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负荷计算及 负荷分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负荷计算及负荷分级

3.1 负荷计算

3.1.1基本概念

3.1.1.1 概述

(1)负荷计算的目的:获得供配电系统设计所需的各项负荷数据,用以选择和校验导体、电器、设备、保护装置和补偿装置,计算电压降、电压偏差、电压波动等。

(2)负荷计算的内容:求取各类计算负荷,包括最大计算负荷、平均负荷、尖峰电流;计算电能消耗量、电网损耗等。

(3)实际负荷:即接在电网上的各种电气负荷。通常每台设备的负荷是随机变动的,多台设备叠加的变化更加复杂。实际负荷须经适当的方法转换为计算负荷,才能用于工程设计。

(4)计算负荷:是一个假想的持续性负荷,它在一定的时间间隔中产生的特定效应与变动的实际负荷相等。

按不同的用途,取不同的负荷效应和时间间隔,将得出各类不同的计算负荷,详见3.1.1.2。

(5)计算范围:计算负荷是按配电点(配电箱、配电干线、变电所母线等)划分的;其配电范围即为负荷计算范围。供配电系统各配电点间存在母集和子集的关系;负荷计算范围也构成相应的关系。

3.1.1.2 计算负荷的分类及其用途

设计中常用的三类计算负荷如下:

(1)最大负荷或需要负荷(通称计算负荷):

1)此负荷用于按发热条件选择电器和导体;计算电压偏差、电网损耗、无功补偿容量等;有时用以计算电能消耗量。

2)此负荷的热效应与实际变动负荷产生的最大热效应相等。对变压器、电缆之类,是绝缘热老化程度相等。

3)此负荷的持续时间应取导体发热时间常数τ的3倍。对较小截面导线(τ≥10min),通常取0.5h计算负荷即“半小时最大负荷”;对较大截面电缆(τ≥20min),宜取1 h计算负荷;对母线槽和变压器(τ≥40min),宜取2 h计算负荷。

(2)平均负荷:

1)年平均负荷用于计算电能年消耗量;有时用以计算无功补偿容量。

2)最大负荷班平均负荷用于计算最大负荷(见利用系数法)。

(3)尖峰电流:

1)尖峰电流用于计算电压波动(或变动);选择和整定保护器件;校验电动机起动条件。

2)尖峰电流取持续1s左右的最大负荷电流,即起动电流的周期分量。在校验瞬动元件时,还应考虑其非周期分量。

注:(1)计算负荷的广义是上述三类的统称;其狭义是指最大负荷(或需要负荷)。

(2)计算负荷包括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计算电流及功率因数。

计算电压降时应区分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负荷:校核长时间电压水平(如电压偏差)时,应采用最大负荷或需要负荷;校核短时电压水平(如电压暂降、电压波动)时,应采用

尖峰电流。

3.1.1.3 负荷曲线和名词术语

(1)负荷曲线是表示电力负荷随时间变动的曲线,是负荷计算的重要基础。负荷曲线通常由实测数据取得,也可套用同类负荷的典型曲线。

(2)负荷曲线的分类:按用电对象分,有区域、工厂、车间、单体建筑、用电设备组等。按时间跨度分,有年、季、月、周、日等。按负荷参数分为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

(3)负荷曲线的型式:把实测值顺序相连即为逐点曲线。为便于数据计算,通常绘制成梯形曲线。图3.1-1是三班制金属加工厂日负荷曲线示例。负荷曲线还可进一步处理成负荷持续时间曲线,以表明不同负荷值出现的频度,示例见图3.1-2。

图3.1-1 日负荷逐点曲线和梯形曲线图3.1-2 年负荷持续时间曲线(4)负荷曲线可形象地表明多种参数及其相互关系。例如,负荷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就是用电负荷在该时间段的电能消耗量,并等于P c×T max或P av×t(详见后文)。

(5)有功计算功率P c、无功计算功率Q c、视在计算功率S c:即最大负荷(或需要负荷)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参见3.1.1.2(1)。

(6)有功平均功率P av、无功平均功率Q av:在某一时间阶段t内,用电设备的P av(或Q av)等于有功电能消耗量W t(或无功电能消耗量V t)除以该阶段的时间t。例如,年平均有功功率P av/a=W a/8760h。

(7)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T max:是一个假想时间,负荷在此时间内以年最大负荷P c持续运行所消耗的电能,等于实际负荷的年电能消耗量W a;即T max=W a/ P c。

(8)年最大负荷损耗小时τmax:是一个假想时间,负荷在此时间内以年最大负荷S c 持续运行所造成的电网中电能损耗,等于实际负荷全年的电能损耗。

(9)额定功率P r(或S r):电气设备的产品说明书或铭牌上标明的功率。对于照明器是灯泡或灯管的功率;对于电动机是轴功率;对于其它设备是由电网输入的功率。

(10)设备功率P e:将不同工作制的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换算为连续工作制的有功功率。详见3.1.2节。

(11)利用系数K u:一组设备的平均功率与设备功率之比。利用系数是对一定的时间阶段(班、月、年)而言的。

(12)最大系数K m:在某一时间阶段内,有功计算功率P c与有功平均功率P av之比。最大系数的倒数为该时间阶段的负荷曲线填充系数K f。

(13)接通系数K s:用电设备在一个周期内的接通持续时间(包括带负荷运行持续时间和空载持续时间)与一个周期的全部持续时间之比。对一组设备而言,接通系数是组内全部设备接通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14)负荷系数K l:用电设备实际需要的有功功率与其设备功率之比。成组负荷系数是成组利用系数与成组接通系数之比。

(15)需要系数K d:有功计算功率P c与全组设备功率P e之比。

(16)有功功率同时系数K∑p:母集计算范围的总有功计算功率P c与其各子集有功计算功率总和ΣP c的比值。

(17)无功功率同时系数K∑q:母集计算范围的总无功计算功率Q c与其各子集无功计算功率总和ΣQ c的比值。

(18)用电设备组:负荷特性和工作情况相近、可采用相同计算系数和功率因数的一组用电设备。

(19)最大负荷班:在有代表性的一昼夜中,某一用电设备组、车间或整个企业电能消耗最多的一个班。

3.1.1.4 负荷计算法的选择

(1)单位指标法:

1)分类:包括负荷密度指标法(单位面积功率法)、综合单位指标法、单位产品耗电量法。

2)简介:源于实用数据的归纳。用相应的指标直接求出结果。

3)评价:计算过程简便。计算精度低;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范围很大。

4)适用范围:适用于设备功率不明确的各类项目,如民用建筑中的分布负荷;尤其适用于设计前期的负荷框算和对计算结果的校核。

(2)需要系数法:

1)简介:源于负荷曲线的分析。设备功率乘需要系数得需要功率;多组负荷相加时,再逐级乘同时系数。

2)评价:计算过程较简便。计算精度与用电设备台数有关,台数多时较准确,台数少时误差大。

3)适用范围:适用于设备功率已知的各类项目,尤其是照明、高压系统和初步设计的负荷计算。计算范围内全部用电设备数为5台及以下时,不宜采用需要系数法。

(3)利用系数法:

1)简介:其数学模型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先求易于实测的平均负荷,再乘最大系数求得最大负荷。最大系数取决于总利用系数和用电设备有效台数;后者计及设备台数和各台间功率差异的影响。

2)评价:计算精度高,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实际;可用于设备台数较少的情况。计算过程较繁,尤其是用电设备有效台数的计算应改进。利用系数的实用数据有待积累。

3)适用范围:适用于设备功率或平均功率已知的各类项目,尤其是工业企业电力负荷计算。通常不用于照明负荷计算。

(4)其它计算法:

1)二项式法:系前苏联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不可靠,早已被利用系数法取代,不宜再用。

2)改良利用系数法:为解决有效台数计算繁琐的问题,国内推导过多种简化算式,还有绕开有效台数的ABC法等。这类方法也已废弃。

3)新二项式法及新利用系数法: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给出了简化计算式,并在以金属冷加工为主的机械工厂做过实测验证,但未能推广。

4)简化利用系数法和新需要系数法:认为只有5台功率最大的设备影响计算负荷与平均负荷的差值,给出了C—K L法,并再简化为C—P x法,还有用于5台及以下设备的C—P5法。三者均属于简化利用系数法。D—K X法实质上是需要系数法形式的C—K L法,称为新需要系数法。二十多年,算法迭出,但未被业界广泛接受。

下面只介绍多年通用的单位指标法、需要系数法和利用系数法;不列入其它计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