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合集下载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朱立元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一章: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一节: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阐释学的共同特点是:把阐释学作为阐释各种历史本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认为阐释的客观标准在于历史本文,解释者应当克服自己与本文间的时间距离,克服自己的自然产生的“误解”,重建历史本文生成的具体情境,以客观地接近和解释本文。

海德格尔认为:本体论的根本问题就是“存在”。

只有人(也称为“此在”)才是关心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才会(也才能)去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理解。

理解存在本身乃是此在的一个明确的特性。

此在作为存在者本身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它在在“筹划”中逐步达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在实现这种可能性过程中理解存在。

因此,存在只能在此在向存在追问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展示自己,而此在也只有在存在的这种可能性的展开中理解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就是对存在的理解,理解就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

(本体论的阐释学)前理解:乃是一组他称之为“als(作为)……”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着指示、预见、互通三层含义,它们成为构成理解的前提和预定指向。

这个“作为……”结构还需要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先在条件,这个“前结构”由“前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即“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即“预先已有的假设”三方面构成。

(对“期待视界”论有着直接的启示)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他提出了一系列构成接受美学理论基础的思想,主要有:一、理解的历史性与“偏见”的生产性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作为对象的本文都内在固有地镶嵌于历史之中,所以,真正的理解,(不应像古典阐释学所主张的那样,要去克服主体的历史局限,消除自己与本文的历史间隔,以求客观地解释本文的原初意义;)而是应当正确地适应和发挥这种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以求获得一种发展了的新的视界。

第三章 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第三章  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 韩寒, 1982年9月23日出生,作家、车手。 1999年在第一届 “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 等奖。代表作《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万多册。随后 又出了《零下一度》,再次引起轰动。已出版书籍:2000年 5月《三重门》、2000年8月《零下一度》、2002年1月《像 少年啦飞驰》、2002年10月《毒》、2003年9月《通稿2003 》、2004年9月《长安乱》、2005年2月文集《韩寒五年》作 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第三章 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在儿童文学的天地里,作家和读者都是 一个独特而又复杂的群体。有人说,儿童文学 作家是天生的; 也有人说,童年的感觉是纯 真样的特 质和面貌呢? 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 进一步理解儿童文学的艺术特性。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 儿童文学创作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 学作家的特殊性,除了必须拥有的一般创作的 能力以外,儿童文学作家还应在精神气质、生 活感受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具备一些特殊的 条件。 1、独特的精神气质 • 2、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 • 3、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儿童文学作

3、贴近儿童心灵的艺术表现力
•奇特的想象力-契合儿童审美想象(幻想) “泛灵”-万物有灵,自然万物人格化 “人造化”-从“自我中心”出发观察世界,按自己 的主观意愿创造或改造世界。 《木偶奇遇记》 •幽默感 安徒生 任溶溶 •诗意及讲故事的才能 郑春华《洗衣服》
窦寇
蒋方舟
• 蒋方舟,1989年10月出生。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 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 改编为漫画书。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十二 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发表于《当代》 2002年第三期,即将拍为电视连续剧。同年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开 设专栏。后来又相继出版《都往我这儿看》、《我是动物》、《邪童正史 》、《舌头的战争》,《邪童正史》《舌头的战争》获第五届第六届“少 年作家杯”一等奖。出版作品七本,过百万字。目前担任中国少年作家学 会主席。其成长故事选入中宣部对外宣传系列片《中国孩子成长的故事》 ,在国外媒体播放。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郁秀、韩寒、蒋方舟、窦寇

韩寒, 1982年9月23日出生,作家、车 手。 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 奖。代表作《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 190万多册。随后又出了《零下一度》, 再次引起轰动。已出版书籍:2000年5月 《三重门》、2000年8月《零下一度》、 2002年1月《像少年啦飞驰》、2002年 10月《毒》、2003年9月《通稿2003》、 2004年9月《长安乱》、2005年2月文集 《韩寒五年》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 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
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保护我国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基础的生产条件?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它说明儿童文学是由成人与儿童共同编织的生命之?现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也就在于成人的与儿童的两种审美意识的融合与协调对于儿童文学作家来说一方面他们儿童般独特的精神气质使其能够将自我的情感表达与儿童的阅读需求相融合另一方面他们来自作家个体生命的创作本能又能够使其与功利化社会化的现实利益拉开一定的距离在某种非功利性快感的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寻求为儿童写作的真正快乐
•自发型的儿童文学作家一 开始无意将读者对象预设为 儿童,却由于特殊的心理内 驱力而写出适合儿童欣赏阅 读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使其 童年情结与儿童的生命实现 了某种机缘上的契合。
•在上述儿童文学作家中,无论是 出于职业需要走向为儿童创作的光 荣荆棘路的自觉型作家,还是因为 天性的驱动创造出优秀的儿童文学 作品的自发型作家,他们的生活敏 感区都是少年儿童的生活领域,因 而他们较之其他成人文学作家有着 独特的生命感受力。
•儿童文学作家的生活经 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第三章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一、复习旧课二、讲授新课导入新课:艺术的创造活动就如同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其主要环节是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欣赏。

艺术家作为艺术活动的发动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艺术的创作活动,也就没有艺术作品和艺术的欣赏。

因此,对艺术创造活动的研究,必须首先要了解其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第一节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艺术家是人类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要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求;艺术家要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艺术家应具备广博的修养和高超的专业技能。

一、艺术家是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者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清楚表明,人类最初的艺术实践活动都是同生产实践活动混合在一起的。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需要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有些生产活动,如在制造生产工具或狩猎出征前后的仪式或欢庆等活动中,尽管已经包含着艺术创造的成分,这种艺术活动却非专门的创造,也没有专职的艺术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艺术创造活动也逐步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精神生产部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家也由此产生,并积极地创造人类所需的精神产品。

艺术家是对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

由于艺术种类的多样性和逐渐细化,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和具体使命不同,这就有了各类艺术家,诸如画家、设计家、音乐家、文学家、表演家等等。

艺术生产是能动的充满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必然使之具有明显的主体色彩。

艺术家阶级的意识,时代的印记,民族的精神,以及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趣味都会渗透于创作活动中,使创作变的复杂多样。

有的作品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弘扬了民族精神,满足了审美需要,成为传世之作。

如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而有的作品则会被历史淘汰,为人们抛弃,其创作的价值毫无显现。

因此,艺术家应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积极创造者。

二、艺术家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丰富情感的人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第三章--艺术创作--(《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第三章--艺术创作--(《艺术学概论》PPT课件)

四、创作个性
(一)创作个性的形成 (二)创作个性与作品 (三)创作个性与社会责任
第二节 艺术创作方式的特点
艺术创作是个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程序复杂的创造 性工程。仅在创作方式的层面,就有艺术创作与艺术 制作、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 别。 一、艺术创作与艺术制作 二、个体创作与集体创作 三、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光未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二、构思
(一) 圈定题材 (二)确定话题 (三)完成几个定位
(一)圈定题材
题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 生活的领域加以分类。例如, 依据历史时期,可以分为历史 题材、现代题材、当代题材, 等等;依据行业特征,可以分 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 题材、教育题材,等等;依据 地域特点,可以分为都市题材、 农村题材、边疆题材、境外题 材,等等;依据主人公的年龄、 性别和预期观众群体,可以分 为儿童题材、妇女题材、中学 生题材、大学生题材、青少年 题材、中老年题材,等等;若 依据其他标准,也可分为重大 农村题材话剧《白鹿原》和军事题材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 题材、宗教题材、环保题材、 贺岁题材、怀旧题材,等等。
2.更加风格化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 的创作个性、艺术特色、 审美理想等在艺术作品 中的总体表现。艺术家 与作品风格之间,存在 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 而在个体创作中,这种 联系显现得更加充分。
王羲之《兰亭集序》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3.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的方式,需要 面对的制约因素相对较 少。在更加自由的条件 下实施的个体创作,通 常更具独创性。 个体创作虽然拥有较高 的自由度,但每一个创 作个体在每一部作品上 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 及必须克服的困难也是 巨大的。
1. 呈现性

《基础写作》课件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基础写作》课件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 第三章 写作载体与受体



(二)材料的使用 使用材料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材料的顺序要贴切 在运用材料过程中,应注意从表现主题出发,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决 定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努力做到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2.材料的详略要得当 在运用材料时,要注意安排好材料的详略疏密,这当然也要根据主题的 需要来决定。一般来讲,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议题都应该详写,有典 型意义的材料应该详写。 3.材料与观点相统一 对于议论文章来说,在材料运用过程中,要坚持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引出 正确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二节 写作载体的外形





写作载体离不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一 节我们已讲述了写作载体的内容即内质,这一 节我们主要讲述写作载体的外形——结构与语 言。 一、结构的含义与形式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 的序列形式。“结构”一词,原是建筑学中的 术语,后来借用到文章写作中,指文章的总体 安排。结构还可以称之为组织、布局、章法、 格局、文序等。 (二)结构的形式 1.开头 文章常见的开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类型: (1)“开门见山”式 这类开头或直接点明题旨,或切入中心内容, 简练而明确,读者易于了解全文宗旨。这类方 式由于切合精练的原则,向来为人们所提倡。 在具体写法上,可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 作目的,作不同的处理。 (2)“曲径通幽”式 这类开头往往是先从别的问题或事情说起,然 后再转入正题。这类开头方式,作者施展才智 的余地较大。具体写法上,或委婉含蓄、机锋 深藏,或旁征博引、纵横开合。 2.主体 “主体”在这里指文章开头和结尾之间的主要 部分。文章要讲述的主要内容,要议论的中心 问题一般都包括在这一部分。

《儿童文学》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儿童文学》英文名称:Children's Literature Tutorial课程编码:14202C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此课程主要阐述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着眼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二)课程的任务: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扩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为儿童文学的体裁、欣赏、创作教学奠定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儿童文学各主要体裁的文体特点,了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原理及常见文体的创作要求,学会改编和创作儿童文学的几种主要体裁:儿歌、短小的故事、童话等。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形成阅读欣赏、批评儿童文学的能力。

重点培养分析和鉴赏现当代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中短篇作品(儿歌、儿童诗、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特点,撰写简析(概要评论)。

4.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史发展规律和中外儿童文学史发展的概况,扩大儿童文学视野,提高儿童文学修养。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基本原理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了解儿童文学的学习研究领域、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2.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概念和范围一、“儿童文学”释义二、儿童文学的范围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一、概述二、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一、儿童文学与学前审美教育二、儿童文学与学前语文教育三、儿童文学与学前生素质培养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教学难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第二章历史和今天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外及古今儿童文学史发展的概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自发型(无意)
生活经验的获得途径 童年回忆
深入儿童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想象力、幽默感、 诗意、用故事的形式。
二、小学教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心理、思想, 素材丰富。
局限:容易重教育主题,而缺审美眼光。
三、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一)儿童写作的历史和现状
2、心理层面: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 倾向性都会渗入文学能力结构。
3、文化层面:从自然行为走向审美的文化实现 (自然 文化)
三、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表现:年龄、性别、智能、心 理个性、文化。 1、性别差异:生理发育状况、心理体验、性格会不同。 (男孩、女孩阅读兴趣不同) 2、智力因素:智力差异与儿童读者阅读兴趣和能力的 分化有密切的内在关系。 实际年龄与阅读年龄(智力年龄) 3、心理个性:心理需要(有的缺父爱)、气质类型、 人格倾向。
1、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 和接受者。
2、成人读者出现的原因 (1)身份、职业需要(为了引导、帮助儿童读
者);
(2)天性喜欢儿童、儿童文学。 二、儿童读者的特殊性
1、生理层面:文学接受能力结构中保留了比成 人读者更多的身体-动作意识和功能,儿童读 者的阅读感受是以生理上的感觉和快感为基础
(二)儿童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1、儿童文学
幼儿文学: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游戏化、音乐 性、美术性,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
童年文学 更多喜剧美、崇高美、悲剧美; 少年文学 荒诞、神秘、象征、幽默。
2、为什么儿童文学具备明显的年龄阶段适应的 特点,而成人文学却不具备? A、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常变动、重新建构; B、呈现同步的年龄特点(相同或相似的时间轨 迹)。

第三章 儿童文学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第三章 儿童文学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文学作者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儿童文学作家在自我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儿童读者特定年龄阶段的阅读需求、心理特征和接受水平。

这就造成儿童文学作家存在一种作者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另一种来自接受者的儿童审美意识。

儿童文学作家应具备的三个特殊能力:●独特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儿童文学作家与童年亲近的独特精神气质,可以将自己我的情感表达和儿童的阅读需求想融合。

另一方面,他们与功利化、社会化的现实利益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某种非功利性快感的内在动机的驱动下,用自主的生命的本能寻求写作的真正快乐。

●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从创作动机来看,儿童作家分为:自觉型和自发型。

自觉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有着明确的“为儿童创作”目标,对儿童投注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分为“教育型”、“社会使命型”、“娱乐型”;自发型的儿童文学作家无意将读者对象设为儿童,却由于特殊的心理内驱动写出了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使自身的童年情节与儿童的生命情状实现了某种机缘上的契合,“童心型”、“儿童崇拜型”、“童年回忆型”。

●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为对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等多种文学特质的把握和文学表现手法的掌控能力。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一、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二、成人接近儿童文学的原因:●成人读者出于“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有些成人读者在阅读天性上,在文学心灵的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个认同感。

三、成人读者在儿童文学接受领域存在的主要意义:1成人读者是儿童文学艺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儿童读者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人和帮助者。

2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也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四、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层面。

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是缺一不可的,生理机能的状况和水平决定着儿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普遍的、共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文化层面则规定着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实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而心理层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连接、转换层面,它起源于生理层面的冲动,并以生理层面为依托,沿着特定的文化轨道而不断建构、发展、形成儿童读者文学审美能力的基本心理构架和特殊性。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

读·闻·观36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主体间性理论影响下的文学写作曲美潼摘要:文学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起大规模讨论,并为文学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在新世纪以后,文学创作更加重视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在创作时更加注意与对象主体之间的互动,将写作对象看作是独立存在的主体,赋予其主观能动性,使得新时代的写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主要通过当下的文学创作形态来反观文学主体间性理论,从作家和文学描写对象角度发掘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下创作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创作主体;创作对象;主体间性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了文学的主体性理论,强调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范畴中实现文学的主体性,契合了八十年代先锋和新启蒙的历史语境。

随后,在文学主体性理论在文坛取得了一定话语权的基础之上,他又提出吸收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转而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限制和相互作用,作为对文学主体性的完善和发展。

从主体性理论到主体间性理论,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动摇,但创作对象由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逐渐转变成为了对象主体。

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赋予了文学创作对象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山川风物、花鸟虫鱼,还是人物形象,都被当做是有意识的存在主体。

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创造了一种独特微妙的人际关系——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空、拥有各自的状态,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家的写作中,首先发挥的是自我的能动性,与世界进行沟通和对话。

一方面作家要充分感受和体会,才能创作出真实、有吸引力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宇宙”,调动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考,完成对自我的实现。

其次,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应该平视创作的对象,把它们看做动态的、发展的主体,思考如何与小说的对象主体相处。

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在徐则臣的《北上》中,一切有关历史的、当下的描述对象,都是充满着现实性和烟火气息的,都饱含着情感与活力,人物生活的环境也是焕发着勃勃生机的,相较之下,处于当下的作家自身和作为接受主体的我们反倒感受到一种的“种的退化”;梁晓声的《人世间》,使用了宏大的篇幅对上世纪的人民生活形态做出近乎纪实性的描写,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挣扎在贫困生活中的普通人,但在作品中却看不到作者可以进行塑造的痕迹;在陈彦的《主角》中,忆秦娥的一生,如电影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是小说人物直接对读者的娓娓道来,几乎看不出作者的艺术加工痕迹。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

《美术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本质论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1. 美术家被视为美术创作的主体,其个人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2. 美术家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对作品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研究美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是创作主体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产物,包括艺术家与描绘对象的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等。

2. 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感受和理解,将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形式。

3.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主客体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三、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1. 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空间等基本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2. 形式是美术作品的直观表现,是艺术家创作意图和审美观念的具体体现。

3. 美术作品的形式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的解释1.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审美认识。

2. 美术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现象、阶级斗争和历史进程的反映。

3. 马克思主义强调美术的社会功能和阶级属性,认为美术应当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服务。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1.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2. 美术作品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可以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

3. 美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如审美娱乐、教育启迪、社会批评等。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1.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将其融入作品中。

2. 社会生活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艺术家从中汲取创作资源。

3. 美术作品通过表现社会生活,传递了艺术家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上篇 第三章 接受论 第一节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上篇 第三章 接受论  第一节  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

第三章接受论从接受角度研究美术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是本章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讨论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美术接受和传播的社会环境,——美术世界;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美术接受与美术的社会功能;美术的审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美术接受的性质与特征一、美术接受与美术的本质(一)、美术接受骒构成美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首先,美术接受和消费在其现实性上是美术活动的完成其次,美术的接受与消费在潜在的意义上又同时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与动机上的起点。

第三,美术的接受与消费贯穿于整个美术生产活动之中。

(二)、美术接受方式与美术的本质在关于美术本质的各种理论中,学者们更多地注意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家(如表现论、潜意识论等);另一方面是艺术作品(如摹仿论、形式主义、符号论等),往往忽略了美术的接受方式在美术本质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

”这意味着,美术之所以为美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与美术接受和消费联系在一起的;创作主体和作品与接受和消费主体构成了特定的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在谈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说,“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

“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但是,当美术作为一种对象存在于人类生活中时,实际上可以从多角度,用很不相同的方式去接受。

接受方式和态度不同,美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则不一样。

必须说明的是:第一,审美态度不公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随人类的历史发展逐渐生成的。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编的发生论部分再给予详细论述。

第二,在对美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审美意识、审美理想这些带有倾向性、目和性,甚至概念性的东西必然参与进来。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基本原理第一节概念和范围儿童文学的概念:①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②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③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她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③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的概念。

P5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

第二章历史和今天第一节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发现后才有了儿童文学。

第二节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1970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姜尼〃罗大里的代表作《童话故事游戏》,使用新的儿童文学叙事法。

第三章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除了拥有一般文学创作的能力之外,还应在精神气质、生活积累、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个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就是能成功地挖掘儿童的精神内涵并表现出来。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儿童时期的三个阶段:幼儿期(3-6岁)以自我为中心,泛读论、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3-15岁)。

第四章文本特征第二节语言特点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叙述性。

(赏析儿童文学先要说明文体,如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第三节插图插图和图画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图画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第五章儿歌与儿童诗第一节儿歌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摇篮歌、问答歌、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对数歌、物象歌。

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①儿童诗篇幅较长,结构有变化,语言较诗意化;儿歌篇幅较小,结构简单,语言口语化。

②儿歌主要是大人吟诵,表达大人的情感,婴幼儿靠听觉来感知;儿童诗则适合孩子自己朗诵,表达儿童自己的情感。

③从内容上看,儿歌内容简单;儿童诗则更丰富。

第六章童话寓言第一节童话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虚构。

童话起源于神话和传说。

文学概论第3章文学创作

文学概论第3章文学创作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无意获取

如杜甫不是为了创作“三吏”“三 别”,才去经受战乱之苦的,而是在 经历战乱之苦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内 心冲动创作了这些流传千古的诗篇。 杜甫的亲身经历,就是无意获取。相 对于有意获取而言,无意获取的时间 要长一些。
审美
绝句二首(之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审丑
丑的事物,经过 艺术处理,就具有 审美价值。如《阿 Q正传》中阿Q的癞 疮疤。
罗丹
“在自然中人以 为丑的东西在艺术 中可以变成极美” ——罗丹
狄德罗
艺术应创造“理想典 范”,艺术家不应做“纯 粹简单的模仿者、普通自 然景色的抄袭者”,而应 该做充满“理想的、诗意 的、自然的创造者”。
歌德、黑格尔
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 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 自然。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 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心雕龙〃神思》说:“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 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御文之首术,谋 篇之大端。”这就强调了作家在创作之前, 首先应当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储备创作 的材料。
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小结
文学创造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迟子建有着独特、深刻的童年经验和浓厚的童 年情结,童年经验不仅在情感上缠绕她,而且 成为她创作的某种思维定势,成为创作之中的 灵感来源。
• “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的文学气息 能够像晨雾一样自如地弥漫,当太阳把它们照散的那 一瞬间,它们已经自成气候。”
• “假如没有真纯,就没有童年。假如没有童年,就没 有成熟丰满的今天。” *
第三章 创作主体与接受 对象
•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儿童文学的美 学特质、文本特征、文体构成及其特点, 还要了解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及接受主 体的特殊性。
• 儿童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由儿 童文学作家创作,由儿童文学读者接受 的。*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 一、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动机 • 儿童文学作家包括成人和少年儿童,成
• 2.童年经验激活着灵魂深处的童年情怀,儿 童文学的创作成为重造童年的深层动机 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人们从儿童期的生活经历所 获得的体验(包括印象、感受和记忆)。
“我写童话的动机不是要去哄孩子、教训孩子,而是试 图用童话的形式述说我对这一世界的上些感受。就跟 一般人一样,心里有话总想找个人说说。”(周锐 ) (接下页)*
二、关于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视角
• 创作的视角,即作者看待世界的视角。它是作 者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故事情境转化成作品语言 叙事情境的基本角度。
• 儿童文学创作视角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即作品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 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其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 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角度。 *
人是儿童文学的主要创作主体。
• 创作动机是推动文学创作进行的内在驱 动力。*
(一)儿童文学成人作家的创作动机
• 1.以“游戏性”的心态,把创作儿童文学作为表达 自我内心需求的最好方式。
• 儿童文学理论家班马认为:“真正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在于 游戏性心态超人地得到了特别的发展,以至许多真正透露儿童气 息的作品,往往产生于一种‘戏作’的心理状态之中,写作的本 身,对作者的本体来说则已是一种溶为一致、合为一体的游戏性 快乐,这并不是儿童文学创作的不认真态度,而正是绝少道学气 的游戏精神可能产生的真正儿童气,它暂时丢弃了思辨,丢弃了 法则,升起了本体中狂野的想象的玩闹的情绪,实际深藏着儿童 美学的规律。”*
• 《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宝岛》、《水孩子》、 • 《小黑孩桑布》、《小熊温尼·菩》、《长袜子皮皮》等
2.儿童读者的年龄阶段性。
• 对儿童文学的儿童读者的年龄范围的不同划分: • (1)儿童文学的读者是3到15岁的儿童; • (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0到18岁的所谓“未成年人”。
(3)倾向于把儿童文学的儿童读者范围定位在0到15 岁左右的儿童。
• 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普遍把儿童文学按照读者年龄 划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认为不同年 龄段的文学,都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手法方面 有着不同的侧重。
(二)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传达
6岁女孩对毕加索的作品《和平》的读解
• 我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可怕。……………………对整体画面的情感体验 • 因为这里有很多红点点。…………………………………对形式的探究 • 这里非常吵闹。…………………………………对画面意境的想象 • 有些人在弄些吃的东西。……………………对形象动态的想象 • 有个人拿着一个鸟笼子,有个人还在吹笛子…对形象动态的感知和想象 • 有一个人玩顶球。……………………………对形象动态的感知和想象 • 这里一大块黑色的地方像一个黑房子。………对画面色彩的感知与想象 • 这些人在黑房子里很害怕。……………………………对形象情感的想象 • 这些人在逃走。…………………………………对形象动态的感知和想象 • 因为他们很害怕。……………………………………对形象情感的想象 • 这个小孩子都要跌到了。……………………对形象动态的感知和想象 • 这是什么呀?…………………………………………对形象的探究 • 我感觉这是太阳。…………………………………………对形象的想象 • 太阳怎么变得这么奇怪?……………………………对形象形式的探究 • 这里弄出一个非常大的牌子。……………………对形象的想象性感知 • 哦,可怕!可怕!(幼儿抖动头做可怕的表情)……对画面气氛的感受
• 写作本身已不再是对儿童客体的模仿,而是主 体自身心灵渴求快活和平衡的欲望的释放。
• 林格伦说:“为了写好给孩子读的作品,必须回想 你的童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写作品, 我唯一的读者和批评者就是我自己,只不过是 童年时代的我自己。那个孩子活在我心灵中, 直活到如今,亏得有这个孩子,我才能为小朋 友写作到现在。我总是让他过得快活。”
是儿童读者的年龄阶段性。*
1.儿童文学的主体读者。
• “主体读者”不仅指与成人读者相比,儿童读者在数量 上占压倒的多数,而且更是指儿童作为读者对儿童文学 的创作发生的根本影响。
• 勃兰兑斯指出:“作者一旦抱定决心为孩子讲童话故事, 他的真正目标就是要用随意交谈中无拘无束的语言来 代替公认的书写语言,用孩子所使用和能够理解的表现 形式来替换成年人的比较僵硬的表现形式”,“为了让 年轻的读者们能够了解,他不能不用极其简单的字,极 其简单的概念,不能不避免一切抽象的事物,应用直接 的语言代替间接的语言……”
• (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三部曲》等) *
(二)儿童文学少儿作家的创作
• 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当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群体, 那就是少年儿童作家。少年儿童作家创作儿童 文学的素材来自个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 想,视域开阔。
• 相比于成人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创作动机单 纯而少有社会教育的功利性目的,较多地为了 满足自己倾述内心情感的需求。*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读者
• 儿童文学的读者不是仅限于儿童,它还拥有成 人读者。
• 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形成了对儿童文学创作发 生影响的双重结构。
• 这种结构使儿童文学这一艺术更加丰富、复杂,
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
一、儿童读者
• (一)儿童读者的两个特性 • 关于儿童读者有两个问题需要认识和把握: • 一是,儿童是儿童文学的主体读者;另一个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