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对人体危害
酒类制品加工厂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酒类制品加工厂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1. 清洁用化学品:来自食品加工车间区域,如洗涤剂、空气清新剂和机械润滑剂等。
2. 化学农药的残留:来自酒类制品原料生产和保存区域,如杀虫剂、除草剂、除虫剂、灭鼠剂和食品保鲜剂等。
3. 有毒金属元素:来自环境污染(水、土壤、大气)和加工设备、贮藏用器具和容器。
4. 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来自于农产品和食品防腐剂。
硝酸盐含量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农产品生产中长期大量使用化肥的结果。
硝酸盐被人体吸收后,经过代谢可以产生亚硝酸盐,进而再转化成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产生危害。
通常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当作食品防腐剂加入到一些食品中,但必须确保其含量不能超过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5. 塑料及包装材料的成分溶出塑料和塑料添加剂由于可以进入食品而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进入的情况取决于塑料的成分以及酒类制品的类型。
因此,人们对食品包装材料也有了新的要求,呼唤安全与环保型。
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和包装目前已受到法规的管制,并对一些食品提出了溶出限量。
6. 化学添加剂:化学添加剂在许多国家都受到法律的管制,对其种类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
添加剂可能是有益的,但在添加剂使用过程中,不认真分析或不必要地加入,都会给食品留下潜在的危害。
应尽量使用无毒的防腐剂,避免使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化学添加剂的使用受到了许多限制,天然添加剂在生产安全食品中使用比较多,但应该记住,天然添加剂的使用量不能超过其在原来食物中的含量。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化学品物质对人体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五项有害元素标准
五项有害元素标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五项有害元素的标准含量,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以下是五项有害元素的标准内容:1.重金属含量重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在许多行业的产品中都被严格限制,如电子产品、玩具、涂料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应采取措施将它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企业应严格控制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含量,确保最终产品的重金属含量符合标准要求。
2.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许多产品中都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
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
因此,企业应当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并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中不含或仅含有微量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3.有害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可能会对人类和动物造成感染和疾病,因此在其控制上需要制定相关标准。
在食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应采取措施对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消毒和灭菌,确保最终产品不含有害微生物。
同时,相关检测机构应对产品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卫生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4.有害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在某些产品中,如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可能会含有放射性物质,因此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企业采取措施降低产品的放射性水平,并按照规定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产品的放射性水平符合标准要求。
5.有害环境污染物许多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的环境污染物,如废气、废水等。
这些污染物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废水、废气进行处理和净化,确保排放的环境污染物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影响。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及代码随着现代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也越来越重视。
根据生产安全生产法规定,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1. 物理危险因素物理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人体产生物理性危害的因素,如射线、噪声、震动等。
物理危险因素的危害通常是直接可见的,如暴露在较高噪声环境中的人员,容易出现听力丧失。
常见物理危险因素的代码:代码危险因素PHA 爆炸、淹没PHB 射线、辐射PHC 热、冷PHD 气味、异味PHE 噪声、声振2. 化学危险因素化学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的化学物质可能对健康产生的危害,如有害气体、腐蚀剂等。
化学危险因素的危害可能是暴发性的,如接触到强酸、强碱等;也可能是慢性的,如接触一些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后可能会导致癌症。
常见化学危险因素的代码:代码危险因素CHA 有毒气体、蒸气CHB 腐蚀性液体CHC 易燃、自燃、爆炸性物质CHD 有毒、有害物质CHE 污染性物质3. 生物危险因素生物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的生物体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如病原体、微生物等。
生物危险因素的危害可能是慢性的,如接触到某些病原体,长期暴露后可能会导致某种疾病;也可能是暴发性的,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常见生物危险因素的代码:代码危险因素BIA 病原体BIB 昆虫、蛇蝎等有毒动物BIC 鱼虫等水生生物BID 垃圾带来的危害BIE 其他生物因素4. 机械危险因素机械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机械性伤害的因素,如旋转机械、锯、压力机等。
机械危险因素的危害通常是直接可见的,如工人的手指死角处被机械夹伤。
常见机械危险因素的代码:代码危险因素MEA 机器传动部分MEB 物体掉落、倒塌MEC 机器旋转部件MED 散热风扇、切割机等MEE 网带输送机、皮带传送机等5. 电气危险因素电气危险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人体造成电击伤害的因素,如高压设备、带电设备等。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第一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一、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位该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①粉尘: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煤尘、岩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其次为辅助生产过程中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和其它粉尘;②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手传振动、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温和热辐射;③化学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锰及其化合物、臭氧、二氧化氯、盐酸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场所有:①粉尘:煤尘危害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及辅助生产系统;含10%~50%游离SiO2的岩尘可能存在于矿井的井下岩巷掘进过程、矸石运输过程和锅炉房燃煤及出渣过程;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存在机修车间;木粉尘存在于坑木加工房。
②物理因素:噪声危害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和辅助运输系统,以及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的通风机、机修设备和坑木加工;手传振动主要存在于井下掘进支护作业;工频电场主要存在于变电所(站);紫外辐射存在于机修车间电焊作业;高温、热辐射存在于锅炉房。
③化学物质:井下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氮氧化合物;锅炉房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水处理站存在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
臭氧、锰及其化合物存在于机修车间及电焊作业。
详述如下:1.掘进生产本矿投产时掘进工作面位于1、2号煤层, 1号煤层平均厚度0.84m,2号煤层平均厚度2.11m,掘进工作面掘进机割煤,打锚杆眼、工作面装岩(煤)及运输会产生大量的岩尘、煤尘及噪声;钻眼作业产生局部振动及噪声,局部通风机运转时产生噪声。
掘进作业同时伴有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
主要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影响分析
主要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影响分析在任何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这些因素如果不得到适当的辨识和分析,可能会对生产和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主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辨识和分析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
1.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温度、辐射等。
噪声和振动可能会对听力和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热伤害或冻伤,辐射可能会对人体细胞产生破坏。
2.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易燃物质等。
有毒物质可能会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肝脏等器官产生损害,腐蚀性物质可能会对皮肤、眼睛等产生伤害,易燃物质可能会引发火灾或爆炸。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会引发传染病的传播,对员工的健康产生威胁。
4.机械因素:包括机械设备的运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切割、夹住、震动、撞击等。
这些机械因素可能会对员工的安全产生威胁。
5.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工作强度、长时间工作等。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的例子,实际工作环境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因素。
1.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调查,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2.评估危险:对辨识出的危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员工和生产过程产生的影响。
3.分析影响:对危险因素的可能影响进行分析,比如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产生的影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等。
4.采取控制措施:根据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危险。
比如对有毒物质进行合理的储存和处理,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制定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等。
总之,对主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影响分析,是确保工人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和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障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九年级化学)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1.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在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是必须重视和管理的重点问题。
对于不同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根据其特点和危害程度,采用分类和代码来进行管理和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与代码介绍。
一、物理因素1. 机械因素机械因素主要包括机器设备运转时可能产生的摩擦、撞击和挤压等危险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保障操作人员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根据危害程度不同,对于机械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代码进行分类,如M1表示一般机械危险,M2表示较大机械危险,M3表示重大机械危险。
2. 噪音噪音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物理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会对人体产生损害。
因此,对于噪音这一危险因素,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根据噪音的强度和频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如N1表示一般噪音,N2表示中等噪音,N3表示高强度噪音。
二、化学因素1. 有毒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有毒物质可能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危害。
因此,对于有毒物质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根据不同有毒物质的毒性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代码进行分类,如C1表示一般有毒物质,C2表示中等有毒物质,C3表示剧毒物质。
2. 腐蚀物质腐蚀物质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化学危险因素之一,接触腐蚀物质可能会对人体的皮肤和黏膜产生灼伤。
因此,在处理和储存腐蚀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腐蚀物质的腐蚀性和危害程度,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如H1表示一般腐蚀物质,H2表示中等腐蚀物质,H3表示强腐蚀物质。
三、生物因素1. 病原体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病原体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对于病原体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必须得到重视。
根据不同病原体的传染性和危害程度,可以采用不同的代码进行分类,如B1表示一般病原体,B2表示中等传染病原体,B3表示高危传染病原体。
2. 粉尘粉尘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生物危害因素之一,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可能对呼吸系统产生损害。
工业毒物毒性的分级标准
工业毒物毒性的分级标准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其毒性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为了对工业毒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需要对其毒性进行分级标准。
毒性的分级标准是根据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定,以便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来说,工业毒物的毒性分级标准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个方面。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通常以LD50(半数致死量)来表示。
LD50越小,毒性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严重。
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在长期接触下对人体产生的危害,通常以NOAEL(无观察到不适效应水平)和LOAEL(最低观察到不适效应水平)来评价。
NOAEL和LOAEL越小,毒性越大,对人体的慢性危害越严重。
根据毒物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工业毒物可以分为四个等级,A级、B级、C级和D级。
A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非常强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极大。
这类毒物通常具有极低的LD50和NOAEL/LOAEL值,甚至在极小的剂量下就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例如,氰化物、砒霜等。
B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较强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大。
这类毒物具有较低的LD50和NOAEL/LOAEL值,需要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某些有机溶剂、重金属化合物等。
C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一般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这类毒物具有中等的LD50和NOAEL/LOAEL值,需要一定的管理和控制。
例如,某些农药、染料等。
D级毒物是指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较弱的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这类毒物具有较高的LD50和NOAEL/LOAEL值,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
例如,某些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等。
在实际工业生产和使用中,对工业毒物的分级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对于不同等级的工业毒物,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化学元素知识:有毒元素-化学元素中含有毒性的元素
化学元素知识:有毒元素-化学元素中含有毒性的元素化学元素是构成自然界和人工合成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众多的化学元素中,有一些元素是具有毒性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危害。
这些有毒元素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医学应用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有毒元素的种类、特性、来源、危害和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一、有毒元素的种类有毒元素主要包括铅、汞、镉、锑、砷、硒、铊等元素。
这些元素中,铅、汞、镉属于重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毒性;锑、砷、硒、铊虽然毒性相对较弱,但也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二、有毒元素的特性1、重金属元素的特性重金属元素具有高密度、高熔点和高融合度等特点,能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
重金属元素经由空气、水和土壤等途径进入环境,经食物链进入人体,长期积累可引起慢性中毒。
例如,铅中毒能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汞中毒能引起肝脏和免疫系统疾病,镉中毒则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
2、其他有毒元素的特性锑、砷、硒、铊等有毒元素的特性不同于重金属元素。
锑中毒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皮肤起疹等症状;砷中毒可以导致癌症、心血管病、皮肤病等;硒中毒可能导致神经紊乱、腹泻、脱发等;铊中毒的症状包括胃痛、呕吐、失眠、肌肉抽搐等。
三、有毒元素的来源有毒元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有毒元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废气、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元素,直接排放和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有毒元素,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也可能对农作物造成污染,从而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
3、医学应用医学应用中某些药物和医疗器械中也含有有毒元素,如铅的使用、含汞的药物和医疗器械等。
4、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妆品、洗涤剂等产品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有毒元素。
四、有毒元素的危害有毒元素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毒元素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中毒后出现头痛、晕眩、恶心、呕吐、腹泻、失眠、肌肉抽搐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受损、癌症等疾病。
化学农药制造业职业危害防护范文(二篇)
化学农药制造业职业危害防护范文化学农药制造业是一种高危险性行业,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容易导致职业病和工伤事故。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加强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建立完善的职业危害防护管理体系。
本文将从化学农药制造的工作环境、作业过程及常见危害因素入手,详细介绍相关的防护技术和措施,以期为化学农药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工作环境及常见危害因素1.工作环境:化学农药制造厂通常由生产车间、仓库、实验室、办公楼等组成。
生产车间是主要的危险源,其中包括原料储存区、反应釜、分离塔、滤液区等。
这些区域常年散发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的吸入和接触。
2.常见危害因素:①有毒气体:化学农药制造过程中,会产生硫化氢、氨气、氯气、苯、酚等有毒气体,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肝脏等有较强的刺激和损害作用。
②有害粉尘:化学农药制造中,常用的原料和中间体如三氯甲烷、甲醇、氯化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等会产生有害粉尘,粉尘的吸入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皮肤等造成危害。
③有毒液体:化学农药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液体如有机溶剂、燃料、酸碱等,不当操作易导致泄漏、溅入眼睛或皮肤,对身体造成伤害。
④高温、高压:化学农药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高温、高压的反应,一旦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会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
二、防护技术和措施1.工作环境改造:①建立闭路通风系统,降低有毒气体和粉尘浓度。
生产车间内应设立排风口和送风口,通过机械设备对空气进行过滤和净化。
②对生产设备进行封闭和密闭处理,减少有毒气体和粉尘的扩散。
③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确保非作业人员的安全。
2.个人防护装备:①呼吸面具:根据化学农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的种类和浓度,选用合适型号的防毒面具。
采用全面罩式防毒面具可以保护面部和呼吸系统,防止有毒气体吸入。
②防护服:选择耐酸碱、耐有机溶剂、阻燃、抗静电等性能优良的防护服,有效隔离有毒液体的接触。
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种类
化工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种类因为在化工生产中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中间体与产品都是有毒物质,加之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辅助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等,也均可能是有毒物质,因此作业人员在化工生产中大多会接触到毒物;同时许多作业都会接触到粉尘;噪声对工人的影响也很大。
化学工业中的几种主要化工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如下:(1)有毒气体酸、碱工业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例如:纯碱工业生产中可产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氨等有毒有害气体;化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氨、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氟化氢、磷化氢等;染料、涂料、有机合成溶剂助剂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及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合物。
例如,染料生产的原料(苯等)多从煤焦油提炼,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苯、硫化氢、氮氧化等;化学农药生产过程中在原料、中间体及成品中存在的各种化学毒物及其这些毒物例如在其生产过程中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主要毒物有三氯化磷、三氯乙醛、氯、氮氧化物、三磷化氢、氯化氢、光气、硫化氢等。
某县13家工厂的化学物品种类繁杂,通过检测对其中的混苯、硫化氢、氨气、氯气、甲醛及氯乙烯进行了卫生监测,共计检测76点次,合格17点次,合格率仅为22.4%。
这说明我国很多化工厂对有毒气体的处理不到位。
(2)粉尘在化工生产中,许多作业都会接触到粉尘,例如:化工机械制造的选型,电焊、研磨,树脂、染料的干燥、包装与储运等;以及上述讲座中提到的化学矿山生产中的凿岩、爆破、运输、选矿等作业;橡胶加工中炭黑、滑石粉的使用,以及其他操作如粉碎、拌和等生产中,都会有粉尘飞散到空气中。
粉尘包括很多种,有无机粉尘、有机粉尘、还有混合粉尘。
而它对人体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
(3)噪声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机械摩擦等产生的噪声叫工业噪声。
它一般分为空气动力噪声、机械噪声、电磁噪声三类。
在化工系统中,橡胶工业的密炼机、炼胶机,染料工业的冷冻机,化肥工业的造气炉,农药生产中的灌装机等等都能产生噪声。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化学实验中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
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难性事故。
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芗帘健⒓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
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
食安管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研究李彩侠(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 要:食品加工过程中,食品组分经过物理、化学、生物变化后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重点论述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的具体危害,并明确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以N-亚硝基化合物、丙烯酰胺、多环芳烃化合物和杂环胺等为主,而这些有害物质对人类危害主要包括神经毒性、致基因突变、致癌作用以及致畸作用。
关键词:食品加工;有毒有害物质;具体危害Study on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Produced in Food Processing and Their Harm to Human BodyLI Caixia(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158100, China)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ood processing, food components will produce som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after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nges,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their specific harm to human body, and makes it clear that the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produced in the process of food processing are mainly N-nitroso compounds, acrylamide,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heterocyclic amines, etc., and the harm of these harmful substances to human beings mainly includes neurotoxicity, genetic mutation, carcinogenesis and teratogenic effects.Keywords: food processing;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specific hazards食品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预防
概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这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特别是化工,石油化工的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潜在的危险因素随之增加,尤其是化工生产由于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特点,危险性较之其他行业要大,发生事故的后果也往往比较严重。
本文从火灾,爆炸,静电,电磁辐射,职业中毒等方面论述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一火灾爆炸及其预防措施(一)火灾1 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固体)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并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2)有助燃物质存在(3)有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
3 燃烧的过程:可燃物的燃烧都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随着可燃物的状态不同而不同。
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便能迅速燃烧;液体则必须有一个蒸发过程,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的燃烧与其组成有关,如果是化合物或复杂物质,受热时先分解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物质燃烧或液态物质蒸发再燃烧;如果是单体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首先熔化,然后蒸发再燃烧。
4 燃烧的类型(1)闪燃:各种可燃液体的表面空间由于温度的影响,都有一定的蒸气存在,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
从消防角度来看,闪燃往往是要起火的先兆。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起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可燃物质被加热或由于缓慢氧化分解等自行发热至一定温度时,即使不遇到明火也能自行燃烧。
在化工生产中,可燃物接触到高温表面,加热,烘烤,冲击,摩擦或自行氧化分解,聚合物发酵等都会导致自然。
(3)着火:足够的可燃物质在有足够的助燃物质存在下,遇到明火而引起持续的燃烧。
(二)爆炸1爆炸:爆炸是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对外做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爆炸的特点:(1)爆炸过程进行的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钢铁企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及分布
钢铁企业常见职业病危害及分布钢铁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行业,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危险因素,导致工人容易发生职业病。
本文将分析钢铁企业常见职业病的危害及其分布情况。
一、职业病种类及其危害1.噪声职业病钢铁企业机械设备的运转、冲压、切割、焊接等作业,都会产生噪声,这是钢铁企业中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长期受到噪声的侵害会导致人们产生严重的听力损伤,引起头晕、眩晕、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 硅肺职业病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石棉、二氧化硅等物质会随着炉渣和废气的产生,进入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
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物质的环境下,会引起硅肺等疾病,严重损伤工人的肺部健康。
3. 重金属中毒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炼钢、炉渣、废气中含有铅、汞、镉等重金属,工人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中毒,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包括各种神经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症。
4. 对光度视觉损害炉火、电焊等较高温度的光亮,对工人的眼睛造成强烈刺激,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视力下降、色觉障碍、夜盲症等许多问题。
二、职业病分布情况钢铁企业的职业病分布情况,主要是因为工作场所、操作环境、作业方式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1. 生产车间生产车间是钢铁企业中最危险的场所之一,其中机组操作声音高峰令声援者容易发生噪声职业病,氧炉、电炉、转炉等设备的使用容易引起硅肺职业病、铅中毒等重金属中毒症状。
2. 环保设施为了保护环境,钢铁企业必须对废气、化学物质等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然而工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时会产生噪声,同时工人在接触废弃物、处理化学物质时,可能会受到环保设施产生的危害。
3. 劳动者本身在不同类型的工作岗位上,工人容易暴露在噪声、有毒气体、高温、高压等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同时劳动者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也与职业病有密切关系,以烟酒等为代表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因素。
三、钢铁企业常见职业病的防治方法为了保护工人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需要钢铁企业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降噪措施:通过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噪声的产生,或者为工人提供防噪音的保护设施,如头戴式耳塞等。
制药企业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及安全防护
制药企业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及安全防护作为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离心甩干工序的开展是为了甩干物料中所含的液态化学品、水分,以为接下来的步骤配备材料。
结合相关资料可得知,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离心甩干工序相关的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苯、乙酸、甲醇、盐酸、醋酸乙酯等。
伴随原料药的差异,甩干物料中对应含有的有毒化学物质也不同。
原料药生产期间,工作人员会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的情形包括:设备管道密闭不良好、生锈腐蚀出现渗漏情况,各道工序中设备及管道中遗留有有毒化学物质等。
倘若通风排毒系统缺乏科学规范的设计,诸如出现排风管道太长、管道阻力太大、排风口太多、排风罩太小等情况,又或者排毒系统排毒未有良好的排毒效果,便可能使原料药生产环境中毒害物质含量显著提升,乃至高于国家卫生标准,工作人员上时间在此种环境下开展工作极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病危害风险隐患。
此外,离心甩干工序相关的离心机、空压机等设备发出的噪声也会对工作人员构成一定的危害。
1.2有机溶剂使用的职业病危害原料药生产期间可能牵涉的有机溶剂大多来自于三方面,分别为反应副产物、合成原料或者反应溶剂以及经合成原料或者溶剂引入。
原料药生产期间诸多反应均涉及不同种类有机溶剂的参与,包括卤化、氧化、加成、水解、酰化、缩酮、环合等等,各式各样合成药反应种类对应运用的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使用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同样属于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
有机溶剂对人体呼吸道粘膜、眼结膜以及皮肤等会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使得形成咳嗽、流泪、接触性皮炎等症状。
有机溶剂严重威胁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可对各不同人体脏器、生命系统构成非常规损害,还可能存在致癌或者潜在致癌副作用,致使接触工作人员认知、心理发生转变、提前衰老,引发视力障碍、神经衰弱综合症、中毒性脑病、肝癌等病症。
2.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的职业病的防护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由于其生产工艺较为特殊,工艺流程繁多,生产周期较长,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各工序为非连续生产,反应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人员操作方式多以现场直接操作为主,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各式各样,使得急慢性职业中毒频繁引发。
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
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毒物, 毒性, 工业, 分类一、工业毒物及其分类1、工业毒物与职业中毒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
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化学工业中,毒性物质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有的作为原料,如制造硫酸二甲酯的甲醇和硫酸;有的作为中间体或副产物,如苯制造苯胺的中间产物以及苯生产二硝基苯的副产物硝基苯;有的作为成品,如化肥厂的产品氨、农药厂的产品有机磷;有的作为催化剂,如生产氯乙烯的催化剂氯化汞;有的作为溶剂,如生产胶鞋用的溶剂汽油;有的作为夹杂物,如电石中的砷和磷以及乙炔中的砷化氢和磷化氢;还有,如氯碱厂水银电解法的阴极用汞,以及氩弧焊作业中产生的臭氧和氮氧化物等,多数都是毒性物质。
另外,塑料工业、橡胶工业中所用的增塑剂、防老剂、润滑剂、稳定剂、填料等,以及化学工业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排放物均属于工业毒性物质。
对于毒物的来源作全面调查,明确主要毒物,有利于解决毒性物质的污染和确定防毒措施,也有利于职业中毒的诊断。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是有条件的。
它涉及毒性物质的数量、存在形态以及作用条件。
例如氯化钠作为普通食用盐,被认为无毒,但是如果溅到鼻黏膜上就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隔穿孔。
如果一次服用200~250g,就会使人致死。
这就是说,一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以成为毒物。
由于生产工艺的需要以及所进行的加工过程,例如加热、加压、破碎、粉碎、筛分、溶解等操作,使工业毒物常呈气体、蒸气、烟雾、烟尘、粉尘等形式存在。
毒物存在的形式直接关系到接触时中毒的危险性,影响到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和病因。
2、工业毒物的分类在一般条件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固体、液体或气体)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对人体危害1.粉尘类粉尘产生于井下采掘、运输、破碎等工艺环节,粉尘一般粒径为1mm以下的细微颗粒,呼吸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矿井生产过程中尘源较广泛,对工人健康和安全生产危害很大。
井下粉尘还会污染作业环境,使作业人员视线不清、感觉不适等,从而引发工伤事故和降低劳动效率。
⑴岩尘和矽尘岩尘主要存在于井下采掘、机械凿岩、喷浆和打眼、爆破、运矸及地面运输等作业环节;矽尘主要存在于锅炉房燃煤和出渣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岩尘和矽尘可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即矽肺病。
患者症状为胸闷、气短、咳嗽,X线胸片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小阴影、大阴影,胸膜粘连增厚、肺气肿、肺门改变等。
接触的浓度越高、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发展速度越快,危害性越大。
⑵煤尘矿井生产煤尘主要存在于煤巷打眼、煤巷加固、采煤机割煤、工作面放顶煤、原煤转载及运输、掘进机割煤、巷道支护、锅炉上煤等作业环节。
煤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煤工尘肺。
煤工尘肺是由于在煤炭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煤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对煤矿工人身体健康危害主要的职业病。
⑶水泥尘矿井生产水泥尘主要存在于混凝土砌碹、锚喷、拌料、巷道加固等作业环节。
水泥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水泥尘肺。
水泥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水泥粉尘而引起的一种尘肺病,若长期从事喷浆、拌料等工作,防护不当,有可能导致水泥尘肺。
⑷电焊烟尘电焊烟尘主要存在于矿井机械设备维修电焊过程中。
电焊烟尘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电焊工尘肺。
⑸砂轮磨尘砂轮磨尘主要存在于矿井机修车间砂轮打磨过程中。
接触者主要为机修砂轮工。
长期吸入砂轮磨尘会引起的以肺部病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尘肺,其主要病变是引起肺部弥漫性或弥漫性纤维性变化,严重者可引起肺硬化,影响肺脏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患病者常有晨咳,甚至咳嗽不止,止咳药难以平复。
病情加重多因并发感染,此时体温升高,伴有咳粘性脓痰、气急、胸痛等;并发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⑹木粉尘木粉尘主要存在于矿井坑木加工过程中。
粉尘中含有木焦油,长期吸入会患有慢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甚至致癌,接触皮肤也可能引起过敏性皮炎。
⑺石灰石粉尘长期吸入石灰石粉尘会引起以肺部为主的一种慢性疾病尘肺,其主要病变是引起肺部弥漫性纤维化病变。
严重者引起肺硬化,并影响肺部的呼吸和循环功能。
⑻其它粉尘粘土中富含大量铝硅酸盐,长期吸入可引起慢性肺组织纤维增生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咳嗽、咳痰等,无阳性体征,且很少有其他全并症。
2.化学物质类气体分为有毒有害气体和窒息性气体。
有毒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
窒息性气体有瓦斯(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
⑴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工作面打眼、采煤机和掘进机割煤、工作面支护、地面锅炉房锅炉运行、胶轮车尾气、井下发生瓦斯或煤尘爆炸、放炮、火灾、煤层自燃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采空区积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在通风不良的独头巷道和上山掘进头极易发生一氧化碳气体积聚。
一氧化碳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的危害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即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后引起的急性脑缺氧疾病。
一氧化碳进入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50~300倍,而结合后的离解能力比氧低360倍,因此严重阻碍了人体血红蛋白对氧的吸收作用,致使人体缺氧,引起窒息和死亡。
⑵二氧化碳煤矿井下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煤层逸出、坑木腐烂、人员呼吸及爆破、无轨胶轮车尾气等。
二氧化碳中毒,低浓度时呼吸中枢兴奋,如浓度达到3%时,呼吸加深;高浓度时抑制呼吸中枢,如浓度达到8%时,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加。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氧化碳,主要是对呼吸中枢的毒性作用,可致死亡。
⑶二氧化硫煤矿井下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煤层逸出(或突出)、坑木腐烂、人员呼吸、爆破等。
二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
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3%时,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听力减退,对体力劳动耐受力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达5%,吸入30min时,呼吸中枢受刺激,轻微用力后感到头痛和呼吸困难;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占7%-10%时,数分钟即可使人意识丧失;更高浓度时则可导致窒息死亡。
⑷硫化氢硫化氢主要存在于井下有机物腐烂、硫化矿物水解,井下积水的老塘和采空区,地面污水处理站污水池。
硫化氢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的危害性:硫化氢有强烈的毒性,臭鸡蛋气味,可燃烧,有爆炸性。
少量的硫化氢可导致眼及呼吸道刺激,引起不适,硫化氢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大量硫化氢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
硫化氢为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主要表现为眼刺痛、咽部灼热感、咳嗽等刺激症状,严重可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引起呼吸麻痹而死亡。
接触浓度较高时,人在数秒到数分钟即发生昏迷乃至死亡。
⑸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主要存在于巷道爆破作业环节,无轨胶轮车尾气。
井下放炮过程中会产生NO和NO2,是氮氧化物主要来源。
二氧化氮可能引起的职业病有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
氮氧化物的危害性:NO作用于神经中枢可引起瘫痪现象和惊厥。
NO极易氧化成NO2,毒性为NO的4-5倍。
氮氧化物吸入后与粘膜水分结合形成硝酸、亚硝酸,对人体组织能产生强烈的刺激性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化学性肺炎和支气管炎。
氮氧化物中毒主要为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氮氧化物气体,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对肺组织产生强烈过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支气管和肺水肿,重度中毒者可发生窒息死亡。
⑹瓦斯、氮气等窒息性气体矿井瓦斯是指从煤、岩内涌出的以甲烷(CH4)为主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成。
矿井瓦斯主要存在于井下采掘过程中煤(岩)逸出。
氮气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和生物的腐烂,煤岩层中也有氨气涌出。
此外,煤矿井下瓦斯甲烷、氮气等单纯窒息性气体其本身无毒,由于其过量存在,会使空气中氧浓度相对降低,造成机体缺氧,氧含量低于17%时,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过速,低于12%时导致昏迷,低于6%可发生心跳停止和死亡;另外,本矿虽为瓦斯矿井,但在通风不良或不通风的巷道内,当瓦斯中CH4的浓度≥5%时,则有可能引发燃烧和爆炸。
⑺锰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在机修车间电焊时产生。
过量吸入锰烟及锰尘可引起中毒。
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健反射亢进,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
⑻臭氧臭氧主要来源于机修车间的电焊和井下水处理间。
低浓度时具有特殊的草腥味,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高浓度臭氧具有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⑼盐酸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盐酸烟雾,可迅速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鼻咽部烧灼感及红肿,甚至发生喉头痉挛、喉头水肿,严重者则引起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
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皮肤干裂、牙龈糜烂、牙酸蚀症。
暴露部位的皮肤受盐酸烟雾的刺激可发生皮炎、局部潮红、痛痒。
眼和皮肤直接接触处可发生灼伤。
⑽二氧化氯二氧化氯主要存在于水处理车间。
二氧化氯与氯气相似的刺激性气味,具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能致死,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高浓度的本品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
皮肤接触或摄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可能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
3.物理因素1)高温该矿属地温正常区,井下高温现象一般不存在。
矿区所处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极端最高气温39.9℃, 年极端最低气温-35℃,夏季可能出现高温天气。
该项目中存在生产性热源,主要为锅炉房司炉工,工人在巡检,特别是夏季巡检作业过程中容易发生中暑。
高温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中暑。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改变。
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若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致使机体散热机制障碍,或当周围环境超过人体表面温度(34℃)时,即有发生中暑的可能。
2)全身振动及手传振动⑴全身振动全身振动主要存在于井下生产系统中的综掘及支护作业环节,包括掘进机的运行以及锚杆打眼等工序。
全身振动能引起前庭功能兴奋性异常,而引起协调障碍,眼球颤动等;还可能引起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等一系列改变,并能产生不良的心理效应,如疲劳、劳动能力减退等。
全身振动常引起足部周围神经和血管的改变,脚痛、感觉轻度减退或过敏,小腿及脚部肌肉有触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趾甲床毛细血管痉挛倾向,脚部皮温降低等。
⑵手传振动手传振动产生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凿岩、岩巷装载等作业环节。
手传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首先引起末梢神经改变,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态出现,呈现“手套”型感觉障碍。
手麻、手痛、手胀、手僵、手多汗、手无力等往往是较早出现的症状,同时还可出现肢体末端感觉减退,甚至痛觉消失。
手传振动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指甲松脆、营养障碍以及手汗、手颤等,进而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
②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可引起外周循环及其调节机能障碍,早期可出现手部特别是手指皮肤温度降低,冷水负荷试验或振动负荷试验以后,皮温降低的程度更明显,皮肤温恢复速度较慢,恢复时间延长。
晚期还可引起末稍血管的器质性变化,导致局部振动病,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③对骨-关节系统的影响:手传振动可导致骨和关节发生改变,骨骼病变多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
X线检查可见骨质增生、骨皮质增厚,爪粗隆肥厚,骨质疏松,空泡形成,囊样变,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的影像。
⑶噪声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和场所主要有:空压机和空压机房;通风机和通风机房;局部通风机、采掘作业煤电钻;水泵和水泵房;绞车和绞车房;破碎设备和破碎作业场所;凿岩设备和凿岩工作面;运输设备和设备通过的巷道;装岩机和装岩作业场所等。
瞬时噪声多产生于放炮、撞击等。
噪声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为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是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接触高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听觉损伤。
早期会出现听力下降,继续长期接触,听力损失不能完全恢复,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退行性病变,即职业性噪声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