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2540c8e43186bceb19e8bbb2.png)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上海,这个都市文化高度发达的大都会,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就是其中的两位。
张爱玲和王安忆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颇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共同选择书写上海的故事,为传承中的上海叙写别样的传奇。
共同的地域文化、深厚的地域情结使得二者在创作中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和可比性。
本文试图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从上海的变迁、上海主题的创作情结、上海女性的宿命与守望等方面具体分析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于上海都市书写的异同,从而勾勒出从张爱玲时代到王安忆时代,上海在自身解放道路上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展现出上海这座大都市半个世纪左右的风雨历程。
一、上海的变迁:张爱玲的上海到王安忆的上海。
(一)张爱玲———上海的亲历者张爱玲这位天才奇女子出生于上海,除了在香港三年的大学生活外,直到游走他乡前,她一直生活在上海。
她所写的庸人琐事都聚焦在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有时也写香港,但香港仅仅是张爱玲演绎上海人生传奇的另一空间而已。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人的。
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上海给予了张爱玲想象的空间和自由飞翔的感觉,这里没有束缚,没有条条框框,而是她成功的沃土。
上海之于张爱玲,真的太熟悉不过了。
土生土长的身份使张爱玲很有优越感,对于上海大都市的叙述,张爱玲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因为她的上海是融进她心里的。
她喜欢上海,喜欢上海人。
她与上海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上海的公寓、小贩的吆喝声、电车的哐当声、街头小报都是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她是非听见电车声才睡得着的。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发生在上海20 世纪30 年代左右的故事。
1920 年出生的她作为亲历者,融入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将心底里的上海向读者缓缓道来。
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大上海,虽没过多笔墨直面书写,却处处渗透着那个年代上海的独特色彩,无论是像神仙洞府的白公馆还是咿咿哑哑的胡琴,都是张爱玲的记忆。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https://img.taocdn.com/s3/m/2998ae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a7.png)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5](https://img.taocdn.com/s3/m/62a7f63e31126edb6f1a10be.png)
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人文学院07级语文教育<2>班黄晓丽内容摘要: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声名和深远影响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是张爱玲的本命城。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张爱玲的小说中展示了上海的传奇与世俗,描写了上海一般市民的形象,着重刻画了上海情结的代言人——上海女人。
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传奇世俗生活上海女人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城市文明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其丰富独特的人文内涵培育出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海派”作家。
而在这批作家群体中,张爱玲是特殊的,她用自己独特的笔调写着她所熟悉的上海生活的点点滴滴。
尤其对上海生活、上海市民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上海女性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审美趣味和价值观都倾注了很多自己的关注。
张爱玲内心里有一种深厚的上海情结,她选择了上海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作为描写对象,上海也成为她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都源于她的这种上海情结。
她出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人生的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
这些都使得她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得上海成为了她的本命城。
张爱玲崛起于1942年,仅仅一两年的时间,张爱玲就以无比的才情和她身上所特有的气度征服了在战争浮世中无以聊生的上海人。
在这一时期,她发表了她一生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
1943——1944年,可谓是张爱玲一生创作的巅峰。
战火纷飞的上海是张爱玲得以生存的最佳空间。
她为自己所在的这个传奇的城市做着最真实的写照。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见到曾外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因此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
张爱玲创作探析
![张爱玲创作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909652bceb19e8b9f6ba1e.png)
张爱玲创作探析一、上海是张爱玲创作的源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生活在上海,上海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探析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笔者发现取材于上海的作品占据了创作总量的大部分,如《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等。
张爱玲从人生经历与生命感悟出发,以定居者与观察者的身份来体认与书写上海世界,她以细腻、敏感的女性感觉,描绘出女性视觉下的“公馆”“弄堂”“流言”“私语”,试图以此来展现上海的城市风貌。
作为定居的上海人,张爱玲体会到城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精神同构,更以其上海人的身份感悟着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与用心。
她认为上海的精神内核实际上蕴含在上海人及其日常生活中,上海最好的代表就是上海女性。
于是,她选择上海女性为书写对象,借这些生活于上海不同层次的女性,来分析上海人的日常生活,进而阐释其对上海的独特体悟。
这种以上海女性为载体书写各自女性体验、女性感受的日常化叙述,显示出日常化、琐屑性与细致化的女性叙述特点。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性,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她们认为女性是受压迫的,为了能够获得与男人一样的权利与地位,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与奋斗。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对安稳人生的追求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方式和手段而已,她们或是向男人求取安稳之路,或是与女人为争夺安稳而战,从而使自己求得些许的安稳。
二、日常叙事是张爱玲创作常用的笔法张爱玲通过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意象应用、精神内涵五个方面建构日常生活叙事笔法。
艺术特点表现为日常性、人情世态、“细节”叙事以及“荒凉”的历史感等美学风格。
张爱玲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学创作不仅与她的成长经历相关,而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西方理论的双重影响,进而形成了张爱玲传统与现代相融的独特文学风格。
面对当前中国小说的创作,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叙事学带给我们的是对现状的反思,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重新发现。
这个日常现代性其实正是对五四现代性的另一种延续和发展。
她的日常生活叙事是参差对照的美,这种美的最终指向是“荒凉”。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b402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5.png)
结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分析海派文学的发展
张爱玲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首先,张爱玲的作品注重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这在上海文学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白流苏、范柳原等角色的细腻刻画,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
这种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方式,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对上海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描写,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魅力。
她通过对上海的建筑、街景、饮食等方面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底蕴的上海。
这种对上海的描绘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还体现了海派文学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具有娱乐性。
这种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也是海派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读者口味。
总之,张爱玲的作品《倾城之恋》充分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描绘上海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及体现商业性和娱乐性特点等方式,张爱玲将海派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她的作品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海派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视角。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6db9257375a417866f8f66.png)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
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年前的上海的。
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
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
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实表达过意见。
”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奇迹在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所累!《倾城之恋》是这样开头的: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啊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胡琴上的故事应由光艳的伶人来扮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注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 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然而在现实中这里只有张爱玲单身坐在黑沉沉的公寓里,空中回荡着嘶哑的胡琴。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bd36e6e9bed5b9f3f80f1c10.png)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da551f0755270722192ef764.png)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侯昕彤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张爱玲与其笔下的上海与女人
![张爱玲与其笔下的上海与女人](https://img.taocdn.com/s3/m/b74c0042e53a580217fcfe10.png)
张爱玲与其笔下的上海与女人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子。
张爱玲,原名张,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
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
1952年赴香港。
1966年定居美国,后死于公寓。
张爱玲主要作品:集《流言》、散文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
晚年从事中国评价和《》研究。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父母离异,给予了年幼的张爱玲严重的恋父情结和“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的写作背景,导致少年成名的张爱玲终因与滥情文人胡兰成的一段感情纠葛而在人生中留下了污点,幸而原则的存在,两人结束了三年的感情。
胡的离开曾让张被市井唾弃为“吉普赛女郎”,然而张爱玲以旧骄傲的活着,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任凭游思的笔端在那个注定为她而打造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因为她是个上海女人。
她蒙蔽的内心成就了了她最擅长的心理写作,也成就了一个看似平凡的女性喊出了新时代女人的含义。
而最能体现张爱玲人生不同时期与写作的照应,便是其笔下的上海与女人。
“上海该是张爱玲的“本命城”吧。
正如靠鲁镇,沈从文靠湘西一样,张爱玲靠的是上海。
上海是个充满传奇的世界,而张是传奇中的奇葩一束。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6eac8a1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9.png)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封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de7e2269eae009591bec3d.png)
张爱玲《封锁》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张爱玲《封锁》赏析
![张爱玲《封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8a586240c844769eaee66.png)
张爱玲作品《封锁》赏析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11-3班赵禹承谈到张爱玲的作品《封锁》,真的是在熟悉不过了。
这部作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在读了这部作品之后,给我带来了非同一般的感觉。
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一位行走在边缘的、关注小市民平凡人生和痛苦灵魂的女性作家。
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阐释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
她的作品以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腻的个人感怀叙述了一个个关于家庭和婚姻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这使得她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面与众不同的旗帜。
《封锁》是她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当时上海最为普通的一辆电车为背景,用平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封锁时期发生在电车上的一个虽然不轰轰烈烈,却让人忍不住为之同情的一对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懦弱、奴性、不觉醒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婚姻和家庭中的无力反抗与痛苦的心灵,揭露了在世俗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凉人生。
张爱玲在《封锁》中刻画了两个“五四”以后的普通的都市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是被世俗生活束缚,失去了自我,没有思想,甘于平庸生活,无力挣扎的男主人公——吕宗桢;另一个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却拥有一个女奴的灵魂的职业女性——吴翠远。
这两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在同一个“没有思想的”城市里虚伪平庸地生活着;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他们如同两只孤独的蜗牛。
是一次封锁成就了他们的偶然相遇,使他们在这个舞台——电车上以真实的面目示人,大胆地向对方吐露心迹,表达了各自对生活和婚姻的不满,对爱情的渴望,从空虚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了片刻解放,在情感上产生了片刻的交汇。
然而,短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阻隔,这段感情最终以“整个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结束。
这样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在世俗生活掩饰下的小人物的悲哀命运。
35岁的吕宗桢是上海华茂银行的一个会计师。
鲁迅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
![鲁迅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https://img.taocdn.com/s3/m/a3c7be6c011ca300a6c390ff.png)
鲁迅和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鲁迅和张爱玲与上海都有一段不浅的缘分。
张爱玲与鲁迅都是敏感的人,都对世界对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但由于生活经历不同,生活年代不同,作品风格也相差甚远。
毛泽东同志给鲁迅的评价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具有战斗性的战士,他是以笔作枪的革命战士。
他的杂文充满辛辣味,他写的小说讽刺十足,能够深层次的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病。
早年的鲁迅留学东洋,在那里充分看到了国民麻痹性,所以愤而弃笔从文,誓要医治好国民的麻木不仁。
回国后的鲁迅更是看透了社会的黑暗,鲁迅在1927年10月抵达上海,并且一直定居在次直至病逝。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处在白色恐怖时期,偌大的城市充满了肃杀之气,鲁迅参加的“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从事秘密的地下活动,遭到了国民党的迫害,柔石等五位左翼作家被捕并被秘密杀害,后来鲁迅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以纪念“左联五烈士”并发泄自己的愤慨之情。
所以鲁迅笔下的上海是黑色的、充满恐怖的,但是又向往光明的。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没落豪门,童年父母就离异,童年是她的不幸,同时也让她过早的看到了社会黑暗无情的一幕。
后来由于时局动荡张爱玲更是颠沛流离,直到1942年回到上海,以写稿维持生计,并在上海遇到影响她一生的男人。
由于童年的不幸,张爱玲对男人,尤其是成熟男人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她好像是一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想要得到一个宽厚的肩膀作为乱世中的避风港,所以当胡兰成追求她的时候,她不顾胡兰成有家室,不管他的汉奸身份,毅然决然的和他走在一起。
直到后来,知道了自己遇人不淑,痛苦和悔恨之下才情枯萎,后来在无奈之下远走异国他乡。
张爱玲是充满浪漫的,向往小资生活的,是不问时政的女子,好像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开放的玫瑰,她喜欢上海的气派与时尚,所以她的笔下的上海是舒适的,适合恋爱和生活的,是令人向往的花花世界。
张爱玲是位很有才情的作家,只可惜生逢乱世,遇人不淑,只能是一生悲苦,有很多人认为是胡兰成毁了张爱玲,个人觉得有失偏颇,因为爱情这个东西没有谁对谁错,只能看自己的眼光了。
《往事依依》写作借鉴
![《往事依依》写作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22d9e6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c.png)
《往事依依》写作借鉴
《往事依依》是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是由张爱玲创作的。
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文笔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这部作品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往事依依》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
这种刻画方式可以启发我们在写作中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小说中对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描绘。
《往事依依》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小说中对于当时社会风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有着生动的描绘。
这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对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有着深入的了解,让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真实感。
另外,《往事依依》在叙事结构上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小说的叙事手法灵活多变,通过回忆、闪回等方式,将故事层层展
开,给读者留下悬念,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这对于我们在写作时也提供了一些启发,可以尝试一些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让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总的来说,《往事依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情感描写、历史背景描绘、叙事结构等方面有着可取之处,而且在语言运用和文学风格上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都对我们的写作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然,在借鉴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创作出符合自己风格和特点的作品。
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
![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https://img.taocdn.com/s3/m/de6e3dd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a.png)
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导语: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使张爱玲的许多小说既具有人性挖掘的深度,又富有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度,是雅俗共赏的文学精品。
以下是文学网小编整理的张爱玲小说的荒凉底色经典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一.关于张爱玲小说的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小说兴起于40年代繁华而腐朽的上海孤岛,是从女性视角审视都市悲欢的新市民小说,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
张爱玲小说的古典性表现在其题材与结构方面。
张爱玲的小说基本上都取材于日常家庭生活,着意于通过世俗男女婚恋的离合曲折,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爱情经历,表现人性的脆弱黯淡与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虚无。
而其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深受《红楼梦》的影响,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往往于日常细节不厌其烦的描述中,揭示生活与生命实相,极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但张爱玲的小说又是现代的,且不说其小说中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中国日常家庭生活的渗透与改变以及这渗透改变中对人物心灵的挤压;更为重要的是,张爱玲在表现人物心理与感情时,往往于传统的语汇和手法中融合意识的流动,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映照心里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深深地烙下了西方现代派的痕迹。
具体说来,张爱玲小说主要有这样几类:其一,以港沪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爱情经历为切入点,揭示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表现或挣扎或沉沦于这丑陋大家庭中生活的萎败与人性的荒凉。
张爱玲看到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错的一面,即都市生活方式已经发生现代的改变,但人们的习惯、观念仍然是传统的。
她所提供的,正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如其成名作《倾城之恋》中华侨富商范柳原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却于偶然的大变动下娶了式微旧家庭出身的、离婚再嫁的白流苏为妻。
《封锁》是一篇关于人们在都市邂逅的“寓言”:都市的一切都带有陌生、临时的性质,而于陌生、临时的环境中,人性的真实与生命的原生渴求迸发出来,但不变永恒的是家庭与社会的凡俗虚假的伦理要求,陌生、临时的环境一旦消失,这伦理的封锁又露出了狰狞面目,没有人可以脱逃。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e595dc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3.png)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当大家读张爱玲的小说,会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下面是关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欣赏,欢迎大家阅读!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三)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a065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9.png)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比较——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为例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王安忆被誉为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
她们的作品独具个性,塑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探讨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比较和探讨张爱玲与王安忆对上海都市书写的不同观点和风格,以《倾城之恋》和《长恨歌》这两部代表作为例。
首先,从角度的选择上,张爱玲与王安忆有所差异。
《倾城之恋》一书主要聚焦于上海的社交圈和情感纠葛。
张爱玲以上海滩为背景,通过叙述沈从文与王菲冷暖人生,揭示了上海社会的浮华和虚荣。
小说中表达了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竞争压力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反映了人情冷暖和人性的复杂。
而《长恨歌》以旧上海的艺术界为背景,在历史长河中揭示了旧上海曾经辉煌的一面。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富有的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上海文化界的昌盛和衰败。
其次,两位作家在对上海古建筑的描绘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张爱玲对于上海古建筑的描写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
她通过写实而精细的笔触描绘了沈从文和王菲相识相知的场景,以及他们在上海各处角落相约相会的情景。
而王安忆则更注重展示古建筑与人的关系。
她描写了江南弄堂里破旧但有着历史记忆的老洋房,描述了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奋斗的历程。
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张爱玲和王安忆都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上海情感氛围。
另外,两位女作家对于上海社会的描绘也有所不同。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提到了传统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上海社交场所的虚荣。
小说中的人物普遍追求物质和地位,懂得利用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王安忆则更多地关注上海社会的变迁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她在《长恨歌》中刻画了许多有思想、有追求的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重视和尊重。
最后,从叙事视角上来看,两位作家也有各自的特点。
张爱玲擅长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能深入人物内心,展示情感的纠葛。
张爱玲文学的悲剧情结
![张爱玲文学的悲剧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7a3128bcd126fff6050b05.png)
・
维普资讯
重 A . 商 大 学学报 ( _- x 社会 科 学版 ) 朱
仪 : 爱玲 文 学 的 悲剧 情 结 张
划 现 西 的 地 存 着 籍 的 异, 这 殖民 市 来 逆的 分,代 方 领 也 在 国 上 差 给 座 城 带 母亲就抛 下她远去 英国, 母亲在她心目中 足生疏的。 儿童与父
一
种多变的 样态。 2 儿 0 。
母的关系,其人格心 发展有重要的 对 理的 作用。 幼年时的 生活给张
族,荡的 实 境 就 复 的 心 盾,而 致 她 神 的 生 动 现 环 造 她 杂 内 矛 从 导 了 精 上 活方式与 封建文 构成了当 化, 时上海“ 洋场社会” 生活的 最基本的
悲观气质。
事实。
张爱 玲作为遗 下一代, 老的 家庭对她的 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的所 在 帝国 长达一个世纪的 在。 殖民 主义 盘踞过 程中, 上海这座城 这 个流着 贵族血液的 小姐生不 千金 逢时, 到世上时, 她来 民国已 建立 市既 残存着诸多的 封建文 化传统, I 外 先进 又弓 入了 来的 文化, 形 十 家 没落。 从而 年,族已 豪门巨 于时 族由 代变迁的 没落, 康之家通常 与小
爱玲的, t 2 , 灵造成了 创伤, 更不幸的是 创伤在少年时代及以 后没有甥
补偿,而加剧了。 父母终于 因为 离婚, 父亲家, 她在 生活在 张 爱玲是前清 官僚遗老的 后代, 祖父张 她的 佩纶是 满清的 到修复、 反 大臣, 影之中, 受尽委屈。 亲生母亲的冷 继母的逢待, 落, 这样造 祖 母则是李鸿章的 女儿, “ 他们的 家就是一个小小的‘ 清朝’他 继母的阴 ,们留 心理创 伤尤为深 痛。父 她造成的心灵创伤, 母给 必然使她在意 着辫子、 抽鸦 捧优伶、 打麻将、 纳妾、 片、 赌博、 莳花养鸟, 地他们 成的 游闲 产生 对情绪。 但是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 她无法改 仍 冶 昔f 容 ” “ 界 长 他 所 奉的 建 度 ( 识中 对父母的敌 在 念 : 光 。 租 延 了 们 尊 封 制 ”唐 t 的 己 只能压抑敌对的情绪, 继续依赖父母生活下去。 然 文 《 爱 杂 )然 这 显 的 世 未 带来 何 处, 变自 的生活, 标 张 玲 碎 ) 而 一 赫 身 并 给她 任 好 果就是 影响她人 格心理的 正常发 展。自 卑感、 立无助 孤 留 在作者 记忆深处的仅是“ 有太阳地方使人瞌睡, 阴暗的 地方有占 而, 压抑的结
《穿堂风》读书心得
![《穿堂风》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852724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e.png)
《穿堂风》读书心得
《穿堂风》是一部由张爱玲所著的小说,通过对上海滩上流行
的一些事情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风情和
社会变迁。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情感描写,成为了中
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读完《穿堂风》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深刻洞
察和对情感的细腻描写。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
世界和情感纠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张爱玲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
加立体和丰满。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上海社会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上世纪
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繁华和变迁。
在小说中,上海这座城市被描绘得
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
气息。
总的来说,读完《穿堂风》让我对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和对情感
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她的文字优美、情感细腻,让人不禁为
之动容。
同时,小说中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描写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
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上海风情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情结
侯昕彤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一名颇有传奇特色的女作家,她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内心里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
张爱玲常常以上海人为描写的对象,也常常从上海人的角度看世界。
张爱玲的小说透着一股上海味道,上海情调,展现了上海的生活、上海这个城市本身对她的影响。
上海作为张爱玲的故乡,是她悲观性格的成因之一,也是她无法割舍的家,她作品里的悲凉,一部分也来源于她的上海情怀。
关键词:张爱玲;上海情结;上海人
在我看来,张爱玲是特别的,她系出名门,人生曲折,才华横溢;她的小说是特别的,华丽却苍凉,中西交融,读起来有一种东西方文化的交错之感;民国时期的上海也是特别的,新旧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繁华却压抑,新旧交替,推动了社会前进但也催生了种种畸形产物。
张爱玲说自己“到底是上海人”,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为舞台,书中的人物也常常是上海人,张爱玲对于她的出身地,无疑是有这浓厚的感情的,这份上海情结,让她的作品成为上海水土中开出的一朵浓丽的花儿,婷婷立于民国时期的文坛之中。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故事大多发生在两个地点,一个是上海,另一个是香港。
她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人生的许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经历的,比如家庭的动荡,进入上学校学习,首次发表作品,被父亲责打拘禁,逃出家门去母亲家,以及后来遇见胡兰成等等。
人的性格习惯都是与自己生长的环境、经历的事情息息相关的,因此所有这些都对她以后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她的故事总带着一股上海味儿,就像她自己说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答意的地方1”。
一、上海人
张爱玲在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讲述了她对上海人有的两个印象,一个是白与胖,一个是“通”。
这个“通”是“文理清顺,世故达练2”,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态度。
她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3”。
这些性格在她的作品里可以找到影子,如《半生缘》里的上海姑娘顾曼桢,她坚强独立,接受过较为高等的教育,她勤劳工作养活家人,鼓励男友追求理想,她追求平等的爱与幸福。
她的故事终究是悲哀的,但读者看了,心里会生发出希望这样的女子能得到幸福的感情。
或许张爱玲写这样的经历苦难却坚强的女子,也是含着同情的,她终究是“喜欢上海人”的。
张爱玲的小说,人物的个性最是丰满。
傅雷曾评她笔下的人物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语言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
4”,虽这段话是赞的《金锁记》,但我认为,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大都是精彩的。
她对上海人的印象一定是极深的,观察地也是极细,因此她笔下的上海人,在如此细致传神的描写下也更加传神起来。
1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2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3出自张爱玲著《到底是上海人》
4出自傅雷著《论张爱玲的小说》
她的故事里少有对时事大事的描写,在《倾城之恋》中,就连香港沦陷也只做了那男女主人公婚姻的成全。
她说自己要做个“俗人”,“我对于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那些不用多加解释的人物,他们的悲欢离合。
……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5”“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6”。
因此她的故事多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仿佛与时代、历史都不相关,但换个角度,她的故事是从普通市民阶级的立场出发,把笔触深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再现社会变革中市民的生存状态,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1]。
也许正是因为她长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上海,她感同身受时代的变换对人的影响,她那上海人的故事才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二、上海景
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要坐地铁到静安寺,那有个百乐门”。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繁华的,十里洋场的莺声燕语,百乐门的歌舞笙箫,然而,在张爱玲的眼中,这华美的背后却是无尽的苍凉。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就如同这个城市赋予她的气质那样,幽雅中夹杂着市井的真实。
即便她故事的背景不是上海,那种繁华而苍凉的感觉任然存在。
她说自己“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7”,因此她写起景来的时候,那浓郁的色彩,每每使我想起上海夜晚的霓虹灯。
她在《沉香屑第一香炉》里以葛薇龙这一上海姑娘的视角写那香港的大宅子:“各种不协调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的给掺和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8”,这种时代交错感觉和上海也是相似的。
而她自己也说,“我是以上海人的观点来观察看上海的”。
张爱玲喜欢听“市声”,因此她的作品里有许多上海喧闹的日常。
电车声、看电影、看喜剧、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食物的香气等等。
在《半生缘》里面有一个描写卖蘑菇豆腐干老人的细节,“每到这黄昏时候,总有一个卖蘑菇豆腐干的,到这条衖堂里面来叫卖9”她用这叫卖声的远去形容时间的流逝“他们在沉默中听见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这卖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10”。
这段描写得非常有代入感,而作者想必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她必是用心倾听的,听着那声音渐行渐远,时间也好似在这倾听中流逝了。
人对于一座的城市的感情大多体现在微末的,充满生活味的细节上,因为细节需要与城市度过漫长的时光才能留意到。
这些看似背景的“市声”,长久的浸润其中,人就有了那座城市的味道,张爱玲将它写进了作品里,她的故事也有了浓浓的上海味道。
三、上海故事
张爱玲是一个悲剧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促使她以似乎冷酷的现实主义手法揭破了人性的自私、卑陋与扭曲。
她的作品大都以悲剧结尾,作品里不乏悲剧角色。
夏志清评论她“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11”在她的若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
5出自张爱玲著《多少恨》前题词
6出自张爱玲著《流言自己的文章》
7出自张爱玲著《天才梦》
8出自张爱玲著《沉香屑第一香炉》
9出自张爱玲著《半生缘》
10出自张爱玲著《半生缘》
11出自《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专章
悲哀。
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是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悲凉之感。
12”年少在上海孤寂的生活对张爱玲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上海也成为她小说里人物悲凉故事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她嘲讽着些扭曲的人性,冷漠地叙说着不得以、无奈的错过,尖锐地把新旧思想的巨大鸿沟展示在世人眼前。
《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对母亲孝顺,对兄弟友爱,对工作认真,对朋友热心,但他却打骂妻子,与人偷情,竭力装作一个“好人”,虚伪而可笑;《半生缘》里顾曼桢、沈世钧相爱,却一方遭姐姐陷害,一方遭家人反对,因不信任与软弱错过终身;《金锁记》里的长安和童世舫,留洋过洋的童世舫发现“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13”,他到底是不能接受这样的长安,最终离开了她。
在张爱玲的笔下,读者看到了她眼里的上海,一个悲伤的旧上海。
然而,虽然上海是一座悲伤的城市,却依旧是张爱玲的故乡。
她的作品里不止一次流露过回家——回上海的情结。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里,张爱玲描写了一个情节:葛薇龙为情所伤,想要回上海去。
同是来上海求学的女子,隐约觉得张爱玲在这里想到了自己在香港求学的经历。
这段情节是深情的,故事里的薇龙想着家,想起家里的的父亲书桌上的玻璃球,想起她人生中一切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
对比张爱玲在《私语》里提到的“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
然而我对于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14”她有父亲的家,母亲的家,姑姑的家,有她喜欢的眷念的家,也有她不喜欢的逃离的家,她在文章的最后说“公寓里的家还好好的在那里,虽然我不是那么绝对地信仰它了,也还是可珍惜的。
现在我寄住在旧梦里,在旧梦里做着新的梦15”,她应该依旧是怀念的,每个人对于温暖的家庭,都是渴望的。
张爱玲的作品里描写过很多家庭,有人评论说这些家庭中亲情大都浅薄,人际关系十分复杂,人与人之间充满算计、利益。
也许正是因为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冷漠的名门家庭,虽然不幸,但她怀念的就是这样的家,可以怀念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了。
张爱玲晚年独居美国,中秋月明之夜客死他乡,她最后的那轮明月,是否映着她的故乡,哀悼着她剪不断的上海情结。
参考文献
[1]黄晓丽,论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上海情结。
[2]牛犁,张爱玲的香港情结,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2出自《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专章
13出自张爱玲著《金锁记》
14出自张爱玲著《私语》
15出自张爱玲著《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