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课题《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过程一、导入1.设疑激趣:(1)登高习俗知多少?(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2)登高作诗举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①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②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

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

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作者生平简介:(1)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

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

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35岁—44岁)。

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

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其间写下“三吏”“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诗蕴含的深沉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赏析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有人对唐诗中出现出现最多的季节、词语、颜色、场景、情感等词进行过统计,分别是秋、不(无)白、江边、孤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歌《登高》涵盖了以上所有因素。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也非常高。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诗好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登高》。

师: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学生齐读师:学习诗歌讲求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来了解诗人杜甫。

同学们对杜甫可以说耳熟能详了,并且课下做了课前导学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填空。

生:学生填空,齐答。

二、整体感知1、初读,读准节奏师: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音和节奏。

生: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指明学生来读,读时注意读音和节奏。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其是否存在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生:学生纠正读音或节奏。

师:教师正音并明确节奏。

同学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渚(zhǔ),“潦“为多音字,潦(liáo)倒,潦(lǎo)水。

同时注意“鬓”的写法,由髟加宾组成,为形声字。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8.2《登高》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

二、教材解析:在新旧教材转变的过程中,《登高》作为经典律诗依旧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秋江景色和高浑悲情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是值得审思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阅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并带着收获和新的思考走出来,解决更多同类型的文本。

本课以“反差”为依托讲解《登高》,学生通过“反差”能够感受的作者晚年诗作中的情感、沉郁顿挫的诗风,对杜甫“诗圣”的称号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与鉴赏能力,但是缺乏将鉴赏结果整合起来获得新认识的意识,对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运用”的阶段。

四、教学目标:1.探究诗歌中的“反差”,把握情景,体会诗歌内涵。

2.从“反差”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思考杜甫“诗圣”之称的内涵,领会杜甫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由“反差”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六、思维导图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人生足迹图吗?明确:“诗圣”杜甫。

在这幅足迹图中,我们能够读出少年杜甫的足迹和老年杜甫足迹分布的不同,中原足迹密集,晚年则不断向西南呈线性延伸,这一“反差”背后暗藏了“诗圣”杜甫由踌躇满志走向漂泊落寞的一生。

当老年杜甫行至西南地区的夔州,写下“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会蕴含怎样的思绪和内涵呢?一生足迹的“反差”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登高》,感受“诗圣”杜甫的情与思。

(二)环节一:于情景中见反差1、寻“反差”之面思考:晚年诗人漂泊西南,写下了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含茹了诗人一生的经历。

请结合诗词说明《登高》是如何体现“反差”的。

明确:①广漠与渺小的反差提示:关注视角的变化。

明确:从视角发现广漠——从意象发现渺小远近、俯仰、纵横之间,时空的广漠尽显;在广漠的时空中,却有在急风、高天中哀鸣的猿;在清渚白沙中盘旋的鸟。

《登高》学案含答案

《登高》学案含答案

2、难点:DNA复制的意义以及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的理解。
三、学案流程
1、复习导入:复习DNA的结构和特点,引出DNA的复制话题。 2、新课学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DNA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DNA复制与生物遗传变 异的关系。
4、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此时他肺病缠身,生活困顿。一年又是一个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深感年老体 衰,思乡之苦,于是他独自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深情观赏长江美景, 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杰作《登高》。
3、学生讨论、鉴赏这首诗的内 容。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写了几种自然景物?主 要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1、掌握诗歌中具体景物描写的 意象。
2、领会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
1、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唐代大诗人(称诗圣),有诗集《杜工部集》,代表作有《春望》 《三吏》《三别》等。其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关心 国家疾苦,抨击黑暗,向往光明。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诗人流 寓于四川夔州,
颈联:万里悲内容组成?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何理解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独”字的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颈联这
一联被称为千古名句,从结构上看可分哪三层?都表现了哪些内容?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愁绪万千; 百年多病独登台:年老多病独自登高人对自然变化人事沧桑的感慨;艰难苦恨繁 霜鬓:不幸困难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DNA复制的意义。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

《登高》学案及答案《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 . 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 .提咼掌握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的能力。

【知识导学】1 .背景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 .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说的是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

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3 .联系解题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理解“登高”的含义一一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诵读方法】1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猿啸渚清霜鬓潦倒浊酒2 .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万里悲秋常作客③潦倒新停浊酒杯④艰难苦恨繁霜鬓 3 .下面是以《登高》为例来谈诗歌朗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朗读时,读准语调语气很重要,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这一句,朗读时,“风急”要读得很凄寒;读“天高”时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读出那种空旷渺远的感觉B .把握好重音也是朗读成功的必要环节,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 “里” “悲” “常”都要重读;“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多”、“独”都要重读。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高》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琵琶行》,以及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学习这一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唐朝这三位伟大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还能了解到古体诗、近体诗、歌行体的特点。

本单元的诗作都寄寓着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学习,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体会作者情感。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如《行路难》、《使至塞上》等古典诗词,有诗歌阅读的基础,能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有一定的审美欣赏品味,对意象的概念有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及本市诗的创作背景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意境3.赏析情景交融、时空对举的艺术特点,把握作者感情4.了解杜甫诗风,领会作者感时伤世的情怀【教学设计】导入:导语设计:说起中国古代的盛世,我们通常会想到一个朝代——唐朝。

唐朝的社会开明、文化繁荣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说到文化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三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其中被誉为“诗圣”的就是杜甫,他的诗风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价值流传千古。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最能体现其诗创作风格的作品《登高》通读:反复吟诵本诗。

先由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把握《登高》的情感基调;再由学生配乐自由朗读,目的是体会诗歌的节奏音韵之美。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能掌握诗歌大意,并用一个字概括全诗情感基调精读: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艺术感。

首先交代背景:本诗创作于唐大历二年。

杜甫历经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长安,在外漂泊了八年之久。

此时诗人已经五十五岁了,他的好友李白、严武等人也已相继辞世,只留他孤身一人。

8.2《登高》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8.2《登高》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3分钟
诗歌赏读
1.思考: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鸟。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登高》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课文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教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高一语文教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第二组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联重在写景,既有具体景物,又有整体描绘,展现了秋天空旷寂寥的景象。

B.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作客”二字表明诗人受朋友之邀,前去作客,写下此诗。

C.尾联将个人潦倒境遇与国家多难命运联结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D.全诗格律严谨,意境雄浑,情感深沉,章法曲折,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本诗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第三组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委婉含蓄,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6.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第四组7.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

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C.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到空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8.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登高》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原文解读【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大意】秋风劲急,秋日天高,猿啸悲哀凄清。

水中的小渚上水清沙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赏析】首联着重刻画诗人眼前的具体景物,形、声、色、态一一展现。

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了悲凉的秋景图,“哀”字为全诗定下了“悲秋”的基调。

【原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大意】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坠下,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

【赏析】颔联以仰视和俯视的视角,极写肃穆萧飒、空旷辽阔之景象,更赋予秋景以一种无穷无尽的时空感。

【原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大意】远离故乡,更添悲秋情绪。

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赏析】颈联是对诗人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诗人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阔高浑的诗句之中。

【原文】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意】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失意,刚刚停下消愁的酒杯。

【赏析】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这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忧国伤时之情跃然纸上。

作家作品杜甫(712—770) 唐襄阳(今属湖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东北),字子美。

杜审言孙。

曾居长安少陵,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开元时,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成忘年交。

六载,应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十年。

后因献“三大礼赋”,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乱起,辗转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

返京后,因上疏援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曾往返鄜、华、洛等地。

适唐军兵溃相州,遂作“三吏”“三别”等诗。

后漂泊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

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晚年贫病,携眷欲北归。

大历三年(768)出蜀,闻北乱,转赴南方,病故湘江舟中。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登高》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登高》名师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部分字词的意思;整体感受诗人的感情。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感情基调;2.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关于杜甫杜甫,大家也不陌生了。

(712-770),字子美,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我们也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现在我说三句,大家来回答通过每句诗,你觉得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人?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理想、有抱负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描写现实,关心民生疾苦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爱国通过简单的三句诗,以及大家之前对杜甫的了解,我想大家心里都已经大概知道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对杜甫的了解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高》。

接下来大家先听一段朗诵,听完之后,自己先揣摩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试着去读一读。

我利用这段时间把这首诗先到黑板上。

三、《登高》背景介绍《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767年重阳节所写,之前我们介绍到杜甫卒于770年,这是他晚期作品。

他通过登高远眺看到秋色萧条,自己已入晚年,衰老多病,悲从中来,乃赋此诗。

明朝著名学者胡应麟称这首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深沉又不失铿锵的《登高》。

四、内容分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如何理解作客做客百年登台?有这么一种说法,说这句诗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我们一起找找。

《登高》学案(学生用)

《登高》学案(学生用)

《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自身生活困顿的情况下仍忧国忧民的的伟大情况。

(知人论世)2、能快速找到诗歌的诗眼,梳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3、能鉴赏诗中的千古名句。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霜鬓()潦()倒()浊()酒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划线字):鸟飞回:萧萧:作客:苦恨:3、知识链接:(1)节日习俗:登高节我国农历九月初九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它又名登高节、重九节。

重阳节杂糅着多种民俗风情,主要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在古代,登高几乎是重阳节的必需习俗。

(2)登临诗: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于平地而言,可以是山、楼、台、阁……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登高则可望远,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特点: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思想感情:1、登高览胜,赞美大好河山;2、心旷神怡,阐述哲理、豪情;3、望远思乡,寄托别情;4、怀古论今,忧国、忧民、伤时、伤己。

4资料补充:(1)杜甫生平▪读书和漫游时期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20岁开始漫游,24岁应举,不第。

却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后再次应试又不第。

▪困居长安时期35岁入长安求官,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早上敲打富贵人家(曾经以朋友身份相交的王侯权贵)的大门,黄昏才见到肥壮骏马飞奔带起的尘土(权贵归来),谁知道,他却只拿出残羹冷炙来“招待”,原来寒士(亦或是落魄的读书人,或是遭贬谪的官员)的命运处处都是悲辛。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登高》 学案

第三单元8.2 登高学案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1、历史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作者简介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字词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学习课文(一)前两联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8.2 登高(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8.2登高教学准备学情分析《登高》是高中部编本新教材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二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指出,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登高》是一首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

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深入理解作品。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工具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但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现在的任务是在背诵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从中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前可以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熟悉文本。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杜甫诗歌音韵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内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研读诗歌中“悲”的多重内涵;探讨诗人杜甫悲叹的深层次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杜甫的思想情感,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登临诗的异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

《登高》教案(优秀8篇)《登高》教案篇一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登高》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登高》的诗意和诗意。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杜甫的诗歌,引发对《登高》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导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对诗歌创作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3.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学到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创作表现。

4.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提交的诗歌创作和课后作业。

4.3 学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对《登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背诵、分析和创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5.2 参考资料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

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幻灯片。

《登高》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8.2 登高学案
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
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诗歌。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作者简介
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字词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学习课文
(一)前两联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3.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明确: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明确: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明确: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三)后两联
1.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明确: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1.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区鸥野老心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颌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3.落叶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试结合例句,体会“木叶”与“落木”表达效果的不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
2.B;
3.“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所以“木叶”的意象更加细腻轻盈,在《九歌》中与洞庭湖的波纹相得益彰,借树叶的飘落来写秋天的到来;“落木”的意象更加具象沉重,在《登高》中与“长江”相对,铺展了一幅无边旷野秋叶飘零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