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篇:教师招聘教育基础名词解释(大全)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3.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8.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9.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0.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发”,后人将这种发放概括为四个部分。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11.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12.(国家)教育目的:即指教育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必背的名词解释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谓,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
教师作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群,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
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解释一些教师招聘中必备的名词。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学相关名词解释1.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反映教育问题本质、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教师招聘中,理解和掌握一些教育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
了解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学科相关名词解释4.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概念和理论。
招聘教师时,应对应相应学科的知识要求有所了解,如数学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知识,语文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等。
5.教材:教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辅助教材、教学工具等。
了解教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评估与考试:评估与考试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和评价工作。
了解评估与考试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管理相关名词解释7.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工作。
了解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班级学习活动,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一、教育学综合名词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学科,它涵盖了丰富的名词和概念。
本文将对教育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意义。
二、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为了培养人的能力、智慧和品德而进行的系统性传授和引导过程。
它包括形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形式教育三种形式,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2. 教学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育要求,采用一系列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直接涉及到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预期结果或期望达到的状态。
它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层面,旨在引导教育行动,并评估教育的成果。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综合评判的过程。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使用各种评价信息,旨在了解和评估教育的效果、质量和可持续性,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策略和手段,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效果。
6.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个体心理活动与教育现象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学习、教学、发展等心理过程,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以优化教育实践。
7.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影响。
它涉及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机构、教育政策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8.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它包括教育政策制定、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效能。
9.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是指教育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迁和演进过程。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欧阳光明(2021.03.07)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布景下产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成长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含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标的目的成长变更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含教育内容、教育办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成长和社会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含“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成长中的表示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概略的特征,包含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应到人们年夜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实质的和必定的联系,包含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实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成长变更的必定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称为界说,在问答中经过频频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界说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否决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成长:是指作为庞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竭产生的变更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更的过程。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2021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全部名词解释总结
1游戏是一种积极、自愿、高兴、假想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小朋友获得知识最有效手段。
2规则游戏是教师依照教诲、教学目,按照一定目的设计游戏,旨在增进教诲教学任务完毕,因而又称教学游戏。
3创造性游戏是小朋友积极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它包括角色游戏、构造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4亲子游戏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祖父母和孙子之间游戏行为,它是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
这是小朋友游戏一种重要形式,在小朋友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5构造游戏是小朋友运用不同构造材料,通过手创造来反映周边现实生活游戏。
6平行游戏是指幼儿看似在一块儿玩,但仍是单独做游戏,各自玩着自己玩具,彼此没有交流。
她们察觉到其她幼儿存在,偶尔会望一下别幼儿,但接着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游戏中。
这种游戏在2-3岁时常用,是孩子们初步学习社交机会。
7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一种游戏。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重复经验而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变化。
8.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依照一定智育任务由成人设计一种有规则游戏。
它以生动有趣游戏形式,使小朋友在高兴活动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学习任务,它将一定学习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可提高小朋友学习兴趣,是进行智育有效手段。
9.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游戏,是体育活动一种有趣形式为小朋友所爱慕。
开展体育游戏条件简朴,不需要许多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能,基本是由走、跑、跳、攀登、钻爬、投掷等基本动作所构成,有场地便可进行。
10.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游戏活动,以音乐与动作相配合,以动作体现音乐,以音乐衬托动作,使动作体现得优美、富有节奏感与体现力。
有音乐游戏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也有音乐游戏只具备竞赛性或舞蹈动作。
11学习类型是个体对学习情境一种特殊反映倾向或习惯方式,重要涉及认知风格、学习方略、内外控制点等。
1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的内在心理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状况及其规律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3、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4、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识努力的注意5、有意注意,也较随意注意,他是有预定目的,必须时还需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6、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的反映8、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9、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10、绝地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11、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2、差别感受性,人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13、差别感受阈限,人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14、直观教学,是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等形式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16、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17、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原样,一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18、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回程的曲线图,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遗忘规律19、前摄干扰(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才料对会议后学习材料的干扰20、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21、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进行的思维活动23、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24、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也称逻辑思维25、想象,诗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2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27、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的构思新表象的过程28、创造性思维,是一心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29、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叫发散思维30、求同思维,有叫聚合式思维,他指的是根据一定规则,对要解决的问题只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3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2、道德感,使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是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3、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34、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35、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是指心理活动发生是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以及心理反应的只相信等特点3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50条)
教师招聘名词解释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1. 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
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1、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3、经验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4、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5、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8、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9、形式教育: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10、实质教育: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11、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即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招聘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师招考-名词解释-汇总
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时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通常需要有关现场人员的参加。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一、教诲学1、教诲学是研究教诲现象、揭示教诲规律一门科学。
2、国内春秋木年《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阐述教诲问题专著。
比XXX《论演况家教诲》早约三百年。
其中重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XXX、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学规律)。
3、捷克XXX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诲问题专著。
她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XXX《民本主义与教诲》强调“小朋友中心”,提出了“做中学”办法,开创了“当代教诲派”。
5、苏联赞XXX《教学与发展》把学生“普通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教诲过程》重要思想是构造主义和发现法教学办法。
7、苏联XXX《给教师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教诲学”和“学校生活百科全书”。
8、教诲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诲、学校教诲和家庭教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诲。
9、国内封建社会学校教学内容紧张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由于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悲观、被动,而是积极能动实践过程。
11、国内通俗中学双重义务是:培养各行各业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及格新生。
12、国内全面发展教诲构成某些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诲。
13、“双基”是指系统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义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智力,涉及观测力、想象力、思维力、影象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本领是决定性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1、体育主线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XXX于19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优选解释整理重点汇总
一、教育学看法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术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看法的所有活动。
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必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必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露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教育的系统,他规定各级各种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终生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益,且一定接受必定程度的教育。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必定适龄少儿、少年免费实行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一定予以保证,拥有必定的强迫性。
教育结构:往常指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样不一样种类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率构成。
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术以及其余近似的能够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久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建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可和依照的价值看法系统、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采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教育现代化:鉴于传统教育,踊跃汲取外国优异教育成就,创建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教授的人类优异经验的综合,它包含学校的课程、教材和教课指导资料所含有的全部内容。
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讲堂教课相当合,在讲堂教课以外对学生身心实行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停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色向踊跃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年纪特色 :在发展的不一样年纪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实质的特色。
发展要点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合形成的期间。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间,相同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02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的方向开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4.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那么。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5.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开展时期。
6.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7.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公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和总方向。
8.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根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9.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
11.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即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1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5.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16.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各章节名词解释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5、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教育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6、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7、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问题以一定的教育事实为基础。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8、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部分。
9、自然教育:卢梭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
10、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心,教育要从一些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11、白板说: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12、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与强化教学工作的目的性,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引起的智力活动。
1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14、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赞科夫)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先行: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
2、科学的体制化:出现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
3、学校文化:(华勒)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和结晶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规范。
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5、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内在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强调外在力量,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同的,二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7、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3、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6、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马斯洛。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8、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9、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指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0、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通常可以从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
11、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12、教育社会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是指个体以社会需要、个人才能和兴趣为依据,能随时随地地接受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教育。
社会教育化:不仅表现在正规学校向社会开放,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都将担负教育的职能。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4、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5、本体性知识:特定学科及相关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
条件性知识: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如教育原理、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等。
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如导入、强化、发问、课堂管理、沟通与表达、结课等技巧。
6、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7、教师中心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赫尔巴特、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卢梭、杜威8、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人之间,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相互接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五章课程1、活动分析法:(博比特)通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发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
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