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之所以以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阅读书目,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曾经推荐的原因,更在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拜读了作者的《民主的危机》,作者关于民主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解决之道都是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民主过剩的思考,更是对民主热潮的一次大泼冷水,所以基于进一步了解的意向,我阅读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入的了解。

书的主题如题所见,即如何在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实现政治秩序。

作者开头先批判了以往的一揽子现代化思想,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文化的。。。现代化而实现,甚至前者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后者产生矛盾,期中最大的矛盾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群现代精英集中掌握权威和权力,而要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多元的社会势力。

什么是政治秩序?作者认为,不同于依靠血缘等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除开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互惠和道德认同之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治体制。此种政治体制由多元化的社会势力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形成。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打破自然共同体的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体制,从而产生新的政治共同体,因此使得国家陷入政治混乱中,政变,暴动,革命跌宕。亨廷顿把此种状况称为政治衰朽。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验。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威的合理化(建立合法的中央权威),结构的分离(政治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

西方的政治现代化,留下了两张十分不同的模式、经验: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欧洲由于拥有强大的教会、封建地主等社会势力,所以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实现中央集权,利用强大而集中的权力扫除教会、封建地主等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势力,最显著的代表当属法国。在中央集权的同时致力于政治制度、组织的构建。最后才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依靠中央集权来进行现代化的欧洲国家来说,扩大政治参与必定是困难、而长期的。美国的经验则与欧洲全然相反,先是广泛的政治动员、参与,再是制度的建设,最后及至联邦权威的树立。美国何以能够以这种与欧洲截然相反的次序来进行政治现代化呢?主要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国情。她没有强大的教会、地主势力,无需依靠中央集权来推行现代化;而且她是在一场独立战争中诞生的,战争必然意味着最广泛的政治动员。这样的美国有资本从政治动员开始政治现代化;同时,她的发达的地方自治组织也能够承担得起广泛的政治参与。而当今出于现代化的国家中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所以也不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而是应当效法欧洲。

另,欧美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为何主权(拥有绝对权威、权力的实体)理论兴盛于欧洲;而曾盛行于现代化之前欧洲的自然法、基本法思想却在美国成为立国之本。美国是新社会旧政体。

当前传统政体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根本的困境前面已经提到。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呢?方法自然可以从导致困境的原因中推论出来:一、中央集权的传统政体自觉地嬗变,允许其他社会势力参与政治,分享权力;但这样做的一个风险是可能会阻碍现代化的力度和速度。二、一方面继续维持中央集权以推行现代化,另一方面强硬镇压自由派的参政要求。三、自觉停滞现代化,以避免各种挑战,从而维持已有权力。

政治现代化未完成状态:普力夺政体。普力夺,praetorian,praetor罗马执政官的意思,所以普力夺政体的狭义即指在缺乏制度化参政的渠道下,现代军人像古罗马执政官那样进行临时的专政;广义是指任何社会势力不是通过制度化渠道而是直接采取行动参与政治,例如中国近代的五四学生运动等。与普力夺政体相对的是公民政体,其义很明显。普力夺政体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寡头普力夺,激进普力夺,和大众普力夺。三个阶段是按此种政体下的社会势力的数量和广泛程度来划分的。神奇的是,军人在此种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并且是性质不同的作用。由寡头~向激进~演化的阶段通常是现代化的早期,此时的军官阶层常常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西方教育,因此是倡导现代化的激进分子,加上军队完善的组织、纪律和强大的暴力,使得他们也有能力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传统政权,促进现代化。由激进到大众的过度,通常也是现代化的后期,这时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兴起,此时的军官,作为社会的中上层,出于对下层群氓的恐惧和厌恶又表现出很大的保守性,此时的军事政变常常是“否定政变”,即军队对政权落入群氓之手的否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军队作为一只强大的社会势力,其作用发挥的程度是受环境影响的,在初期,由于社会势力较少,所以军队一枝独秀的地位和明显,其主宰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自然就很强大。而到了后期,大众广泛进行政治活动,已经有足够多的和强大的社会势力足以制约军队的作用。所以就强度而言,保守性方面的是不及现代性方面的。如何摆脱普力夺呢?关键在于军队适当地发挥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适当地发挥作用的两个条件:一、越早越好,上面已经提到,越早越能发挥大作用。二政治家的个人能力。备受赞誉的基马尔、阿尤布·汗。

从普力夺到公民政体的道路

一:革命

伯克及其后继反对大革命;但是作者认为成功的革命能够实现政治秩序。所谓成功的革命,是指不仅能彻底摧毁旧有的统治阶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而且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有效的新制度。革命最大的制度背景是政治参与与制度化之间的矛盾。谁来革命呢?在城市中有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者中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具革命性,因为前两者都很容易因为眼前实利而妥协。在农村中,则是农民,农民在通常情况下市最具保守性的,但是逼急了却是最革命的,毛主席深谙此理。所以唯一能成功的革命便是知识分子动员农民参与的革命。而通常最有利于联接这两个阶级的是民族主义。革命之后如何建立新的秩序呢?列宁的理论和实践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发展之一,党组织,科学的组织,强有力的组织,神化的组织。通过党组织来协调政治参与和制度化,从而维护政治稳定。

二:改革

改革,严格来说是进步的,或者说是为了平等。在作者看来,改革较之革命更为困难,因为革命只需要对两极中的对立面彻底扫除,而改革却要面对和权衡来自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夹击。因此,改革最好的战术是把费边主义与闪电战结合,也就是领袖偷偷地制定好内部规划,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按步骤地完成规划,不给保守派和激进派以组织抵抗的时间。这一方面的天才是土耳其的基马尔。有认为改革可以替代革命的,也有认为改革会催发革命的。亨廷顿认为,替代论和催化论的矛盾可以在区分改革的影响对象的努力中消除:改革对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起催化革命的作用;而对于农民来说,则起替代革命的作用。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最复杂的改革:土改。

政治制度化的根本:政党

现代化要以政治现代化为前提,政治现代化即是要制度化政治参与,而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根本则在于建立强大的政党和有效的竞争性政党制度。政党演化史:从宗派,到两极化,到政党群众基础的扩展,再到扩展的制度化。三种政党体制的适应性:一党制,初强后弱;多党,不稳定,且竞争只在党派内部进行,不能刺激各个党去动员群众;两党制,竞争强,故能刺激两党为夺权而动员外部群众。主从党制,接近两党,但不如。在现代化的各国中,政党的最大挑战和职责是弥补城乡的差距,有组织地动员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唯此方能稳定。

对我的启示

1、经济要发展但更要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作者认为政治秩序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在一定的程度上秩序比自由更重要:“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如果有自由无秩序,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陷入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也即每个人与他人的交战状态。自由是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才可以存在的,但往往被理想化的社会成员所忽视,他们一味的追求民主、自由,结果引发社会的混乱。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当然是极好的东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就不会有民主、平等和真正的自由。因此我们要加强政治秩序的建设。

2、扩大政治参与,加强政治制度建设。作者在本书中提到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参政欲望也肯定在膨胀,如果国家对此求视而不见,那么人们可能会在政治体制外用暴力和动乱来达到“政治参与”,因此国家要扩大政治参与。另一方面,如果政治参与的规模超出了现有政治制度可承受的限度,导致政治制度崩溃,结果也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关键是在扩大治参与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的建设使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3、扩大中产阶级的数量。作者认为中产阶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群体的扩大而愈趋保守进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民会越来越多,这些农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抛弃农村传统价值观念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并且会趋于保守。但是城市农民二代相比他们的父母革命性大大增强,如果政府不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利益,使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