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合集下载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哲学梳理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哲学的起源和概念哲学是一门对世界、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意思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宇宙万物、人类思维、道德价值、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它探索的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层次。

哲学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包含了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探究。

哲学关注的问题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从个体的良知到整个人类文明,无所不包,贯穿始终。

二、哲学的主要学派和流派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希腊哲学主要分为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两大类,自然哲学探讨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如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多哥哥学派和柏拉图学派,人文哲学则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建设,如亚里士多德学派。

2. 西方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是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承袭了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在基督教的影响下,注重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对中世纪哲学传统的一次颠覆,主要代表人物有伽利略、尼古拉·科波尼等。

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影响下,哲学开始向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等方向发展。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是在17和18世纪经历了一次思想革命,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康德等。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哲学开始注重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探讨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

5.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是指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哲学思潮,包括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权力、身份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并对传统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三、哲学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1. 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思想源自古希腊哲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哲学导论笔记(未整理)

第一节哲学导论(导言)海德格尔——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者。

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故乡。

哲学研究什么——哲学绝不是对经验的概括,哲学是探讨经验成为可能的根据;经验就是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建立的根据;哲学就是对经验的思辨经验是从感官全部知识从哪里来——一部分从感官对外部世界感知来,另一部分是人心做成经验的形式变化是信念,实体是本质。

但我们接触不到实体,是一个思维范畴;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不变。

爱因斯坦——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而不会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到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的适应进步和变化;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我绝对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财富决不可能使人进步。

人们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是可耻的。

诺贝尔——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哲学导论(第二课)——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的科学,是会自然科学的概括。

哲学史科学的前提和母体,具体的科学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哲学是一切经验成立的基础;哲学不是知识体系;经验并不是自身成立的基础;经验还原到底就是一堆感觉,是绝对可靠和诚信的。

康德——经验是被建构的,而建构的过程不依赖于感官的感知能力和外界,来自我们的心从经验开始并不代表来源于经验;人类的知识无论如何都由经验开始,而不是来源于经验。

它有一个非经验的基础,实体;实体——在时间的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的性质;是我们的头脑所固有的。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一、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哲学主张,只有通过实证考验和调查,才能得出可靠的和可
信的结论。

它抛弃了传统哲学的理论猜测和经验的臆断,重视研究的准确
性和可验性,以科学调查的方法来寻求答案,并面向实践。

实证主义哲学
主要通过归纳,比较,实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

二、行动哲学
行动哲学是西班牙哲学家阿米利亚诺·索洛的代表作。

他的理论思想是,通过个人的理解,行动和判断,以及不断更新认识,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并以此来改善人类社会。

行动哲学强调的主要观念是,真理是一种主
观体验,而不是一种客观真理,而且只有通过行动和判断才能得到真理,
而真理又是随着行动和发展而改变的,要经过反思、评价和对比才能理解
真理的内在本质。

三、形式主义哲学
形式主义哲学是瑞典哲学家皮洛·斯勒的主要观点。

他认为,实际上,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是形式性的,而实体本质上是抽象的,不能用形式来把
握实质,只能从形式中推断出其内在本质。

因此,斯勒认为,世界上一切
事物都是“形而上学”的,只有追求形式,而不是实体,才能获得真实的
了解。

四、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是德国哲学家罗尔夫的理论思想。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知识点总结哲学导论是哲学的入门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

本文将对哲学导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哲学的定义、历史、主要问题、流派及代表人物等内容。

一、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关于普遍性问题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以及价值等问题。

哲学的核心在于对于“为什么”、“怎样”等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二、哲学的历史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起源,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柏拉图重视理念的研究,提出了“理念哲学”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体系。

2. 中世纪哲学中世纪哲学主要是基督教哲学,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的重要性,阿奎那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

3. 文艺复兴哲学文艺复兴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代表人物有培根、伽利略等。

培根提出了“知识即力量”的理论,伽利略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

4.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包括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洛克等。

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洛克则提出了“资讯论”的观点。

5. 现代哲学现代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一种批判与超越,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的理论,黑格尔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6.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论、分析哲学等,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的理论,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与时间”的理论。

三、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主要问题包括宇宙的本原、存在的意义、人类的自由与目的、价值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命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四、哲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哲学有多种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观点,代表了哲学的多元性与发展。

五、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包括理性分析、逻辑推理、经验观察等,这些方法是哲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哲学知识的获取途径。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如果已知)- 作者。

- 出版年份、出版社(如果已知)二、整体印象与主题理解。

- 初读感受。

- 对哲学导论这一主题的宏观把握,例如如何引导读者进入哲学的世界,是从历史脉络、问题导向还是其他角度出发。

三、核心内容梳理。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 存在与意识。

- 书中对存在和意识关系的阐述,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观点介绍。

- 举例说明存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哲学思考和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 真理与价值。

- 关于真理的定义、检验标准等内容的读书笔记。

- 价值判断在哲学中的位置,不同哲学流派对价值的理解差异。

2. 哲学的主要流派。

- 古代哲学流派(如古希腊哲学)- 介绍书中提到的主要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核心思想。

- 该流派的思想特点、研究方法以及对后世哲学发展的影响。

- 近代哲学流派(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以洛克、休谟为例)的主要观点,如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论证过程。

- 理性主义(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例)的核心思想,如天赋观念等概念的解读。

- 两者之间的争论焦点及其对现代哲学发展的意义。

- 现代哲学流派(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实用主义的“有用即真理”观点的理解与批判。

- 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自由、责任等概念的独特见解。

四、重要哲学概念剖析。

- 选取书中一些关键且较难理解的哲学概念,如“形而上学”“辩证法”等。

- 概念的定义、内涵。

- 该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哲学家对其的运用和发展。

五、哲学思考方法。

- 书中提到的哲学思考方式,如逻辑分析、反思、追问前提等。

-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哲学思考,可结合书中的具体案例或自己的思考实践。

六、个人感悟与思考。

- 对书中内容的共鸣点,哪些观点给自己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或者启发。

- 对哲学学习的新认识,例如哲学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 对书中某些观点的质疑或者不同看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反驳或者补充的观点。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

哲学导论第一章·何谓哲学:对哲学的理解应该从哲学一词的起源说起。

哲学这一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滥觞。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一词被定义为“爱智慧”。

其实东方古代思想从东西方哲学所囊括的含义上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哲学就是从西方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大禹就曾说过:“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后人对此解释道:“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爱则民归之。

”可见,东方的先人也将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哲学在先人眼里是一门使人聪敏的学问。

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哲学导论总结

哲学导论总结

《哲学导论》总复习1、什么是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

就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其特性:①超验性②批判性③综合性④前提性2、本体和本体论?本体就是指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规定的具体的而是不规定的超验的存在。

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也称为存在论。

3、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是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他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先在性”可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后者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4、人本主义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如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

科学主义是指“科学主义”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认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科学哲学”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是有关科学的哲学。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哲学导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哲学基本概念1.哲学哲学是一门探求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人生和社会的本质、价值、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哲学主要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等学科。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实在性的学科,探讨宇宙的本原、存在的形式、实体和过程等问题。

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灵论、神学等学科,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来源、形式、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条件和限度,真理、错误、知识、信仰等概念。

4.价值论价值论是研究价值的本质、形式、基础、标准、判断等问题的学科,包括价值的类型、价值的来源、价值的决定等问题。

5.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律、论证规律、推理规律等问题的学科,包括概念、判断、推论、证明等论证形式和规则。

6.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问题的学科,包括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来源、道德的价值、道德的行为规范等问题。

7.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审美情感、审美活动等问题的学科,包括美的观念、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评价标准等问题。

8.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政治的目的、政治的形式、政治的权力、政治的制度等问题的学科,包括国家、政府、公民、法律、权利、义务等概念。

二、哲学基本问题1.宇宙的本原宇宙的本原是宇宙的根源、起源和本质,是一切存在的原因和基础,是一切变化和运动的动因和规律。

2.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目的性,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和价值,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意图。

3.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世界的实在性、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世界的精神和意志。

4.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人生的价值、目的和责任,是人生的目标和意愿,是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5.思维的本质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方式、规律和目的、价值和意义,是思维的功能和成果,是思维的原则和标准。

人生哲学导论重点归纳

人生哲学导论重点归纳

人生哲学导论重点归纳一、导论人生哲学是研究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学科,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人的目标和愿望、人的归宿和责任、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本文将就人生哲学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二、人生意义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古老而且深奥的问题,各个文化和哲学流派都对此进行过思考。

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宗教、伦理、个体价值等。

有人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为了服务他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追求高尚的目标和价值来实现。

无论如何,认识到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2.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追求知识和智慧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此外,参与各种活动、与他人交流、阅读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也有助于揭示人生的意义。

三、人生价值1.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指个体的人格和行为所体现的品质和意义。

人生的价值涉及到个人的道德、智慧、行动和成就等方面。

2.如何创造人生的价值?要创造人生的价值,个人需要积极地思考和行动。

个人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可以体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爱、责任和公正。

此外,通过追求知识和智慧、发展个人技能和才能、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也可以创造出人生的价值。

四、人与世界的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和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

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尊重自然和环境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类还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2.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影响着个人的幸福和满意度。

人们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的需求,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态度。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个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与其他人一起建立和谐的社会。

五、人的目标和愿望1.人的目标和愿望是什么?人的目标和愿望是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追求的内容。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

哲学导论笔记一、当代哲学所面临的四大危机1、现代性:西方从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在政治上强调个体的自由,以及建立在个体自由基础上的民主、法治特别是强调宪法的绝对权威地位,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为基本原则,以机器化大生产为基本推动力,以科学和技术同企业的联合为基本特征,以全球性的市场为基本的场所,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和知识化,在文化层面,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价值观念,以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基本的思维模式,在社会层面,强调个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形成自由开放的社区组织,这种新型的人民形态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殖民活动的广泛推进,从18世纪以后逐渐在世界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一方面和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现代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发展,又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具体形式,所以,现代性既是一个多元的东西又是不断流动的东西。

精神危机:个体无法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及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价值观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人们精神上处于空虚或漂流的境地,无法在各种诱惑之间做出一贯的,稳定性的选择,更无法为自己的选择做出让自己信服的解释,严重的精神危机会导致精神分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不同时间段的行为和自我意识之间无法获得统一性。

为什么现代性的全球化会带来精神危机?①现代性的全球化使原来封闭的各个文化相互进行交流和融合,而原来的每一种大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这就造成了信仰和价值系统的多元化,而每一种信仰和价值系统的理论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从任何一种既定的文化系统都很难找到说服其他文化系统的理由,因而在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个体要想明证性地确定自己的信仰和价值是极为困难的。

②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会造成一种功利主义的生存态度,当我们沉浸到这种生活态度之中,就会造成把个人物化和资源化的价值观念,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变得平庸,人的精神的高贵和独特性遭到毒杀,从而使精神的独立的寻求活动遭到抑制。

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重点归纳

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重点归纳

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重点归纳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认识过程、认识的性质和限度等问题。

在高考中,认识论作为哲学的基础部分经常被提及。

下面将对高考哲学认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 真理与谬误真理是与事实相符合的思想或主张。

在认识论中,真理是认识的目标和标准,通过辨别真理和谬误,人们能逐渐接近真理。

谬误是与事实相悖的思想或主张。

2. 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有两个基本渠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类通过感官接受外界事物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推理和判断。

3. 认识的阶段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初级形式的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产生联系;理性认识是高级形式的认识,通过思维、推理和判断来深化认识。

4. 经验与理性经验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理性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通过思辨和逻辑推理来深化认识并产生新的认识。

5. 知识与信念知识是经过验证和证实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而信念是主观的、不确切的主张,只有在经过证实后,才能成为知识。

6. 理性与直觉理性是通过思维、逻辑、推理等方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直觉是不经过思考和推理,凭直觉感知到的知识和判断,缺乏理性的明确性。

7. 认识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主观性、有限性和相对性。

主观性是指认识过程受主观条件的制约,有限性是指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无法获得绝对真理,相对性是指认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历史条件的。

二、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的哲学学科。

在高考中,伦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将对高考哲学伦理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1.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倡导的正确行为准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法律是国家强制力的规范,通过法律规定和执行实现对社会行为的管理。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1.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要点

哲学导论主要内容复习要点1.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什么是实在论关于共相的实在论:共相是实际存在的事物关于抽象实体的实在论:抽象实体是实际存在的事物两种共相实在论:柏拉图式实在论:共相独立于殊相而存在,共相不依赖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存在亚里士多德式实在论:共相仅仅存在于展现或例示它的事物中,共相不能独立存在各种各样的实在论:物理世界的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心灵的实在论关于时间的实在论道德实在论实在论(realism),也译为唯实论,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观点。

实在论者,承继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看法,认为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类感官、信仰、概念与想法之外的。

他们相信,我们所相信为真实的一切都只是近似于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真实的一种投射,并不是真实。

现今世界认为的实在论,与古希腊、或中古经院哲学所说的实在论,在内容上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什么是共相、殊相,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举例说明。

殊相 particular:个别事物,个体对象共相 universal:某种或某类的所有个体的共同属性或关系抽象事物 abstract object:数、集合、性质、关系、命题等具体事物 concrete object:物理对象、个别事件、心理实体等如何解释心灵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唯物论)行为主义心脑同一论;功能主义消去唯物论二元论相互作用论;平行论与前定和谐副现象论与随附论笛卡尔式二元论中立一元论双重性质论什么是自我?如何确定人格同一性的标准?自我作为身体身体=躯干及四肢+大脑躯干标准,置换实验脑标准,大脑= 左半脑+右半脑大脑与脑内存储的信息身体特征的连续性与心理特征的连续性自我作为心灵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记忆标准=记忆连续性(记忆关联)困难失忆心理标准=心理连续性(心理关联)困难(脑裂实验)2.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怀疑论的形态和论证。

因果关系和休谟问题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哲学导论整理

哲学导论整理

实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事物,都是实际的事物。

识知:识知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经验的判断。

这一判断的形成,要先外物在人的心灵中留下由视觉、触觉等组成的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

感觉材料只形成对于外物的印象,其自身无法做出判断。

判断需要包含非得自感觉的理解,需要把一组感觉材料同一种观念联系起来,然后才能把杂乱的感觉构成一个别的此物,从而做出判断。

某一事物被发现了,这一发现就是识知。

经验:经验大都由对个别实际事物的判断所构成,将知觉状态粘合在一起。

理性是经验的根据,如果没有理性则只有一片混沌的知觉状态,无法粘合成经验。

真际:真际是对于外部实际事物的判断被如此判断的道理,但真际不涉及外部事物,而在纯粹思维中展开。

比如"凡方的事物都有四个直角”,这一判断既思及实际,又思及实际事物被判断为方的道理,是拿"方之理”对一类事物有所肯定,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上升到科学的判断。

而真际仅仅思及"方性”本身,我们把"方”看作是直角之为直角的道理本身,真际不依赖于实际的经验证实,不管方的事物是否存在,真际都不会消失。

真际与实际的区分(待补充):在真际中有所领会,才能在实际中有所判断,真际中的东西并不一定在实际中体现,"实者一定不妄,真者未必不虚”。

//有实际,必有真际;有真际,不必有实际。

实际必蕴涵真际,真际可超出实际,真际的范围大于实际。

凡真际与实际重合之处,均为有实际事物存在的领域。

真际并不依赖于实际事物,而是对于实际事物加以判断的道理本身,实际范畴可以被感官感知,而真际存在于纯粹思维中,无法被感知。

人类做学问,就是从实际中推出真际,然后在真际中不断前进,得出尚未在实际中体现的理想。

理想:真际超出实际的部分,即“所应当是”因其还不是有实际事物存在的“所是”故还是虚的,但此“虚”并不是仅将感性材料做任意组合的由情绪和想象做成,无真际之依据的“幻”,而是理想。

理想是由著知微后所知道的“应当”,故而是以真际之理作依据的“应世界本原学说:世界本原学说是本体论的最初形态,可以把世界本原学说称为"前本体论",因为这种学说是本体论的先导,它探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也就是要揭示诸存在者之最基本的共同规定,还出不了有限的感性具体性之范围,所以还不是本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归纳整理现在的哲学已经具有明确的定义了,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亦或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但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有些枯燥,哲学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充满无穷的奥义的,但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远离世人、深不可测的。

不同的人看哲学会有不同的理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可见爱因斯坦从科学的角度看哲学认为哲学和科学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文学家说起哲学则认为哲学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是精神的栖息地。

其实,哲学的本质就是精神还乡,就是一种寻觅精神家园的活动。

当然哲学还有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那就是自我批判。

综上所述,哲学可以被定义为以批判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知识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是自己更具有智慧,更能自我反省,成为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

·哲学的特点(品质)1、哲学是非功利的。

就像西方谚语所说的:“哲学不能烘面包,但哲学能使面包的滋味更香甜。

”的确,哲学作为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不能带给你诸多的实际利益,但他能教会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生活的真谛,从而生活的更好。

2、哲学具有反思、批评的高贵品质。

现在的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社会所给予的各种条律并认为这是约定俗成、理所当然的,而不去思考这些条律何以存在。

而哲学就恰恰教会人们对其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它往往会使人们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它会使人们对诸多问题加以寻根究底的思考。

哲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

·哲学的基本领域历史上东西方哲学家都对哲学的基本领域做过明确的分类,尽管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的。

目前,一般将哲学分为本体论(有时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认识论或知识论、价值论。

第二章·哲学的起源1、哲学起源于惊异。

的确,哲学的孕育和产生并非出于某种实用的目的,而是起源于人们对世间各种事务、现象的好奇、思索。

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思维的奥秘。

早期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

”当然,惊异并不等于哲学,惊异只是哲学的引线罢了。

2、哲学起源于人们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一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两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即你是谁,世界是从哪来的。

类似的普遍性问题其实在人类产生思想以后就已经提出了,它看上去很简单,但回答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时便需要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加以解决,哲学也就应运而生了。

3、哲学起源于对历史的考察。

追溯到古代文明,我们可以发现,最早产生哲学思想的三个国家就是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了。

并且这三个国度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就将该时期称之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轴心时代”。

可以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精神文明奠定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

轴心时代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诸子百家,形成了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的传统;在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哲学文献《奥义书》和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佛教典籍;在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诞生了,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景象。

这些不同的哲学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本体论和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其实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而形而上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基本原理的学问,但从历史上看来,大多将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词。

《不列颠百科全书》曾经给本体论下过明确的定义以仁为本的道德精神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中国古代哲学的大部分精华也都来自该核心精神。

·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被视作教育的启蒙思想,依靠哲学来发蒙人,可见哲学具有极大的启蒙意义。

另一方面,哲学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西方的地位。

可以说,中国古人将哲学作为他们的宗教。

中国人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哲学之上,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他们对超乎现实的追求即提高了自身的心灵境界,也在哲学里欣赏、体验并表达了超道德价值,因此他们无需再去创立一种宗教去重复上述做法。

·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西方哲学的差别)1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首先,西方古代哲学着力于宇宙根源的讨论即本体论的讨论。

到后来,苏格拉底及后来的哲学家开始注重对人事的考察,但他们以对待自然的方式来对待人事,其特点主要是逻辑分析的态度和纯粹理性的思辨,将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与真正的道德无关。

而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就有所不同了,其出发点主要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即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关注生命与道德的相关性,主张性命天道相贯通。

2中国哲学的特质—重道德性:中国哲人大多不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考,也不擅长为社会事物和现象下定义。

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渴求知识,而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于善的理想。

而若想达到政治理想的实践,就必须从自我德性的培养做起,从德性的实践做起,即所谓的“正德”。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就因主张“古之学为己”而被称为为己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可见儒家也倡导自我道德的修养。

当然,自我德性的修养并不只是纯粹地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在修养的过程之中必然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国家负起责任。

所以中国哲学所注重的道德性还带有一份深重的责任感。

中国哲学重道德性的根源在于忧患意识,即忧患“德之未修”、“学之未讲”。

他们忧的是人格的颓废,而非杞人忧天。

他们有的是道德的沦丧,而非患得患失。

这种忧患意识必然会促使人们去追求德性的培养。

“君子有终身之忧”也就成为了古代中国哲人亦或是有识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中国哲学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促使强烈的使命意识的产生,因为人处在社会之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所以中国哲人不仅要关注自我德性的培养,更要对国家的命运存亡怀有深厚的关注之情,即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

当然中国哲学的忧患意识中还透着一股浓厚的悲悯情怀,而悲悯情怀本身就已经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这相当于佛教的大悲心和基督教的爱,这是理想主义者才拥有的情怀。

由忧患引发的悲悯情怀,亦引发出敬、敬德、明德与天命等观念。

孔子说:“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忧患的意识初步表现即为“临事而惧”的负责认真的态度。

从负责认真引发出来的是“敬”的观念。

在中国思想中,“天命”、“天道”就是通过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敬”而步步下贯。

3中国哲学围绕道而展开:道在中国哲学中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天道和人道。

天道(宇宙普遍的真理)具有无限性,而人道(人世间的道理)具有有限性。

中国哲学中道的的整体含义就是如何在人道的有限性中实现天道的无限性,已达到天道和人道的合一。

这一方面就要求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则要求人们自我超越。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是天人关系。

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以本体界即存在为研究对象,而是注重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

中国哲人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天人之学。

其二是人我关系,这便区别于上述的形而上学,属于伦理学的范畴。

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其基本问题,是因为对天人关系的研究脱离不了对人道的研究,而所谓的人道其实就是调节人我关系的道德原则。

因此只有通过对人我关系的探究,才能了解人道是如何体现天道,而天道又是如何展现为人道的。

其三是身心关系,无论是对天道还是人道的研究,其实都是具有主体人格的人的内在要求。

所以中国哲学强调对道德行为主体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所以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被称为“心灵哲学”和“为己之学”。

·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天人论,即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中国哲人将其称为道德的形而上学,它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它研究的主要是人伦道德的依据。

儒家的心性之学、道家的道论、佛学的佛性论均属于此范畴。

其次是品格论,这涉及到上述的身心关系。

它是关于作为主体的人的人格的养成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中国哲学正是通过研究身心问题来解决天人关系问题和人间伦理问题的。

品格论教会人如何做人而非做事。

如儒家提倡君子品格,其理想人格是圣贤,道家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佛家的理想人格是佛陀和菩萨。

然后是功夫论,它主要强调实践的必要性,主张知识与实践的合一。

对于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行道”。

功夫论教导人们培养人格的方式与方法并倡导人们亲力亲为。

最后是境界论,中国哲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人超越当下的生存状态,而达到某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即领悟天道。

如儒家强调仁与诚的境界,道家强调无为与逍遥的最高境界,佛教强调清净与涅槃的最高境界。

·中国哲学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老子)2、究天人之际追寻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3、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4、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和文化会通精神5、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第六章人性与人生(东西方)·中国古代人性论1性善论(孟子)2性恶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主张人性分为性和伪两部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性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则是善的礼乐教化,因此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就荀子的性恶论说到,荀子的性恶论表面上好像低估了人,但实际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如礼乐关系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又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3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康有为)强调人之善恶取决于后天之学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杨雄)强调后天教育5人性向善论(傅佩荣)首先提出人性本善具有两大盲点,一是缺乏经验上的佐证,只是主观上的论述。

二是善和恶是价值上的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都是以自由选择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无法保证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

故傅佩荣提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