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战略

合集下载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美国的霸权主义源自多个因素,包括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扩张主义政策、军事优势、文化输出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对美国霸权主义来源的详细分析:一、经济实力美国经济实力雄厚,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位于世界第一位,外汇储备丰富,金融体系发达,科技实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经济实力使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在国际金融机构、贸易组织中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实力。

美国的经济霸权使其能够通过经济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主导地位。

二、扩张主义政策美国历史上一直主张西进与扩张主义政策。

自19世纪开始,美国的西进运动带来了土地的扩张和领土的增加。

在20世纪,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以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门户政策》、《新政策》、《和谐大洋政策》等。

美国还通过对外援助、军事干预等手段,试图扩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些扩张主义政策对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军事优势美国一直致力于维护自身的军事优势地位。

美国军事实力雄厚,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军费开支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并在各个战略要地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

美国还通过军事联盟、军事援助等手段扩大自己的军事影响力。

这种军事优势使得美国能够通过武力手段来主导一些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四、文化输出美国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美国电影、音乐、文学、时尚等都对全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美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

美国通过文化输出,能够塑造全球民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间接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种文化输出也可以视为美国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五、国际组织、体系的塑造美国一直在国际组织和国际多边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美国霸权战略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一)孤立主义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

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

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

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

第三、利益可以调和。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

美国的霸权之路

美国的霸权之路

美国的霸权之路美国是世界上比较年轻的国家,它没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远古文明,但它的霸权之路却很长。

自从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后,它就开始走上了霸权道路。

它先是谋求美洲的区域霸权,然后拓展在亚太的势力,接着就开始称霸世界。

一、谋求在西半球即美洲的区域霸权美国是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在1775-1781年,美国人民经过六年的独立战争,终于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近代化国家。

但它独立不久,羽毛尚未丰满时便开始称霸美洲。

它先是将北美大陆“归属”自己。

1819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阿月姆斯声称:“北美大陆应该成为我们所属的领土”;接着又将加勒比海岛屿“归属”自己。

1823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昆西·阿月姆斯又说:“这些岛屿就其位置而言,乃是北美大陆的天然附属物”;然后,美国又充当整个美洲的保护人,推行排斥欧洲列强的“门罗主义”。

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于是美国总统门罗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

”“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物,也不容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

这就意味着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反映了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19C.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口号,为独霸西半球创造条件。

为此,美国在拉美推行了“大棒”与“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

美国利用种种借口,多次派出武装力量,干涉一些拉美国家的内政,侵犯它们的主权。

1898年,在古巴人民即将战胜西班牙殖民者,赢得独立时,美国扮演同情古巴革命的角色,掀起美西战争,结果又将古巴变成它的“保护国”。

1903年,美国又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布而独立,并强迫巴拿马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的永久租让权,加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

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到20C20年代,美国在拉美的投资占美国海外投资的一半,使拉美许多国家受美国金元势力的支配。

美国霸权、均势与美国大战略

美国霸权、均势与美国大战略

美国霸权、均势与美国⼤战略2019-06-27冷战结束后,以美苏对抗为突出特点的两极世界已经成为历史,有⼈预⾔多极时代即将来临。

然⽽,⼗多年过去了,⼈们所期望的多极世界并没有出现,取代冷战时期两极世界的是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美国的这种主导地位到底能持续多久?美国是否会像均势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有可能会遭到其他⼤国或国家集团的制衡?⾃冷战结束以来,这些问题引起不同理论学派国际关系学者的关注,他们围绕美国霸权、均势理论及美国对外战略这三个主题展开学术争论。

美国学者G.约翰·伊肯伯⾥(G.John Ikenberry)汇集现实主义、⾃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学者们的争鸣⽂章,编辑成《美国⽆敌:均势的未来》(America Unrivalled:the Futur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书。

该书所汇集的论⽂分别从不同的⾓度,探讨了冷战结束后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体系得以维持的原因及美国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

这些论述既体现了学者们对均势及冷战后国际体系的理论探讨,也反映了他们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关怀。

⼀ 美国霸权与均势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引起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不满,但是,美国霸权迄今为⽌却并未真正受到其他国家的制衡。

美国霸权将来会遭到制衡吗?如果不会,那⼜是为什么呢?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霸权地位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衡。

这⼀结论源于由结构现实主义衍⽣出来的均势(balance of power)理论。

均势理论的要旨是,“在国际政治中,实⼒超群的强国会促使和导致其他国家的制衡(balancing)。

”其根据在于:“(1)单极体系本⾝就为⾃⼰种下了祸根,因为如果霸权不受到制衡,它就会产⽣有利于新⼤国诞⽣的环境;(2)新⼤国加⼊国际体系,会削弱霸权国家的相对权⼒,并最终使霸权国家失去⾃⼰的权⼒优势。

”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指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之所以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主要有⼆⽅⾯原因。

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一、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在 全球扩张的阶段
这一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 和军事实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反对共产 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的冷战和遏 制,在大力扶植、援助和控制西方盟国 的同时,大举向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其全球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侵略性。
第2页/共32页
(一)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
第7页/共32页
约翰逊继任总统以后,把“特种战 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二、70年代,美国全球战略进入调整阶 段
这一时期,由于美国霸权受到严重 挑战,虽然遏制战略的宗旨未变,但实 施手段有了很大不同,采取了缓和与维 持均势战略。
(一)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 年)
第8页/共32页
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发表谈 话时正式提出尼克松主义,表示美国要 从亚洲实施战略收缩;1970年2月在提 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将尼克松主义扩展 到美全球战略,其三大支柱或称三个原 则是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 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具体内容 包括:
2、对苏联采取进攻性强硬措施。 1986年,“里根主义”出台,核心是综 合运用多种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 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美国的对苏政 策也进行了调整,遏制与谈判双管齐下。
3、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 位,更多地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战 略同盟关系。
第14页/共32页
提出用武力保卫波斯湾和阻止苏联南下 的“卡特主义”。
三、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全球战 略又有新的发展
(一)里根时期(1981—1989年)
里根上台伊始就宣布缓和政策已经 破产,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 略。
1、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恢复

第15页/共32页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

美国的霸权主义从哪里来美国的霸权主义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植于其历史和文化传统。

早在十九世纪,随着西部开发和美国国土扩张,美国开始追求“命运共同体”和“边疆主义”的理念,认为自己是神圣使命下的选民国家,有责任将其价值观和制度推广给全世界。

这种思想在其宪法和独立宣言中得到了确立,将其视为一种历史使命。

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观念也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形成,强调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在推行其国家利益时常常将其视为一种道义义务。

二、指导性思想和政策美国的霸权主义也体现在其外交政策和国际组织中的指导性思想和政策上。

著名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强国,在国际事务中应扮演全球警察和解决冲突的角色。

这种“全球警察”角色的思想形成了美国干预他国内政的理论基础。

美国在国内制定的一系列对外政策也促使了其霸权主义的形成,例如著名的“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都突显了美国在西半球及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

三、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美国的霸权主义也源于其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

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国家之一,其军事实力的强大给予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

美国通过不断扩张其全球军事基地、建立军事联盟、推行军事援助和干预他国内政等手段,使自己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相对的权威和影响力,从而巩固了其霸权地位。

四、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美国的霸权主义还体现在其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上。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GDP和贸易规模占据全球第一。

美国通过建立和主导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制定并实施其自身的经济规则和标准,对全球经济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美国在经济上的霸权地位使其能够通过经济制裁和金融手段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推动其所需的政治和军事目标。

美国的霸权主义来自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指导性思想和政策、军事实力和军事扩张以及经济实力和经济霸权等方面。

美国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是无发置身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之外的,是无法回避美国霸权主义的。

因此,研究美国的霸权主义,特别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就构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一、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我们本应是座山巅之城,让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们。

”这句话代表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源头。

它的意思是说,最早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就是为了逃避当时欧洲社会黑暗的封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让他人敬仰,仿效的自由、民主的国家。

美国尽管没有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明定基督教为国教,但基督文化一直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其文化“主流的主流”。

所以美国人常常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有向世界宣传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和推广这种制度的责任,即“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美国霸权之路: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美利坚民族开始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经过几年浴血奋战,于1783年取得独立。

美国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独立出来后,为满足资产阶级扩大市场和奴隶主扩大种植园的要求,在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不久,美国政府就违背自己信誓旦旦制订的“天赋人权”宣言,迫不及待地、迅速地走上了大规模扩张领土的道路。

美国扩张领土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在威逼之下的“购买”,有在颠覆之后的吞并,也有公开的战争掠夺。

凡是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边界是随着领土的扩张而不断变化的。

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美国领土扩张之迅速是首屈一指的。

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以每英亩不足2分钱的代价取得了比它原来十三州全部领土还要大一倍多的路易斯安那领地;1810年到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佛罗里达及其邻近的一大片领土;1834年到1845年,美国采取先支持得克萨斯脱离墨西哥而独立,然后加以吞并的手段从墨西哥手中拿走了得克萨斯;1846年到1848年,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将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大片领土攫为已有;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夺取了位于今天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一大块领土。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即霸权。

这一目标具体有五个方面内容。

第一,打击恐怖主义与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

“9·11事件”后,美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它的主要威胁,美国是恐怖分子仇视和报复的主要对象。

虽然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不对称”对手,但一旦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给美国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此,美国把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扩散挂钩,将其作为美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

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接着提出“邪恶轴心”,并以萨达姆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

战争结束后,朝鲜核问题又成为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焦点。

伊朗核开发也日益引起美国的注意。

第二,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极端势力被认为是美国的主要安全威胁。

美国认为恐怖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这座冰山上的一角,只有铲除整座“冰山”,才能彻底根除恐怖主义这个心腹大患。

为此,美国试图通过对伊拉克实行“政权更迭”,扶植亲美政权,推动中东地区所谓民主的“多米诺效应”,铲除反美势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第三,重视大国合作,强调建立有利于自由的力量均衡。

美国充分认识到反恐、防扩散和对付伊斯兰极端势力,离不开“价值观相近”的世界其他大国的合作。

冷战结束后,美欧在外交理念上的分歧逐渐加大,双方矛盾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公开化。

俄罗斯由于和法、德站在一起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政策,美俄关系也出现明显倒退。

为防止与欧、俄战略裂痕进一步加深,修补美欧、美俄关系将是美国重要的外交议程。

中、日、印对美国的反恐战争采取了合作态度,今后美国仍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改善美中、美印关系,加强美日同盟。

第四,拓展对外经济贸易。

美国的发展依赖国际市场,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30%。

拓展国外市场,是维持美国国内经济繁荣的保障。

第五,推行美国价值观。

具体说,就是“拓展民主”,推行人权外交,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

总的来看,美国对外战略的上述五方面内容仍可以归纳为“三大支柱”,即安全、经贸和人权。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初探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初探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由来与表现初探美国霸权主义由来已久.以二战为起点,美国由一个地区霸权主义扩展到世界霸权主义为了实现世界霸权的目标,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手段,推行其对外战略与政策.在战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遏制与平演变相互结合、交织推进的政现;苏联解体后,美国继续坚持"冷战思维",妄图使苏东剧变的悲剧在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重演,以实现其一球一制的单极世界,通过制度安排和均势运用,建立美国统治的世界新秩序.幸福和谐的生活是世代人所追求的梦想,从古到今的世界始终没有闪出一道和平的光线来,这都是因为霸权主义所压抑世界,因此大部分人都对霸权主义怀恨在心,是它给了我们的未来造成威胁。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霸权一直伴随着文明的脚步。

古代罗马人以英勇善战征服了欧洲大陆,使在中海成为帝国内海,哈布茨堡王朝通过联姻和武力称霸欧陆,英国帝国借着资本主义革命与产业革命的东风将日不落帝国的旗帜插遍整个世界。

似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种部霸权史。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强权政治去升级,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这点我们看得很清楚。

也许,当时我们对这种升级会达到何种程度,还不可能有明确了解,但今天,面对触目惊心的事实,我们终于看清什么是霸权主义,以及他在当代的表现和实质。

由于霸权就是对主权的干涉,因此搞霸权主义的国家必然要搞干涉主义。

在某种程度上,霸权主义与干涉主义实际上就是一回事。

在国际关系中,干涉是一国对别国内部事务或另两个国家的专横干预。

这种干涉狭义的讲专指暴力性军事干涉,广义地讲是指干涉别国主权的各种行为,包括发表言论,进行煸动性广播,就别国另通过决议,实施经济制裁,支持反对派打内战,以及进行军事入侵等国两种解释相比较,还是广义的界定可取,因为实行干涉的霸权主义国家通常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从较低程度的干涉行为不断升级。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下的国际秩序论析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下的国际秩序论析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下的国际秩序论析一、引言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军事强国,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的主要制定者和维护者。

然而,在其实现全球霸权的道路上,美国却采取了一系列的霸权主义行为和双重标准,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广泛争议。

本文旨在对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下的国际秩序进行较为全面的论析,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发展历程美国全球霸权战略始于20世纪中叶。

在二战后,美国领导西方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美国成为了国际社会的中心地位。

然而,在苏联崛起和冷战时期,美国采取的是以遏制苏联为主的战略,从而强化了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在冷战时期,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框架,如联合国、北约等,以强化其全球霸权地位。

在冷战后,美国依然采用霸权主义行径,对欧盟等盟友国家施压,并采取武力干涉或经济施压等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三、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下的国际秩序的问题及其影响1、美国双重标准在国际上引发争议美国一直在国际上标榜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但其实际行动却与之不符。

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双重标准,如大力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但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关闭眼睛等,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批评和不满。

2、美国在国际上的单边主义趋势在国际体系中,美国采取的是单边主义行径,强调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各国的共同利益。

例如,美国在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便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这种行径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

这种单边主义行径,使得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美国对国际组织的干涉美国除了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使用其否决权,还对国际组织的干涉非常普遍。

这种干涉不仅在国际组织中影响了美国的形象,还制约了这些国际组织的正常运作。

4、美国倡导的世界秩序也遭到了质疑目前,美国所倡导的世界秩序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

一方面,美国可能不再是当今世界的绝对领导者,而且正在出现新的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他们与美国之间的优势关系也正在日益缩小。

试析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失败的原因

试析二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失败的原因

试析⼆战后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失败的原因2019-04-03⼀、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战结束后,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都达到世界领先⽔平。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膨胀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外交政策有增⽆减。

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总统都以称霸世界为⽬标,根据不同的国际形势制定和执⾏不同的全球战略。

美国⼆战后全球战略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个阶段:(⼀)全球战略的布置和霸权地位的确⽴⼆战硝烟未散,美国就依仗强⼤的实⼒,⼀⼿拿着美元,⼀⼿拿着原⼦弹,公然宣称“领导世界的责任”历史地落在美国肩上,企图独霸整个世界。

为此,在杜鲁门上台后就叫嚣,美国要“永远领导世界,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并提出了对前苏联和世界共产主义实⾏全⾯遏制的杜鲁门主义(即:1947年3⽉2⽇,杜鲁门在国会的咨⽂中,要求国会批准对希腊、⼟⽿其以⼏亿美元的援助,帮助希腊、⼟⽿其重建经济⽣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这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其实质是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军事、经济封锁,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

与此同时,为配合杜鲁门主义,美国⼜制定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案,由美国帮助欧洲进⾏恢复和建设,并拨款131.5亿美元,但要以⼀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为前提)。

这⼀计划实施了35年,美国使16个国家加⼊其中,实现了⽤经济⼿段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的战略⽬的。

在1949年4⽉,为推⾏共同安全计划,美国与西欧12国签订了“北⼤西洋公约”,建⽴了西⽅军事集团,使它能够对西欧的政治军事进⾏控制。

⽽在第三世界,美国推⾏以技术援助落后地区的第四计划,以便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在杜鲁门卸任以后,美国以“三个计划、⼀个主义”初步完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布置,确⽴了美国霸权地位。

(⼆)全球战略的进攻通过前⼀阶段的努⼒,美国统治者更加狂热地推⾏称霸世界的计划,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即提出“解放政策”和“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通过和平演变⽅式来颠覆社会主义国家,以军事⼲涉来扩张美国在亚、⾮、拉的势⼒。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美国的霸权主义指的是其通过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并试图维持自己的全球领导地位。

在政治领域,美国通过成立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协议,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在国际上增加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制定了一系列国际规则和标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美国也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干涉和战争,加强了对其他国家的掌控和掌握。

在经济领域,美国通过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推行,大力推动自己的商业和投资利益。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在全球贸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挑选其他国家,通过多种手段干涉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文化领域,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媒体、电影、音乐和科技等行业,其文化软实力极为强大。

通过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加强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影响,进而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掌控力。

总体而言,美国的霸权主义有其积极面和消极面。

美国通过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决策权,推动了全球和平和稳定,同时也在全球反恐、人权和贸易等问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美国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制裁和干涉、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抵制,已经对许多小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给其他国家的自主权和主权权力造成了重大威胁。

因此,美国霸权主义必须得到国际社会的约束和监管,尤其是需要避免使用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内部事务,以保持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

二战后美国称霸全球三大战略----不同时期全球战略的特点课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业班级:机械五班学号:120108367 姓名:季小虎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超级大国,在许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深切研究美国全球战略,有助于总体上把握美国的军事策略和安全,判断其国际行为的基本趋势。

作为二战中最大的战胜国美国在战争中积累下大量的资源及财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基于此,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被认为是阻碍美国实现上述两大目标的因素。

因此,战后美国对外战略主要围绕反共和争霸展开。

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身实力消长,美国反共和争霸世界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

关键词:美国军事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不同时期特点作为二战中最大的战胜国美国在战争中积累下大量的资源及财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

基于此,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全球战略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美国在争霸过程中主要采取三方面的战略,及军事战略、经济战略和文化战略。

一、军事战略(一)、部署重要海路的军事基地、其军事能力是控制海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发动攻击。

(二)、部署军力在各个路地上的战略位置、其目的是防范或打击不老实的对手。

(三)、部署重兵防范潜在战略对手、其最终的目的是消灭。

(四)、太空、海洋、路基、网络形成的海陆空全方位监控世界。

二、经济战略(一)、金融、美国的金融产业非常完整。

控制全球经济贸易、目的是吸收世界资金。

(二)、科技、不仅军事科技世界首屈一指,而且民用科技也是全球最发达之一。

不过就是限制很多,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能获得高科技产品、卖给其他国家的都是美国淘汰的产品。

这是他的实体经济。

(三)、货币、控制他国的经济和打压他国经济的战略武器。

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_黄仁国

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_黄仁国

第8卷第1期江 南 社 会 学 院 学 报Vol.8No.1 2006年3月JOURNA L OF JIANGNAN SOCIA L UNIVERSIT Y Mar.2006崛起的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Ξ黄仁国(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 要: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由实力、联盟政策和混合霸权三大支柱支撑,这三大支柱都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其双重性又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崛起的中国要洞悉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全面发展综合实力,积极树立正面形象,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按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以“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最大限度地扩展国际影响,全面融入国际社会,走与国际社会互相契合、共同发展的道路,在积极应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中全面崛起。

关键词: 中国;和平崛起;综合实力;美国;联盟政策;权势霸权;制度霸权;霸权战略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1026(2006)01-0013-06中国崛起的最大外部阻力无疑是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对中国崛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态势,美国影响中国的途径直接表现为其对华政策。

[1]崛起的中国只有深刻认识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准确把握美国的对华政策走向,才能趋利避害,早日实现全面崛起。

一美国在扩展霸权时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理论,诸如推广民主自由,捍卫自由世界,保护人权,反对极权、暴政,反对恐怖主义,确保世界稳定等,不一而足。

这些理论常常能够轻易占领战略制高点,获得奇效。

然而,揭开这些漂亮的包装,透视其霸权战略的支柱,不难发现,美国的霸权战略有其虚伪的一面。

到目前为止,美国全球霸权战略有三大支柱,即实力、联盟政策和混合霸权。

这三大支柱都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与其他霸权一样,美国全球霸权战略也是建立在超强的实力地位(尤其是军事实力)之上的。

在霸权实质性基础上,美国霸权与传统霸权并无根本区别。

浅谈美国的霸权主义

浅谈美国的霸权主义

【摘要】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美国以军事政治制裁、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等手段在世界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它各国家利益之上,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消除其它国家和本国不同的声音;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它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关键词】美国霸权主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正文】一、霸权主义的概念美国大片以其精彩的剧情、刺激的场面、高超的特技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在美国大片中,美国往往以世界统治者的面目出现,霸权主义行径昭然可见,然而,这不仅仅是电影,它更是现实情况的一种体现!霸权主义在本质上是要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各国家利益之上,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成为威胁世界与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

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第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它们置联合国安理会于不顾,违背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的神圣原则,公然践踏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其目的是要用武力手段建立一个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国际新秩序,确立其主宰世界的地位。

其典型的体现就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二、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了遏制其它国家的发展对自己国家可能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消除其它国家和国家对自己国家不同的声音,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有:政治军事制裁、经济霸权、文化霸权。

1、政治军事制裁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1999年5月8日,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中国、传遍世界, 美国空军悍然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实施多枚导弹袭击,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中国飞行员失事事件:美国一架军用侦察机抵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军用飞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

美国霸权的根源和历程

美国霸权的根源和历程

霸权主义视域下的美国全球战略分析摘要:霸权主义,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主义特征,在国际中其一直处于霸主地位,但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及其周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如何维持和加强其霸主地位,防止任何可能与之竞争的大国出现,成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问题。

本文基于霸权主义的视角,首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源及其历程进行了简述,进而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战略选择、战略实力和战略目标,从而更进一步说明美国全球战略在全球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具体实施。

最后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字:霸权主义美国全球战略冷战一、美国霸权的根源和历程霸权主义,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原指个别大的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支配和控制,现指一些强国凭借军事实力蹂踊别国主权,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甚至统治,力图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称王称霸。

在中文中,霸权主义是指国际上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称霸世界的政策。

霸权主义这个词在西方主观性很强,从霸权国角度来看,它表明霸权国的一种政策主张、对外行为以及指导思想,从其他国家的角度看,称某国是霸权主义的,则表明对该国对外政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认为该国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干涉控制其他国家,甚至蹂踊别国的主权,具有强权政治的性质和倾向。

本文用到霸权主义这个词时,就主要指美国的一种倚仗自身实力,不顾别国利益,对国际社会进行干涉和控制的政策、行为和思想。

美国在其国家战略部署上有强烈的霸权主义特征,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实力。

在实力中,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因素,在意愿等软权力因素中,美国有其霸权的文化价值观,领导世界的意识强烈,有强烈的战略扩张意识,并且还有一整套霸权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美国霸权的历程划分为相互连联结的四个阶段:准备期,确立期,护持期,拓展期。

美国霸权的准备期级美国崛起的历程,始于美国建国,完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①;美国霸权的确立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是美国在全球和重要区域进行战略部署,完成其霸权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段;①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南北战争以来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美国霸权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体现在什么地方?

【美国霸权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体现在什么地方?

【美国霸权主义】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体现在什么地方?多极化霸权主义的本质和新特点谋求“领导世界”是美国一贯的全球战略目标,不过,其战略重点、战略方针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冷战后,以西方国家的军事安全联盟为基础,争夺与控制冷战后出现的战略“真空”地带,对所谓的潜在挑战者实行战略挤压,强化军事优势,并采取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建立以美国为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妄图实现长期称霸全球,这是新霸权主义本质的突出表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俄罗斯实力衰退并采取守势与弱势外交战略,致使原苏联东欧地区出现战略“真空”地带。

争夺与控制这片“真空”地带就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为此,在华约解散后,已失去存在理由的北约不仅没有相应解散,反而不断强化,并大举“东扩”。

在北约成立50周年之际,它又提出“新战略概念”。

其战略“新”在何处呢?首先,它由传统的“防御”守势,转向“干预”攻势,即通过主动干预“可能导致危机和冲突”的事态捍卫西方的利益和价值观。

这种干预实际上就是不受国家主权限制,任意干涉别国内政。

其次,它将逐步实现“泛欧化”和“全球化”,也就是说,它的干预可以扩大到世界各地,从而将一个地区性的军事集团变为世界性的军事集团。

而它的干预行动不需要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可以为所欲为,毫无制约。

新战略是1999年正式提出来的,但早在冷战结束后就已经存在并付诸行动。

“东扩”实际上就是北约实施新战略的主要步骤。

在“东扩”的同时,北约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南进”战略。

如果说“东扩”是明目张胆地进行,而“南进”则是以解决民族冲突、维护人权为幌子推进的。

为什么前南地区的危机与战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并且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进行干预,它已成为北约“南进”、实现泛欧化、全球化势在必争之地。

北约妄想把南联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实现其北可以钳制俄罗斯,南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地中海控制的图谋。

但南联盟既没有像多数东欧国家那样热衷于加入北约,也没有同北约结成友好伙伴关系,反而在面临危机时向俄罗斯靠拢。

美国长臂管辖的霸权本质及应对策略

美国长臂管辖的霸权本质及应对策略

美国长臂管辖的霸权本质及应对策略美国的长臂管辖是指一个国家的司法管辖权可以扩展至另一个国家,涉及到司法审判、合同执行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

这种行为在国际上备受争议,被认为是霸权主义的体现。

美国的长臂管辖本质是通过扩大法律管辖范围,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与其他国家竞争,谋求经济和地缘战略上的优势。

由于美国法院有权审理海外案件,并在合适的情况下对外国公司和个人进行裁决和判决,从而对其他国家的实体和个人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美国的长臂管辖的典型案例是《禁止美国公民与古巴生意法案》(Helms-Burton Act)。

该法案规定,除非古巴进行民主改革和实行市场经济,否则美国可以向任何在古巴进行业务的个人和实体保留诉讼的权利,从而挤压古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种行为被视为对其他国家主权的侵犯,引起了其他国家的严厉反对。

首先,应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

其他国家应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协调,互相支持,团结抵制美国的长臂管辖。

在WTO框架下,探讨国家优先原则和主权法等问题,维护国际法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其次,加强国际法的构建。

国际法是规范国家行为的基础,也是解决长臂管辖问题的有力工具。

各国应该加强国际法的构建,制定出符合国际法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规则和标准。

在美国的长臂管辖问题上,可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或在争端解决机构寻求仲裁。

第三,加强反制措施的制定。

其他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反制措施,降低美国的长臂管辖对本国利益的影响。

比如,在裁决美国起诉的海外案件时,可以采取起诉美国企业或个人的方式,反制其对本国实体和个人的侵犯。

此外,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设立海外司法管辖权和国家立法等方式,采取一些反制措施。

总的来说,美国的长臂管辖对其他国家利益的侵犯是无法承受和容忍的。

其他国家应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协调、加强国际法的构建和制定反制措施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主权,保障公平竞争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霸权战略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一)孤立主义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

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

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

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

第三、利益可以调和。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

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问题,而且涉及价值观的保全和财富的增长。

三、美国霸权战略工具及其特点(一)美国霸权战略工具1.军事威胁和发动战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最大的军事开支和国防工业,同时也拥有最先进的军事装备。

军事演习、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59-1975)、巴拿马战争(1989-1990)、科索沃战争(1999)、阿富汗战争(2001)、伊拉克战争(2003)、利比亚战争(2011)等。

)2.推动市场经济和私有化3.控制世界自然资源(石油、矿产和粮食)4.实施美元霸权5.定义汇率操纵国6.不公平贸易(倾销、补贴——2004年中美集成电路增值税争端)7.气候和环保工具(碳关税)8.技术垄断(出口管制法、把持国际标准的制定权——2006年中美无线局域网技术标准争端)9.操纵国际机制(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194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核不扩散条约(NPT,1968)等。

)10.操控国际人权保护(联合国人权会议)11.散布中国威胁论和新殖民主义12.操纵民主和国际反腐败(全国民主基金会(NED)支持颜色革命,陈水扁贪腐弊案)(二)美国霸权战略工具的特点从美国霸权工具的具体内容看,有两条主线贯穿于美国霸权工具之中。

一条主线是自由主义的,寻求在民主国家之间保持稳定关系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支持下,建立世界政治秩序。

另一条主线是现实主义的,其要点是遏制、威慑和维持全球均势,以寻求大国(地区)之间在军事力量上的相互依赖和牵制。

四、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一)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的历史演变1.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1945-1953)☆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冷战”避免热战,“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史称“杜鲁门主义”(the Truman Doctrine)。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安全战略,其实质就是战后初期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标志着战时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开始,是“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核心。

2.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解放战略”☆1954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宣称,要在“我们选择的时间、地点,用我们选择的手段(即核力量)(对苏联进行战争)进行报复”,史称“大规模报复战略”。

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该战略开始实效。

☆艾森豪威尔主张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以军事干预和“和平演变”为主要手段,史称“解放战略”。

3.1961―1963―1969年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和“和平战略”☆1961年肯尼迪政府制定了“灵活反应战略”,以常规战争为“剑”,以核力量为“盾”,能够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同苏联和中国打两场大战,并能在在亚、非、拉地区打一场小规模战争(“两个半战争”)。

美国侵越战争的失败,“灵活反应战略”宣告破产。

☆“和平战略”:肯尼迪抛弃了“解放”战略中过时的东西,发展了其中“和平演变”的思想,提出了“和平战略”:既加强军事实力,又要利用经济和政治工具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解放国家进行控;“和平演变”的重点是东欧;“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和平演变战略发展到一个新的具体实施的阶段。

4.1969―1974―1977年尼克松和福特政府的“尼克松主义”☆1969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美国外交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史称“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

第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第二,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第三,利用中国制约苏联,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第四,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是美国全球战略由攻转守的标志,它的实施有助于美国体面地从越南战争撤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美国的衰落。

5.1977―198 1年卡特政府的“世界秩序战略”☆“世界秩序战略”:1977年,卡特政府提出“世界秩序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一是实行人权外交;二是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三是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关系;四是缓和东西方关系,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

6.1981―1981年里根政府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新遏制战略”)☆1981年里根政府提出“扩军抗苏,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的全球战略。

第一,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第二,对苏联实施强硬政策,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第三,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第四,适当加强美中关系,借重中国抗衡苏联。

7.1989―1993年老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1989年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其基本内容是: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与遏制战略相比,超越遏制战略目标更高。

一个是围堵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一个是要战胜共产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空间更广,主要是苏联、东欧外部和内外部的区别;手段更多,遏制战略主要是动用军事力量,超越遏制战略还有许多非军事的其他手段。

8.1993―2001年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1994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一个目标”和“三个支柱”。

“一个目标”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疆界,巩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三个支柱”是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

其主要内容是:其一,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

其二,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其三,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

,“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新形势下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明显抬头的集中体现。

9.2001―2009年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布什主义”)☆2002年,乔治·沃克·布什(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又称“布什主义”。

该战略认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地区性冲突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美国将对恐怖组织和敌对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

“先发制人战略”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终结。

10.2009―2017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外交政策和“重返亚太战略”☆“巧实力”外交政策:2009年奥巴马提出“巧实力”外交政策,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提供全球福利;第二,应输出希望而不是恐惧;第三,保持传统盟友,赢得新伙伴;第四,在国内外做到公正和高效,取信于世界。

☆“重返亚太战略”:2009年以来,美国把亚太地区作为新的战略重点,制定了重返亚太战略。

第一,在地缘政治上强调美国是太平洋国家。

第二,以南海为着力点,在中国周边频频蛊惑。

第三,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安全重心转向亚太。

第四,巩固传统盟友关系,扩展安全体系范围。

(二)战后美国霸权战略历史演变的特点1.二战后至今,美国霸权战略以苏东巨变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

苏东巨变前,美国以防御为主,苏东巨变后,美国以咄咄逼人的进攻为主。

在表现形式上,苏东巨变后,又以9·11 事件为标志分为两段,9·11事件之前,主要以人权为干涉世界事务的借口,9·11事件后,主要以反恐为借口,虽然形式上不同,但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2.美国的霸权战略在苏东巨变前主要针对苏联,苏东巨变后重点为中国。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通过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阿富汗等形成对中国的封锁链,以此来遏制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

美国之所以遏制中国,是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增强已成为制约美国的重要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