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课件全集ppt(489张)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课件全集ppt(489张)

大树特点:生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 分,比较高大、茎粗、比较硬,有根、茎、 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 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 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 水分、空气。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 树皮光滑,有的粗糙,叶片不一样,结的果实不 一样,。
练习
1、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者这样
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观察的基本方法:看、听、摸、闻、问、量等 4、在大树前我看到: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冠。 还看到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藤蔓…… 5、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6、树的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7、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 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作业
• 1、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 2、观察的基本方法:__、___、___、___、___、___、 等 • 3、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___、____、___组成。 • 4、树的器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六个部分。
1、画简图:
观察记录一棵树的方法
• 2、捡树叶、果实:

观察记录一棵树的方法
• 3、拓印树皮: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 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 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 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观察记录一棵树的方法
• 4、做记录
记录的方法

• 树的整体形态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
第 二 课 : 校 园 的 树 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PPT上课课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PPT上课课件

观察大树
1.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 什么?
(树干、树叶、果实、花……) 2.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用眼看(颜色、形状、大小、多少), 用鼻闻(气味),用耳听(听声音), 用手摸(粗细、软硬),用尺量(粗细)
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 来,填在作业本上。
记录大树的特点
如:树皮光滑 树皮粗糙 大树有2层楼高 树叶绿色
1、我看到了什么
三年级上 科学
如果我们现在来 到一棵大树下,你想 观察什么?
我们怎样能观察 到到更多内容?
观察可以让我们 获得更多的信息,观 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 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 的生命世界。
校园的树木
落叶树、常绿树简介并举例
落叶树是指每年到了秋末冬初叶子全部脱落的多年生木本 植物。在温带,这种植物春天发新芽,秋天或冬初叶子脱 落。这种树比较常见,如柳树、杨树、梧桐树等。 常绿树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绿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常绿树 的叶子并非永不掉落,只不过叶子的寿命长一些。如罗汉 松的叶子一般可活8年。常绿树每年春天都会有新叶子长 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子脱落。常绿树分为阔叶树和针叶 树两类,阔叶树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一般不耐寒, 如棕榈、香樟、柑橘、珊瑚树等。常绿针叶树多半是裸子 植物,如松树、柏树等。
提示:我们可以从植物的生长环境,植株高矮,根、茎、叶、花、
树叶椭圆形
果实坚硬 果实清香 树干有101厘米粗 敲击树干有沉闷声
观察树的具体内容
看:远看树的位置,枝干、树冠的大小、粗
细、高矮等 近看树根、树干的质地颜色,花叶的颜 色、形状、大小、结构,树上树下的植物 动物等
闻:花叶的味道 听:树周围的细小声音
整理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想一想你 怎么描述?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2. 动物与植物认识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奥秘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现象5. 磁铁与电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二、教学目标1. 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 掌握空气与水的性质,提高环保意识。

4. 理解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能力。

5. 了解磁铁与电的基本概念,为学习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空气与水的性质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磁铁、电路元件等演示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等2. 学具:动植物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身边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6. 知识巩固: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框架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收集有关空气和水的资料,讨论它们的性质。

2. 答案:动植物特点描述准确,语言表达清晰。

资料收集全面,能正确阐述空气和水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适应、天气与气候的成因等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合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天气与气候的教具模型、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播放动物生活习性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分组讨论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

通过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通过实验探究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并绘制相应的插图。

进行天气与气候的观察和记录,分析不同天气现象的成因。

4. 课堂小结: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开花结果2.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生活习性适应环境3.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气候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绘制插图。

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并进行分析。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成因。

2. 答案: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和插图。

动物生活习性的分析和插图。

天气变化的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观察活动,深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适应。

开展天气与气候的实地考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气候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为什么要放到通风和向阳的地方? 加快蒸发速度, 缩短实验时间
为什么要把其中一个杯口封住? 防止水蒸气外逃,更 好地进行对照实验
研讨1
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现象 封口水杯 水几乎
没少
开口水杯 水少得 明显
怎么解释 水蒸发后没有跑
到空气里去
水蒸发后跑到空 气里去了
依据
在常温下,水会 慢慢变成水蒸气 散发到空中
之一且不高于三分之二; ◆灯芯应浸润酒精且不宜太短,
一般高出灯体0.3~0.5cm。 若灯芯顶端不平或焦掉则用剪 刀剪平。
取下酒精灯灯帽,使用 ②点燃酒精灯 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灯芯
绝对禁止用另一个燃 着的酒精灯去引燃
③酒精灯的加热
◆因为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所以常使用外焰进行加热。
◆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是应注 意预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 而炸裂。
探索1:怎么测量水温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的看法
水温很高 水会沸腾 热气腾腾
怎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测量水温的方法
◆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 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 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 度时除外)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 测的水
怎样让衣服干得快些?
①把衣服展开 ②放在阳光下 ③挂在通风的地方
干手器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加快水分蒸发?
①提高液体温度 ②加快空气流动
动脑筋,想一想
为什么游泳时刚从水 里出来会感觉冷?
蒸发的过程 会吸收热量
人吹电风扇时,为 何会感到凉快?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蒸气是水的另一种形态, 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同时又知道水蒸气和水 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但水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 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在活动体验中,研讨水蒸发特点和影响 蒸发快慢的因素,培养了我们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 象的科学态度。
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 ②对一只手吹气 ③甩动一只手
活动手册
活动
体验
手心向下,手背向 手背先干 上
对一只手吹气
吹气的手先干
甩动一只手
甩动的手先干
……
探究 手背液体温度高
液体上空气流动快 液体表面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 液 表面

体 上方


的 空气

表 的流

面 动速

积度
探索2 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1、水只有沸腾才能蒸发。( ✘) 2、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去了。(√ ) 3、湿手变干、衣服晾干的缘由是水变成水蒸气跑了。( )
√ 4、水蒸汽和水一样无色、无味、透明、看得见、摸得着。(✘ ) 5、两杯温度相同的水,它们蒸发的快慢也一定相同。(✘ ) 6、水蒸气是水的一种形态,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

水洼的水会变干涸
煮食物时,锅里 的解释
工具与材料:两杯水、橡皮筋、保鲜膜、透明塑料盒、白板笔
实验(1)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 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 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③另一个不盖
④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⑤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水 (液体)
蒸发 吸热
水蒸气 (气体)
作业布置
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怎样减少蒸发?
新疆吐鲁番: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
谢谢观看!
2019年秋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1.2 水沸腾了
聚焦
同学们,大家一定见过 热气腾腾的饭锅吧。如 果我们不停地给里面的 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 况?
下列测量水温的方法哪种是正确的?说明理由

A.温度计下端碰到容器底部 D.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未持平
B.温度计碰到容器壁 C.正确
探索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 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模拟实验
工具与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 烧杯和水、漏斗、秒表、塑料袋、试管夹、火柴
实验装置
依次按照三脚架、 石棉网、酒精灯、 烧杯、温度计的顺 序安装好实验装置
实验(2)
①将透明的塑料 盒倒扣在地面上
②放置一段时间
③观察盒中变化
研讨2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小水滴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地面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
研讨3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看得见 摸得着
无色 无味 透明
看不见 摸不着

水蒸气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灯芯 灯体
酒精灯的结构
酒精 灯帽
常见酒精灯一般由灯体、灯芯、灯帽和酒精四大部分所组成
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 焰、内焰、焰心三部 分,其中外焰温度最 高,所以常使用外焰 加热物体。
外焰 内焰 焰心
酒精灯的使用
①检查酒精灯是否 能正常使用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要求 ◆酒精灯灯体无破损;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少于四分
第3单元1.我们关心天气 第3单元2.认识气温计 第3单元3.测量气温 第3单元4.测量降水量 第3单元5.观测风 第3单元6.观察云 第3单元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第3单元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聚焦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新版目录
第1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 第1单元2.水沸腾了 第1单元3.水结冰了 第1单元4.冰融化了 第1单元5.水能溶解 第1单元6.加快溶解 第1单元7.混合与分离 第1单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2单元1.感受空气 第2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单元3.压缩空气 第2单元4.空气有质量吗 第2单元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2单元6.我们来做 “热气球” 第2单元7.风的成因 第2单元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探索1 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跑到空气 里去了
用湿布檫黑板, 一会黑板就干了
湿的手变干了
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
水蒸气
在常温下,水 会慢慢变成水 蒸气散发到空 中,这种现象 叫做蒸发。
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水 (液体)
蒸发
水蒸汽 (气体)
活动体验
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 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
◆预热方法是将试管在灯焰上 缓慢来回移动,使试管受热 均匀。
④酒精灯的熄灭
◆酒精灯使用完后用灯帽 盖住熄灭,禁止用嘴去 吹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