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一、教学目标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设计意图: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

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

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

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

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

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

年轻时曾做过小吏。

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为政以德》课件—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孔子对季氏“聚敛”,极为 痛恶,何也?
一则“季氏富于周公”与礼有违; 二则聚敛必剥削百姓,极不人道。
反对过分盘剥百姓,反对横征暴敛。
【1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 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评析】
本章内容是举贤(去恶)。孔子对冉求的批评。
•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 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 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 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 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 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 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 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 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 冉求。
思考: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 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 盾?(P5课后练习一)
没有矛盾,反应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 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 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 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去食一 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则国不立
从古到今,食粮、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为政以德》教案、教学设计
3.阅读感悟:指导学生阅读《论语》原文,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为政以德”的理念,提高道德修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念;
2.培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
4.课外阅读:推荐一本关于孔子或《论语》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不少于500字。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将“为政以德”的理念运用到家庭生活中,为家庭成员做一件有益的事情,并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实例以及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论语》中“为政以德”的内涵。同时,针对学生在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尊重个体差异,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觉悟。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课堂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知识。
4.反馈与评价: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论语·为政以德》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心得体会: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反思孔子的政治道德思想,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孔子在文章中提出的为政以德的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3. 案例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4.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课后作业批改: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2. 课堂讨论总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讨论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为政以德》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材料1. 学生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网络资源。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节课:课文朗读与理解,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

2. 第二节课:案例讨论,分享现实生活中为政以德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3. 第三节课:课堂总结,学生写一篇关于《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为政以德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为政以德》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一) 德的本义探究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

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

“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

“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

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

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

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二课 克己复礼⊙第三课 待贾而沽⊙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一课为政以德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固执的思想家。

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

”没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课标要求] 1.背诵2.1、2.3、13.6章和16.1章中“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 耻;节用而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 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的为政者的基本素 质是什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为政以德》中的比喻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

(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为政以德》。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法: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和《为政以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为政以德》,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完整性、结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准确性。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为政以德》。

(2)理解《为政以德》的文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了解孔子为政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

(2)对孔子为政思想的深度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论语》及《为政以德》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析关键字词和句式。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为政思想,分享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分组讨论,第2课时用于布置和讲解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为政以德》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教科书。

2. 参考书目:相关研究孔子思想的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孔子为政思想的理解。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为政以德”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回顾已学的关于“德”的相关知识。

(2)提问:“德”在现实生活中有何重要性?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为政以德”的理解。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寓言,解释其寓意。

五、课后反思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对于“为政以德”的理解和应用。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可相互评价,了解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2个语文版

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2个语文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2个第一课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3.背诵重点语段。

【学习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2.1 、2.3 、13.6 章和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发展要求5.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6.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说明【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季氏篇》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篇文章所讲的教材为《为政以德》(语文版高二选修)。

这本教材是以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为主要内容,精选中国古代文化中众多名篇背后所阐释的为人处世之道,通过文字、注释、翻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能够通过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

本教案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核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并能够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倡导的为政以德的法门,了解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现实纷扰,进而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案设计1.任务型阅读首先,老师要分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存在问题,在阅读的教学中附上个别化的问题解答,并让学生做任务型阅读,即以《为政以德》中的一篇文章为例,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问答形式的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问题解答。

如:《三人行》(1)本篇文章主旨是什么?(2)“有意者进,请坐。

”中的“意者”指的是什么?(3)文章中的独孤口谈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带着问题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和要求,达到知道和理解文本的目的。

2.课堂破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老师选择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破题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以德而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是老师事前为学生准备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治天下”的思想,探究为政以德的具体实现路径。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在确保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地分析指导,引导学生避免与现实脱节。

3.教材外的拓展借此机会,老师还可以参考其他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和佳作来拓展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给学生心灵上的一些启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为政以德》教案(语文版高三选修)

《为政以德》教案(语文版高三选修)

教学目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一、孔子简介: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一、教材内容归纳教材共选了十二章有关孔子德政思想的语录,其中一章没有提到孔子,只提到孔子弟子有若。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并指出其中的好处是你即使不动,大家也都会紧密团结在以你为中心的周围。

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观点很鲜明。

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

在孔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

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

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降低税收以足民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正身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姓第十一章,孔子主张统治者要庄、孝、慈,要举善、教不能,这样百姓就能敬、忠且劝第十二章,通过称赞南宫适,表明孔子主张统治者不应靠杀伐而应靠以身作则来统治二、问题探讨前两节课,我们对孔子的德政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

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高二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获奖教案之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典故,如孔子弟子的言行和故事。

3.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意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课《论语·学而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懂《学而篇》,记住其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根据《学而篇》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与重要性;4.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耻下问,不畏困苦”是做人的一种态度和品德。

第二课《论语·为政篇》1.引导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和内涵;2.分析孔子对政治道德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探究“上行下效”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者应该如何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4.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课《论语·中庸篇》1.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基本含义和原则;2.带领学生读懂《中庸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探究其中涉及的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抓住“中庸”的精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4.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庸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实际落实到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又注重团体合作和集体提高。

教学评价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公民意识;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4.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1.1《为政以德论》论语名师导航学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1.1《为政以德论》论语名师导航学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1.1 为政以德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他要求以德治国。

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只要实行德政,就能受到人民拥戴。

为此,孔子反对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和严刑杀戮:“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认为,“德”不仅可以调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内部的关系,甚而至于可以用来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基础梳理一、重要字词1.字音字形颛.臾(zhuān)社稷.(jì)虎兕.出于柙.(sì)(xiá)龟玉毁于椟.中(dú)聚敛.(liǎn)偃.(yǎn)2.通假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道.之以政(通“导”,训导)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语气词)3.重要词语齐.之以刑(整治,整顿)有耻且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子适.卫,冉有仆.(适:往,到。

仆:驾驭车马,赶车)子曰:“庶.矣哉!”(众多)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增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收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亲近)使民敬、忠以劝.(努力)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任用)尚.德哉若人(崇尚)4.词类活用曰:“富.之。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敬.事而信.(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信:名词活用为动词,恪守信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5.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分崩离析: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

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

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

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师:有政绩吗?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

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

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

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

驾车的人是谁?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师:用本地话怎么说?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生有困惑)师:联系一下《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一段,(齐背第一段)梁惠王是不是特别想自己国家人口多起来,其实在古代人多就意味着粮食多,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也还是靠人。

师:孔子说人很多啊!他的弟子怎么说?生:然有说“急庶矣,又何加焉?”师:想象一下,其他弟子会怎么说?有学生:人真的很多啊!师:孔子说人很多啊!他的弟子也说人很多啊!为什么这句话不加在后面。

一生:没有价值!师:对,古代的字是刻在竹木简上的,而且不像今天的繁体字,很费事的,废话当然不刻上去了。

〈论语〉作为经典,可是句句都都很经典啊!那么,冉有的问题又有什么价值呢?生(思考后):是考虑怎么管理。

师:是的,冉有是站在治理国家的角度去思考的,体现了他心胸开阔,救济苍生的情怀,这也是儒家的情怀。

师:面对这么有价值的问题,孔子当然会好好回答,怎么回答的?生:富之。

师:富之就是富民,富怎么理解?生:使动用法,使百姓富裕。

师:你看看,看到一个字,就说什么用法,什么意思,难怪你们不觉得枯燥!说说看,怎么个富?生:至少是温饱吧。

师:对,有饭吃有衣服穿,也就是“均无贫”的无贫(引导学生理解“均无贫”的“均”,即一定等级的均)师:那么怎样才能富起来呢?找找看,孔子提出了哪些措施?生(逐渐找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及其减少赋税等,主要在第五节、第七节和第八节。

(节用爱人结合社会现实谈;使民以时也说说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师:孔子说了‘富之’后,冉有还问了什么问题?生:下一步该怎么办?师:冉有确实是好学生,问问题既有高度,又有深度。

那么孔子怎么回答的呢?生:教之,就是教化。

师:怎么教化?生:(逐渐找出)用德礼教化,还有讲诚信,举贤;还有就是向善、庄重和孝慈等。

师:能分一下类吗?生:一类是对百姓而言,一类是对君王自身而言,也就是正己。

师(加以肯定)看来以德治国包括富民、教化和以身作则几个方面,那么,以德治国的结果呢?生(齐读第一段):众星共之。

师:按照孔子的要求做的话,统治者就能垂手而治,像北极星一样,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天下也是太平盛世。

一起翻到书本第五叶,齐读〈礼记礼运〉的一段。

(该文字容易懂,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大同世界的美好)师:大同世界很美好!孔子也为之毕生追求。

大家想想,以德治国能实现吗?(引导学生思考德治和法治,结合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和后来的以法治国来谈)师:孔子的德治思想无论是于国家还是个人,都有积极的意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这一辈子,年幼无知,年少轻狂,可是,终归要慢慢走向成熟,而加强道德修养,以德立人,那是根本,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有力量,充满道德的光辉。

附:公开课的设计《为政以德》教学设计关于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究与研究。

文化论著的研读,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

3、体会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重点:德政的内涵课时:一课时(在有课前准备的情况下)课前准备:1、关于孔子的介绍2、关于《论语》3、关于文言积累导入:释题导入。

让学生谈德,德是什么?孔子又是从哪个角度谈德的?(第一节)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以读感知2、字词点拨,积累文言3、概括章节,了解内容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二、批语点评,交流心得三、探讨研习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明确:孔子知道“足民”的重要性,“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的强调。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就失去了作为统治者的根本条件。

探究二: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

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

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

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

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探究三: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总结: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明确:正己、养生、丧死和祭祀探究四: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及其现实意义。

结合韩非子思想和江泽民以德治国和当前以法治国来谈。

四、拓展延伸练习1,课后第五题,感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政治局面。

板书:为政以德富民(3、4、8)教民(2、3、10、11)举贤(11)正己(4、5、6、7、8、9、11、12)经世济民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2识记孔子名言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