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无为实验小学邓立生
一、教材背景
【教材分析】
《神奇的水》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神奇的水》这一课,让学生通过研究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一课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发现——推测——证实,能较好地训练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些信息在学生的脑中是零碎的、模糊的,所以,在学习《观察水》和《神奇的水》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等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神奇的水,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神奇的水》是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他们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课充满兴趣,特别是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本课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所以本节课以实验、游戏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快乐学习。
二、设计思路
《神奇的水》一课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体验、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水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及奇妙现象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设计时,首先分析如何正确的解决和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的问题。不把“浮力”这一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着重学生们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通过乒乓球的浮起活动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发现水的神奇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发现水的神奇现象,自主描述现象。再通过观看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努力做到逐层引导,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延伸兴趣,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浮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浮力
难点:“托举”的物体质量与水位关系
五、教学准备:
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100、200克砝码一只、
细线一根、乒乓球一个。
六、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托举”的水。
演示实验一:水的浮力
拿一个烧杯装半杯水,把乒乓球按在水下。
提问:拿开木棒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实验现象(乒乓球被托举起来)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水有浮力(板书)
二:会“托举”的水实验:
实验步骤:(ppt展示)
1、在500毫升的烧杯里放入半杯水。
2、在250毫升小烧杯放入500毫升的烧杯里。观察小烧杯的状
态和大烧杯里的水位。
3、用细线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吊起,放入小烧杯底部的中央,
观察小烧杯的位置变化和大烧杯内水位的变化。放入砝码时注
意不要用手扔进去,最好用线吊住,轻轻放入小烧杯的中央。 4用细线将100克的砝码轻轻吊起,放入小烧杯底部的中央,观察小烧杯的位置变化和大烧杯内水位的变化。
5、用细线将200克的砝码轻轻吊起,放入小烧杯底部的中央,观
察小烧杯的位置变化和大烧杯内水位的变化。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提问。
学生回答为什么砝码轻轻放入小烧杯的中央。
提示学生观察什么,做好什么记录
教师讲解:观察大烧杯里的水位,并记录数据
会“托举”的水实验统计表((ppt展示))
教师提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ppt展示)
“托举”的物体质量越大,吃水越深,水位越高,也就
是排出的水越多。
思考: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与曹冲称象有什么共同处。
《曹冲称象》(ppt展示)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
七:进阶练习:
一、下列现象说明水有浮力( A )
A:曹冲称象 B: 水压机 C: 草叶上的露珠 D:毛巾吸水二:这个活动与“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都是利用了水的浮力的原理
三:列举水有浮力
答:船浮在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