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6 •
农民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种: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
地主 自耕农
• 拥有但不耕种或部分耕种土地
• 自己拥有并耕种土地 • 依靠租入土地维持生计,但也可能拥有部 分土地(此时叫半佃农)
佃农
雇农
• 则靠给地主做长工或短工获得微薄的收入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7 如此严重的土地分布不均存在什么问题呢?
传统农业
6 •
中国历史上单位面积产出是有所提高的。特别是在清代早 期的20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近三亿,需要大量的粮食供 应来应付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 • 但是,历史时期产出的提高是十分缓慢的,基本上只能赶 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已,其结果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 食拥有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传统农业
7 传统农业的“有效”来自于它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 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然而,在舒尔茨以前,比如阿瑟·刘易斯就认为,传统农 业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处于完全失业的劳动力,但 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存,传统农业不得不付出高于他们劳 动边际产出的工资。
传统农业
8 •
舒尔茨反对上述看法。在《改造传统农业》这本著作里, 他借用大量的人类学证据说明,传统农业不存在组织和制 度的效率损失。 • 他认为,要素边际产出等于要素价格的基本原理并不受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即使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这 仍然是成立的。 • 但是,他也进一步指出,这种“有效”只是静态意义上的 ,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缺少动态意义上的效率,即技 术的进步。这也是他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所在,即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依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 的提高。
传统农业
9 •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 且也包括佃农. • 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 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 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 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 理论和经验依据。
传统农业
19 高水平陷阱
•伊懋可(Mark Elvin)在其1973年的著名著作《中国的历 史形态》(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中,伊懋 可详细考察了清代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并以此为基 础提出了高水平陷阱(the high equilibrium trap)理论 。 •所谓高水平陷阱,指的是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 前的状态。
传统农业
22 •
姚洋(2003),认为并构建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说明 ,中国比西欧高得多的人地比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出现文明 分岔的原因。 • 从秦代开始,中国的人口密度即远远超过欧洲。到1700年 左右,中国的人均耕地为0.28公顷;而在同时期的欧洲, 法国为0.83公顷,英国为0.91公顷,为中国的三倍左右( 赵冈、陈钟毅,2006)。 • 具体而言,人口密度上的巨大差别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华北平原地带,森林覆盖率很低, 人口发展迅速,并且在一段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依靠小米即 可容易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在欧洲,森林覆盖率很高, 森林地区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居住,因而人口是在长期逐渐 渗透到欧洲中部和北部地区的。
传统农业
4 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
5 •
原因: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 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 。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 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 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 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 ,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
–易知, l / T <0,也就是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随着 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
传统农业
18 •
把上述结论应用到中国历史,则我们可以为中国的小农体 系提供一个经济效率上的合理解释。 • 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必须尽可能 地提高粮食产出,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把土地分给更 多的农户,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全社会 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传统农业
21 •
伊懋可的理论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 首先,资源约束总是在价格意义上的相对缺乏,绝对资源 不足是不存在的。 “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地球上耗 尽了所有的石头” ,资源约束是与价格、技术关联在一 起的. • 其次,伊懋可对技术问题的讨论陷入了循环论证的圈套, 他用传统农业技术的约束解释中国农业的停滞,而李约瑟 之谜要回答的,恰恰是为什么中国没有跳出传统技术的约 束,发展出现代技术。
传统农业
11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 –如果按流行的定义,及规模经济指土地经营规模的扩 大,产出规模递增。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定义是错误的。如果其它 投入不变,单单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土地边际 回报的下。
传统农业
12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二个理由,考虑大农场是否真的有利于现代要素投 入的增加。 –这个论点是否成立,取决于市场的完备程度。 –在完备市场条件下,无论农户大小,他们都可以获得 他们所需要的要素投入强度,小农户因此不会比大农 户亩均使用更少的现代要素投入。 –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小农户可能比大农户使用更少 的现代要素投入。比如,如果信贷市场是不完备的, 相比于大农户而言,小农户可能无法购买更多的现代 要素投入。 –从这个角度而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与完善银行的信 贷体系均是解决现代投入要素缺乏的方法。
模型求解(续): –为了求得单位劳动投入l如何随土地经营面积T变化, 对上述一阶条件利用隐函数定理,对l关于T求导得
f ' ' (l ) l l V ' ' ( L)( l T )0 T T
–解得
l lV ' ' ( L) T f ' ' (l ) TV ' ' ( L)
f ' 0, f '' 0
传统农业
16 •
模型设定(续): –农业劳动产生负效用,以V(L)表示
V ', V '' 0
–模型求解: (l ) V ( L ) –目标函数 MaxTf L –对总劳动力L求导、化简,得一阶条件
f '(l ) V '( L) 0.
传统农业
17 •
传统农业
20 •
高水平陷阱 • 首先,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 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还 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并且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雏 形。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 • 农业技术若要进一步的改进,则需要更多的铁、铜等工业 资源,但是这些工业生产要素昂贵得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 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 步。 • 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 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 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的状态。
•在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 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 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 关系。 •在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8
•两种形式的土地租赁 –一种是固定租,即佃农给地主上缴固定数量的粮食 产量; –另一种是分成租,即佃农和地主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产量。 •不同租赁形式的效率损失来源 –固定租:佃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却承担了全部 风险,导致效率损失 –分成租:佃农只分得一部分收入,他对土地投入的 激励会下降,导致效率损失
第3章 农业和经济发展
姚洋
大纲
引言 传统农业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现代农业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 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
传统农业
3 •
定义:按照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 1964/1987)的定义,不使用现代要素的农业生产都被视 为传统农业的范畴。 • 特征:贫穷但有效(舒尔茨) 从技术和收入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是贫穷的; 但从资源配置的层面来看,传统农业却是有效的。
传统农业
23 •
姚模型的逻辑: • 相对西欧而言,在起始点上,中国的情况为人多地少,因 而土地价格昂贵,投资土地的资本回报率高,因此人们更 愿意投资于土地,发展农业技术。 • 另一方面,在工业环节上,人多地少的状况引起食物紧缺 ,因此大部分花销必然用于粮食消费,农业剩余很少。由 于工业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相当规模的农业剩余才足以供 给它所需的最低投资,因而工业无法发展起来。 • 这样,中国就掉入了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且保持增长而工业 停滞不前的高水平陷阱里面。相比之下,西欧较低的人地 比使得西欧较为容易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产生较大规 模的剩余供工业投资使用,西欧因此得以进入农业和工业 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
传统农业
13 •
微观发展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发现,即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随 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 原因: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机制 –当农户可耕作土地减少时,农户会在土地上投入过多 的劳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精耕细作)。
传统农业
14 •
简单模型: –说明人地比例的上升如何导致,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 随着土地经营面积的扩大而下降,土地单位面积产出 也下降。 • 模型设定: –农业社会只使用两种要素进行生产,一个是土地,一 个是劳动力投入。 –假设参与生产的农户是同质的,每户经营的土地数量 为T. –单个农户而言,但它的劳动力投入L是可变的,假设为
传统农业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15 •
模型设定(续): –每个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具有性质: 1. 不变规模报酬 2.单个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写为 Y = F(T, L) –Y = F(T, L)=TF(1,L/T) 以y=Y/T表示单位土地产出,l=L/T单位土地劳动投入 ,则写成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 y=f(l)其中f(l)=F(1,l) –由农户的生产函数性质(1,2)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具 有性质
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
29 •
模型说明 –假设农业生产使用土地和另一种投入x(可以是劳动力 ,也可以是其它投入),其价格是p。但农业产出面临 风险,可以表示为 eF (T , x) 其中e为一个均值为1、方差为σ 2的随机变量 –固定租的净收入:
y eF (T , x) px R
佃农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期望效用:max E[U(y)],为了 求解换算成确定性收入即(在e=1时,一阶展开得到)
传统农业
10 中国的小农体系
•针对第一个理由,考虑规模经济的定义 –如果是经济学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即当所有的要 素投入同比例增加的时候,产出会超比例地增加。 –产生规模经济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比如一 个农户购买的拖拉机。 –但是,农业生产的多数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 等都是可分的,那些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机也可以通 过市场租赁变成可分的。 –因此,农业生产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多 数对农业生产函数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结论。
24
传统农业
图3.2 1500-1930年中国的米价和田价
传统农业
25 •
上图中,同期米价上涨的速度并不很高,这暗示了亩均产 出提高的可能性,而亩均产量的提高会促进田价的上涨。 • 直到近代,中国还存在许多“不在村地主”,即那些在城 市居住但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他们之所以不投资于工商 业却仍旧投资土地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投资土地的长期 平均回报高于工商业的回报。 • 民国时期,工商业的运营技术已经比较完备,而仍然存在 大量不在村地主,这充分印证了中国的高土地回报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