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归纳最经典版(学生、教师+答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师说原⽂、翻译及知识点归纳《师说》注解及原⽂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知之③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助词,⽤在句中表⽰停顿。

所以,⽤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知之:⽣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翻译】古代求学的⼈必定有⽼师。

⽼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啊。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⑦;⽣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⑨?是故⑩⽆(1 1)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乎吾前:后⾯略去“者”(……的⼈)。

乎,相当于“于”。

下⽂“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师之:跟从(他),拜他为⽼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我⼤(先⽣于吾)还是⽐我⼩(后⽣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就是⽼师在的(地⽅)。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的⽼师。

【诗⽂翻译】出⽣在我前头(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出⽣在我后⾯(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我早还是⽐我晚呢?因此,⽆论(地位)⾼低贵贱,⽆论(年纪)⼤⼩,道理存在的(地⽅),就是⽼师所在的(地⽅)。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6.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知识要点

《师说》知识要点

《师说》知识要点
一、难字注音
句读dòu或不焉fǒu官盛择近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
二、一词多义
1、惑:传道、授业、解惑/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无惑-----疑难问题(名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学习(动词)
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从师
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
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
4、其: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人称代词)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许(语气副词,表揣测)
其可怪也欤!------难道(语气副词,表反问)
三、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不拘于时----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四、词类活用(见原文注释)。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整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作动,低于)2.吾未见其明也。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

5.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四、虚词归纳(一)而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3.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6.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9.彼童子之师。

(的)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11.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三)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四、 一词多义
1.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 (非,表介词“于”表被动)
三、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词)
《师说》文言知识梳理
读准字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 fǒu ) 经传(zhuàn) 近谀( yú ) 老聃( dān ) 传道(chuán) 李蟠( pán ) 苌弘 ( cháng) 无长( zhǎng) 择师而教之( jiāo ) 不耻相师( xiāng )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 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集锦

《师说》知识点《师说》知识点集锦《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整理了《师说》知识点,欢迎学习参考!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的梳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学于余。

师说知识整理

师说知识整理

《师说》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二、重要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难道年:生年】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3、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4、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5、士大夫之族【族:类】6、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7、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8、郯子之徒【徒:人】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因果或目的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今: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名词,老师】(2)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或师焉/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4)不耻相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5)师襄【姓】(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事专门技艺的人】2、传:(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七、文言虚词1.而(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④余嘉其能行古道(方法)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贤能)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了解、知道)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3、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4、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5、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10、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不拘于时(介词,被)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6)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要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道理的文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论说文,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原则。

以下是对《师说》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之:指知识和道理。

4、孰能无惑孰:谁。

5、惑而不从师从:跟从,跟随。

6、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那些。

终:始终。

7、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在。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听见,引申为懂得,知道。

固:本来。

9、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10、吾师道也师:学习。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

12、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13、无长无少长:年长。

少:年轻。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存:存在的地方。

1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传:流传。

1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欲:想要。

17、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18、犹且从师而问焉犹且:尚且,还。

焉:代词,指老师。

1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20、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文言文的知识进行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一篇论述从师学习道理的文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4、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正常语序为“于余学”)(2)耻学于师(正常语序为“耻于师学”)四、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八、理解性默写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9)韩愈在《师说》中用“,,”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是:,?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意思一致。

(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
是:,,。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的态度。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教师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自己)
4.小学而大遗.(丢弃)
5.士大夫之族.(类)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

(学习)
⑤齐师伐我。

(军队)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
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方法)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⑧废先王之道。

(治国策略)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省略句)
4.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

(被动句)
八、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1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