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高三一轮微专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概述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分异规律形成 基础影响 因素分布规律文字示意图主要分布地 区典型事例主导因素:由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南北更的地域分异 热量 (纬度位 替。

低、高纬度地重要因素:(纬度地带性)置)区明显水分非洲沿 20°E 经 线自然带的变化主导因素: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南北延伸,东西更的地域分异(海陆位 替。

中纬度地区明重要因素:(经度地带性)置)显热量亚欧大陆中纬 度地区从沿海 向内陆依次为: 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垂直 热量、水分地带性)海拔从山麓到山顶更 替,高山、高原地区 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喜马拉雅山的 垂直自然带分布地域分异的三个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要是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要是水分。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热组合。

2.非地带性因素的分析方法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某些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明显,这些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分布因素,它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地带性因素进行分析:影响因素具体影响典型事例地形状况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改变自然带 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背风坡形的地带性分布成温带荒漠带(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 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提出问题:“什么是地理环境?它有哪些特征?”2.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讲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分析其特征,如地域性、差异性、动态性等。

3.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讲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地域联系、要素相互作用等;分析其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分析其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位置、人类活动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案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分析其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某个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环境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如地理环境演变、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影响等。

2. 结合现代科技,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如对学校的地理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学案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聚焦考纲】1.了解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熟记自然带名称,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你的知识框架】【考点梳理】一、自然要素与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进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大气中的的形成与生物生命活动有关;改造水圈:改变陆地水的和陆地的;改造岩石圈:参与形成岩,加快岩石,促进土壤形成。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各要素通过、、等方式,进行着迁移和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和相互的整体。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如、。

2. 整体性的表现主要表现举例说明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变是统一的(一要素演化伴随其他各要素演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西北地区过度樵采对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的形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分布模式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自然带更替形成影响显著景观变化气候陆地自然带植被和土壤分异规律基础因素地区以大陆西岸为例: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垂直带谱与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基带与一致。

拓展:雪线高度雪线,在高纬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雪线的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气温:一般背阴坡气温低,雪线低;纬度越高,山脉雪线越低;同一座山地,夏季雪线升高,冬季雪线降低。

降水量:一般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主要是因为南坡降水多。

地形: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____________山系)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典型例题1】读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1)-(2)题。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案(第1课时).doc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案(第1课时).doc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正确认识这个特征,不仅有利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三是进行解题方法归纳解和解题训练。

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讲、专心地练,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复习任务。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二是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三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根据模式图和区域图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自然带。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山坡差异的原因。

能过联系和运用地理感性知识,逐渐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1、复习重点: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根据图形完整的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

2、复习难点: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高中地理高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高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平板展示)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德育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平板、电脑、多媒体素材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教师安排】略【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平板推送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略【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平板推送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板书】1、生物循环【过渡】(平板推送)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略【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平板推送活动要求)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平板展示课件)【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平板展示课件)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略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河流夏季丰水冬季枯水结冰携带泥沙平原植物:落叶阔叶林土壤【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启发提问】(平板推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专题5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专题5整体性和差异性学案

05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知识【p48】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形成基础: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三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差异性成因2.表现(1)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环境表现出特殊的分布形态及发展状态,呈现出非地带性现象。

三、雪线与林线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雪线是指高山地区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线,它是永久积雪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线。

2.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1)影响热量的因素①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林线分布较高;阴坡,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2)影响水分的因素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林线分布较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注意:①温度: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

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②降水: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

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

③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生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生版)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点细化预测】【构建知识体系】第13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 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和 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注意提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1)成因:因、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呈分布。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大陆内部距海不太远,水分差异较小;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即使是内陆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水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陆地区水分差异较小。

所以低纬度和高纬度经度地带性特征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地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含解析)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01化学演化过程;(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02有机进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在生命出现以后,□(2)说出地质时期两次因环境变化而衰退和灭绝的物种。

03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04原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05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②中生代末期:□06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07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2.人类出现后,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应注意的两大问题08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1)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09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01相互联系和(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02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会对□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三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M―→N方向)①成因:□01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表现:沿□02纬线延伸,随□03纬度变化更替,如在大陆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极,自然带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等,各自然带均呈东西方向延伸。

③典型地区: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O―→P方向)04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①成因:同纬度地带,□05经线延伸,随□06经度变化更替,如在OP沿线地②表现:沿□区,从大陆东岸到大陆西岸,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各自然带均呈南北方向延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四、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成因: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形成。

(2)变化规律: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

3.非地带性现象成因: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微点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

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点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微点3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整体性和差异性)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1.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4.5.6.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1.2.3.23解释:总的来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⑴气候: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⑵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

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举例: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理解举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教师补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567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了解土壤知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土壤。

教师补充: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空气:气相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6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大量积累会使冰川消融减慢,主要原因是碎屑 物质能( B )
A.减少吸收太阳辐射 B.减弱地面热量传导 C.隔绝人类活动影响 D.减弱冰川热量散失
[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海拔高度与冰川表层碎屑物 质厚度成反相关,即海拔高度越高,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厚度越薄,D正 确,C错误;图示信息看不出冰川厚度的信息,A错误;由图可知,海拔 高度相同,冰川表层碎屑物质厚度也不一定相同,B错误。故选D。第5 题,冰川碎屑物质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弱地面热量向下传导,冰川融 化减慢,B正确;冰川表层碎屑物质不会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隔绝人类 活动影响,A、C错误;减弱冰川热量散失,可能加速冰川消融,D错 误。故选B。
信息获取
知识调动
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时间延长, (2)1997年以后,疏勒河出山径流量
丰水期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 持续增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迟,汛期延长;径流量增加,水位 祁连山冰雪融水量增加
上升,挟沙能力上升,输沙量增加
归纳导学 1.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1)自然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进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整体。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3)某一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通过四大循环引起其他区域自然环 境的变化。
A.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
C.光照增强
D.风力减弱
2.该地区夏季灌木下土壤温度低于地衣的主要原因是灌木下土壤
(A)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B.吸收大气逆辐射较少
C.反射太阳辐射较多
D.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3.随着灌木的扩张,该地区土壤( B ) A.日温差变大 B.厚度增加 C.有机质减少 D.生物多样性减少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环境的组成(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分析角度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2022·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的高三地理一轮总结复习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整体性及差异性

高中的高三地理一轮总结复习精品教学设计优质课件整体性及差异性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课方案学科地理课题课时8课型复习内容综述第八部分整体性和差异性自主 2节展现 6节执笔王鸫设计时间考1、 2015 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地区图,考察天气、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纲系。

多种因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

2、经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察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想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解的空间散布等。

读1.复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习4.目5.标 6.7. 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复习 1.2.重3.难点教课过程设计本部分内容采纳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研究式的学习模式,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教师情形创建及指引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研究,合作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剖析问题,研究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课方式的转变。

依照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课过程:1、创建情形,启示导学(1)创建令人着迷的情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示创新思想创建有益条件。

(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研究教案,为学生供应学习、思虑、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重要前提。

2、自主研究怀疑(1)教师指引鼓舞每一个学生依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研究。

( 2)指引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认识并能达到简单的剖析应用。

(3)教师要注意指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同,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

3、小组合作研究( 1)教师指引鼓舞各小构成员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可相互学习,相互议论、共同研究、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2)教师指引学生对自主研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经过这一环节解决。

每个同学都能够充足发布自己的看法,学会的同学还一定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2.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3.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4.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2.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原因。

3. 实例分析: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和表现。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作业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环境调查,深入了解当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地理环境研究的心得与经验。

3. 开展地理环境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摄影、实地考察等。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第八部分整体性和差异性执笔王鸫课时8 课型自主 2 节展示 6 节设计时间复习内容综述考纲解读1、2015年高考可能利用模式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候、生物、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后的新功能,也要予以关注。

2、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及自然带,考查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

复习目标1.理解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掌握不同地质时代相应的生物发展阶段。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4.通过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5.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6.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7.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复习重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掌握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教师导入:前面我们复习了地壳的物质循环、大气的三圈环流、水循环、洋流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它们体现了某种单一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地理环境就是由这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

通过这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地理要素彼此依存、相互影响,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和运动,环境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构成了一个成有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当然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区域也存在差异。

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三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整体性理解1、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解释:总的来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⑴气候: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

⑵水文: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交换⑶地貌:是由内外力共同塑造的⑷生物:植物的生长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⑸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理解举例:以中亚地区为例:深居大陆内部的地理位置是中亚地理环境的核心,由于远离海洋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

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

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的学习过程。

对湿地的定义大家要认真读清,联系实际去理解。

使得干旱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在干旱的气候下多沙漠景观;多内流河和内陆湖;有水源的地区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棉花;没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牲畜是羊。

深居大陆内部的位置还使本区成为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亚欧大陆桥。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理解举例: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图所示:(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理解举例: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教师补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中的能量交换、物质运动往往跨越圈层界线,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应抓住其内涵与表现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内涵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表现有:(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注意: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

另一种是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注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

在学习中需要联系一些具体可感知的例子,由现象到本质地进行认识,然后再由这些典型的案例,由此及彼地理解与其相类似的实例,这种能力就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补充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会导致鱼类死亡、大气环境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等连锁反应。

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差异,归纳总结。

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生物繁盛形成秘鲁渔场(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了解土壤知识)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土壤。

教师补充: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土壤的肥力: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组成: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液相空气:气相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土壤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1、 成土母质和土壤(1)成土母质概念: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和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标志着土壤的成土的开始。

(2)成土母质≠土壤: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3)了解成土母质的粒度和化学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大陆西岸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基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45%~52%)上发育的铁锰镁钙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二氧化硅含量65%~75%)上发育的土壤: 钙含量高2、气候和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和大气之间的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与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气候和土壤举例:我国东北黑土和南方红壤,哪一种有机质含量高?为什么?我国东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高。

因为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物,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为什么从热带到寒带,风化壳逐渐变薄?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

3、生物和土壤1)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风化作用低等生物(如苔藓类)高等生物(草本、木本植物)2)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3)生物与土壤的有机质的关系森林下的土壤有机质<草地下的土壤有机质为什么?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

4、地形和土壤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变化2)坡向和坡度与土壤:坡向和坡度可以改变水热状况和植物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向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发育土壤厚度陡峭的山坡较快薄平坦的地方较慢厚上述各种成因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5、人类活动和土壤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业种植、收获、施肥改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及化学成分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不合理的耕作、灌溉、破坏植被、过度利用等,会引起土壤退化,如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大量喷洒农药造成土壤污染等。

人类通过以上措施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如我国北方黑土、南方水稻土的形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人工土壤。

综述:从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