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江汉》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 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 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 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 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 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 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 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 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 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 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 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 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 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 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 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 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 的决心。 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 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寓有不怕 牺牲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 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郑燮《竹石》
《诗经· 采薇》篇中更是有情、景反衬的经典 句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 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B、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

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 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 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 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 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 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 的对象。

5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二句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 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不 安惆怅。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 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无 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6、杜甫《绝句》: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情因景生,景与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 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 所谓“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 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 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以乐景写哀情的效果: 王夫之在《羌斋诗话》中说: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 “乐景写哀情”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让读 者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到诗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 为其伤心,替其感叹。

例如: 1、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 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这一哀情。 2、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 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 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1、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 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 境。
2、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哀景抒哀情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明是春季,而“野”字 又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滋蔓在一向行旅繁 忙的朱雀桥畔,正表明昔日車水馬克的朱雀橋, 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夕陽”西下的落日,再 點上一個“斜”字,更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慘淡情 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往來 車水馬龍的,而今作者却用一抹斜晕,使烏衣巷 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以明丽的色彩和谐的物态衬托愉悦、欢 快的心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 渐远渐无穷” 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 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 风” 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今年,应是 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找出两首诗抒情方式的共性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乐景写乐情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碧霄给人广阔之感。“碧”的蓝与 “鹤”的白相映,构成清新明快的色彩,显 示诗人昂扬、积极、乐观的情绪。

诗源自文库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 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 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 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 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 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 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 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 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 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 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 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青山”、“火红的花”一派春意盎 然之景。蓝、绿、红、白色彩艳丽。而全诗抒 发的是诗人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 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7、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家国沧桑,彼此都充溢着 无限的身世凄凉之感。只见风景河山依旧而人 事全非,时正暮春,落花也是自己和故人的象 征。 ——以乐景衬哀情

3、如柳永的《雨霖铃》的结尾“此去今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 景,但诗人心中却蕴涵着难以排解的愁苦。
4、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 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 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 物也就生情了。花儿露珠晶莹,就好象花 儿泪聚眼角,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这就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谢亭送别 徐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 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 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 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 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 氛。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 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 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 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 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 了。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 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 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 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 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 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一、二句说竹子扎 根破岩中,基础牢固。三、四句说任凭各方来 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 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 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后常被用来形容 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 不动摇的品格。
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 “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 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 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 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 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 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参考答案
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乐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 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 凄楚的难言之哀,难传之痛。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栖鸦”、“冷露”、“桂花”、“秋月” 这些景象组合在一起,触目之景都有凄凉, 暗淡之色。清冷的色调,萧瑟的氛围衬托凄 凉、哀怨的愁情,渲染十五望月时的思乡之 情。 ——情景交融
——哀景写乐情
诗人表达某种壮怀、豪气,若不借助哀境 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 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 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 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 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 哀景写乐往往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 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 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 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 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 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 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 言而神伤的情韵。



2、间接抒情 :
A、借景抒情(烘托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 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 情),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C、借事抒情(引用典故,借古讽今)

A、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 方式。例: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谒对方) 是作者西游长安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 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前两联写洞庭湖的浩荡气 势,后两联由景物转向抒情。由景想到自己功 名未成,空有出仕愿望,而无人推荐,就像欲 渡洞庭湖而无舟楫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诗歌中的 抒情方式
——诗歌鉴赏单项训练 情与景 王敏2012年9月7日
做诗歌鉴赏题要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