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 引言在当今社会,社会变革日益加速,各种新技术和思潮的涌现给整个社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社会变化的背景下,政治秩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形成原因、变化趋势以及应对策略。
2. 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形成原因2.1 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革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核心动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分工重组等因素都对政治秩序产生了影响。
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政治秩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2.2 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这种技术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公众参与政治的能力,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政治决策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同时,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政治挑战,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和信息泄露等,对政治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2.3 全球化和跨国机构的崛起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崛起让政治秩序更加复杂多变。
跨国机构的出现使得国家主权和政治决策的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冲击,政治秩序需要在跨国机构和国家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3. 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趋势3.1 多元化和多中心化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趋向于多元化和多中心化。
社会多元化使得人们对政治的需求和期待多样化,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
政治秩序需要更好地反映和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和利益,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2 民主化和参与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民主政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政府也需要更加开放和透明,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政治秩序需要更加注重民主参与,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3 国际化和合作化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跨国合作和对话成为解决跨国问题的必然选择。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政治秩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
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未
来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影响,政治秩序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
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政治秩序也成为了影响国家发展的
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已经不再适用,
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已经不再是国家内
部的事务,而是全球范围内的事务。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政治秩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
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广泛,政治秩序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政治决
策也更加透明和民主化。
政治秩序不再是少数人的事务,而是全体
公民的事务。
最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
传统的政治秩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政治秩序需要不断创新
和改革。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在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秩序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政治秩序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也影响着全球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只有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希望各国能够共同努力,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精选《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初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略有不易,因此我在大致读完全本的根底上,再细读每一章节,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读书方式,试着给本书的每一章节写读书笔记。
从整本书来看,亨廷顿认为,在国家现代化开展过程中,最重要是稳定的政治秩序,其政治秩序模型的建构逻辑是:社会变迁是根源,稳定政治秩序是目标,权威与制度化是保障。
一.政治差距这一小节,亨廷顿提出,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差距,经济开展所和政治不稳定,只是从外表上的因果。
而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政治差距,即一个政府的权威和效能。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前进,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纷纷进行了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这些国家却遭受着动乱与不稳定。
亨廷顿认为造成这些国家动乱的原因不仅仅需要关注这些国家与兴旺国家的经济差距,还需要关注其政治差距。
而一个政府有无效能是区分国家之间的政治差距,仅仅以经济差距来解释这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或者来判断这些国家的政治开展是不合时宜的。
亨廷顿指出:经济开展和政治开展并不总是正相关的,亚非拉国际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随着现代化而开展,而是衰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趋势?亨廷顿指出:“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
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发动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开展却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p4〕即随着经济的开展,政治参与会不断的扩大,但假设政治趋势制度远远落后于政治参与,其结果必会造成政治社会的不稳定。
为了阻止政治衰朽,一个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更应注重建立政治权威的重要性,而不是政治自由。
亨廷顿认为,在强大的政治权威建立之前,政治自由例如选举只会造成政治社会的分裂,瓦解公共权威。
二、政治制度在政治社会的开展中,政治制度很重要,在辞海中:“政治制度〞一词解释为“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广义包括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亨廷顿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如何将这些社会团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政治共同体,这就需要政治制度在其中发挥作用。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有感摘要与大纲《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结构、社会规范和组织形式的变迁。
作者从理论上分析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了新的治理模式和政治稳定策略。
本文将提炼本书的核心框架及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1. 引言现代化对原有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带来的挑战。
作者试图构建一种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的政治秩序理论。
2. 变革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描述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
分析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人们的观念、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3. 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阶级冲突、经济波动和社会流动性增加等。
强调制度设计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作者指出,有效的政府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行政能力,还需要能够合理分配资源和利益。
4. 政治参与与民主化讨论了公民意识觉醒、多元化政治力量崛起以及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影响。
提出通过增强公民参与度来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5. 结构性变化中的社会整合分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如何利用或构建新的社会联系纽带(如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
强调法治建设对于维护社会公正秩序的重要性。
6. 经验教训总结现代化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又要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以推动全面发展;政府应建立灵活多样的政策框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在维护基本秩序的同时寻求创新解决方案。
结语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现代社会中政治秩序的本质及其构建原则。
作者强调了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保持稳定与和谐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等各个层面。
通过借鉴书中提出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作品介绍
第一章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 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秩序 第六章 改革与政治变迁 第七章 政党与政治稳定
读书心得:
1、在本书中,作者未能对“稳定”进行详 细的划分。 2、本书作者主要从国内的角度稳定的影响 。 3、本书对殖民历史遗留问题的探讨比较少。
好书推荐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
序》
作者简介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 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 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初版于1968年,一经推出就 引起极大反响。当时籍籍无名的 亨廷顿凭此饮誉学界。正如书名 所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传统国家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而作者关注的焦点是政治秩序。 本书紧扣现代化这条主线(蔡建 波等,1999)以政治制度化水平 和政治参与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理论分析框架(亨廷顿, 1968),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 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 次构筑政治变迁大构架理论的认 真努力(福山,1968)。
谢谢观赏
•
•
2013 5 12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完整版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P.亨延顿(美) / Huntington, S. P. 著,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的作者塞缪尔.P.亨延顿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家政治理论家,常被视为持有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该书视角创新,成为继正统现代化论和现代化修正论的之后第三派学说,在全世界反响巨大,成亨氏理论的奠基之作,也确立了亨廷顿作为他同时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学说家之一的崇高声誉。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近现代化历史和现状的观察评估之上,作者着眼于这些国家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秩序问题。
本书以政治制度化和政治参与为理论分析主线,并据此提出了普力夺政体的概念,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大致分为传统君主制政体、军人左右时局的普力夺政体以及革命政体,并对这几种政体在进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克服各种苦难并利用独特的条件逐一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分析,然后又对政治秩序的变迁和建设过程中革命和改革里各社会团体所起到的各种效应进行了剖析,最后附加地阐述了政党和现代化中政治稳定的关系,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变迁的宏大图景,是一次构筑政治变迁构架理论的认真努力。
我们可以说,《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审视了新兴国家可行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对政治现代化分析作出了重大而持久的贡献。
此书共七章,笔者以为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如下:第一部分即行文的第一章,提出概念,构建强大政府理论枝干。
作者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
有效能的政体和衰微的政体造成政治差距,比独裁和民主政体之间的差距更大。
政治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关,而与政治制度化程度有关。
所谓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有四组衡量指标: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制度化程度低的政体政府力量薄弱,缺乏权威,这会导致信任的缺乏,增加社会成员的交易成本进而导致公共利益的减少。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金句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金句
- 政治秩序对于变化社会尤为重要,它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
关键所在。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必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而非被其所束缚。
- 一种健康的政治秩序能够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实现社会
的和谐与公正。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包容性,以适应不断涌现
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 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一个稳定政治秩序的基础,这种权利和自
由应该得到平等的保障。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需要采取更加开放和透明的决策机制,以增
加社会的参与度和公众的认同感。
- 一个合理而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维护政治秩序的重要保证,法律应当
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机构来监督和约束政
府的权力行使,以防止滥用和腐败。
- 无论政治秩序如何变化,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始终是最重要的
目标。
-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社
会需求和民众期望。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资料整理
主要观点:新兴国家的现代化没有政治的稳定将很难取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而政治的稳定需要合理的权威的维持。
普力夺是指一种政治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它不仅军人干政,而且各种社会势力都干政。
在普力夺制度下各种社会势力相互赤裸裸地对抗,没有什么政治制度也没有一批职业政治领袖被公认或接受为调节各团体之间冲突的合法中介。
政治动荡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经济发展使经济上的不平等越发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社会动员又在削弱这种不平等的合法性,现代化这两方面的结合,便产生了政治动荡。
任何一个给定政治共同体的稳定,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的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其政治稳定,必须要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其社会政治的制度化程度也必须尽快地随之提高。
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指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的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得公认的价值观内容和稳定性质的一种进程。
其水平可以用四个标准加以衡量:一是适应性。
二是复杂性。
三是自主性。
四是凝聚力。
,政治现代化主要有三个内容:
一是权威的合理化,同时以单一的全国的政治权威取代其他形形色色的政治权威;
二是划分新的政治机能并创制业专化的结构来执行这些职能;
三是增加社会化所有集团参政的程度。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3)(政治)制度、制度化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 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 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一种政治体系的 制度化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 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 量。”(第10页) 适应性—刻板性;复杂性—简单性;自主性— 从属性;内聚力—不团结 “创建政治制度的能力就是创建公共利益的能 力。”(第19页)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导读
中央党校政法部 孙培军 2011-11-30
塞缪尔·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2008年版。 查尔斯· 蒂利:《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 卡罗尔· 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罗伯特·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政治秩序
(1)政治秩序的内涵 正面来看,“本书标题中所用的‘政治秩序’一词, 指的 乃是一种目标,而非某种现实……政治秩序也部分地取 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 与政治的程度之间的关系。”(1968年英文版前言) 反面来看,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大众过度的政治 参与需求在政治参与制度建立不充分的情况下,会造成 制度过载,其结果就是政治混乱和动荡、崩坏。
四本书的作者、主题、观点和方法 1、为何要选这四本书(每一本书) 2、内容上有何关联(四本书整体而言) 3、主要目的在于什么(四位一体)
如何读书?(本科生发现问题,硕士生 提出问题,博士生解决问题) 论点、论据、论证
书名
《秩序》
主题
政治秩序
观点
参与、秩 序和发展 参与民主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经典语录摘抄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经典语录摘抄政治秩序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维系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基石。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政治家、哲学家和领袖们都留下了关于政治秩序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不仅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的思考,也成为后人思考政治秩序的重要参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政治学的最高形式就是以最高原则的原则来统治,这就是说,最好的人的形式来统治。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政治秩序的建立需要以道德和智慧为基础。
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够担负起领导者的责任,推动社会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孟子则曾说:“民无食,政府有责。
”这句话强调了政府的首要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利,只有在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政治秩序才能得到稳固。
政府的合法性和合法性来自于其为人民谋福利的能力,只有在政府的服务和治理下,人民才会对政治秩序产生信任和支持。
马克思曾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达。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和经济的密切关系,政治秩序的建立和运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政治的本质是为了协调和管理社会资源的分配,只有在政治秩序的保障下,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持续稳定。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够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变化,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政治家和领袖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总结经验,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政治秩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政治秩序在变化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政治家和领袖们的经典语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总结,才能够建立起适应时代变化的政治秩序,推动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愿我们能够从经典语录中汲取智慧,为创造更美好的政治秩序而努力奋斗。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目录1. 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结构2. 政治秩序的定义2.1 政治秩序的概念2.2 政治秩序的重要性3. 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3.1 技术发展引起的变化3.2 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3.3 全球化对政治秩序的冲击4. 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4.1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4.2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4.3 民众参与的必然趋势5. 变革的策略与方法5.1 法律制度的完善5.2 政治体制的发展5.3 社会文明的推动6. 案例分析6.1 政治秩序变革的成功案例6.2 政治秩序调整的困难与挑战7. 结论7.1 总结述评7.2 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分析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和策略方法,以期能够为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启示。
1.3 结构接下来将从政治秩序的定义、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政治秩序调整的必要性、变革的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以及最终的结论等方面展开论述。
2. 政治秩序的定义2.1 政治秩序的概念政治秩序指的是一个社会、国家内部在政治领域中形成的有序结构和稳定状态,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
2.2 政治秩序的重要性政治秩序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是一个社会、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生活的秩序与规范。
3. 变化社会对政治秩序的影响3.1 技术发展引起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政治决策、舆论传播等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政治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
3.2 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挑战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人群结构的调整,对政治秩序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3.3 全球化对政治秩序的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这给政治秩序的维护和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政治秩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政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政治能够更加民主、公正,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因此,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在不断朝着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政治秩序的变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政治动荡和混乱,甚至会导致一些政治危机的发生。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应对,以确保政治秩序的变化能够顺利进行。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决策,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因为每个国家的政治秩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只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在变化的社会中,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政治秩序的良性变化,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个国家都能够在政治秩序的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本书的局限
其一,本书作者也没有摆脱“欧洲中心论”的 窠臼,也认为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道 路乃是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振兴的参照和归宿; 其二,作者在强大政府和独裁统治之间没有划 出一条明确的界限; 其三,作者在论述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艰难 历程时,没有充分论及强权大国对这些国家在 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 其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往往持有与 我们不同的观点。这虽不是恶意攻击,只是一 种学术探讨,我们可供参考,但不能完全苟同。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基本情 况介绍
全书由一简短的前言和七章正文组成。 此外,还有一个注释、索引、图表目录。 全书共533页。正文共427页。王冠华等 译。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 版,1992年2月第二次印刷。
中 译 本 序
这是译者对全书的简介和评价。在这里 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1、该书的写作背景 2、作者简介 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 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 4、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 5、译者对本书的评价
修正现代化理论
传统性和现代并非是此消彼长的两极。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传统性不但具有 顽固性,而且会吸纳现代性的某些成份而获得 新的生命,如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家族因袭、 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这些传统的 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的新兴国家的特定国 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而是借助于它们来 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而最终导致现代化。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班迪克斯和艾森施达德。
作者简介
亨廷顿:1927年生,2008年12月逝世。早年就读于耶 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获博 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 公职或充当顾问 。亨廷顿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 他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变 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他的理论奠基之作。亨 廷顿迄今仍活跃在美国的政治学界。据《美国政治学 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 领域,1981——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 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 之大可见一斑。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简析和批判
亨廷顿 《 变化社会 中的政治秩序 》的简析和批判
赖 婧 颖
( 北京 大学 国 际关 系学 院 北京 1 0 0 0 0 0)
1 选 题 逻辑 :“ . 那些 正 在发 生 的事 实 及他 们 的意 义” 社 会 变 迁 和 政 治 稳 定 之 间 的 关 系 可 以称 得 上 是 一 个 古 老 的 命 题 。然 而 ,本 书 中所 谈 论 的社 会 变 迁 不 同 于 历 史 上 曾 经 发 生 过 的 任何 一 次 变 迁 ,这 是 一 次 由 传 统 社 会 向 所 谓 现 代 社 会 的 急 速 推 进 。在 短 短 的 几 百 年 时 间之 中 ,世 界 各 地 的 人 们 不 仅 全 盘 更 新 了祖 先 为 之 骄 傲 了 几千 年 的 器 物 文 明 ,更 舍 弃 了 先 人 们 固 守 了数 个 世 纪 的 制 度 文 明 。 然 而 与 此 同 时 ,不 同 程 度 的社 会 动 荡 也 接 踵 而 来 。政 治 发 展 究 竟有 没 有 一 个 固 定 的 范 式 ?政 治 发 展 就 必然 得 以 秩 序 的缺 失 为 代 价 吗 ?政 府 在 其 中 又 该 扮 演 什 么 角色 等 问 题 ,引 起 了学 界 广 泛 的 兴 趣 ,催 生 出一 大 批 以此 为研
究对 象的理论成果 。 对 此 ,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 最具 代 表 性 现代 化 理 论 , 即正 统 现 代化 理 论 和现 代 化 修 正论 做 出了 以下 的 回答 :首 先 ,政治 发 展 自然 包 含于 社会
整 体 现代 化 的 过 程之 中 ,随着 社 会 的进 步步 步 推 进 ,最 终水 到渠 成 。因此 ,在 现代 化 过 程 之 中 ,经 济发 展 和 社 会 、文 化 的改造 具 有 优先 的地位 。其 次 ,政 治发 展确 实遵 循着 某 种一 般性 的规律 ,大 体 上来 说 ,就 是 沿着 从 专 制集 权 到 议 会 民主 的单 行 道进 行 线 性 发 展 。西方 的今 天便 是 第 三 世 界 的 明天 ,发展 本 身 便 是 政 治发 展 的 全部 意义 及 价 值 所在 。他 们之 间的 分 歧 ,主要 表 现 在传 统 性 以及 现代 性 的相 互 关 系上 。正 统 现代 化 理 论认 为 ,传 统 性 和现 代 性是 两种 完 全对 立 的 属性 。政 治 发展 就 是 摒 弃传 统 性 ,拥 抱现 代 性 的 过 程 。而现 代 化修 正 论 则 承认 两 者 之 间 的关 系是 复 杂 多样 的 ,并 非单 纯 此 消彼 长 的过 程 ,关 键在 于 如何 调 和二 者 关 系 ,实 现 社会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应对政治秩序危机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强化政治 制度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此外,还需要提 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公众的风险意识。
政治秩序的重建与发展
政治秩序的重建
政治秩序的重建是指在政治危机或政治动荡 之后,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重新建立政治 制度和社会秩序。重建政治秩序需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包括国内外的形势、历史和文 化传统、民众的需求和利益等。
政治秩序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政治秩序也需要不断变革以适应新 的时代要求。政治秩序的变革包括政治制度改革、法律制度 完善、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需要以科学、民主、法治为原 则,推动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政治秩序的危机与应对
政治秩序的危机
政治秩序的危机通常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失灵、社会动荡、民粹主义抬头等方面。 这些危机可能由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引起,如经济下滑、民族问题、国际形势 等。
研究目的
旨在深入理解政治秩序的本质,探 究其内在规律,为维护和改善政治 秩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各 国政治秩序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政 治秩序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 关注的焦点。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对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实践中维 护和改善政治秩序,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和指导意义。
政治秩序的发展
政治秩序的发展是指在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 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政治秩序的发展 需要遵循科学、民主、法治的原则,推动政 治制度的现代化和法治化。同时,还需要注 重培养公民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加强 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完整课件
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
亨廷顿根据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 针对上述两种理论提出第三种理论,即 强大政府论或政治秩序论。这一理论建 立在以下三个基本事实之上: 第一,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世界各国之 间的最重大差别不是他们的政府形式, 而是他们各自政府实行有效统治的程度
第二个基本事实是,许多新兴国家在第二世界 大战后经济上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国 家在政治上没有能够获得同步发展,反而出现 了更加混乱的局面; 第三个基本事实是许多经济增长较快、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幅度较大的国家,反倒在政治上更 加动荡不安,而哪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 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太平。
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 法的公共秩序。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 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必须先 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在 那些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恰恰缺 少了权威,那里的政府不得不听任离心 离德的知识分子、刚愎自用的军官和闹 事的学生的摆布。
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式的运动恰恰就有本事来 弥补这种短缺。历史证明,共产党政府在消灭 饥荒、改善健康水平、扩大国民生产、开创工 业和最大限度地创造福利方面并不比自由政府 强。但有一件事共产党政府确实能做得到,那 就是,它们能统治得住,他们的确提供了有效 的权威。他们的意识形态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 了依据,他们的党组织为赢得支持和执行政策 提供了权力机关的机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目录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第二章:政治现代化:美国与欧洲之比较 第三章: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第四章: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 第五章:革命和政治秩序 第六章:改革与政治变迁 第七章:政党与政治稳定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
政治差距 政治制度:共同体和政治秩序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 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形势与政策读书报告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姓名专业班级学号《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是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所著,这是⼀本政治学专著,从宏观上论述了不同类型的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在⾛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凝聚了亨廷顿关于社会发展与冲突的重要学术见解。
在第⼆次世界⼤战之后,在欧美少数⼤国⽀配和争霸全球的形势下,其他的民族开始觉醒和独⽴,它们被称作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
这些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上的⾛向,不仅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也将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
正因为如此,西⽅学者开始对第三世界新兴国家推⾏现代化趋势和进程关注和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崭新⽽独⽴的所谓“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了若⼲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
⾯对这种前所未有⽽⼜带有挑战性的世界政治新格局,西⽅学者先后提出了两种理论,⼀是正统现代化论,学者们把世界各国分为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两⼤类。
早期实现了⼯业化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国家是现代化国家,新独⽴的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仍属传统国家,传统国家经过发展和阵痛,逐步引进和采纳现代性的全部价值标准,摒弃并排除传统社会的历史积累,从⽽过渡到现代化社会;⼆是现代化修正论,认为传统性和现代性并⾮此消彼长的两个对⽴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的,传统性不但具有顽固性,⽽且会吸收现代化的某些成分或层⾯,从⽽获得新的⽣命⼒,譬如,等级制度、种姓制度、家庭因袭、裙带关系和门阀政治等就是如此,这些传统的东西实际上构成了相当多数新兴国家的特定国情,问题不是去消灭它们,⼆是借助它们来实现社会动员和整合,从⽽最终导致现代化。
这两种理论都把⼈类各民族政治⽂化的发展预设为只有⼀条道路,⼀样的过程和类似的结果,现在存在于西⽅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是世界其余各国的可靠样板。
⽽亨廷顿⽴⾜于发⽣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舞台上的现状,针对上述的两种理论,提出了第三派学说,即强⼤政府论,或者说是政治秩序论。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的政治秩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指政治体制的改革,更是指政治观念、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变革。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政治秩序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通过对世界各国政治秩序的分析和比较,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秩序在变化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各种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的研究,指出了政治秩序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以及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作者还对政治秩序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今政治秩序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政治秩序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首先,政治秩序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形式,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治环境,而一个混乱的政治秩序则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政治秩序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政治秩序的研究和建设,以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政治秩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日益频繁,政治观念和制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政治秩序的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需要全球性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应对。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才能更好地把握政治秩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最后,政治秩序的变化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政治秩序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才能够推动政治秩序的变革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政治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的政治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一、《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成书背景早期的政治发展研究(1954-1964)主要是由阿尔蒙德以及他领导的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的比较政治委员会来推动的。
这个委员会的建立也反映了二战后美国政治学界的乐观主义,认为政治科学可以以行为主义的方法大行其道。
由于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需要,在很多基金会的赞助下,美国的政治发展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文献主要是在更广泛的现代化理论的一部分。
这种现代化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分法之上的,认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基本上是一种技术问题,而且这种过渡是单线的和朝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向发展的。
仅仅根据一些模式变量来划分社会的做法很快遭到了质疑。
亨廷顿早期的作品《政治发展和政治衰朽》(1965年)就指出,政治发展并不一定是“所有的好事都一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往往会导致政治的衰朽,比如军人执政、政治动荡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亨廷顿在1968年发表了《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批判了以往的政治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政治发展观,即强调新兴发展国家的政治稳定,以政治制度化为目标的稳定。
在本书中,亨廷顿试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立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寻找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二、《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的简要内容本书分为七章。
从内在理路上看,在前言中,亨廷顿提出了其理论架构:政治秩序部分的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势力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朽”,从理论上对其理论架构进行分析。
本章首先指出各国之间政治上的最大分野是政府的有效程度。
发展中国家出现政治衰朽的原因就在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之间的失调。
亨廷顿从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两个角度来分析。
他提出了政治制度的涵义及其四个标准,并从公共利益角度讨论了政治制度。
而现代化则促进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如果政治制度不够发达,就会导致暴力和腐化。
亨廷顿又从社会阶层即城乡差距的视角论述了政治衰朽,并列表分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城市和农村阶层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笔记之所以以这本书作为我的重点阅读书目,不仅仅是因为老师曾经推荐的原因,更在于我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拜读了作者的《民主的危机》,作者关于民主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解决之道都是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民主过剩的思考,更是对民主热潮的一次大泼冷水,所以基于进一步了解的意向,我阅读了这部作品,希望能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的入的了解。
书的主题如题所见,即如何在处于现代化中的社会实现政治秩序。
作者开头先批判了以往的一揽子现代化思想,认为政治的现代化并不能自然而然地随着经济的、文化的。
现代化而实现,甚至前者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与后者产生矛盾,期中最大的矛盾是: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一群现代精英集中掌握权威和权力,而要维护政治、社会的稳定则必须扩大政治参与、制度化多元的社会势力。
什么是政治秩序?作者认为,不同于依靠血缘等而形成的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成和维系除开需要共同体成员相互之间的利益互惠和道德认同之外,还需要一套有效的政治体制。
此种政治体制由多元化的社会势力制度化的参与政治形成。
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出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在打破自然共同体的同时,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政治体制,从而产生新的政治共同体,因此使得国家陷入政治混乱中,政变,暴动,革命跌宕。
亨廷顿把此种状况称为政治衰朽。
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经验。
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权威的合理化(建立合法的中央权威),结构的分离(政治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
西方的政治现代化,留下了两张十分不同的模式、经验: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欧洲由于拥有强大的教会、封建地主等社会势力,所以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步通常是实现中央集权,利用强大而集中的权力扫除教会、封建地主等阻碍现代化的社会势力,最显著的代表当属法国。
在中央集权的同时致力于政治制度、组织的构建。
最后才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些依靠中央集权来进行现代化的欧洲国家来说,扩大政治参与必定是困难、而长期的。
美国的经验则与欧洲全然相反,先是广泛的政治动员、参与,再是制度的建设,最后及至联邦权威的树立。
美国何以能够以这种与欧洲截然相反的次序来进行政治现代化呢?主要是由于美国特殊的历史、国情。
她没有强大的教会、地主势力,无需依靠中央集权来推行现代化;而且她是在一场独立战争中诞生的,战争必然意味着最广泛的政治动员。
这样的美国有资本从政治动员开始政治现代化;同时,她的发达的地方自治组织也能够承担得起广泛的政治参与。
而当今出于现代化的国家中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所以也不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而是应当效法欧洲。
另,欧美政治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为何主权(拥有绝对权威、权力的实体)理论兴盛于欧洲;而曾盛行于现代化之前欧洲的自然法、基本法思想却在美国成为立国之本。
美国是新社会旧政体。
当前传统政体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困境前面已经提到。
如何解决这样的困境呢?方法自然可以从导致困境的原因中推论出来:一、中央集权的传统政体自觉地嬗变,允许其他社会势力参与政治,分享权力;但这样做的一个风险是可能会阻碍现代化的力度和速度。
二、一方面继续维持中央集权以推行现代化,另一方面强硬镇压自由派的参政要求。
三、自觉停滞现代化,以避免各种挑战,从而维持已有权力。
政治现代化未完成状态:普力夺政体。
普力夺,praetorian,praetor罗马执政官的意思,所以普力夺政体的狭义即指在缺乏制度化参政的渠道下,现代军人像古罗马执政官那样进行临时的专政;广义是指任何社会势力不是通过制度化渠道而是直接采取行动参与政治,例如中国近代的五四学生运动等。
与普力夺政体相对的是公民政体,其义很明显。
普力夺政体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寡头普力夺,激进普力夺,和大众普力夺。
三个阶段是按此种政体下的社会势力的数量和广泛程度来划分的。
神奇的是,军人在此种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并且是性质不同的作用。
由寡头~向激进~演化的阶段通常是现代化的早期,此时的军官阶层常常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西方教育,因此是倡导现代化的激进分子,加上军队完善的组织、纪律和强大的暴力,使得他们也有能力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传统政权,促进现代化。
由激进到大众的过度,通常也是现代化的后期,这时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兴起,此时的军官,作为社会的中上层,出于对下层群氓的恐惧和厌恶又表现出很大的保守性,此时的军事政变常常是“否定政变”,即军队对政权落入群氓之手的否定。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军队作为一只强大的社会势力,其作用发挥的程度是受环境影响的,在初期,由于社会势力较少,所以军队一枝独秀的地位和明显,其主宰现代化进程的作用自然就很强大。
而到了后期,大众广泛进行政治活动,已经有足够多的和强大的社会势力足以制约军队的作用。
所以就强度而言,保守性方面的是不及现代性方面的。
如何摆脱普力夺呢?关键在于军队适当地发挥作用。
从历史经验来看,适当地发挥作用的两个条件:一、越早越好,上面已经提到,越早越能发挥大作用。
二政治家的个人能力。
备受赞誉的基马尔、阿尤布·汗。
从普力夺到公民政体的道路一:革命伯克及其后继反对大革命;但是作者认为成功的革命能够实现政治秩序。
所谓成功的革命,是指不仅能彻底摧毁旧有的统治阶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而且能够建立起相应的有效的新制度。
革命最大的制度背景是政治参与与制度化之间的矛盾。
谁来革命呢?在城市中有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者中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具革命性,因为前两者都很容易因为眼前实利而妥协。
在农村中,则是农民,农民在通常情况下市最具保守性的,但是逼急了却是最革命的,毛主席深谙此理。
所以唯一能成功的革命便是知识分子动员农民参与的革命。
而通常最有利于联接这两个阶级的是民族主义。
革命之后如何建立新的秩序呢?列宁的理论和实践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发展之一,党组织,科学的组织,强有力的组织,神化的组织。
通过党组织来协调政治参与和制度化,从而维护政治稳定。
二:改革改革,严格来说是进步的,或者说是为了平等。
在作者看来,改革较之革命更为困难,因为革命只需要对两极中的对立面彻底扫除,而改革却要面对和权衡来自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夹击。
因此,改革最好的战术是把费边主义与闪电战结合,也就是领袖偷偷地制定好内部规划,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按步骤地完成规划,不给保守派和激进派以组织抵抗的时间。
这一方面的天才是土耳其的基马尔。
有认为改革可以替代革命的,也有认为改革会催发革命的。
亨廷顿认为,替代论和催化论的矛盾可以在区分改革的影响对象的努力中消除:改革对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起催化革命的作用;而对于农民来说,则起替代革命的作用。
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最复杂的改革:土改。
政治制度化的根本:政党现代化要以政治现代化为前提,政治现代化即是要制度化政治参与,而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根本则在于建立强大的政党和有效的竞争性政党制度。
政党演化史:从宗派,到两极化,到政党群众基础的扩展,再到扩展的制度化。
三种政党体制的适应性:一党制,初强后弱;多党,不稳定,且竞争只在党派内部进行,不能刺激各个党去动员群众;两党制,竞争强,故能刺激两党为夺权而动员外部群众。
主从党制,接近两党,但不如。
在现代化的各国中,政党的最大挑战和职责是弥补城乡的差距,有组织地动员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唯此方能稳定。
对我的启示1、经济要发展但更要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
作者认为政治秩序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在一定的程度上秩序比自由更重要:“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
”如果有自由无秩序,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陷入霍布斯所言的自然状态,也即每个人与他人的交战状态。
自由是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才可以存在的,但往往被理想化的社会成员所忽视,他们一味的追求民主、自由,结果引发社会的混乱。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当然是极好的东西,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如果没有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就不会有民主、平等和真正的自由。
因此我们要加强政治秩序的建设。
2、扩大政治参与,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参政欲望也肯定在膨胀,如果国家对此求视而不见,那么人们可能会在政治体制外用暴力和动乱来达到“政治参与”,因此国家要扩大政治参与。
另一方面,如果政治参与的规模超出了现有政治制度可承受的限度,导致政治制度崩溃,结果也引发社会动乱。
因此关键是在扩大治参与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的建设使政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3、扩大中产阶级的数量。
作者认为中产阶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群体的扩大而愈趋保守进而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进入城市的农民会越来越多,这些农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抛弃农村传统价值观念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并且会趋于保守。
但是城市农民二代相比他们的父母革命性大大增强,如果政府不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注意保护他们的利益,使其中勤劳能干的人逐渐上升为中产阶级,那么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体制外的政治参与来争取他们的权益,这可能会引发社会动乱。
4、消除城乡差距,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现代化的进程一般会缩小城乡差距这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城市化,即减少农民。
二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在现代化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国家重视城市的优先发展,而往往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实际的城乡差距扩大了。
作者认为农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钟摆”的作用,政府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就趋于保守,维护政治稳定。
政府破坏农民的利益,农民就趋于革命,破坏现有的政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
“有田的农民是最保守的,”因此,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农民工作是重中之重。
全书的最后一句话说道,“身处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
’’这句话在我看来正是本文的点睛之笔,在政治参与化空前高涨的今天,只有有效合理的政治制度化才能与政治参与很好的协调,以便达到人民的政治诉求得以满足,国家的政治发展得以延续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