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的课文,作者刘燕敏。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
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一、导入新课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指名说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指名说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
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
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⑴听课文录音。
⑵刚才,在你脑海中出现的雪松是什么样儿的?指名说。
4、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
自由练读。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
(封面)《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说课稿(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说课稿1一、说教材《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
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1、导入课文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幻灯展示图片资源)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山谷中的谜底定稿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出示}谁来读一读.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师:他是这样读的,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生读(声音响亮而有力)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
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
其实,面对困难还有一种方式,这就是今天的课文告诉我们的。
谁来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指名读)大家一起读。
(齐读)二、学习1、师:上节课,我们已读了课文。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随那两位旅行者到山谷中去寻找谜底。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先来看看山谷中究竟有什么样的奇异景观。
(出示)谁来读?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指名读)2、师:是啊,西坡杂树丛生,东坡只有雪松。
这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读后面的课文,看看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读)预设:1、谜底。
师:是,你讲得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2、本领。
师:哦,雪松还有这种本领。
3、启示。
师:这是人们所得到的启示。
(如果没有找到。
师:其实书中也告诉了我们谜底,谁来说说?指名说。
)3、师:同学们谈了这么多感受,我们先来看谜底。
(出示)大家自己读读。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师:好,你来读。
(指名读)3、师:谁发现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指名让学生说)(可能有的情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回顾旧知,以谜明标1. 在加拿大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景观。
这是一个怎样的景观?这个景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2. 了解“雪大”是形成这一奇观的自然条件。
(1)读读这段话,了解这一奇观的形成原因,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2)雪是形成这一奇观的一个原因,同一个山谷,雪为什么会出现不同情况?(风向特殊、山谷呈南北走向)2. 深入感悟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1)东坡雪那么大,普普通通的雪松究竟靠什么本领抗争大雪?再读读第3自然段,用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雪松是怎样和暴风雪斗争的呢?(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你能把这个长句子读成简单的几个字吗?(积弯落弹)(3)朗读想象。
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
(4)教师用尺等实物演示场景。
雪松有先弯曲再反弹的本领,靠的是它富有弹性的枝丫。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能先适时弯曲,再及时反弹。
(板书:弯曲反弹)3. 在情景创设中感受抗争的艰辛。
(1)播放暴风雪的画面,配以狂风呼啸声,引导学生感受雪松多年来与风雪抗争的艰辛。
(2)面对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说些什么?二、感悟哲理,启迪人生1. 大自然就是神奇,它不但常让你有惊奇的发现,还会给你以人生的启迪。
这两位旅行者在发现了山谷之谜后,也深受启迪,读读他们智慧的语言,你也会有新的感悟。
2. 感悟不同情况下对待困难的不同策略。
(出示:“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对于困难,我们可以适当弯曲,以退为进。
是不是一遇到困难就弯曲呢?3. 这时,我们不由想到东坡曾长过的杂树,就是因为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的。
作者在这里用“有时”多么准确呀!4. 对于困难,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它,战胜它,也就是正面抗争。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篇1《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蔡玉红[教材分析]《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
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
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
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
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
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
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
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
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doc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3(第二课时)-品味语言,揣摩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本课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复习检查,构建阅读话题1.听写生字词。
2.复习:这篇课文按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好好地揣摩揣摩。
3. 加拿大魁北克的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这个谜被揭开了吗?被谁揭开的呢?那么谜底究竟是什么呢?[设计意图: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又对本节课重点教学目标进行了定向。
]二、紧扣关键语段,引导品评赏析1.浏览课文,找出谜底,用横线画出来。
2.质疑:(1)你认为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一奇异景象?学生回答: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2)同一山谷中,雪怎么会有大有小呢?认认真真地再读一读课文第三节,找出相关语句。
①理解特殊的风向。
②指导朗读。
(3)仅仅是因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些外在因素才造成了这奇异的景观吗?再认真读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生再读)(4)这个本领指什么样的本领?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雪松的这个本领呢?①雪松在你眼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谁来读一读你找出的句子?②你们找的跟他一样吗?就请你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雪松的这个本领。
③看来你们已经了解了雪松的本领,但还没有真正地读懂雪松。
怎样才能真正地读懂雪松呢?④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品味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标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就这样,反复地积、弯、落、弹。
⑤创设情境分层朗读。
⑥过渡:此时此刻,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⑦小结。
山谷中的谜底 第二课时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案本文是关于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导入1.齐读课题2.出示句子:这句话出自哪儿?与课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含义深刻,认真读一读,能读懂吗?生答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出示)二、读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文中的故事,文中的故事读明白了,我想这句话的含义你也就明白了。
文中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生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
读好后就坐端正。
生读故事,读好后就坐端正。
师:读好了吗?真正的读书是要读懂书,怎样读懂书呢?出示——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文中的故事,拿出笔来,试着自己提几个问题,自己解答。
把你提的问题写在纸上,老师下去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老师巡视,请同学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交流。
1.山谷中的谜是什么?生答,板书:东坡雪松西坡杂树2.谜底是什么呢?(指名让学生说)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讨论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原因)2、松树有这样的本领。
(自身的特性)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雪松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重要的句子来回答。
出示课文段落: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当雪积到一定的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独特的本领呢?谁来说一说。
交流板书:弯曲反弹弯曲(a)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一定的程度”是指什么程度?这一定程度指: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
(b)如果不弯曲呢?(会断)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为了让雪滑落)(c)他反弹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山谷中有一个谜:那是什么呢?(指名根据示意图说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2.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并能用自己的话,对照示意图说出山谷中的谜。
二、学习课文1. 请大家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认真读一读,谜底就在课文的内容中,用横线画出谜底。
2. “其他那些树”是指哪些树?雪松的“这个本领”指的是什么呢?再读一读课文,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1)轻声读,画出最能表现雪松摆脱大雪压迫的词语。
(2)“就这样”是指什么样呢?(3)师生再次演示这一个过程。
(4)夸一夸雪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弄明白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弄明白雪松保持自己完好身姿的原因,通过师生的交流,演示,再辅以感情朗读,以便让学生能更彻底地明白其中的原因。
而“夸雪松”的方式,旨在让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平时已有的储备,对雪松不怕风欺雪压、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秉性予以升华。
3. 对于这样的发现,两位旅行者各有自己的看法。
读第一位旅行者的话。
“不会弯曲”怎么理解?你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师生演示其他那些树是怎么被大雪摧毁的)4. 读第二位旅行者的话。
“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呢?5. 他这句话里面包含了战胜困难的哪两种方法?(正面抗争去战胜和作出适当的让步再抗争)6. 什么时候要正面抗争?什么时候又是先做出适当的让步再抗争呢?7. 小结:的确,有句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做出适当的让步并不意味着退缩,而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到时机成熟,东山再起。
8. 由此,老师想到了我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越王勾践和卧薪尝胆的故事。
9. 你想到了哪些人也采用了和越王勾践一样的做法?历史上的,现代生活中的都可以说。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2课时)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初悟谜底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差不多明白,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有一个奇怪的谜,【板书:山谷中的谜】哪位同学能把这个谜的谜面给大伙儿讲一讲?个不回答后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不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我们一起来讲一讲。
【齐读】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明白谜底是什么、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
她们通过观察与考虑,并最终发现了这个谜的谜底。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认真观察观察、去一同揭开这个谜的谜底。
【板书:底】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探究谜底1、首先请大伙儿认真默读课文第三小节,相信聪明的您一定能准确地找出谜底来。
【出示第三小节】谁来讲讲谜底是什么?个不回答【变色: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她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慢慢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因此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过渡: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看起来特不简单嘛,但您们明白不?“看似平常最奇崛"。
这个谜到底如何奇妙,不经过有滋有味地读书是不估计体会到的;这个谜底又是如何地耐人寻味,不经过入情入境地品味也是不估计感受到的。
现在,就让我们用心地来读读这段文字吧!1、【单独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她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慢慢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因此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全班齐读这段话。
】(1)这段话您们读明白了不?建议同学们用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语句【出示: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语句】的方法去找一找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神秘究竟在哪、【学生边读边圈画】(2)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神秘您发现了不?①【个不回答】【变色: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没有雪松这个本领】②过渡: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奇观跟雪的大小有着特不大的关系。
2024年《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第二课时模板
2024年《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第二课时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勇敢、自信、坚韧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悟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节。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故事情节?2.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理解的地方。
提问: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或感受?3.小组讨论1)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有哪些特点?2)小明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有哪些?3)从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课堂讲解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讲解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体验。
提问:如果你是小明,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怎么办?提问: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将这种精神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7.课堂小结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8.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写一篇关于《山谷中的谜底》的读后感。
收集有关勇敢、自信、坚韧的故事,进行分享。
四、板书设计1.《山谷中的谜底》2.人物:小明3.环境:山谷、雪崩4.情感:勇敢、自信、坚韧5.道理:面对困境,勇敢、自信、坚韧地面对,终会找到出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情感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感悟了人生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在充沛预习和教员指点下,先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经过争辩等方式了解雪松共同的身手,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笼统。
3、借助课文规范的言语停止说、写训练,提高先生言语表达才干。
4、联络生活实践,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消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开展。
〞的深入含义。
学习既要勇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活的缘由,了解第二个游览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进程:一、艺术导入,激起阅读兴味。
1、师:同窗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出示:不屈不挠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师:恩,你读得很正确。
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谁能经过朗诵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小气激昂的滋味)2、师:这位同窗读得豪迈、坚决。
从这些词我们感遭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肉体。
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通知我们的。
一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曾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特的景观,一同读谜面。
(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独一引人留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要雪松。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由于没有雪松这个身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大批的积雪基本就压不时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上去。
3、师:请同窗们拿出课文,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思索:这个谜底——也就是构成这一奇特现象的缘由是什么?4、交流:(能够有的状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缘由)2、松树有这样的身手。
(自身的特性) 师: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缘由。
山谷中的谜底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2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学生介绍山谷中的谜和揭开谜底的人。
二、速读全文,以旅行者的口吻练说旅行收获,直奔学习重点。
1、示:这次旅行,我不仅,而且。
2、划出文中写启示的句子,再练说。
(可引用另一位旅行者的话或文末的句子)3、设疑:他们怎么会从雪松身上得到这个启示?“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意思?三、自读第3自然段,自主感悟。
四、组织交流,感受雪松智者、强者形象,理解启示的含义。
1、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受、理解,教师随机引导。
2、读书要边读边想象,脑子里要浮现文字描绘的景象,这就把书读懂了,读活了。
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
(1)学生自由交流想象到的景象,教师引导紧扣句感悟、品味。
(2)示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指导联系上文理解“积”、“弯”、“落”、“弹”的景象和“完好无损”的意思。
边朗读边想象雪松弯曲、反弹的情景,在评议时引导理解“反复”、省略号和“始终”表达的含义,练读句子。
(3)现在我们是不是有了就是旅行者的感觉了,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话吗?。
(4)练习朗读: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敬佩、赞美送给雪松吗?3、再读启示,谈谈自己的理解。
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先联系雪松谈谈,再结合生活实际推而广之。
五、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疑问?六、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雪松与大雪抗争和旅行者得到的启示的句子。
2、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
2、有兴趣的同学可写一篇读后感。
资料提供者:。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重温谜面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
(齐读课题)2. 回忆一下,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3.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并最终发现了谜底。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跟着这两位旅行者一起到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这“山谷中的谜底”。
二、阅读感悟,解读“谜底”1. 初寻谜底(1)打开书本,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请用铅笔勾画能帮助你解开谜底的语句。
(2)(出示)“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质疑: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4)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了解真正的谜底还要通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的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静下心来阅读。
2. 感受雪大(1)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一起去山谷感受一下吧,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2)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无论是人还是植物都十分困难,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衬托出雪松的本领大)3. 感悟本领(1)质疑: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雪松却凭借特殊的本领生存了下来。
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述了雪松的本领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画画,读读。
(2)(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领?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你认为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字词用圆点标出来。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地深刻含义。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艺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2、出示:大义凛然不屈不挠威武不屈宁折不弯师:嗯,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坚持正面抗争)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明读,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师:这位同学读得坚定、豪迈,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了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
其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有另外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二、揭示谜底,解读“弯曲”。
1、山谷在哪里?山谷中的谜到底是什么?(谁来说说?)(出示课件):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谷中的迷到底是什么?2、画简笔画。
3、这个山谷早就存在,这个奇异的景象也早就存在,这样一个谜容易解开吗?(不容易)从哪里可以看出?4、这个谜最终被谁解开了?(两个旅行者)请大家仔细默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两个旅行者找出的谜底究竟是什么?请大家把谜底用“﹋﹋”画出来。
5、交流。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交流一下。
(指名说) 6师:他讲的对不对呀?谢谢你!这就是谜底。
(出示:谜底内容)谜底终于被发现了,大家兴奋吗?谁来兴奋地把这个谜底告诉大家?(指名读)7、同学们,从读这段话,我们能不能看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难解之谜?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想想看。
(①东坡雪大,西坡雪小②雪松的特殊本领)8、请同学们再次仔细第3自然段,琢磨琢磨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本领使雪松存活了下来?(①读相关语句②谁能用两个词概括:弯曲、反弹)师:是啊,正是由于雪松学会了弯曲,它才有了反弹的机会,也才能在风雪中存活下来。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山谷中的谜底》描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揭示出了一种特别的生存智慧。
对于孩子,面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文本意义层面上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教学设计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学中主要采取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读,结合听说读写等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去自主感悟,多种手段开展语言训练,提升文本价值。
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价值取向,形成智慧的生存策略。
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2.初步领会在逆境中,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让步的道理。
3.品悟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时退让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背上智慧的行囊,睁大明亮的双眼,开动善于思考的大脑出发,跟着两位旅行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揭开——《山谷中的谜底》(揭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一个奇异的景观,这是个什么样的山谷?(指名回答,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设计意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凝聚本课教学重心的开始。
冗繁削尽留清瘦,此环节摒弃了繁杂的形式,以简洁的方式将新旧知识串联了起来,直接把教学指向学生的知识习得和语文素养的训练,激发了学习兴趣,简约而不简单。
)二、品悟“弯曲”。
1 1.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出示)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的课文,作者刘燕敏。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山谷雪松图、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朗读配乐[课前活动]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
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快速地阅读一遍,然后来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指名说(出示图)再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一边看图一边听他说。
⑵那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指名说(出示谜底)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那是不是我们这篇课文就学完了?还要学些什么?指名说。
2、咱们先来看看谜底是怎么被揭开的。
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⑴大家好好地读读这一段,我们比比谁读得仔细,能字字入目。
在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些记号。
⑵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3、这雪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瞧!他们傲立于风雪之中,是那样的苍翠挺拔,让我们再一次去感受它吧,可以看着图,也可以轻轻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充分预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借助课文规范的语言进行说、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的深刻含义。
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
一、艺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师:恩,你读得很正确。
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
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
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
一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可能有的情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原因)2、松树有这样的本领。
(自身的特性)
师: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原因。
雪松这个本领,是他自身特性,也就是内部原因。
(课件强调出:东坡雪大雪松这个本领)
4、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松树是什么样的形象?(高大、挺拔、不畏严寒、顽强不屈)
说得对,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松树都是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怪不得陈毅爷爷在他的诗中写道:(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
5、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他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6、交流。
(生说后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完好无损。
”
师:你找得很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生自己读)(先弯曲,再反弹)
7、对,雪松的本领就是弯曲、反弹。
8.组织辩论:
(出示):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
学生辩论:相机指导
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呀?
生:是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弯曲的。
师:“一定的程度”是指什么程度?
生:雪积了厚厚的,雪松实在吃不消了,顶不住了!
师:对呀!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不但不是弱者,相反雪松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一味蛮干,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
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他抗击风雪、战胜风雪的一种方式!
9、(出示):在这过程中,雪松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认真读读这句话,扣住关键词句,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雪松?(1、四个反复:坚持不懈,顽强。
2、“……”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
指导朗读:四组同学分别轮流读省略号前的句子,然后全体齐读后面一句话。
10、师: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雪松的这种精神,就必须走进魁北克的那座山谷,走进这些雪松。
出示:(放风吼的声音)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
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了山谷,它们咆哮着,狂笑着,似乎要把山谷中的一切树木都一扫而光。
这时,
请大家拿起笔写下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
①学生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
师:我看到好多学生写好了,有的写的很不错。
同学们,我们知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我们不但要写的好,还要读的好,谁来读?(指名读)
读时注意评点,(评内容写的好,态度很好,声音很好,有明显错误要纠正。
)
③师:同学们写的好,读的也很棒,让我们感受到雪松傲风斗雪的精神。
这种精神让我们由衷的感到敬佩。
让我们带着对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板书:!!)再来读一读描写雪松的几句话吧!(齐读:“当雪积到——完好无损”。
)
11、师: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出示雪松图)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
(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齐读)
2.师:面对压力和困难,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作出适当的让步,最终战胜困难,其实,我们的身边,历史上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
(卧薪尝胆)
师:我们可以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
(韩信胯下之辱)
师:韩信只有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才能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
(司马迁)
师: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提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
四、总结课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
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自然现象之谜》
2、积累背诵:
(1)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熟语警句(3句以上);
(2)赞美松树的诗;
(3)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成语(5个以上)。
3、运用课上积累的名言俗语或成语,以《雪松的启示》为题,写写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雪松强者!智者!
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