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具有稳定性、流动性等。
3. 空气的作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态平衡等。
4. 空气质量:污染源、危害、防治措施等。
5. 实践操作:如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的监测与改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空气的重要性。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4.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质量监测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
2. 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进行课堂讲解。
3. 分析空气质量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4. 探讨空气质量的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分享监测结果。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空气污染的认识和体会,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组成、性质、作用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空气的组成、性质、作用等图片和视频。
2. 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如PM2.5传感器、空气净化器等。
3. 相关阅读材料:关于空气污染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复习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2. 第二课时:分析空气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向阳初中龚金辉一、复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本单元中的七个概念,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脉络。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本单元的相关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归纳本单元相关的知识。
逐步培养知识建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单元概念及知识体系的复习,养成科学规范的化学素养。
2、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复习难重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三、复习过程(一)七个基本概念1、物质的简单分类纯净物(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混合物(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混合物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性质。
如:空气具有助燃性是因为它的组成成分中氧气具有助燃性的缘故。
2、化学反应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___________ (1)基本反应类型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___________剧烈氧化如:____________特征:_____________ (2)非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如:__________ 特征:_____________3、催化剂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变二不变)(二)知识脉络(一)空气组成原理(二)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物性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氧气的性质与碳化性与硫结论与铁空气氧气成分和用途氮气氧气的用途稀有气体工业制法二氧化碳氧气的制法其它气体原理污染和防治污染实验室装置检验防治(三)探究性专题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小结1.药品选择思考讨论题:已知硝酸铵加热到300ºC以上产生氧气,反应文字表达式为加热硝酸铵氮气+氧气+水,硝酸铵是否适合于实验室制备氧气?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生装置的选择两种典型的气体发生装置A B归纳小结:(1)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加热或高温时,选用____装置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或液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加热时,选用____装置(2)选择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事项:用A装置制取气体时,药品要_______________;试管口________,防止_______;试管内导管要______________;铁夹要固定在试管的_____;加热时要先_____,如果该装置和排水法收集联合使用,实验结束时,要先把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2
2、通过学生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建构观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污染与防治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加深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单元“知识树”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的建构观念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讲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罗山二中许成群一、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开展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的: 1、知识与才能:①稳固理解氧气的制法、性质及用处。
②复习稳固学生对空气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验证空气成分实验的有关知识. ③复习稳固并强化化合及分解反响、纯洁物及混合物、催化剂等根本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是学习探知欲望,进步学生的语言表达才能、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和综合分析^p 才能. 2、过程与方法:运用杜朗口教学的“三三六”形式,采用预习、展示、反响三种课堂形式,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确定学习目的,根据目的将知识分解成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通过达标反响来查漏补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完成任务,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根据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解决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开放性试题。
三、教法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课堂上老师应不讲或少讲,本节课老师的角色是组织、筹划、导引、点评、拓展和提升。
四、学法陈旧的学习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记,新课改要求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说、去做、去表演。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预习交流、明确目的、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稳固、达标测评,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五、教学准备课前老师将精心准备的六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抄写在黑板上,并精心准备用于课堂反响的试卷或小纸条。
六、教学过程课题引入。
师:请同学们来猜一条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生:空气师:本节课我们共同来进展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性质,了解了空气污染的途径和危害,对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和深入理解方面,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操作技能尚不熟练;对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教学难点的解决,我计划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定期组织复习课,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确保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学会运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验证空气的成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和理解。
(2)空气中各成分性质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空气成分图示。
(2)实验器材:烧杯、水、澄清石灰水、木条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
(2)空气成分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梳理(1)复习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
(2)复习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空气成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4. 实验验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成分。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锻炼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实验手册的相关练习。
2. 回家后,观察和记录空气中的现象,如树叶变色、烟雾弥漫等,思考这些现象与空气成分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和危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空气成分的科普活动,如参观气象站、环境监测站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学习空气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其关爱自然、珍惜资源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已学的空气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验探究,突破难点:组织学生进行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他们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学习空气知识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和相互关系。
2.空气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防治措施。
3.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4.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化,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4.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互助、共享的乐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空气的基本成分、性质以及简单的空气污染知识。他们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相互关系以及空气污染的深层原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教学过程: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2P2O5(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用途、污染与防治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4、加深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等概念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单元“知识树”的整理和形成,培养学生的建构观念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学生讲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与生活、生产、社会的结合,培养热爱化学、关注环境的情感;2、通过学生的总结、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建构观念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复习课教学模式(自补——合作——展示——反馈)、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这节课我们对本单元进行系统复习。
请同学们构建认识物质的框架,依据你的所知介绍一下本单元我们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老师准备的“知识树”,和大家的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为这棵树添上美丽的“叶子”,引入新课。
倾听讨论评价:只有树干,无枝叶,明确学习目的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新课一:空1、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小组讨论构建空气这一部分的知识框架以下问题由学生问其他学生答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空气的成分及含量是什么?。
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各成分的存在。
给出几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哪些是氧气的用途,哪些是氮气的用途,哪些是稀有气体的用途回答: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由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观察图片并作出判断组内交流,同伴互助便于学生灵活掌握加深印象2.复习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重点与难点。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广州市番禺执信中学彭静【课型】复习课【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的《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是在前面化学简单理论和基本实验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地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开始。
同时本单元是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教材分三部分:空气的组成和用途空气中氧气的性质制取氧气。
教材的编排依照初中生知识接受的能力由浅入深,形成认识物质性质以及规律的模式,同时提升知识运用层面,将客观理论上升到主观操作,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为学生以后的能力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但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
因此,学生对于本单元的空气知识具有浓厚兴趣,因为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不陌生,同时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比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部分学生对于空气的知识内容停留在记忆层面,不能综合理解运用,更不能将知识形成网络连贯体系。
【学法指导】本堂课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教师指导总结评价的课堂模式。
学生活动一,通过空气污染的新闻牵引出空气中有哪些成分,继而再利用这些成分在生活的应用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二,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重点,以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背景,加深理解氧气的性质。
学生活动三,以实验室制取氧气为情境,从实验原理到装置,再到步骤,最后到注意事项,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将知识连贯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空气成分、空气污染有关知识,巩固氧气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分类观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巩固复习,初步形成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的观念,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分类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空气的组成: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重点讲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用途。
2.大气污染:介绍大气污染的途径、危害及防治措施,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国外典型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案例。
4.思考与讨论: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1)结合所源自知识,谈谈你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
(2)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从自身做起,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5.视频观看:观看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纪录片,如《穹顶之下》,了解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
(2)新课: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
(3)巩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探讨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总结:指导学生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空气的组成、空气中各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基本知识。具体包括:
1.理解并掌握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变化规律。
4.分享与交流: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练习内容: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空气、氧气和制取氧气。
本单元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中考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对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研究,引出空气的组成及相关成分的性质与用途,并由此自然地引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性规律;接着,再对空气中一种重要的成分氧气进行重点学习——在氧气的性质这一部分,从实验操作到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制取作为气体制取的起始课,通过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系统介绍,使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习有关气体的制备奠定基础;同时,教材也在对实验原理的教授过程中,通过对比归纳,引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并应用。
2.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与许多物质反应认识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原理、装置、操作、气体收集及方案选择。
4.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的误差原因。
2.通过不同气体的鉴别,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和评价,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装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通用1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周围的空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子、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猜想,并能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2、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地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三)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3、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薄而通明的塑料袋、扇子一柄,气球3-4个、泡沫塑料一块、粉笔一支、小卵石一枚、水槽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塑料吸管一支、大烧杯一个、手钻一支。
课时安排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课题: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请大家仔细观察。
(教师演示:给一个杯子底部塞进有色纸,直着扣入水槽中。
)你猜,纸被水浸湿了吗?(直立取出杯子。
)你们观察到纸怎么样?纸没有被浸湿可能是里面有……教师板书:空气。
活动1 “找空气”(探究空气的特点)1、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请你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感受?2、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把空气找出来?(学生汇报)一、用塑料袋;二、扇子;三、气球;四、塑料管。
3、小组开始活动吧!(学生分小组活动)4、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找空气的?(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把观察深入下去:听、摸、感觉)生1:我用塑料口袋找空气(师引导:感受一下自己收集的空气)请你捏捏口袋中的空气,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叙述:我发现……)生2:用扇子一扇就有风(师引导)有风,难道就说明有空气吗?(生)那是空气在流动。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阅读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资料,使学生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探究过程有所体会;2、知道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学习重点、难点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得到氧气。
二、预习导航1、空气中占体积分数为78%是____________,占21%的是___________,其它还有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杂质。
2、我们用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制取液氮和液氧。
在低温下加压,把空气转变为淡蓝色的液态空气,然后蒸发。
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
人们将液氮和液氧分别装入色和色的钢瓶。
3、在相同条件下:(1)分离100升空气,大约可得氧气升,可得氮气升;(2)分离升空气,可获得42升氧气;(3)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米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米3。
4、早在18世纪,通过实验得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瑞典化学家舍勒 B.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C.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D.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三、学习过程1、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1)氧气和氮气的发现2)氩气的发现《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氩的发现》英国著名科学家雷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氮气,一种方法是从空气中分离得到,另一种是分解氨气获得。
他经过反复实验,总发现两者得到的氮气密度值相差大约0.001。
应该说,这个数值并不大,完全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但雷利没有放过它,而是进行了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探索,最后在其他科学家的协助下终于发现了稀有气体之一的氩气。
人们把氩的发现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因为它是从0.0064克的微小差别开始的。
也有许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从微小的差别开始的,但也有不少的发明创造的机会却从这种微小的差别中失去了。
2、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和氮气(1)过程:空气态空气后气先逸出剩余主要是气;降温、加升温这样既制得氧气,又得到氮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种成分的作用;(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空气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巩固对空气成分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计算与应用;2. 空气中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巩固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3. 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1. 空气的组成:介绍空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2. 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在空气中的作用;3. 空气中污染物:介绍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4.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复习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计算方法;5. 实际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新闻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空气的组成及其各成分的作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以及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实例,如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以及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对空气中污染物及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3. 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
2. 教学难点: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和运用,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相关知识。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关于空气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复习空气的重要性。
2.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通过PPT展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各成分的作用,让学生巩固记忆。
3. 分析空气污染及其危害:展示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4. 讲解空气质量的改善措施:介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空气质量改善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中各成分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污染及其危害、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本节课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的理解、对空气污染的认识以及对空气质量改善措施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学生回顾旧知 回答,师生对话
通过回顾实验技能考试中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所用 发生装置,来完成实验室制 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 依据的回顾。
3、为什么你认为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是什么?
【拓展提升】比较下列装置各有何优点?(从 小组合作讨论、
反应的剧烈程度和制取气体量的多少来考虑) 交 流 常 见 发 生 明确各装置的优缺点,能根
装 置 的 优 点 及 据实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
适用范围
的装置。
【问题分析】
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既是
2
1、有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瓶内有白雾出现是
对上面实验装置选择的应
怎么回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用,又对气体的干燥进行了
2、分析下列收集装置的优缺点并思考要做蜡烛 回答问题,师生 回顾。
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选择哪种收集方法? 对话
C 装置完全吸收,称量装置 C 在实验前后的质量
分别为 100g、104.4g,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_____
(让学生说最后一空的解题思路)
4
空气中除了氧气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气体,我将
这一部分的知识整理如下:
完成氧气在整个知识体系
观 看 知 识 脉 络 中定位。
图
【播放视 是对学生追求理想的激励。
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 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2、 明确氧气的化学性质,并能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知道研究物质性质时如何选取物质。 3、 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原理,药品的选择依据,会进行误差分析。 4、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部分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5、通过回顾实验技能考试中“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完成对气体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归纳。 6、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学会通过间接法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完成对气体制备的完整认 识
学生回答问题 【过渡】氧气除了能与蜡烛反应之外还能与哪 些物质反应?(请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考虑)这 学生分析回答 些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
通过本问题的回答明确从 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研究物 质的性质及从宏观和微观 各方面来分析各现象。
根据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反应这一性质我们 还可以用红磷或铜粉来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思考】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哪些物质来测空 学生分析回答 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问
如果用该装置,如何收集气体?
明确各装置的优缺点
【拓展提升】
播放多功能瓶的应用的视频并补充用多功能瓶
洗气时其气体的流向
【过渡】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完气体
后,如何证明是该气体和气体已集满?
观看视频
【小结】根据刚才的复习,你认为实验室制备
气体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进一步了解多功能瓶在气 体收集方面的应用。
完成习题
a b c de f g
检查学生对“间接法”的掌 握情况
A B C D ( 1 ) 实 验 中 产 生 氧 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是
, 请你根据实验目的
正 确 地 连 接 实 验 装 置 a--
( 用导管口字母表示)。
(2)实验前称量铜粉的质量为 10g,实验过程中,
碳粉与足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得到的二氧化碳被
地位,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学法: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采用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
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自我修正。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难易不
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收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思考:
1、实验技能考试时制氧气选择哪套装置?它的 适用范围是什么? 2、可不可以用另一装置制取氧气?它的适用范 围是什么?为什么不选此装置来制取氧气?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
难点: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的复习得出研究物质的一般方
法和思路。
教法、学法
教法:
作为二轮复习的一节课,面对的主体是九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一
定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归纳推理演绎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
学生自己展示、解说,自己分析、解决,教师相机进行补充和修正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
7、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形成对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将这些思 路和方法应用于学习研究之中。 教材分析: 空气是学生第一次对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的第一次研究,氧气又是学生第一次对纯 净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虽然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氧气的性质 和制取”两个实验都重点进行讲解,但讲授过程中重知识轻理念。虽然这些理念性的东西在中考 过程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很多学生在国际 奥林比克竞赛中屡获殊荣,但诺贝尔奖得主却寥寥无几,与此也不无关系。所以,本节课的复习 除了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研究物质以及研究物质应从何入手等观念 性的东西。 学情分析: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和“气体的制取与性质”是中考常考的要点,学生平时练习的较 多,所以对于此部分的基础知识学生大多掌握的较好。但是将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系统化 并把此种思路应用于平时解题和学习中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如何帮助学生将研究混合物中某物 质的含量和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整理出来,并将此应用于平时的解题和学习中,既是教学目标的 要求也是学生期望学习的。 重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巩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 定”的注意事项。对反应物 的选择有新的认识。
3
题?
【拓展提升】除了上述两个装置外实验室还可
以采用以下装置来测氧气的含量。比较下列各 小组合作,每个 从根本上明确氧气含量测
装置,思考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小 组 派 代 表 发 定的原理。
言,其他小组补
充评价
【反馈练习】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干燥的的 的氧气,并用来测定某铜粉样品(含杂质碳粉) 中铜的质量分数,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