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3

合集下载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docx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docx

2018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线索 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 考纲要求 ]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018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 1 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图示解史分封制实际效能及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进步性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评价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④不 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 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
答案: 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 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 乱。 ——《吕氏春秋》 请回答:据材料分析,西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为 达到这一目的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专题立意】:
古代政治制度是历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需要引起 足够的重视。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涉及的知识点主要集 中在秦汉、宋元、明清诸阶段。2009年各地高考试题涉 及分封制、丞相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 从题型看,充分利用各种题型特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 入手,考查系列化的知识联系。从命题角度看,多涉及 各项制度、措施的内容、影响及与同类制度的区别与联 系.既侧重记忆,又注重对能力的考查。正确认识中国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对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重要意义。复习时, 应进行知识整合,特别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古今联系,中外比较。
②对后世: 奠定了……基本格局,历代…… 加强和完善。
◆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
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都曾在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
不同点:
官员产生方 式 地方与中 央关系 影响
分封制
世袭,有封地 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制
皇帝任命,有俸禄无封地。 绝对服从中央,受很大 限制。
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之”、“置汉 中郡”,这些信息与①②③相符。
答案:D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时达标: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三)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人教版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

该变化有利于( )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D项正确。

答案:D2.《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武王未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B.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C.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D.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解析:西周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主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存在商族的残余势力,可以得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故A项正确;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这一史实是正确的,西周的分封制加强了血缘政治,结论错误,故B项错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史实正确,结论错误,汉朝初期就实行过分封制,故C项错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史实正确,根据这一史实得不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民主的主要含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页,共35页。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 央集权(zhōnɡ yānɡ jí quán)制度的
形成
第三页,共35页。
最新考纲展示 (zhǎnshì)
知识系统(xìtǒng)整 合
要点(yàodiǎn)史料 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第四页,共35页。
【典例】 (2015年江苏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tiānzǐ)南 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以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jīgòu),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完备的监察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出现,
第十二页,共35页。
【深化(shēnhuà)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C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shízhì)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 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中央集权体制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题干中“实质(shízhì)”这一限 定 不符。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带有浓厚的宗族色 决了王国问题,

巩固了中央集权
古代政治制度形成 君主专制空前 了成熟的体系,包 强化,明代废 括以三省六部制为 除了丞相制度, 核心的中枢权力机 设立内阁;清 构、以科举制为主 朝设军机处, 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专制皇权发展 完备的监察制度 到顶峰
主 旨
(1)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基本特点是以 血缘为基础,家国一体;(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 政治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K12课件
36
解析:从材料所述现象可知,弓鱼国宗族墓地的墓葬规模呈现等级制,联系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分析,这是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的体现,故 A 项符合题意; 材料所述的等级并不是阶级等级,故可排除 B 项;墓葬规模的大小反映的是等级 而不是贫富,故排除 C 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 D 项。
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
封制( )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K12课件
22
解析: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而皇权专 制始于秦始皇时,故 A 项错误;地方分权体制不是周朝开创的,周朝借鉴和发展 了前代体制,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天下一统的政治 制度”可知,分封制是周王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服务,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 D 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 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 必修1

【解析】秦汉时期,凡遇军国大事,先由朝臣议 定,最终由皇帝裁决,因此,A 项表述最终由朝臣议 定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与相权之争,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最后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体现 了皇权至上,材料没有体现对皇权的限制、监督,C 项排除。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选 D。
【例 2】(2014 上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 着 “ 皇 帝 之 玺 ”“ 天 子 之 玺 ”“ 皇 帝 行 玺 ”“ 天 子 行 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 “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 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 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 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 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 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 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
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 方权力的大小。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世 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他山之石】 岳麓版教材认为,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
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 “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D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姜齐 遂变为田齐”,诸侯国发生的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含答案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文档: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含答案 精品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朝代背景措施影响汉代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唐代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在地方设节度使,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唐中期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初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将财政权收归中央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元朝疆域幅员辽阔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概念辨析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朝各级官僚体系示意图 金字塔结构
体现权力高度集中, 皇位独尊、皇权至 家天下 上,大权独揽
世袭
分工配合,相互牵制
由皇帝任免, 有任期、考核 政绩
官僚政治
负责地方治 理,对中央 负责。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1)对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封建社 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深远影响)。 2、消极:专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社会发展。
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
“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皇帝独尊
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核心)
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 责监察百官。 (3)太尉(虚设):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 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
期影响
B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A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17·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
①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达标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他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级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课考县令、长”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趋势、行省制概念等角度回答即可。

(4)必须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根据“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材料中“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1)主要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级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2.科举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历时一千多年,影响巨大,是中国不应忽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中国环行记》(1896年)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衰落期。

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以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时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国史大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举制的研究进入兴盛期,“科举学”已成一门专学。

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解析(1)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从选官标准、选拔范围、选拔方法和作用等方面归纳科举制的特征。

(2)从材料二“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衰落期。

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归纳。

(3)第一小问人才,从材料三试题内容可知都涉及西方的科技和制度,从问题可知都要求就解决现实问题发表见解;第二小问背景,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传统科举制弊端等角度总结。

(4)据材料四“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一切诿卸于古人”归纳总结。

答案(1)特征:以才能为选官标准(标准);扩大官吏人才来源(范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方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作用)。

(2)关系:蒙古统治者的文化低落导致了元代科举制的衰落;科举制的衰落客观上促进了当时文学艺术的繁荣。

(3)人才:了解西方文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传播;近代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传统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客观理性评价;不苛求古人。

(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

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怕那些跟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对他不忠,还怕那些有知识的儒士们不肯为他所用,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

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驱逐他认为不大会支持他的人。

朱元璋杀胡惟庸,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将在我国实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废除。

作为数代沿用不移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宰相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后明成祖时期出现了内阁,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宰相制度,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二伏尔泰对古代中国政府的行政机制大加赞扬,认为比之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政治统治形式,中国要幸运得多。

在这里,“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六部属于帝国各官府之首,六部之下有44个常设在北京的下属机构,每个省每个城市的官员都有一个辅佐的衙门”。

因此,在伏尔泰看来,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中国的政治形式更好的政府。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1)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应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政治形式是“更好的政府”的理由及你对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概括;第二小问,从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和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助手等方面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引文共三句话,一句话即一层原因,从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一分为二的评价古代中国行政运行机制,既要肯定其对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专制制度的弊端。

答案(1)原因:元朝权臣乱政的教训;出身贫寒的自卑心理;权力欲望导致的猜忌;胡惟庸的专权跋扈。

理解:专制集权下政务繁多,君主个人无法应对;百官众多,需要一个统领。

(2)理由:官员通过考试选拔;政府机构层级清晰;官员有辅佐机构。

认识: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容易滋长腐败,导致政治黑暗。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帝国初期,执政者为了解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地方治理的困境,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中央政府经常性地派出特使巡省天下,以便监察州县”。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发布政令“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这等于在州县之上另置一级机构,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依然设置十道巡察使。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样置而旋罢、罢而复置的举措,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郡县的矛盾心理”。

——陆贽《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唐代的治国方略。

结合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解析分析材料总结核心内容作为观点,结合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观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

论述: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终演变为战争,因而历朝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他们通常通过设立新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监察机构来管理地方郡县,如两宋增设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路”;元朝设行省;明朝设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是古代政治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管理幅度有限性与统治区域辽阔性之间的治理困境而长期探索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必然性。

(言之有理即可)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