戴碧荣什么?(为了保护他人,不怕牺牲的精神)3、提问:你还听说过哪些勇敢人的故事,请你讲给大家听。
4、小结:通过张勇、戴碧荣、以及同学们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勇敢就是做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
四、辨析事例,指导行为1、演示课件(课后练习1帮一帮)2、提问:谁知道平衡木?演示课件4(平衡木的简要介绍穿插奥运会上中国体操小将勇夺平衡木金牌的录像)3、孙红为什么不敢上平衡木?谁来帮一帮她?4、小结:从大家帮助孙红的话语中我感觉到大家的勇气是非常足的。
孙洪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鼓足勇气克服胆怯心理练好平衡木的。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5、演示课件(帮一帮练习2)罗军、李林放风筝,风筝挂在树上。
6、提问:罗军上树够风筝好不好?这样会怎样?7、继续演示课件4:再现学生预测的事情发展的结果。
8、学着用今天学的道理分析这件事。
(分组讨论)9、小结:罗军不想事情的后果,盲目上树够风筝,做事无益是蛮干。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与逞强。
希望同学们向真正勇敢的人学习,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培养勇敢精神,做真正勇敢的好少年。
板书设计:一谁勇敢探究活动1、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爬一爬软梯、或做一些自己平时不敢做的体育活动。
2、回家后给爸爸妈妈讲讲徐洪刚和戴碧荣的故事,谈谈你的想法。
3、收集一些小学生逞强、蛮干的事例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目标认知:知道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
情感:愿意热情大方的对待外国客人。
行为:1、对外国客人有礼貌,热情大方。
2,见到外国客人不尾随、不围观、不指指点点。
3,不向外国人索取礼物。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对外友好往来日益增多。
近年来,来华访问、交流、经商、游览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因此,教育学生懂得对外交往中,对外国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属于文明礼貌教育,但又涉及到对外国客人,做的好坏都会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让学生懂得在外国客人面前,我们代表中国,在行动上要对外国客人有礼貌、热情大方。
见到外国客人不尾随,不围观,不指手划脚,不向外国人索取礼物。
这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课文是通过东方小学的同学热情接待澳大利亚小朋友爱莉斯和她的父母的故事,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外宾。
教法建议:1、教学时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得到锻炼。
如:假如外宾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我们怎样做?为什么?通过讨论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2、本课教学应尽量突出本课的主题:中国小朋友真好“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提高自信心,引发学生的自觉行为。
教学设计示例十二“中国小朋友真好”教学目标:认知:知道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
情感:愿意热情大方的对待外国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