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材解读.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课标、教材、中考解读
√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发展
√
了解明清两朝的建立及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
概述郑和下西洋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感受中国 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
巩固和社
会的危机
√
列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初中历史课标、教材解读与使用
使用原则
1.以2011版新课标为主 2.以2014年山西省考试说明及中考为教学(复习)方向 3.新课标增加内容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不要补充 4.注意新课标中表述变化的内容 5.教材中出现而新课标未涉及内容淡化处理 6.多角度突出主干知识点 7.区分行为动词,确定教学层次 8.突出特点:点线结合;时序性;横纵向联系 9.让细节和史料为历史说话
行为动词
基础识记:“列举”、“知道”、“了解”、“说出”、 “讲述”、“简述”、“复述” 等。
思维提升:“认识”、“概述”、“理解”、“说明”、
“阐明”、“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
新课标
一、内容解读 二、重点分析
七年级
三、教法建议
中国古代史
一、内容解读
1.时序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思想解放与思想专制 对外开放与闭关自守 经济文化昌盛与科技创新
三、教法建议
1.课时内综合 2.单元内综合 3.中古史综合 4.跨学段综合 5.小切口综合 注:有综合的意义与价值
课时内综合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单元内综合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06 化历史核心素养
新教材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突出历史主线与多元视角
在内容选择上,应突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兼顾世界历史的 多元视角,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认识。
适应学生认知特点
树立唯物史观,以科学、客观的态度 看待历史问题。
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 位和作用,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意识 。
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 素养、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等。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 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
公民意识。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 积极、理性的态度面对未来挑战
注重实践与创新
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
面对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有限的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突出重点,精讲多练。
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
针对部分学生历史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建 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奥秘
师生要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和魅力,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人类文明的发 展历程和多元文化,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
广大师生要共同努力推进历史教育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做出贡献。
THANKS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标《义 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5
目录
Contents
•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 总体框架与结构特点 • 知识与技能要求变化 • 过程与方法改革举措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 实施建议与挑战应对 • 总结: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育改革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
析
本文旨在分析解读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并分析相应教材。
新课程标准解读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分为五个部分:(1)总则;(2)
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标准;(5)学生能力要求。
其中,总则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任务和基本原则;课程目标包括
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和价值观;课程内容包括了历史学科性质、扩展课程和历史领域的基本课程模块;课程标准包括了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能力要求包括了认识历史、历史研
究和历史价值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主要由《湖南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历史朝花夕拾》4个部分组成。
其中,《湖
南历史与社会》设置了湖南历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体现了本地历
史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史》涉及了远古、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历史时期,突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世界史》包括了人类文明史、亚欧非历史、美洲大陆和大洋洲历
史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朝花夕拾》则通过生动的语言、轻松幽默
的情节呈现了中国历史中的趣闻轶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
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确保教学
质量。
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2023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对于一个定岗实习的学生来说,要很好的完成教育实习和把课程标准吃透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全面了解新课标和更好的完成历史的教育实习,在来实习之初,我便认真阅读了《新课标》和《新课标阅读》通过学习,使我受益良多。
一,对历史新课标的认识,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一直是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维目标情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我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新课标历史教材确实把”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新教材和旧教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课文设计独具特色,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特色,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术”。
(2)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法。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续性,在注意课程内容的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意图表的有效应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续性。
适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历史知识的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七年级的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就是本单元朝代的典型特点;二,使用新教材带来的变化新教材的课标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
而新课标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收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
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也都随之发生变化。
(1)教师的变化从准备情况讲,教师现在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适应了新的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1.1.背景介绍新课标是指根据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而对相关教材、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和修订的一项国家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标是对高中历史教育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的标准。
1.2意义及作用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1主要内容高中历史新课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审美情感四个方面内容。
2.2特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2.1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2.2.2突出历史学科基本知识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方面。
2.2.3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包括历史学科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2.2.4突出历史学科审美情感新课标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审美情感,包括历史学科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人文情感等方面。
三、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启示3.1对历史教学的影响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1拓展历史教学的内容新课标拓展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和历史学科审美情感的培养。
3.1.2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新课标创新了历史教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表达能力等。
3.1.3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新课标提升了历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2启示高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给历史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3.2.1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
课程内容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 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 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 加以叙述。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改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再如将原“实验稿”中“七七事变”后“全面 抗战”开始的说法,改为“全国性抗战开始”。
中国近代史: 删减: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 詹天佑、侯德榜。 增加: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齐白石。 变化:降低要求——邓世昌;黄埔军校; 增加要求——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现代史: 删减: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 、《民法通则》、《刑法》、“亚太经合组织” 、计算机网络技术、“863计划”、教育、文艺 、体育、就业制度、医疗保险。 增加: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变化:降低对英雄人物的要求;对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民主政治的要求,从具体事件变为要求掌握宏 观进程;突出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认识改革对中 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对改革的宏观掌握。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这些内容从“线”的角度来说,突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
教科书具体的呈现方式,是在单元框架 下设课,在课中设子目。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 元的内容。
如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 “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 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 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 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 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 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列强组成 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实验稿的思路与特点1.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性质,将历史课程定位在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2.全面地阐释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能力目标;首次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尤其是注重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的表述,是以学生为行为主语,并在行为动词方面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强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关注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尽量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
4.建构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采用了主题式的模式进行编排,突出历史时代主题,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进行知识的建构,以使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各历史时期的重点问题进行认识。
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较大幅度地减少了繁杂的知识点,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课程的难度。
5.提倡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新历史课程在编制时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尤其是通过教学活动建议,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的活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鼓励教师为学生的历史学习营造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5)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范文(精选5)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课标解读和调整。
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出台,旨在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新课标下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下面就是我对新课标历史教材的解读心得。
首先,新课标提出的历史教学理念和目标更加立体和多元。
相比之前的课程标准,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再只是死记硬背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提升自己的历史思考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进行历史项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价值。
其次,新课标的内容结构更加科学和系统。
新课标的历史内容围绕着“初中历史知识回顾与扩展”、“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应用与延伸”三个层面展开,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知识。
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中,我们注重对基本事实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要学会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中。
新课标还鼓励学生进行历史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新课标注重历史观念和方法的培养。
新课标历史教材中增加了对历史观念和方法的系统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历史和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我们要学会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新课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和互联网等渠道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新课标历史教材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案例,使学生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学习。
2023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课程性质
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程地位
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理念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展望
注重核心素养
02
未来新课标可能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历史意识、文化素养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时俱进
03
未来新课标可能会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历史进行解读和阐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与历史的关系。
意义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初中历史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资源
开发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如课件、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源
建立历史课程网站,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网络资源
教学资源建设
总结与展望
06
内容丰富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涵盖了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历史。
学生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分析、评价、判断等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塑造
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历史观。
01
02
03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适合初中生的历史教材,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022年新课标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解读PPT课件
02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详细 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
03
学习策略: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04
学习评价: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 价,调整学习计划和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拓展
知识面
历史视频:观看 历史视频,增强
教学评价实施
1
2
3多元 评价结果:及时反
学目标,制定评价 化评价方法,如测试、 馈,指导教学改进,
标准
作业、课堂表现等
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主体:教师、 学生、家长等多元
主体参与评价
新课标下的学习建议
学习目标制定
01
明确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具 体的学习目标
2022年新课标初中历史新课标学习解读
演讲人
目录
CONTENTS
01
新课标解读
02
03
04
历史学科特点
新课标下的教 学策略
新课标下的学 习建议
新课标解读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历史 知识储备
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历史观
课程内容
历史课程目标: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包括时空观念、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家 国情怀等
01
课程内容:中国古代 史、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世界近 现代史
02
课程结构:以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历史 现象等为载体,以历 史发展线索为主线,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03
04
课程评价:注重过程 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相结合,关注学生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 展情况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总结随着2024年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新的教材结构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素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标的独到之处。
首先,新课标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注重记忆知识点,而新课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材中增加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启发式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述古代社会的分工时,新课标不仅告诉学生古代的分工形式是农耕经济下的农户和手工业者,还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分工形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记住知识点,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
其次,新课标突出历史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相关的历史素养,如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历史价值观等。
这是因为历史素养不仅涉及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洞察。
教材中有很多历史素养的培养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感受历史遗址的魅力;或者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培养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新课标注重历史知识的渗透和连接。
新课标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更深入的融合和渗透,以形成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学习。
例如,新课标中增加了与地理、文学等学科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同时接触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增加对历史事件的全面理解。
同时,在历史知识的教学中,也会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历史知识更有价值。
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对世界现状和世界秩序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新课标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核心素养,如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身心健康等。
历史新课标解读
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和 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 信心。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苦难和辉 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 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 包容性,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元评价方式
新版历史课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同伴互 评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 习情况。
0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 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 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 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 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 件的原因、过程和结 果,培养学生的分析 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培 养学生的预测性思维 能力。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 进行比较和评价,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能力。
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
教师需对教材进行深入解 读,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 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全 面了解历史。
整合教材资源
教师需根据教学需要,整 合不同版本的教材资源, 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 学效果。
创新教材使用方式
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
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筛选优质网络资源
合作学习
0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 中,通过分工合作、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 任务的教学方法。
02
在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通 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项目等方 式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解读及新教材培训(2019年5月)
识
释。在认识现实社解会释时历,史能问够题将认识的对象
置于具体的时空条考件察下现进实行问考题察。
史料实证
知道史料是知通道向(观历念史、方认法)识的桥梁,了
解史料的多种类史型料,的掌作握用搜集史料的途 径与方法;能够史通料过的对类史型料的辨析和对
证
史料作者意图的研认习知的,方判法断史料的真伪
据
和价值,并在此做过到程(运中用体)会实证精神;
时空观念
知道特定的知史道事(是观念与、特方法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联系的;能够知道时划空分联历系史时间与空间的
历
多种方式,并能够运划用分这方些式方式叙述过去;
史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做历到史(现运象用之)间的相互关联;
意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建框构架历下史对史史实事作出合理解
历史认识
中国:爱国主义 世界:国际视野
现实认识 主流观念
自身认识 人生态度 价值观念
(一)从素养目标的角度理解 1.知晓内容——分之而致其精 2.理解本质——合之而见其大
唯物史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
类社会社会形态知从道低(级观到念、高方级法)的发展、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社间会的发辩展证趋关势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社相会互发作展用原、因人民群众在社会
知道(观念、方法) 史料的作用 史料的类型 研习的方法
做到(运用) 辨析史料 提取信息 解释事物
历史解释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 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 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 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 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 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 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标解读
历史新课标是指新版历史教材所遵循的教学标准,它是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由专家学者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进。
历史新课标的出现,旨在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历史新课标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新课标还注重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历史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历史新课标还注重历史教学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强调历史教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历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
文精神。
历史新课标的出现,标志着历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次革命,更是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历史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
.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壹、本课程内容简介1、新课标简介2、新课标与新教材3、新课标与新方法4、新课标与教师贰、主要学习目标随着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也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培训,旨在使中学历史教师了解国内外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叁、教学过程(壹)历史新课标简介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一)课程性质《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1、《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主动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公民应有的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
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
3、《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惟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二)设计思路构建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思路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初中历史新课标应用解读-PPT课件
劉向東
郵箱:fjnjlxd126
“历史老师太难当了”
历史教育的育人问题
• 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
独立选择 →独立人格
研讨提纲
• • • • • 一、关于前言 二、关于课程目标 三、关于课程内容 四、关于教学转向 五、研讨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当今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南
一、关于前言的变化
【课程性质】
旧版课标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 的必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 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 意识,…;学习和继承人 类的传统美德,…。 旧版没有。 新版课标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 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 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 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 基 础性 人文性 综合性 新版增加了历史课程的性质 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 综合性方面的表述。 对课程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才能在此指导下更好地 确立课程理念和进行课程设计。
旧版课标
内容标准每个学习板块又
新版课标
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
分为中国古代史9、中国近代史 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 7、中国现代史7、世界古代史5 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 、世界近代史8、世界现代史8 六个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 为若干学习主题,共44个主题 。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 ▲优点:兼顾历史发展的时 ▲优点: 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 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 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② ▲不足:未能发挥其真正的 在学习内容的的编制上,注意与高 教学引导功能。 ①学习主题未 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 在每个板块内容上,采用“点—线” 结合的呈现方式。
历史新教材解读
【历史】新老教材变化鲜明增的少、删的多今年秋季,七年级师生用上了人教版历史新教材,这已经是初中历史新课标颁布的第五个年头了。
陈志华老师介绍,依据课程标准的新变化新要求,人教版新教材与旧版教材有较为鲜明的变化。
1. 从体例上看,改变了旧教材“主题式”的编排,而采用“单元”的编排体系——即在单元框架下设课,每课中设子目。
如七年级上册教材共21课,分为4个单元。
整本书按时序编排,即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传授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在总体打通的前提下,分阶段设置单元,概述每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与此同时,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了解我国历代疆域变化,形成初步的时空观。
2. 从知识容量上看,新教材内容的总量减少,但为使历史发展线索更为清晰,更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内容。
如中国古代史删去了“屈原、扁鹊、秦汉匈奴族、陶渊明、孙思邈”等内容;增加了东汉、五代、两晋等朝代的历史;增加了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治乱兴衰的史事;增加了东汉黄巾起义等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史事。
总体而言,增加的少,删减的多。
咋有效利用新教材看看这两招谈到学生如何学习新教材时,陈志华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1. 以教材为本。
要学会从教材各个组成部分中充分挖掘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比如目录,不仅提供了历史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也为你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建立历史的时空架构和探究历史之间的联系等,提供了基本内容和依据。
2. 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
新教材还配发了历史地图册,你从小一定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你的家乡也有博物馆、历史遗址或者历史纪念馆吧,这些都是了解历史的有效途径。
历史:学生负担减轻老师要求更高●结构及主要内容的变化1.课程内容有所减少:新教材由原来的四个单元25课变成了4个单元20课,将以往每个单元后面的探究性学习删去,在20课之后增加了学习的内容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版注重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的联系, 强调了历史的学科性,开宗明义提出历 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进一步 强调了历史课程的“历史”性。突显历 史特有的教育功能。
三、对高中历史课程作用进行阐释:
2003版: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
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 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水平 水平1 水平2
素养1.唯物史观
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水平3
水平4
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 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 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认识并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精神”。还增设“老兵的故事”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
在历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为,体会革命军人崇
高的精神境界。
衔接高考综合改革
一、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对比
2017年版:定位更加清晰,提高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 下基础、为未来生活以及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 础,总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 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 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 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 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 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3
水平4
素养2.时空观念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 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 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 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 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 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 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 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关联 历史学科素养 唯物史观 跨学科表现 可以关联思想政治学科。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可以关联地理学科。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 (统计数据)、信息技术等学科。 可以关联语文、地理、思想政治、数学 (统计数据)等学科。 可以关联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
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修订答记者问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7年版)》有关情况。 现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教材局局长郑富 芝在发布会上介绍,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 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
水平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素养3.史料实证 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 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 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 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 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 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 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 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 进行论述。
2017年版
2003版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 1.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 要求。 务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3.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 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新增)
二、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定性:
2003版主要突出的是历史的课程性。
优秀传统文化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 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 《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 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 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 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 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 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背景和意义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 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些要求必须全 面落实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 ■ 解决高中课改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需要 2003年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导了十余年的 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有 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行修订完善。 ■ 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的需要
2017年版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新增)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与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附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教学与 评价案例
素养5.家国情怀 水平 水平1 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 水平2 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 统。 水平3 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 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和历史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 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 水平4 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繁荣结合 起来,立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
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 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
基本原则
■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坚持科学论证 ■ 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 坚持继承发展
课程方案变化
■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 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 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 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 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从选课走班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 设了“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 实施的责任。
课程标准变化
新课标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 个部分,内容更全面,结构也更加完整,努力使标准从整体上有较 大提升。 二是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 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 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三是从实施需求出发,强化指导性、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 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大部分学科增加了教学和 评价案例、命题建议等,便于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标要义,确保课标 能够落地,有效发挥统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