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古文孟母三迁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孟母三迁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参考答案(二)(1)A.嬉:游戏,玩耍B.贾:商人(2)孟母三迁篇二:孟母三迁等课外文言文翻译1.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而下情得以上达)。
”上曰:“善!”译文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是明君,怎样是昏君?”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
”唐太宗说:“好啊!”这是兼听则明的由来2.原文: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新序》) 译文: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高中古诗词阅读】“孟子见齐宣王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孟子见齐宣王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
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
‘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
【答案】
(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
(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
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
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
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
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
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
《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推荐十篇篇1:《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孟子.梁惠王上》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18.对下列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明确提出了他的施政思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9.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8.C(2分)19.(4分)先富后教,以德治国篇2:《孟子·梁惠王上》阅读及答案文化经典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子路》第9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戒:谨慎C.妾妇之道.也道:道理D.与民由.之由:遵从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无陇断焉.B.一怒而.诸侯惧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C.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如土石何D.行天下之.大道介胄之.士不拜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景春提出观点时,运用反问句,流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钦羡甚至崇拜之意。
B.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这是文章的“立论”部分。
C.孟子运用反问对景春的观点给予否定,也利用反问引出“礼”,从礼的角度进行阐述。
D.“居天下之广居……”三句采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言辞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选拔、任用,文中是被选拔的意思B.劳.其筋骨劳:劳动C.人恒.过恒:常常D.而后喻.喻:了解,明白5.对“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
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精心整理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精心整理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精心整理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精心整理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精心整理而明于姑母之道。
( 节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5.下面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乃去舍市傍离开 B.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教化C. 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纺织 D. 宁能衣精心整理其夫子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一致的一组是A.①孟母以刀断其织②彼姝者子,何以告之B.①是不免于厮役②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C.①何以异于织绩而食②明于姑母之道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精心整理②孟子惧而问其故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教的一组是①徙舍学宫之傍②孟母以刀断其织③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④妇辞孟母而求去⑤孟子谢,遂留其妇⑥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A. ①②④B.②⑤⑥精心整理C. ②③⑤D. 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孟子告子上》(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孟子·告子上》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
②伪:通“为”,人为。
③文理:条理,秩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文理而归于治2.下列与“搏而跃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鳌B.生而有耳目之欲C.吾尝终日而思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3.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B.人之可使为不善C.甚矣,汝之不惠D.策之不以其道4.翻译下列语句。
(1)虽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5.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东凶亦然凶:荒年,收成不好B. 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务D. 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渔网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弃甲曳兵而走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虎兕出于柙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3. 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 《季氏将伐颛臾》中,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 古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八年语文《孟子》三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比较阅读4 《孟子》三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致的。
C.文章开篇列举六位先贤的经历,目的是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D.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4.结合链接材料回答:“选文”中,孟子具体论述的观点是怎样在“链接材料”中体现出来的?请分析回答。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置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孟子少时诵》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选自《韩诗外传》。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1)失______(2)引______(3)方______(4)辍然______2.翻译:(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忘记,记不得(2)拿起(3)正要(4)突然停止的样子2.(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3.(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1. 喧(xuān):通“谖”,忘记。
2. 裂:割断。
3. 引:拿来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
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
9. 喧:因分心而遗忘。
10. 诫:警告。
11. 方:正在。
12. 止:停止。
13. 之:指孟子。
翻译: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突然停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再背。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
”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启示: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文言文《孟子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共6分)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丈夫之冠也冠:帽子C.往之女家女:同“汝”,你D.与民由之由:遵从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怒而诸侯惧环而攻之而不胜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女子之嫁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不得志,独行其道其将固可袭而虏也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首先用道理论证得出“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C.文章层层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文章多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分析】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文言文阅读《孟子》题目及答案《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案【小题1】A(2分)【小题1】C (2分)【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
(2分)【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
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
(言之成理即可)(2分)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孟子·告子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年北京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8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12.以下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缺乏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能。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害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说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表达的。
(4分)【链接材料一】赵襄子①攻瞿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 必敬必戒戒:告诫C.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D. 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 一怒而诸侯惧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D. 不得志,独行其道【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B项,“戒”意思是“谨慎”。
故选B。
【小题2】C项,“女”通“汝”。
故选C。
【小题3】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__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__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__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名师讲题】《孟子 公孙丑上 以力假仁者霸》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
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
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如此,则无敌于天下。
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 )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 )难(4)徵与吾共安( )天下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什么?(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小题。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
精心整理
徙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
及Array
矣?”孟子曰:“自若也。
”
精心整理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
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
精心整理
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
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
精心整理
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
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
精心整理
而明于姑母之道。
) Array 5
纺织 D. 宁能衣
精心整理
其夫子衣服6.下面每组加点词语意义与
D.①既学而归,孟母方绩
精心整理
②孟子惧而问其故
7.下面事件能够体现孟母善
A. ①②④
B.②⑤⑥
精心整理
C. ②③⑤
D. ①④⑥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
精心整理
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外出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
精心整理
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
精心整理
②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
)6
连词,表顺承关系。
)
精心整理
7.【信息筛选】 C(④孟子妻子因孟子不高兴而请求离
入内室。
)
精心整理
9.【断句与翻译】(10分)(1)夫礼/将入门/问孰存/
了树立名声,求问才能增长
精心整理
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堕”1分;判断句式1分。
]
精心整理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
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
精心整理
(一处)集市的近旁。
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
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
精心整理
到:“(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
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
精心整理
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
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
精心整理
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
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
精心整理
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
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
精心整理
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
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
精心整理
在屋里。
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
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
精心整理
子对他说:‘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
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
精心整理
于是道歉,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
精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