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古诗文备考策略--古诗文阅读”复习方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教学,能够让学生明确古诗词鉴赏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解答这类古诗词鉴赏题目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以及基本的答题格式。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分清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个概念,从而在实际答题中准确理解题干。
教学重点: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及变式设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格式。
教学难点: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式:通过例题验证,运用PPT等电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将方法与例题、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近些年的语文高考中,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目标,也是高中生失分较多的一个考点。
因为诗词形象包含人物、景物和事物等形象,所以,我们在答题时往往张冠李戴,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分数,甚为可惜。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何分清形象,以及如何解答这类题目。
二、分清三类形象。
古诗词形象一般有三类,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它们既区别明显,又有相互补充,如景物形象往往表现了人物形象,而事物形象往往又是人物形象的又一种表现。
比如众所周知的《石灰吟》,作品既是吟石灰这一事物形象,其实又是作者于谦借助石灰来表白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所以,我们说,这首诗歌的事物形象,其实就是作者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
三、展示PPT。
对照PPT文件,我们来加以解读。
(过渡语略)1.展示真题,解读高考题。
2.展示设问形式及变式设问。
3.对每一种形象答题规范及技巧进行解读。
4.归纳这类题目的答题格式。
5.巩固练习。
四、质疑问难1.还有其他的变式设问吗?有,因为任何一个考点的设问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可根据平时的训练加以概括。
2.如何兼顾注释和背景?特别是解答人物形象时,一定要兼顾文下注释和有关的时代背景,因为,这两点对我们的鉴赏大有裨益。
鉴赏时将意象、注释和背景有机结合起来即可。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策略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策略一、夯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循序进的过程,夯实基础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1. 掌握基础知识•诗歌常识:诗歌定义、分类、体裁、格律、意象、手法等,要做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文文基础: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文学常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脉络,熟悉重作家、作品、流派,并能进行简单的文学史分析。
2. 构建知识体系•诗歌分类:将古诗词按照时代、体裁、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诗歌意象:整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将其与诗歌内容、作者情感、时代背景等联系起来。
•诗歌手法:整理常见的诗歌手法,并将其与诗歌的表达效果、作者意图联系起来。
•诗歌鉴赏:将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鉴赏思路。
3. 练习题型•选择题:针对诗歌常识、文言文翻译、文学常识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针对诗歌内容、作者、年代、体裁、手法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信息的提取能力。
•简答题:针对诗歌的主题、情感、意、手法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鉴赏题:针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掌握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主题是诗歌的核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才能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理解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才能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载体,要分诗歌的意象,才能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结构是诗歌的骨架,要了解诗歌的结构,才能理解诗歌的逻辑关系。
•分诗歌的段落:诗歌的段落是诗歌的组成部分,要分析诗歌的段落,才能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把握诗歌的过渡:诗歌的过渡是诗歌的连接点,要把握诗歌的渡,才能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教案北师大版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教学目标:1、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评价任务:1、学会积累并运用文言词汇;2、掌握知识、方法及技巧,灵活归纳并运用;3、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并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感悟导入: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对于古诗文的学习真可谓是喜爱至极。
可是,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背诵默写是历年中考必不可少的内容,一些考生因一字之差“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感慨:古诗文,想说爱你却不容易,这需要太多的勇气!其实,爱上古诗文,仅有勇气是不够的,更需要厚积而薄发的智慧。
“新课标”要求我们:“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推测:对古诗文的学习要知难而上,讲究一些方法技巧,注重积累,突出运用,会让你事半功倍。
二、方法指导:(一)、古诗文的背诵积累细看各个地区中考试卷不难发现:古诗文背诵积累的考查题目由单一的默写向多题选做方向发展的趋势。
识记型的默写题依然存在,但是,理解运用型题目进一步增多,如:设计某种情景,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背诵积累的程度,又考查学生对学过的古诗文的运用能力;或者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可能多样,考生答题的空间十分广阔。
中考语文不会淡化背诵积累的考查,那些思想内涵和人文素养丰富的精美文句应是考生积累的重点。
对古诗文记诵积累的考查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单独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设题;二是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考查;三是分散在现代文阅读篇目中,在现代文的读写中活化古诗文,如读文联想诗句等,重在考查学习古诗文古为今用的能力。
古诗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复习策略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古诗文,我们需要制定有效的复习策略。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古诗文复习策略,帮助您提高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一、了解古诗文的背景在复习古诗文之前,了解古诗文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作品创作动机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者参考文献来获取古诗文背景的知识。
二、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韵脚、格律、修辞手法等。
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诗文的结构和意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诗词辞典或者阅读专门的韵律学、修辞学著作来学习这些知识。
三、背诵古诗文背诵是学习古诗文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反复背诵,我们可以更加熟悉和理解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背诵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句式结构、词语运用等细节,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分析古诗文的结构和意义古诗文的结构和意义是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关键。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古诗文的韵律、押韵、对仗等方面,来理解古诗文的结构特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整体理解和细节分析,解读古诗文的含义和主题。
可以通过朗读、翻译、注释等方式,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五、比较研究不同的古诗文作品古诗文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
通过比较研究不同的古诗文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古诗文的演变和发展。
可以选取同一主题、同一诗派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深入了解古诗文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六、阅读专业评论和研究成果古诗文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专业体系。
阅读专业评论和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深层意义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帮助。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研究论文、古代文学专著等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七、经常复习、总结和巩固复习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关键。
我们应该经常性地复习古诗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019_2020古诗文备考策略--古诗文阅读”复习方案
“古诗文阅读”复习方案一、文言文阅读(一)前期积累在高一高二,我们精讲教材二十四篇(以文学史顺序为序,杂合五册选修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
以“文学史”为经线、以“三读两译一考”的课堂流程为纬线。
以文学史为经线【附录 1】(目录稍作停顿),这样可以将时代背景与文学史背景连贯地渗透下去,并以文学特征反证时代与当时的文化特征,对于文学文化素养不足的学生是温补的药剂。
以三读两译一考的课堂流程为纬线,就是每堂课都以“素读(试断句)——朗读(正字音)——初译(提语感)——再译(落要点)——品读(练赏析)——小考(给反馈)”为基本流程。
使用的学案是我校的橱柜式学案【附录2】(稍作介绍),便于语法知识薄弱的学生分类积累,也便于学生代表课后的组卷出题以及批阅讲解工作。
在这样的二十四篇精讲精炼之后,学生对文言文语法体系较为熟识,对重点虚词基本掌握,对高频实词也比较熟悉,对高频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教材涉及的文化常识也有一定的印象,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史能在脑海中留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二)高三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从 2019 年6 月进入高三总复习,第一项是半个月的语法复习,第二项就是为期一个月的文言文复习,内容是精讲二十四篇、阶梯推进七十二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
这共计一百一十六篇,是从“二十四史”各部抽取四篇。
放眼近十年的高考试题,在全国范围内,“二十四史”占据半壁江山,如果仅看全国卷和课标卷,“二十四史”则是一统天下。
因此,“二十四史”选文成为了全国卷使用者的最佳训练素材。
我们为学生遴选的这些文章精选于题型改为目前状态之后的高考真题和颇受好评的模拟试题。
从出题年份倒推,高考题优先,并以历史顺序为纲陈列出来。
以二十四史为单位做练习,会对每一史的编撰者的笔法及惯用词汇有一个积累和习惯。
每一史选择的传主也要足够典型。
我为什么要强调“典型”二字呢?我们可以大范围阅读《二十四史》的众多选文试题,会发现传主集中于四类——掌天下者、达文治者、建武功者、立德高者。
古诗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复习策略古诗文是中学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复习古诗文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空间。
然而,由于其繁多的篇目和复杂的格律,很多学生在复习古诗文时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高效的古诗文复习策略,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和理解古诗文。
一、理解文本背景在学习一首古诗文之前,了解其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背景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词义和典故,有助于深入阅读和解析古诗文。
二、分析词句结构古诗文的语言表达通常较为精练而具有象征意义,因此,分析词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词义转化;其次,要注意掌握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这些手法会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
通过分析词句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三、背诵经典篇目背诵是学习古诗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反复背诵古诗文,我们能够加深对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让这些技巧和方法在我们的大脑中逐渐形成模式化的记忆。
同时,背诵也能够提高我们对古文中词语的记忆,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
所以,建议大家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篇目进行背诵,并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四、练习默写和解析除了背诵,默写和解析也是巩固古诗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可以选择几篇自己喜欢的古诗文进行默写,并在完成后进行解析。
通过默写和解析,我们能够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默写和解析还有助于我们提高古文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五、参加古诗文比赛或朗诵活动参加古诗文比赛或朗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古文素养的方式。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比较,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古诗词鉴赏备考计划
古诗词鉴赏备考计划一、基础知识巩固(第1 - 2周)1. 诗词体裁与朝代风格。
- 同时了解不同朝代的诗词风格。
唐代的诗那可是百花齐放,有像杜甫这样忧国忧民、格律严谨的,也有像王维那样充满禅意、诗中有画的。
宋代的词呢,豪放派像苏轼、辛弃疾,那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婉约派像柳永、李清照,就像江南水乡的女子,温柔细腻。
2. 常见意象解读。
- 再用一周时间专门研究常见意象。
比如说“月亮”,在古诗词里它可忙了,思乡的时候它出现,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思念友人的时候它也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柳树”也是个重要意象,因为“柳”和“留”谐音,古人送别就爱折柳,就像现在送朋友的时候送个小纪念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是在送别场景里的柳树。
二、重点诗人词人作品精读(第3 - 6周)1. 唐代诗人(第3 - 4周)2. 宋代词人(第5 - 6周)三、解题技巧训练(第7 - 8周)1. 选择题技巧。
- 做选择题的时候,要先看题目要求。
如果是问关于诗词内容理解的,那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诗句。
比如选项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向往”,但是诗里明明都是在写田园生活的美好,那这个选项肯定错。
还要注意一些易错点,像诗词中的典故,如果不理解典故的含义,很可能就选错。
2. 简答题技巧。
- 对于简答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格式。
一般来说,要先概括诗词的主旨或者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比如说问“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就要先回答“这首诗通过描写故乡的典型景物、回忆故乡的生活等方式表达思乡之情”,然后找出诗里像“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样的句子,详细解释这些句子是怎么体现思乡的,就像拆一个机器,先说说这个机器是干什么的,然后再分析每个零件的作用。
四、模拟考试与查漏补缺(第9 - 10周)1. 模拟考试。
- 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按照考试的时间和要求来做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做完之后,认真对照答案,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2019-2020高考备考语文复习策略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计划秦州区藉口中学王进宝又是一年高考日,2019年高考复习备考已拉开序幕,为了全面促进我校2019年高考语文成绩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及2018年考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9年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基础第一,效率至上。
在具体复习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复习思想,抓强化训练这条主线,突出语言运用、阅读和作文三个重点,实施科学备考。
二、复习备考思路1.认真组织高考备考的教学研究,继续在复习策略、课堂教学、应试能力、信息整合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级组内交流研讨、出外教研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及教科研水平,力争高考语文成绩有较大突破,为总分提升多做贡献。
2、进一步提高复习备考效率,使备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合理性,为高考成绩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3、抓好“目标学生”的补差工作,为目标学生的顺利上线做贡献。
4、进一步强化达标意识,强化协作精神,通过专题测试、月考、模拟考等形式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形成体系,强化考技考能。
三、备考时间安排(1)高三语文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2018.6—2019.2)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穿插月考训练)第二轮(2019.3—2019.4)重在专题复习,查漏补缺。
(结合测试题训练及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三轮(2019.4—2018.5)重在综合训练,提高实战能力。
(配套冲刺卷)第一轮复习对课本进行全面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纳入复习备考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能体系。
第一轮复习的关键是落实,基础训练点点落实,逐步提升学生能力。
每复习完一个知识点测验一次,单元测验题要精讲精练。
第一轮复习期间组织三次月考,以此落实并检查复习效果。
这一轮复习要讲练结合,防止对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
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
“讲”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通过“练”来提高能力。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
中考古诗文复习策略古诗文是中考语文备考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们备考中比较头疼的一个部分。
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所以在中考备考过程中,怎样合理高效地复习古诗文,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考古诗文复习的策略。
1. 制定计划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
根据考试的时间安排和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可以制定一个每日的复习计划,规定每天复习的诗文篇数和深入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古诗文的复习工作做得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
2. 分阶段复习古诗文繁多,文种种类繁多。
在复习古诗文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按照不同的方式展开复习工作。
可以从古诗文的背诵入手,逐步学习一些历代名篇,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词。
然后,可以通过分析诗文的语言、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来逐渐掌握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
可以通过解析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 注重实践在复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要注重实践。
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古诗文的仿写或者作文练习,通过实际动手,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应用。
还可以参加一些古诗文朗诵比赛或者古诗文演讲比赛,通过实际的演练,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4. 多媒体辅助5. 结合实际在复习古诗文的时候,应该注重将古诗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实际学习内容相结合。
可以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文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来丰富古诗文的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特点。
还可以通过与当代社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来深入理解古诗文的主题和思想,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6. 多角度思考在复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应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理解和解释古诗文的时候。
可以通过深入思考,寻找古诗文的多重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还可以通过对比、联想、拓展等方式,来形成全面的对古诗文的理解,做到全面、深入地掌握古诗文的知识。
2019-2020年中考语文 古诗鉴赏 复习策略
2019-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复习策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杜甫,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诗人们或吟咏今古,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可谓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
今天,随着人们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语文素养的追求,再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卷,特别是xx年中考要求,古诗词鉴赏考查方兴未艾。
那么如何揭开古诗词的神秘面纱,准确抵达古诗词的美学殿堂,成为诗词鉴赏的应试高手呢?下面,我将结合《xx年中考说明》,提出应对策略,希望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做熟悉考纲的有心人:学习考纲是为掌控复习总方向。
我们要抓住考纲关键词,不偏不倚地展开复习。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四学段七-九年级:1、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
2、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3、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4、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孝感市xx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1、古诗词阅读理解考查内容:材料源自于教科书,以呈现一首古诗词为主,设一个填空题与一个简答题。
2、考查对于古诗词内容、情感、主旨①的领悟以及语言的品味②和基本写作特色的把握③。
紧紧抓住这三个方面要开展好古诗词鉴赏复习工作,熟悉考纲是前提。
二、当解析考点的用心人:归纳考点是为明确复习重点。
我们要分析考查形式和考查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备考。
【真题回放1】《语文试题(样题)》次北固山下王湾8、首联中的“、”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1分)【考查点1】对诗句场景、情感内容的理解。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2019年中考古诗文阅读复习指导及备考策略
(4)记的不扎实。“人有悲欢离合”的“悲欢离合”写成 “悲欢离和”。
务实
复习策略:
第一版块
(1)集备有计划:明确每天、每周的背诵任务,对一些记诵难度较
大的篇目,要间隔性加强巩固,以加强记忆。做到有计划、有步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第四学段(7-9年级)
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
重积二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 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不作为考试内容。
第一版块:古诗文的过关、默写
第二版块:古诗词的赏析、品鉴
第三版块:课内外文言文的阅读、迁 移、对比
务实 第一版块
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考试范围 课标61篇 (古诗40首+文言文21篇) 分值设定: 12分
务实
第一版块
题型归纳:
1.空前绝后——直接默写: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43《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天 降降大任于是人也)
二 45《礼记》一则(虽有佳肴)
47《邹忌讽齐王纳谏》 49《桃花源记》 51《三峡》 53《陋室铭》 55《岳阳楼记》 57《爱莲说》 59《送东阳马生序》 61《河中石兽》
44《庄子》一则(北冥有鱼……亦 若是则已矣)
46《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 吾于何逃声哉?) 48《出师表》 50《答谢中书书》 52《马说》 54《小石潭记》 56《醉翁亭记》 58《记承天寺夜游》 60《湖心亭看雪》
古诗文复习策略
古诗文复习策略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考试和竞赛的必考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文,提高复习效率,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古诗文的复习策略。
一、理清重点在复习古诗文的过程中,首先要理清重点,明确每一篇古文或古诗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导论或者关于古文背景的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同时,要注意把握古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了解古文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背诵佳句古诗文中常常有许多经典的名句,背诵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古文的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重点内容或者常考内容进行重点背诵,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做到能够熟练背诵并正确运用。
三、积累知识古诗文中涵盖了许多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理解古文,我们需要积累一定的知识储备。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资料、参加讲座等方式,加深对古文背景的了解,为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多练习在复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要多做题、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古文题目或者历年考题进行练习,检验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找准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补充和提高,以便更好地备战考试。
总而言之,古诗文复习是一个系统性和持续性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科学的复习策略和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以上几点策略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在古诗文复习中取得好成绩!。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3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3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或与主旨关联较大的字词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2.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能够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准确品味、体会诗人的用字之妙,遣词之巧。
3.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古诗词阅读或鉴赏中中积累语言,感受汉字之美,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教学重点:1.哪些字词是诗句的亮点,它对诗句有何作用。
2.重点字词表情达意的功能何在。
3.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某一字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某一重点字词的深刻意蕴。
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对某一字词运用之妙的独到见解。
教学方式:典型例题与趣味性相统一,以激发学生的炼字兴趣。
真题解读与方法技巧相结合。
鉴赏、比较、评价三者综合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贾岛与韩愈关于“推敲”的典故吧?这个典故形象地说明了古人创作的态度。
即字字锤炼,句句推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都是古人炼字的典范。
古往今来,凡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无一不是锤炼、推敲的结果。
与之相反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下了四万多首诗,但能够流传下来的,或者被人们记忆的,几乎没有一首。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凡是行文作诗,必须字字推敲,寻找出最能表情达意的字词,不得有半点侥幸的思想,否则,就会和乾隆皇帝一样,千言万语,不敌一字。
下面,我们就从推敲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词。
二、展示PPT,看看高考题是如何考查炼字的。
注意PPT上有关高考真题的答案与解析思路。
三、区分炼字与诗眼词眼的关系。
炼字与提炼诗眼词眼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所谓炼字,就是对诗词中的某一句的某一字词作深入的理解,体会其遣词造句之妙,而诗眼词眼的提炼则是对整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那一个字词作深入分析,体会它在全诗中的地位及其对诗词主旨思想表达的作用。
二者并不一致。
但是,有时,一首诗词的重点字词有时也可能是一首诗词主旨思想表达的关键。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10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阅读10教案教学目标:1.这类题目是高考高频考点之一。
题目出得比较灵活,属理解评价类,能力层级为E 级。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诗词点评和评价类题目的题干设置和题型,为准确答题奠定基础。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并运用于鉴赏实际中。
教学重点: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古代诗词点评、评价类题目的题干设置和题型。
2.通过学生自学,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并运用于鉴赏实际中。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并运用于鉴赏实际中。
教学方式:以实例证规律。
讲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千百年来,人们都知“敲”比“推”好,所以,“僧敲月下门”成为千古名句。
但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其《咬文嚼字》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这就是典型的古诗句评价。
朱光潜先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以令人信服的理由对“推敲”进行了重新解读,令人击节赞叹。
那么,我们在高考试卷中面对对此类题目时,应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我们就来对此考点作一梳理。
二、古诗词点评、评价类题目的解读。
古诗词点评、评价类题目有多种表现形式,并不一定是明显地告诉我们这就是点评或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复习方案一、文言文阅读(一)前期积累在高一高二,我们精讲教材二十四篇(以文学史顺序为序,杂合五册选修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
以“文学史”为经线、以“三读两译一考”的课堂流程为纬线。
以文学史为经线【附录 1】(目录稍作停顿),这样可以将时代背景与文学史背景连贯地渗透下去,并以文学特征反证时代与当时的文化特征,对于文学文化素养不足的学生是温补的药剂。
以三读两译一考的课堂流程为纬线,就是每堂课都以“素读(试断句)——朗读(正字音)——初译(提语感)——再译(落要点)——品读(练赏析)——小考(给反馈)”为基本流程。
使用的学案是我校的橱柜式学案【附录2】(稍作介绍),便于语法知识薄弱的学生分类积累,也便于学生代表课后的组卷出题以及批阅讲解工作。
在这样的二十四篇精讲精炼之后,学生对文言文语法体系较为熟识,对重点虚词基本掌握,对高频实词也比较熟悉,对高频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教材涉及的文化常识也有一定的印象,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史能在脑海中留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二)高三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从 2019 年6 月进入高三总复习,第一项是半个月的语法复习,第二项就是为期一个月的文言文复习,内容是精讲二十四篇、阶梯推进七十二篇高考真题和模拟题。
这共计一百一十六篇,是从“二十四史”各部抽取四篇。
放眼近十年的高考试题,在全国范围内,“二十四史”占据半壁江山,如果仅看全国卷和课标卷,“二十四史”则是一统天下。
因此,“二十四史”选文成为了全国卷使用者的最佳训练素材。
我们为学生遴选的这些文章精选于题型改为目前状态之后的高考真题和颇受好评的模拟试题。
从出题年份倒推,高考题优先,并以历史顺序为纲陈列出来。
以二十四史为单位做练习,会对每一史的编撰者的笔法及惯用词汇有一个积累和习惯。
每一史选择的传主也要足够典型。
我为什么要强调“典型”二字呢?我们可以大范围阅读《二十四史》的众多选文试题,会发现传主集中于四类——掌天下者、达文治者、建武功者、立德高者。
这几大类人物按成长轨迹来揣摩会呈现出近似的曲线,换言之,对同一类型人物的叙述会出现大致相似的高频词汇。
从这个角度说,二十四史练习终结之后,还可按人物类型再横向梳理一遍笔记,尤其是重点实词部分,会使学生获益匪浅。
这一百一十六篇中,精讲二十四篇。
覆盖四种类型的典型人物。
每堂课分为四步走:一做、二析、三考、四积。
一做,二十三分钟限时训练,要求出声翻译,画出翻译不出来的片段,并完成对应练习题。
二析,十二分钟落实要点,教师先将重要的点提问订正一遍,多成串,少散点(稍作解释);解决疑难,对学生尚存的疑点再加以讲析。
三考,三分钟默记自己出现问题的要点,两分钟小考,抽取要点,五分制,以失分情况为依据决定个性化作业量。
四积,课后整理笔记,将自己不会的要点落在空白的橱柜式学案中,一部史书一张。
另外七十二篇,略读。
使用者是二十四篇精讲篇目扣分超过 5 分的学生,时间是每周的语文早自习以及中午十二点二十五到五十五半个小时。
使用“通达法”,持续进行。
例如,《史记》选文第一篇扣分在五分以内的同学不必参加下一篇习作的练习,扣分多于五分者必须参加,第二篇仍未合格者参加第三篇的训练,到第四篇为止。
(三)针对 2019 高考真题的微调2019 年的高考试题,相较 2017 和 2018 年简单一些。
我的依据是我自己的得分。
因为,我每年都会像学生一样,拿出专门时间,做高考真题,并自己批改。
文言文板块,2017 年失3 分,2018 年失2 分,(稍作解释),2019 年未失分,且原文阅读没有卡顿。
但是,以上只是我的做题体验。
批阅完学生的试卷后,发现情况根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乐观。
2019 年三套试卷文言文平均分只比2019 年上升了 3.3 分。
这是在学生成长了一年之后,是在进行了五周的板块集中训练之后,是在试题难度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
换言之,如果试题难度没有下降,一年的思维发展,五周的集中训练,3.3 分的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试题难度下降”在学生身上并没有明确的体现。
刚刚拿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是迷茫的,但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答案之后,大概得出了一个结论。
学生们是语法意识上线,但语意意识需加强。
2018 试题“岂有宽为患也”,学生译为“哪里有宽恕是祸患的”,“以”为标志的省略句被忽视,直接导致译文是个病句。
类似的问题非常普遍。
2019 年,“苟”译为如果,“故”译为旧有的(),“强”“利”是使动用法,学生的正确反馈率非常高,这是板块集中训练的成果。
但是,将“秦民之国都”译为另一句话“秦民之居国都者”,即“居住在秦国都城的秦国百姓”,76 人之中多达 33 人。
这里面固然有“民”“人”(见《离骚》)通译这一知识点掌握不牢的原因,但是,“之”的动词性用法没有正确反馈出来也是重要原因。
是学生不知道这个用法吗?这一用法在集中讲解中,最少讲过十次,学生少则记录一次,多则记录七次,而且单点小考和模拟考试中出现这个知识点的正确反馈率都很高,这次大规模误译的原因,还有学生自己说的原因,“古代交通不是不发达吗?农业地区老百姓不是固定在土地上吗?进一趟都城跟今天旅游那么方便吗?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说国都地区的人。
”这说明,学生对当时能到都城发表言论的“民”、也就是“人”,认识比较局限,对法家思想在秦国彻底扎根之前,秦相对于中原礼教地区的松散和原始,也缺乏常规的认识。
另一句话,“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的翻译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吴起扛起楚王的尸体并把他藏了起来”“吴起拜别楚王的尸体并隐藏起来” “吴起带走楚王的尸体并想要隐藏起来”……出现这样的译文,确实超出我的想象。
我提醒学生看看下文,最后一句的翻译者竟然仍然振振有词,“老师,哪里写了吴起就被射死了”。
那一瞬间,我的脑海中突然出现一句话,“高考语文会惩罚那些不阅读的学生”,我突然意识到,我觉得今年的试题简单,会不会是因为,“商鞅”“贾谊”“吴起”这三个人对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太熟悉了,可对 124 的高中生来说,他们与“鲁芝”“王涣”“范纯礼”是同一陌生度。
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找了四个六年级的小朋友,是我儿子的小朋友们,这四个人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跟我学所谓的“大语文”。
当年,商鞅、吴起都是他们自己查资料汇报学习的,贾谊,是一起背《过秦论》的时候,查阅资料做过笔记的。
五年级开始一起阅读过“刺客列传”“要离刺庆忌”“四公子‘列传’”以及无数小语段,大约存有文言文四万字左右的阅读量。
我拿出半个小时,用“吴起”这道高考原题考了这四位小朋友一下,分数依次是16、15、13、13,主观题失分依次是 3、4、4、4,其中,第二句的翻译两个满分,两个扣一分,“走”古今异义没有翻译出来。
这个小实验从某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知不知道吴起是谁、以及他的基本生平,使我们在面对同一个“吴起”的阅读语段时,并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所以,我会觉得简单,四个六年级小朋友的平均会高于 124 高三学生的平均分。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孙永河公众号”每天一位“文化名人”介绍短文在我的辅导课正式上线。
课堂的“沙包”也换成了《楚国八百年》《唐之韵》等“温补药品”。
(关于课堂管理,稍作解释)而且2019 年末启动的二十四史阅读资料(自编版)编写目录也发生重大改变。
从“人物尽量都是大家陌生的”到“尽量都是枢纽型人物”,也就是一个人物可以穿起多个历史事件或其他历史人物。
当然,这些都是为这批学生做的准备工作。
新高考之后,文言文会不会跳出二十四史,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我们相信,无论如何,二十四史基础训练,都符合“阅读浅近文言文”这一“课标”“考纲”对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二、古诗阅读(一)前期积累在高一高二,我们精讲教材55 首【附录 3】(以文学史顺序为序,杂合五册选修与《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目)。
以“文学史”为经线、以“四读”的课堂流程为纬线。
文学史这条线与文言文同步,就是先秦部分的文讲完,就讲先秦部分的诗歌。
这条线索的意义,不再赘述。
四读指的是“一读准——正字音,二读顺——通字义,三读懂——入情感,四读透——品艺术”,三读之前,不给任何资料,不讲任何背景,为的是保护学生的初读感受,也为了养成学生依靠诗歌本身,深入理解与品味的习惯。
“品艺术”这个环节,我们一诗一点,讲透一种手法。
例如,《涉江采芙蓉》学案如下【附录4】,(稍作说明)。
本诗之后,“虚实结合”就要在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
再结合辅导时间讲的小说与戏剧,高考总复习开始之前,86 种常见写作手法,学生都已经有了一个基本概念,而且,会使用相关术语。
(二)高三方案进入高考总复习之后,我们基本按照下面的计划展开复习(十月七日至十一月八日进行诗歌鉴赏板块集中训练)(稍作解说),具体实施是总领课 1 节,分项课 29 节。
总领课使用素材 2019 年天津高考试题,(因为全国三套的试题都是成套使用,此时已经使用完毕)形成的学案如下【附录 5】:(稍作说明)。
通过这一节课,明确与原作者、出题者、批阅者对话的基本原则,并对诗歌鉴赏“七巧板”有一个总体认识。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基础性赏析都无外乎在“内容”“思想”“艺术”三个层次上展开,也就是在回答“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写得怎样”四个问题。
具体到诗歌鉴赏,就是在填七个空:【1.翻译】【2.人象、物象、景象、事件的形容词概括词】【3.原因、对象、背景】【4.情绪、感受形容词概括词】【5.手法】【6.阐释】【7.艺术效果】其中,第一个空,与文言文翻译有所区别。
文言文的翻译是字到字,诗歌的翻译是字到画。
当年的作者,是看到了一些,心有所动,想到了一些,然后写下了一些;今天的我们,是看到写下的文字,然后想象文字所呈现出的当时的境况,最后才能捕捉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思感慨。
换言之,作者写入笔下的“象”都是带有声音、色彩、质感、温度、状态、气味、形状……的,我们的眼在触到文字的一瞬间,五感都要调动起来,复原当时作者眼中的画面,甚至是作者自己的表情、姿态,我们才会打开进入诗歌内部的大门。
这一步是“皮”,后面 6 个空以及六大题型都是“毛”,这一步没做好,后面的工作就都是空中楼阁。
怎样检验这一步完成的效果呢?就要看第二个空填写是否精确了。
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赏析,如果学生认为本诗中月光的特点是“皎洁”,那么第一步阅读就显而易见地粗糙了,而且第二个空填了“皎洁”,第四个空对应的就应该是“豁达开朗”了,离题是越来越远了,说到底,就是读到“霜”这个字的时候,触觉感官没有调动起来的缘故。
我们读诗总是太快,感官调动不起来,就只能依靠积累的经验答题,靠生搬硬套来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反之,第一个空的思考工作到位,我们在脑海中能见作者所见,那么感作者所感也就不难了。
在此基础上,再动用高一高二的知识储备进行鉴赏,也就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