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
2022届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①主要成分N2: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②次要成分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保温O3: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固体悬浮物:凝结核,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广泛使用电冰箱、空调导致大气中氯氟烃含量增加,使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3、大气的分层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
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
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的热量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还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两个热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5、大气的两大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其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一. 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二. 成因类型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中第一个图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况;过程:在晴朗无云或微风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b)。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见下图c)。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以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平流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上,会发生接触冷却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气降温愈多,而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
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
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考点10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考点10大气受热过程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在这个考点中,我们需要了解大气受热的原因、方式和影响等内容。
本文将以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为背景,对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
首先,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地球表面吸收和散发能量,形成热平衡的过程。
在太阳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之前,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层吸收和散射,约有50%的能量到达地表。
而地表则对太阳辐射能进行三种不同的过程:辐射、传导和对流。
传导是指地表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这种过程特别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传热。
例如,地球表面的高温会通过陆地、海洋等物质形成的热传导路径向下传递热能。
然而,大气层通过传导现象接收到的能量非常有限,通常只占总能量的几个百分点。
对流是指大气层中物质的垂直流动,将能量从地表向上输送并将其散发到大气中的过程。
对流是因为热的浮力效应而产生的,从而造成气体的运动。
其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循环,使得能量在大气中形成垂直传递。
上述三种方式中,辐射是最主要的能量传递方式。
地面接收到辐射能后,会放出长波辐射,即地面红外辐射。
而大气层则对这些红外辐射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将能量重新辐射到大气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得地表的热能难以散发到太空中,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温度的高低对气温具有直接影响。
太阳短波辐射射入地表后,地表会散发出长波辐射。
地表的温度越高,散发的长波辐射越多,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的热量也越多,从而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层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所以地球不同地方的气温差异也较大。
总结一下,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照射到地球上,地表对能量进行吸收和散发的过程。
辐射、传导和对流是能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其中辐射是最主要的方式。
地表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气温,地面辐射能量难以散发到太空中造成温室效应,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高考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编辑课件
教材研读
题组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逆温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 地面 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 受热过程如下图:
编辑课件
2.大气的两大作用及影响 (1)两大作用 a.④ 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 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弱。 b.保温作用:⑤ 大气逆辐射 对近地面大气的热量起到了补偿的功能, 减少了大气的热量损失,起到了保温作用。 (2)影响 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变化与分布,大气运动。 3.逆温现象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⑥ 上升 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会加剧大气污染,出现多雾天气,对航空造成影响。
编辑课件
题组二 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编辑课件
海陆风
图示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编辑课件
山谷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 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编辑课件
典例1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等压面分布图,回答问题。
(2014天津一模,1)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气温:甲>乙>丁>丙 ②此时M地吹东北风
③此时M地吹西北风
④气压:甲>乙>丙>丁
答案 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 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 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
编辑课件
3.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 作用是 (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3.理解逆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教学重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逆温的成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年有关气候大会的内容一直是高考地理命题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考查大气里面的温室气体,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逆温现象。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学习这一问题。
【探究新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指点迷津: 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CO 2、CH 4、O 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逆温(一)什么是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但在一定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广义上,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2.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故选C。
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第3题。
3.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及其逆温现象
对无线电 通信 有重 要作用
五、逆温的形成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
高 度
气温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升高而递增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①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防 止土壤水分蒸发); ②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 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 气温的日较差(昼夜温差), 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分析青藏 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O3吸收紫外线 CO2、水汽吸收红外线
云层、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 多,反射越强。
特点:无选择性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
应用: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少的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
昼长时间
地形地势(海拔高低) 天气状况(云量多少)
③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 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 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 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 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成雾
大气污染
影响航空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19%)、反射和散射(34%),大部分到达 地面(47%)。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大气的受热过程与逆温》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3.理解逆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教学重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逆温的成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年有关气候大会的内容一直是高考地理命题的热点问题,关键在于考查大气里面的温室气体,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以及逆温现象。
今天咱们就来仔细学习这一问题。
【探究新课】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转换过程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指点迷津: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CO2、CH4、O3)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逆温(一)什么是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但在一定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广义上,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1、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大气的受热、逆温、逆温的成因及利弊)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地球表面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
太阳辐射传输到地表的过程中,会使得大气受热增温,其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受热可以分为三个过程:①太阳暖大地:射向地球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和反射,另一部分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②大地暖大气。
地面升温后,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的大气(长波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得大气温度升高;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③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会向宇宙和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温度升高,即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图1 大气的受热过程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100m)。
但在对流层的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会出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即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主要有5种成因:①辐射逆温。
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快速减弱,近地面大气的温度迅速下降,而高空的温度下降较慢(降温存在时间差),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
辐射逆温在日出前最强,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②锋面逆温。
发生锋面附近,锋面上、下分别是暖气团和冷气团,因此温度存在着差异(上暖下冷)。
由于锋面总是向冷气团倾斜,因此只有在冷气团控制的地区可以观察到;③地形逆温。
发生在盆地和谷地,夜晚靠近山坡的空气冷却更快,因此冷空气沿坡下沉,在谷底聚集,原有的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出现“上暖下冷”的现象;④下沉增温。
发生在高压控制区,例如副热带反气旋地区,在高空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干燥的空气升温很快(大于气温垂直递减率),因此在下沉停止的界面,界面上方的空气温度高、下方空气温度低,即“上暖下冷”现象;⑤湍流增温。
发生在湍流区,当气流比较干燥时,湍流上升时气温会快速下降(大于气温垂直递减率),那么在湍流上升停止的界面,界面下方的空气温度低、上方空气温度高,因此出现“上暖下冷”现象。
图2 逆温现象例题图3 例题答案:A、C精讲精析:(1)分析逆温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地理高考易失分点之大气的受热过
程和逆温现象
高考备战时刻,考生们都经过多次模拟考、大小考等,经常会发现每次丢分的问题其实都是相似的,那就要找到本身的学习“漏洞”,才能更针对性的加以克服。
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易失分点,希望大家纠正错误,取得好成绩。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耗的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补充】:
①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②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
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③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④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
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⑥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太阳髙度角
(2)下垫面因素:地形地势、反射率、比热容
(3)气象因素:云量
二、逆温现象
1、概念: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
(1)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2)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
是逆温现象。
2、影响:
(1)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趋于稳定,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山地的背风坡等。
(2)一般近地面逆温会形成大雾等天气,高空逆温会形成较晴干的天气。
3、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大的晴天晚上和黎明。
地面热量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
过程为: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高低的倒置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
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例题:
(2019北京卷)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深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B
解析:臭氧层破坏会导致①吸收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大气吸收能力降低,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减少,出现雾霾天气会导致④在夜间增加。
(2019山东卷)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问题。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答案: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5时、8时、20时都出现了逆温现象,逆温会使得大气更加稳定,所以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因为大气的直接来源时地面辐射,所以C选项错,D 选项明显错误。
本文章来源于查字典地理网,更详细全面的地理学习资料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