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分章练习

发展经济学分章练习

发展经济学分章练习第三章经济增长、贫困和收入分配明确消除普遍的贫困和不断上升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所有发展问题的核心,也是发展的主要目的。

应当把握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间的关系,掌握减少绝对贫困应当采取的可能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对收入分配进行衡量的方法之一----规模分配所注重的是( )。

A.各种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份额B.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C.单个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D.单个家庭收入的来源地点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洛伦兹曲线中的对角线表明收入分配是绝对的不平B.洛伦兹曲线中的底边和与之相连的右边组成的折线表明收入分配绝对的平等C.离洛伦兹曲线中的对角线越远,则说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D.洛伦兹曲线总是低于对角线的左边区域3、下列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

A.世界银行划定了以1986年的购买力平价衡量,每天收入一美元和两美元的参考贫困线B.每一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社会的惯例和社会的观念制定出贫困线标准C.平等是对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的衡量,主要衡量实际的分配在多大程度上同标准偏离D.公平则是一个规范的概念,是否公平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4.世界银行1985年曾列出了两条贫困线,其中属于极端贫困的有( )。

A.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275美元的人口B. 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370美元的人C.任何收入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365美元的人口D.任何收人低于以1985年购买力计算的270美元的入5.按照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1985年全世界的总的贫困率为( )。

A.40.2% B.35.1% C.33.7% D.30.5%6.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系数是( )。

儿恩格尔系数 B.基尼系数 C.拉弗系数 D.奥肯系数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所有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

A.生活质量 B.经济增长 c.环境保护 D.广泛的贫困现象E.越来越大的收入不平等2.对贫困必须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下面叙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经济发展的理论

经济发展的理论

21
1. 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
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经 济发展的结果会一般地使所有收入阶层受益。 经济体系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强有力的 趋势。 由于货币因素、战争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的引进, 暂时的失业是可能的,但长期的均衡失业是不 可能的。 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
22
2. 价格机制使发展处于均衡
பைடு நூலகம்
19
2. 经济政策建议
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从收入结构的特点 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的工资收入者 已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而处于最贫困阶层的小 农、无地农和城市的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不决定 于工资,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和资本以及 一些非经济因素。 结构主义者要求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但并不 主张对现有的财产重新分配,而主张对收入增 量的重新分配。
10
2. 报酬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
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质量的差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 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 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 术的进步只能是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从长期上讲不 能扭转报酬的递减的趋势。 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渐增,农业生产 的报酬递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 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5
1. 国民财富增长的来源
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 人数,即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 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而国民财富的增 长决定于两个条件: 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劳动的人数增 从事劳动的人数增 加。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 分析。

经济学中的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应用

经济学中的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应用

经济学中的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应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开展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的理论和应用也日渐成熟。

本文将从农业和农业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学中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应用。

一、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基础,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是农村发展的核心。

农业直接为人类提供食品,同时也为其他经济部门提供了原材料和就业机会。

发展农业经济,能够增加国内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二、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发展农业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

在经济学中,农业经济研究的范围包括了资源配置、农业科技、农产品价格、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等因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持,例如将农业机械化,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农产品的质量也需要关注,尤其是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流通的角色尤为重要,而农产品的价格、供求关系等因素也成为研究的重点。

三、农业经济的政策与应用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政府在农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农业支持政策、市场机制等手段来调节农业生产和流通,以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此外,还有一些政策措施,以保护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如农村保障制度和农业补贴等。

经济学中的农业经济应用也包括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导它们的投资决策和生产计划,调整其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提高企业效益。

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和供需关系模型可以帮助农产品贸易商预测市场变化,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四、农业经济的挑战与未来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农业经济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例如,农产品的生产可能受到市场需求、天气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问题也日渐严重。

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传统农业
15 •
模型设定(续): –每个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具有性质: 1. 不变规模报酬 2.单个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写为 Y = F(T, L) –Y = F(T, L)=TF(1,L/T) 以y=Y/T表示单位土地产出,l=L/T单位土地劳动投入 ,则写成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 y=f(l)其中f(l)=F(1,l) –由农户的生产函数性质(1,2)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具 有性质
传统农业
9 •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 且也包括佃农. • 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 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 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 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 理论和经验依据。
传统农业
4 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
5 •
原因: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 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 。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 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 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 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 ,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
•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 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然而,在舒尔茨以前,比如阿瑟·刘易斯就认为,传统农 业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处于完全失业的劳动力,但 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存,传统农业不得不付出高于他们劳 动边际产出的工资。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第2章人口和经济发展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

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

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

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

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

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

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

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

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

第三章 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  《农业经济学》ppt课件

表3-1数据显示,新世纪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实现了逐 年增长,牧草地面积近5年来有所下降且基本稳定,交通 用地增长速度较快,园地和林地面积也逐渐在增长。这 构成了目前国土资源的基本类型格局。
(1)农业用地结构。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目前, 中国农业用地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一是 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二是城市化进程 占用一些农业用地。三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等用地增加显 著。四是废弃的矿山等土地资源闲置问题突出。因此,开展国 土资源整治、整理废弃土地等公共管理行动有助于优化国土资 源整体结构。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密度大的农村地 区应该调整内部结构,比如通过集中建设居民点等措施来进行 土地资源置换和优化配置。
第三节生物生态资源与农业发展
一、草地资源
(1)草地资源基本情况。草地资源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牧业发展 的重要保障。我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32.67千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原 面积330,995.42千公顷。近年来,我国牧草地面积有所下降,可能会 对草料供应产生一定影响。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事实来 证明,可能是人工饲料替代了草料,因此牧草面积下降对牧业可能影 响仍在可控范围。
(二)林业资源保护工程。
我国一直致力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工作,特别是1998年洪灾发生后 ,政府采取了空前的力度来保护天然林及实施退耕还林等林业保护工 程,这些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 沙和津京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工程的实施为国家森林安全及发挥森林 的综合效益发挥了很大效益。应该说,我国林业资源总体上处于可控 、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目前,林区最大的问题就是停止采伐以 后职工生活保障和经济转型问题。黑龙江伊春等地区在经济转型方面 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增加职工收入,具有一 定的案例价值。不过,更大范围的转型还需要通过集约利用林区各类 资源,尤其是土地等资源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推进林业工程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发挥森林的综合价值,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 丽中国的重大战略步骤。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 PPT课件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 PPT课件

二、索洛模型
4.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进入稳态以后,人均产出量以的速度增长,总产量以
+ 的速度增长。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只决定于技术进步的
速度。
如果各国经济都采用相同的技术,各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将趋于一致。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25
二、索洛模型
4.技术进步
变量
符号
增长率
长阶段,波特则主要强调了不同阶段增长的要素特征。我
们可以将两者综合起来,从增长的要素特征和产业结构这
两个方面来确定经济增长的阶段。
41
模型中所有的人均变量均以相同的速度增长。此时,任意
人均资本存量都是模型的稳态。
30
三、新增长理论
2.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模型
模型的结论:
(1)模型是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2)模型中的长期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
术水平等;
(3)模型认为不存在不同经济趋向一致的趋势。
长模型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
以“内生经济增长”为特征的“新增长理论”诞生了。
27
三、新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 干中学和知识外溢(阿罗)
✓ 人力资本(卢卡斯)
✓ 研究与开发(R&D)——技术变迁 (罗默)
28
三、新增长理论
2.简单的内生增长模型——模型
生产函数:
1.总量生产函数
资本存量变动方程:
资本存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投资=储蓄
= · ()
则人均资本存量变动方程为:
△ = · () −
14
二、索洛模型
2.资本积累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一发展经济学内涵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经济学分支学科,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兴起,在经济学的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二主要内容经济增长:传统的表述是: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计算。

在这种传统的定义下,经济增长被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但广泛意义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一个存在增量结果的长期持续过程,它包含着结构变迁。

外延型增长: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经济增长,我们称之为外延(粗放)型增长。

自然增长率: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说明了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两个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自然增长率”这个概念。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资本与劳动、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既定时,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的最大增长率,它还是适应劳动力增长情况,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率。

稳态:在经济中存在一个资本存量变动为零的资本存量水平,在这个水平上,改变资本的几种力量正好平衡,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为资本的稳态水平。

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不论经济的初始水平如何,它终究要走向稳态。

贫困性循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人们将要把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很少用于储蓄,从而导致了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低储蓄能力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造成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低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购买力导致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又会造成资本形成不足,低资本形成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低下,低生产率带来低产出和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恶性循环。

发展经济学课程设计

发展经济学课程设计

发展经济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模型;2. 学生能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了解其经济政策及效果;3. 学生能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解释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的能力,能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研究;2. 学生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探讨;3.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和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关注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问题,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2. 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3. 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合作与竞争;4. 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发展经济学学科特点,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关注现实问题,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发展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发展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经济发展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等;教材章节:第二章3.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农业国与工业国的转型、发展战略与政策等;教材章节:第三章4. 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经济特区、一带一路倡议等;教材章节:第四章5.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组织: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教材章节:第五章6. 发展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贫困、不平等、环境问题等;教材章节:第六章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共计18课时。

20.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20.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又分 为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和更高阶段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是在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来的。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 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 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改革与开放总是连在一起,改革促进开放,开放也倒逼改革,而且改革 本身也包含了开放。因此,改革与开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把“全面 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
第一节 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
二、全面发展观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要同步发展
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与促进人民素质同步提高。 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辩证统一起来
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根据十九大报告,“人民美好生活”就是指人的 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 十三大之后,我党历次代表大会都 重申我国现阶段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 十九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 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发展经济学郭熙保
• 2.农业比重大是经济不发达的一个 重要标志。
• 3.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二元经济结构,即规模较小的先 进工业和规模巨大的传统农业部门 并存。 – 发达国家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和工业都现代化了。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先进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落后的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水平较低。

在这么短时间里,连2010续年按跨汇率上折算两,个中国收人均入GN台I大约阶相当, 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于中开45始0国0跨美入元奇上以中上迹等。收。入经济体的门槛。
2009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中国的人均GNI达 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汇率位次上升了6位 。
2009年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NI是365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 经济体,排在213个经济体中的125位。
• 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南亚和拉丁美洲。
• 通常把低收入国家称为最不发达国家。
– 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 其次是南亚。 地区
低收入 下中等收 上中等收 高收入 经济体 入经济体 入经济体 经济体
世• 界富裕地区4是0 拉美56 和加48勒比。69
其中:OECD 成员国
30
合计 213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郭熙保教授
1
总目录
第一篇 1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导论
2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第二篇
增长与 分配
3 第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4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贫困
5 第五章 资本形成
6 第六章 人口与发展 第三篇
发展要 素
• 4.污染的国际转移。为保护本国环境,发达 17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一、课程简介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原理、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以及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和发展策略;3. 分析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4.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发展经济学概述1.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演变;3. 经济发展指标和衡量标准。

第二章:经济发展理论1.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4.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章:经济发展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2. 出口导向战略;3.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4.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农业与农村发展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和政策;3. 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4. 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第五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1. 工业化的定义和阶段;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因和路径;3. 产业政策的作用和制定;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第六章: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影响;2. 外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3. 外资的引进与利用;4. 开放型经济的构建与管理。

第七章:财政政策与金融发展1. 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 税收政策与经济发展;3. 政府支出与经济发展;4.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与经济发展(共31张PPT)

农业与经济发展(共31张PPT)
统方式进行耕作;经济长期落后,农业停滞不前;农业中的生 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发展,或在经济发展中过分轻视农业以致 遭到了经济和自然规律的报复
世界粮食储备可保障需求的天数处于警戒水平(2个月),很难 靠国际社会来供给充足的食物
2022/12/11
4
培训专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农业相对重要性的下降
2022/12/11
12
培训专用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特点
二、传统农业的特点
2.制度因素对农业束缚很大
2)价格制度。在为完成工业化所需经过的原始积累阶段,多
数发展中国家人为地扩大了工农产品的剪刀差
3)投资信贷倾斜。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倾向工业化、城 市化,重视发展工业,轻视农业和农村的情况
4)教育和科研的目标、层次与实际需要有较大距离。教 育的结果是使农村的人口脱离农业,连科研成果也无法在 农村推广
农民的全部经营目的逐渐转变为通过对土地的经营使每亩土地利润最 大化
农民的行为方式本质上已经与在工业中进行经营的厂商完全相 同:生产完全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成本、价格等经济概念贯 穿经营过程;生产要素的使用不仅限于土地和劳动,资本的形 成、技术上的改革和创新、研究与开发在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农业技术,对收成的保险系数较大,人们并不看重边 际生产率,而是格外重视平均生产率,总是千方百计使之 高于维持生存的水平,以避免饥饿的降临
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充裕、资本稀缺、生产规模小、农民素质 较差,很难找到适宜的替代技术,促进技术进步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相符合:一是 缺乏资本、缺少规模效益的条件;二是很难与低素质的劳动力 相结合;三是发挥作用的条件(如农业科技站、农技传媒、农 业基础设施等)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考研重点知识整理农业综合知识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考研重点知识整理农业综合知识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1.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含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2.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度量。

1.掌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含义,以及两者间的关系。

1、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GDP增长率来表示2、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变化,以及贫困的减轻,收入分配不公的下降,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3、两者之间的联系:首先,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国民财富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不会有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其次,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明显改变,生产方式没有明显改变,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那么经济增长就没有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

2.了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度量。

1、经济增长的度量:GDP的增长率2、经济发展度量:物质生活质量、人类发展指数(这个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生活水准、寿命、教育程度)(二)经济增长理论1.理解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

2.理解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

3.理解新增长理论主要观点。

经济增长分析有两种思路:模型分析、历史分析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被认为最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观点:在资本报酬递减假定下,得出长期人均收入增长唯一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结论,但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3、新增长理论主要观点: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突出技能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他突破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报酬递减的假定,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拉大的事实给予一定的解释,从而推动现代增长理论的繁荣和发展,但是缺点是,与发展中国家现实不符合。

(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常常受到无效率所阻碍——这些无效率产生于很差的基础设施、不适当的制度结构以及不完善的资本与商品市场,内生增长理论忽略了这些重要因素)4、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假设前提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区别:①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资本报酬率不变,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报酬率递减。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复习大纲一、重要见解发展经济学:经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系统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二元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

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第一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经济增加: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一般用本质的公民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加率来表示。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依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获得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功能分配:公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获得的分配,表现了分配结果的公正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贫穷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准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贫穷差距比率:反响贫穷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同样的状况下, 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够反响真实状况。

跳跃: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激烈转变,是打破不发达经济的阻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绿色革命: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行和种植新式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

这场种子改进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库兹涅茨假说:经济增加初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同样,随着经济增加,收入分配不同样样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加后期阶段(丰饶),收入分配不同样样等程度趋于下降。

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远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连续扩大,特别是制造业增加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连续下降,而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比重连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要概保持不变。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农业综合知识四》涵盖《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发展经济学》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考试参考书:《农业经济学》,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复习内容:导论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第一章农业的地位与作用一、掌握农业的概念与特点二、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四、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五、了解农业分额下降规律第二章农业组织制度一、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二、了解制度的类型三、掌握经济制度的功能四、制度变迁概念、理解制度变迁源泉与方式五、产权制度概念及内容六、土地制度的概念与特点七、中国土地所有制度八、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三权分置”制度九、中国农业组织制度演变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一、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必要性二、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产生三、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特点四、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与完善发展路径五、农业规模经营概念、实现形式、意义六、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与实现途径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一、合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二、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原则与特点三、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四、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五、中国农业合作的类型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及特点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动因及其作用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发展对策第六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点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点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化的标准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因素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战略方向与措施六、农业生产布局相关理论与原则七、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第八章农业支持与保护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含义与依据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转型的时机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分类四、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的构建五、农业保险的概念与必要性第九章农业土地与水资源一、农业中的自然资源概念、特征与分类二、农业土地资源的概念、作用及特点三、我国农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农地资源四、农业集约经营的概念、必然性及吴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六、水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七、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第十章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理论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第十一章农业中的资金一、农业资金的概念、分类及来源二、财政资金投入农业的依据、投入方向与原则三、财政农业资金的管理四、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第十二章农业科技进步一、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内容、特点及作用二、技术创新的内涵、农业技术创新的假说与类型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途径第十三章农产品流通与市场一、流通的含义、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与渠道二、市场与市场的构成三、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功能、类别四、期货交易的概念与特点五、期货交易的功能六、套期保值及其原理第十四章农业开放与国际化一、国际分工相关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三、WTO的基本原则及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四、中国应对农业的国际化的策略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考试参考书:《农业政策学》(第二版),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十次印刷。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PPT课件)
在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进行的,改革开放是推 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改革与开放总是连在一起,改革促进开放,开放也倒逼改革,而且改革 本身也包含了开放。因此,改革与开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而且把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把“全面 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
(四)开放发展 • 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开放的内涵更丰富,开放的层次更高。 (五)共享发展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
第四节 发展方法论
(三)转变发展方式着重点的转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需影响巨大,为了 应付需求下滑,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八大把调整 需求结构也就是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要战略任务 。扩大国内需求主要是大规模增加投资,为遏制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趋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 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
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和 发展目标,即在第二步目标实 现之后的“两步走”战略
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
叶,在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基础上,再奋斗
从 2020 年 到 2035 年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基础上,再奋 斗 15年,基本 实现
15年,把我国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需要。

从供给方角度看,主要矛盾的表述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代了“落后的社会生

产”,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做出的科学判断。

发展经济学第三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经济学第三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四、中国的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估计 ♪ 一些研究者将增长核算方法用于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 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并取得了成 果。
1.舒元 舒元 ♪ 1952 1990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 1952—1990 1990年 增长率6.74%,其中资本 6.74%,其中资本、 增长率6.74%,其中资本、劳动的 贡献分别为5.80%、0.92%,净产 5.80%、0.92%, 贡献分别为5.80%、0.92%,净产 出增长99 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 99% 出增长99%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的增 长率仅0.02 0.02%。 长率仅0.02%。
♪ 故中国物质生产净值的增长主要依 靠的是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其次 的是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 固定资本投入的增加 是劳动投入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投入的增加; 增长在总增长率中所占份额较小, 增长在总增长率中所占份额较小, 甚至为负值。 甚至为负值
♪ 1973—1982年,拉美对外债务增加 1973—1982年 墨西哥在1982 1982年 了7倍。墨西哥在1982年8月采取 的行动触发大规模拉美债务危机。 的行动触发大规模拉美债务危机。 1980——1990年 ——1990 1980——1990年,几乎所有拉美国 家人均收入都出现负增长。 家人均收入都出现负增长。
♪ 2004年以来,多数拉美国家经济好 2004年以来 年以来, 经济增长率达到4.5%,恢复到 4.5%, 转,经济增长率达到4.5%,恢复到 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 2005年 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 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水平。2005年 拉美经济增长有所下降,只有3.7% 拉美经济增长有所下降,只有3.7% 左右。2006年虽略有上升 年虽略有上升, 左右。2006年虽略有上升,也只有 3.9%。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农业
22 •
姚洋(2003),认为并构建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说明 ,中国比西欧高得多的人地比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出现文明 分岔的原因。 • 从秦代开始,中国的人口密度即远远超过欧洲。到1700年 左右,中国的人均耕地为0.28公顷;而在同时期的欧洲, 法国为0.83公顷,英国为0.91公顷,为中国的三倍左右( 赵冈、陈钟毅,2006)。 • 具体而言,人口密度上的巨大差别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华北平原地带,森林覆盖率很低, 人口发展迅速,并且在一段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依靠小米即 可容易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在欧洲,森林覆盖率很高, 森林地区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居住,因而人口是在长期逐渐 渗透到欧洲中部和北部地区的。
24
传统农业
图3.2 1500-1930年中国的米价和田价
传统农业
25 •
上图中,同期米价上涨的速度并不很高,这暗示了亩均产 出提高的可能性,而亩均产量的提高会促进田价的上涨。 • 直到近代,中国还存在许多“不在村地主”,即那些在城 市居住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他们之所以不投资于工商 业却仍旧投资土地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投资土地的长期 平均回报高于工商业的回报。 • 民国时期,工商业的运营技术已经比较完备,而仍然存在 大量不在村地主,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的高土地回报率。
传统农业
19 高水平陷阱
•伊懋可(Mark Elvin)在其1973年的著名著作《中国的历 史形态》(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中,伊懋 可详细考察了清代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并以此为基 础提出了高水平陷阱(the high equilibrium trap)理论 。 •所谓高水平陷阱,指的是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 前的状态。
传统农业
9 •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 且也包括佃农. • 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 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 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 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 理论和经验依据。
传统农业
10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 –如果是经济学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即当所有的要 素投入同比例增加的时候,产出会超比例地增加。 –产生规模经济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比如一 个农户购买的拖拉机。 –但是,农业生产的多数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 等都是可分的,那些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机也可以通 过市场租赁变成可分的。 –因此,农业生产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多 数对农业生产函数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
5 •
原因: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 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 。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 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 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 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 ,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
第3章 农业和经济发展
姚洋
大纲
引言 传统农业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现代农业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 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传统农业
3 •
定义:按照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 1964/1987)的定义,不使用现代要素的农业生产都被视 为传统农业的范畴。 • 特征:贫穷但有效(舒尔茨) 从技术和收入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是贫穷的; 但从资源配置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却是有效的。
f ' 0, f '' 0
传统农业
16 •
模型设定(续): –农业劳动产生负效用,以V(L)表示
V ', V '' 0
–模型求解: (l ) V ( L ) –目标函数 MaxTf L –对总劳动力L求导、化简,得一阶条件
f '(l ) V '( L) 0.
传统农业
17 •
传统农业
13 •
微观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发现,即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随 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 原因: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机制 –当农户可耕作土地减少时,农户会在土地上投入过多 的劳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
14 •
简单模型: –说明人地比例的上升如何导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 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土地单位面积产出 也下降。 • 模型设定: –农业社会只使用两种要素进行生产,一个是土地,一 个是劳动力投入。 –假设参与生产的农户是同质的,每户经营的土地数量 为T. –单个农户而言,但它的劳动力投入L是可变的,假设为
模型求解(续): –为了求得单位劳动投入l如何随土地经营面积T变化, 对上述一阶条件利用隐函数定理,对l关于T求导得
f ' ' (l ) l l V ' ' ( L)( l T )0 T T
–解得
l lV ' ' ( L) T f ' ' (l ) TV ' ' ( L)
–易知, l / T <0,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随着 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
传统农业
18 •
把上述结论应用到中国历史,则我们可以为中国的小农体 系提供一个经济效率上的合理解释。 • 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必须尽可能 地提高粮食产出,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把土地分给更 多的农户,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全社会 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6 •
农民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种: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
地主 自耕农
• 拥有但不耕种或部分耕种土地
• 自己拥有并耕种土地 • 依靠租入土地维持生计,但也可能拥有部 分土地(此时叫半佃农)
佃农
雇农
• 则靠给地主做长工或短工获得微薄的收入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7 如此严重的土地分布不均存在什么问题呢?
•在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 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 关系。 •在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8
•两种形式的土地租赁 –一种是固定租,即佃农给地主上缴固定数量的粮食 产量; –另一种是分成租,即佃农和地主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产量。 •不同租赁形式的效率损失来源 –固定租:佃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却承担了全部 风险,导致效率损失 –分成租:佃农只分得一部分收入,他对土地投入的 激励会下降,导致效率损失
传统农业
11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 –如果按流行的定义,及规模经济指土地经营规模的扩 大,产出规模递增。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如果其它 投入不变,单单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土地边际 回报的下。
传统农业
12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二个理由,考虑大农场是否真的有利于现代要素投 入的增加。 –这个论点是否成立,取决于市场的完备程度。 –在完备市场条件下,无论农户大小,他们都可以获得 他们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强度,小农户因此不会比大农 户亩均使用更少的现代要素投入。 –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小农户可能比大农户使用更少 的现代要素投入。比如,如果信贷市场是不完备的, 相比于大农户而言,小农户可能无法购买更多的现代 要素投入。 –从这个角度而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完善银行的信 贷体系均是解决现代投入要素缺乏的方法。
传统农业
20 •
高水平陷阱 • 首先,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 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还 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并且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雏 形。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 • 农业技术若要进一步的改进,则需要更多的铁、铜等工业 资源,但是这些工业生产要素昂贵得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 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 步。 • 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 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 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的状态。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9 •
模型说明 –假设农业生产使用土地和另一种投入x(可以是劳动力 ,也可以是其它投入),其价格是p。但农业产出面临 风险,可以表示为 eF (T , x) 其中e为一个均值为1、方差为σ 2的随机变量 –固定租的净收入:
y eF (T , x) px R
佃农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期望效用:max E[U(y)],为了 求解换算成确定性收入即(在e=1时,一阶展开得到)
传统农业
6 •
中国历史上单位面积产出是有所提高的。特别是在清代早 期的2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近三亿,需要大量的粮食供 应来应付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 • 但是,历史时期产出的提高是十分缓慢的,基本上只能赶 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已,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 食拥有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传统农业
7 传统农业的“有效”来自于它的资源配置效率。
传统农业
23 •
姚模型的逻辑: • 相对西欧而言,在起始点上,中国的情况为人多地少,因 而土地价格昂贵,投资土地的资本回报率高,因此人们更 愿意投资于土地,发展农业技术。 • 另一方面,在工业环节上,人多地少的状况引起食物紧缺 ,因此大部分花销必然用于粮食消费,农业剩余很少。由 于工业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相当规模的农业剩余才足以供 给它所需的最低投资,因而工业无法发展起来。 • 这样,中国就掉入了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且保持增长而工业 停滞不前的高水平陷阱里面。相比之下,西欧较低的人地 比使得西欧较为容易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产生较大规 模的剩余供工业投资使用,西欧因此得以进入农业和工业 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