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观后感冯永胜
艺术家影评
![艺术家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86b90418fc4ffe473368abdf.png)
《艺术家》影评《艺术家》是一部在2011年所拍的黑白默片。
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主演。
早先就听说过这部片子被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但是一听是黑白默片,所以也就对它没有太在意,认为黑白默片是早已过时的电影形式,而且没有声音,肯定不会吸引我的眼球。
一次电影艺术欣赏课上,老师让我们欣赏了这部被评价很高的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搞笑的,但是没有声音,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真没看懂是什么意思。
在开头的戏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角的那只小狗狗,感觉非常可爱。
慢慢的才知道,原来主角是好莱坞的当红黑白默片的电影演员,很受欢迎,而他的那只小狗狗则是他的黄金搭档。
本片采用了好莱坞的传统叙事手法,一次偶然的机会,男主角邂逅了是他影迷的默默无闻却想在好莱坞创出一片天地的女主角,由于男主角在好莱坞非常出名,所以他们俩的偶遇被媒体疯狂的报道,他们的合影也进了报纸的头条,结果这件事情的关注程度却超过了男主角刚演的一部电影。
这让导演非常生气,而男主角却是用一笑带过,说明了男主角的绅士风度。
还有就是当他的妻子看到他们两个的合影时有点吃醋,但是男主角却没有向他妻子解释,这也说明了男主角不喜欢说话,和他出演默片很出名,做了一个对应,也为后来他的妻子的离去做了一个铺垫。
又是一个巧合让追逐电影梦想的女主角来到了男主角所在的电影制片厂,因为一段舞蹈,不太出名的女主角被选来做电影演员,又是因为一段舞蹈,让女主角再次吸引了男主角,同时男主角学女主角跳舞也很有趣,照应了本片的以两人的舞蹈作为结局。
也是为了结局做铺垫,使本片以优美的舞蹈作为完美的结局更为合理。
当拿开屏风以后,两人再次见面,而导演却因为上次的时间,要把女主角赶出制片厂,由于男主角的坚持,得以让女主角留下来,并参与电影的拍摄,却由于女主角出现的原因,使得男主角在电影拍摄的时候频频出现NG,显得不能集中精力,这也说明了男主角对女主角产生了情愫,慢慢的女主角在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和男主角的关系越来越近。
二年级艺术家读后感
![二年级艺术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52b7fc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9.png)
二年级艺术家读后感作品中,艺术家是多么想突破这“四十天”呀。
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显灵在门徒的面前;又是在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
在第“四十天”艺术家满心不情愿的打开笼子进入剧场接受观众的欢呼。
但卡夫卡在小说里狡猾的说,一过四十天观众的情绪就疲软了,而且据说这条常规各地适用。
但问题在于,表演这种东西显然不同于普通魔术,马戏什么的,时间拖的越久,难度越大,公众也会觉得越神奇。
所以卡夫卡在小说里讲的理由实际上是不成立的。
《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悲惨命运,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
同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不同,它以令人怵目惊心的方式,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对人的压迫,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感受力与独到的洞察力。
从小说中看到,艺术家对观众非常真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艺术荣誉感,他酷爱艺术,执着追求,永不满足,从不以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为念,而一心痴迷着艺术创造的辉煌。
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1.笼子;即牢笼,是不自由的象征。
艺术家的演出和展览,始终是在笼子里,表明艺术家的不自由和人的价值的丧失,他由于成为资产者赚钱的工具而沦为非人。
2.豹子;艺术家死后,幼豹取代了他在笼子里的位置。
这表明作者有意将艺术家与动物类比。
豹吃得饱饱的,并受到观众欢迎,更加反衬出艺术家的境遇不如动物。
3.表演。
是人生的大敌,把表演当做“艺术”去出卖,这是一种极其荒唐而残酷的自虐行为。
这种活动,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而是艺术家的自我否定,自我丧失。
可见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异化劳动。
艺术家由于“世人骗取了他的工钱”,“找不到适应自己口胃的食物”,而不得不把自由的精神创造,变成了迫不得已的表演,这反映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莫大悲哀。
艺术家对表演“艺术”愈痴迷,付出的愈多,他自己所有的就愈少,最终是自我的完全丧失。
艺术家之沦为非人,以至死亡,正是异化劳动所造致的必然结果。
艺术家观后感1500
![艺术家观后感1500](https://img.taocdn.com/s3/m/cd111ce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3.png)
艺术家观后感1500艺术家观后感我是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有着特别的情感和理解。
近期,我去参观了一场画展,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我想将我的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整个画展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类”,展览中的每一幅画作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当我踏入展览厅的瞬间,我感受到了一股宁静的氛围,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展览的第一幅画作是一幅山水画,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绿的山峦和清澈的溪流。
我不禁感叹自然的美丽和细致的构图。
在这幅画作中,艺术家通过表现自然景观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接下来,我看到了一幅城市建筑的油画。
这幅画作中充满了人类的活力和繁忙,高耸的摩天大楼和穿梭的车辆展现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快节奏的生活。
然而,画中的人物都带着匆忙的表情,仿佛在忙碌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然的关注。
这让我感到一丝的惋惜,也让我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展览的另一边,一幅抽象画作引起了我的注意。
画布上斑斓的色彩和千变万化的形状交相辉映,让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幅画作没有直接呈现自然界的形象,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它给了我一种自由的感觉,让我意识到艺术家视角的独特性和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最后,展览最后的一幅画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是一幅雕塑作品,刻画了一只飞翔的鸟儿。
雕塑本身立体感强烈,细节栩栩如生。
我被它的美感所震撼,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令我十分佩服。
这幅雕塑作品让我想到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和自由。
通过这场画展的观看,我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副画作都是艺术家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诠释,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有的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有的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想象和情感,有的通过雕塑展现立体的艺术美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它们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观察和记录,更是艺术家与自然的对话和思考。
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它们可以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3faa0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4.png)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艺术家》观后感《艺术家》是一部由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执导的黑白无声电影,讲述了1927年好莱坞电影业的转型时期中一对导演和女星的爱情故事。
该片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等众多奖项。
《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艺术家》以无声电影的形式呈现,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集中在影片的表演和情节上,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表情、动作和情感上。
导演巧妙运用无声电影的形式,通过银幕上的画面和音乐,把人物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男主角在台阶上表现出的懊悔和决心,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
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加深了对电影的情感投入。
影片中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音乐不仅是影片的辅助,更是情感的传达者。
配乐的变化与人物的心理变化相辅相成,使整部电影更加深刻。
音乐与影像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双重享受,让人印象深刻。
该片不仅仅是一部传统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
通过男主角的经历,影片展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和文艺化之间的冲突。
男主角在影片中坚持用无声电影的形式表演,而不愿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这种对传统的坚持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引发了观众对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思考。
影片还让人产生对命运的深思。
在剧情中,男主角因为拒绝接受新的表演形式而一度沉沦,失去了事业和名誉。
当他真正明白转变并接受新的挑战时,命运又开始转变。
这种对于命运的探讨,让人意识到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只要不断变通和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影片《艺术家》在无声电影的形式上的突破,以及对艺术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创造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为电影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潮。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好莱坞爱情剧,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
艺术家电影观后感
![艺术家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a73400482fb4daa48d4b25.png)
艺术家电影观后感本文为艺术家电影观后感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范文一今天我看了的年度最佳影片--法国电影《艺术家》。
电影讲的是一位默片时代的电影明星George,处于事业的巅峰。
他偶尔遇到一位粉丝少女Pepe,并介绍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进入电影行业。
时过境迁,盛极一时的默片突然没落;全新的有声电影正在崛起,Pepe小荷初露渐渐角,伴随有声电影风生水起,成为新一代的超级明星。
George坚守信仰,固执地陪伴默片走过黄金时代,然后一起陨落。
自导自拍的默片的票房惨败和股票下跌后,George破产了;他的妻子将他逐出家门。
走投无路的他只能寄居在一处租赁的小房间里,被迫解雇了为他工作了一辈子的经纪人和司机,自己靠典当为生,非常落魄。
在他一无所有的万分绝望的时候,他烧掉所有的电影胶片,结果自己差点窒息被烧死。
幸亏忠诚的狗狗去找来警察,他才死里逃生。
Pepe来援助他,接他到自己家,直到他的伤势完全恢复。
George无法忍受寄人篱下靠Pepe救济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住处准备自杀。
Pepe及时赶到,再次相救。
George劫后重生,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和Pepe共同探讨出一种新的电影模式--音乐歌舞剧,大获成功。
这部优雅的黑白默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部电影,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坠入低谷,这是一个毕然的循环。
放弃意味着黑暗,创新和适应才是生路。
世界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生也是如此,换一种方式,也许就迎来人生的又一高潮。
范文二昨天晚上看完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默片《艺术家》,感触很复杂。
艺术家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现在的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恋爱,但最终失败。
的确,失去了她,就感觉像失去了整个世界。
而我近期所说的快乐其实是来源于我在努力开创另一个世界。
我在路途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家》的确感染了我。
默片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用世人都能懂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传达着它的思想,主题,内涵。
艺术家观后感(1)
![艺术家观后感(1)](https://img.taocdn.com/s3/m/911c81a0c77da26925c5b0fe.png)
艺术家观后感(1)1、迄今最佳影片9部提名作品看过6部,无疑,作为韦恩斯坦片,本片在最佳影片上赢面最大。
然则这货根本不是一部默片。
怎么说呢,每一个镜头,构图、机位、角度、用光,都跟真正的20年代电影差那么一点点,更不提运动了,累积起来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影片结尾两人模仿金姬罗杰斯和弗莱德阿斯泰尔那一段,按照marksandrich的拍法,绝对不可能有那个升降镜头,另外,如果一段舞中间要换镜头,绝对是同机位的全景跳接,景别稍有变化而已。
这个例子不甚合适,是有声片段落的,默片的比较就要看截图党了。
所以我觉得,伍迪艾伦或者索德伯格看到这部片子一定会笑的。
前者是戏仿高手,后者是技术狂人,且看[德国好人],完全照40年代电影的工业标准来做,包括背景放映、录音技术等等。
不是说你夸张一点,不说话,打字幕就是默片了。
2、但是[艺术家]确实有优异之处,这种后台故事本身就讨巧,而默片向有声片转换这个历史时段,[雨中曲]作为所有大学的入门级电影,已经普及了这个后台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位置可能,所以不存在任何的观影障碍。
本片略带感伤的小情怀还是蛮戳人的,从最内里的情感线讲,本片拍得是“怀旧”,新与旧,发展主义,会成功地唤起观众的年龄危机。
然后包裹在一个爱情故事之中,再包裹在一个自指式的电影故事之中。
而在这个年代拍这样一部电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已经足以让人脱帽致敬。
3、极为精彩的戏有两场:其一,瓦伦丁做的那个梦,对声音的处理真是妙极。
问题在于,这货到底是不能说话还是不愿说话——这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
如果它不是顶着一张默片的脸,我只好认为瓦伦丁是哑巴,或者声带有问题。
这个故事本身是不适合用默片拍摄的,而更合适的是用比如30年代电影来做。
这个梦拍得极好,正凸显了影片的这一矛盾之处。
其二,瓦伦丁在家中独自看电影那一场,银幕上自己的影子忽然消失了。
显然,用一点麦茨,银幕作为镜子,瓦伦丁观看自己的影片显然是照镜子,自恋也罢,但他是可以看见,或者照见自己的;而影子消失,正是“在镜子中照不见自己”,所谓无法被询唤,新的电影秩序之中,已经不再有默片演员的容身之处。
艺术家读后感
![艺术家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77bf0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c.png)
艺术家读后感在这个充满了浮躁和喧嚣的社会中,艺术家们往往是那些在角落里默默创作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去触动人们的心灵,用自己的思想去引领人们的思考。
读完关于艺术家的书籍后,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艺术家是一群敏感而又执着的人。
他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往往比普通人更加敏锐,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被人忽视的美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他们对于自己的创作也是极其执着,不断地追求完美,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种敏感和执着让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能够表现出更加深刻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其次,艺术家是一群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于世界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作品,艺术家们总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够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最后,艺术家是一群渴望表达和分享的人。
他们创作的初衷往往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作品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艺术家们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世人。
他们渴望得到观众的认可和理解,同时也愿意倾听观众的反馈和建议,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作品。
在读完关于艺术家的书籍后,我对他们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艺术家们是那些用心灵去感知世界,用想象力去创造美好的人,他们的作品是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们的创作之路可能会充满坎坷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坎坷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珍贵和有价值。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加珍惜艺术家们的作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艺术之光能够继续闪耀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49b130a32d7375a417806b.png)
《艺术家》观后感在以3D电影为代表的有声电影大行其道的今天,《艺术家》的成功确实不得不让人深思。
我经常在想:电影艺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我看到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和中国大片却未在我的脑海中留下太多的印迹呢?我总在找寻一件电影世界中的艺术品。
说实话,对于看惯了有声电影的现代人,突然去看一部默剧,确实会让人心生别扭。
但这并不会折损他作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我想一件艺术品必定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
在我看来,艺术家精心的细节设计可谓匠心独运。
比如瓦伦登在芭比右嘴角上点的那颗痣的细节想必会让不少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时时注意并期待那颗痣的存在。
当然影片会这么安排。
再比如当一位女士拦住瓦伦登并夸他的狗漂亮时,瓦伦登说了一句话:要是会说话就好了。
这么一句一语双关且意味深长的话自然而然会引起观众思考:是不是瓦伦登有了一点点的感悟了呢?再如,每句重要的话都用古老的无声电影的字幕形式来展现,贴合了默剧的表现形式…….一件艺术品最不应该少的是:它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
艺术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人间纯情勾起了观众无限的向往之心,引发了观众对现实生活的无限反思。
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孕育不了真正的艺术品。
虽然当下年轻人大多对以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食品情有独钟,但仍无法否认品相诱人,美味可口的汉堡是垃圾食品的事实。
是啊!正如汉堡,快餐式的电影创作带给广大观众的会是什么呢?我想不必多言,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能单看票房,更重要的是它能给观众带来多大的价值。
我十分向往咱们古人的壮游,也就是男子20岁时,就应该到祖国的各地去游历。
我想,每到一处,他们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人生经历。
我想,唐宋那么多的诗词不就是在这且行且看且想且吟中产生的吗?正如李白的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牢牢地记着季老的一句话:文章是从杂志缝中产生的。
话虽简单,可不静下心去读书,并不断思索,好的文章又岂会唾手可得!我深深地崇拜着音乐天才贝多芬,两耳失聪却仍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fa095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3.png)
艺术家观后感作为一个艺术家,我经常参观画展和艺术展览,每一次的参观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观感和灵感。
这些观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感受,更是对艺术家的思考和感悟。
每一次观看都像是与艺术家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的力量和内涵。
我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展现,并与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次观看艺术作品,我都能感受到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这种感受有时候会让我感动、震撼,有时候则会让我感到愉悦和欣赏。
在观看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有时候,我会站在一个作品前很久,就像被吸引住了一样。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仿佛成为了艺术家,与作品融为一体。
我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用心创作的过程、感受和思考,这样的体验非常珍贵。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代表了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特质。
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我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我常常会想象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状态和想法,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艺术语言和创作理念。
观看艺术作品也是一次启发和灵感的过程。
每一次的观看都会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和创作的灵感。
有时候,我在作品中发现了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构图的方式,这会让我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尝试和实践。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观看,更是一种启发和指引。
与艺术家的“对话”也是观看艺术作品的重要部分。
艺术家的思考和创作背后隐藏着各种可能的解读和理解,每个观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角度和经验来理解作品。
在参观过程中,我喜欢与其他观众交流,听取他们对作品的看法,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观看艺术作品也是一次情感的释放和体验。
每一次参展都会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
有时候,我会被作品中所展现的激情和感动所打动,有时候,则会被作品中的平静和宁静所感染。
艺术作品在情感上给了我很大的满足和愉悦,也给了我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302db7d01f69e3143329414.png)
《艺术家》观后感电影安排最巧妙的还是对声音的处理。
《艺术家》采取默片手法,除了背景音乐并无他音效。
但当默片明星乔治看不明影史的发展趋势落得末路潦倒时,苦闷中发梦,竟然声效突现,钟声、铃声、车声、人声、狗叫声,可就是没有乔治自己的声音。
乔治与妻子不合,所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乔治不肯同她讲话——这里“讲话”是个明显的双关语,一方面指明面上乔治冷落妻子不与其交流,另一方面则暗喻他拒绝拍摄有声电影的事业选择。
后来乔治寻死,以字幕插入的一声巨响既推进故事进程,又跟观众抖了个不大不小的包袱,下面的段落水到渠成。
这些与声音/声效有关的片段使声音脱离了一般电影的约定俗成,从一个理所当然的技术要素飞跃成为电影故事的重要角色之一,人围绕声音所作出的判断与电影工业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映照,最终不是声音为电影服务,倒是视效跟表演形式为声音的出现锦上添花了。
除了对声音效果的巧妙运用,《艺术家》对视觉效果的不吝开发也极为娴熟。
乔治独自看电影,投在屏幕上的影子弃他而去,这小花招虽耍得老套,但用在该情该景却正贴切。
乔治在片场遇见佩皮,第一次二人隔着布景斗舞,一里一外,一个俏皮一个大方,性格特色立现;第二次则一个下楼一个上楼,双方地位心态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清清楚楚。
正因为没有声音,视觉艺术的功用才更为重要,才必须调动一切画面要素与表演要素,充分渗透剧情,激发强烈的视觉表现力。
将电影技术元素与电影故事表现紧密结合是《艺术家》区别于《雨果》的成功之处。
无论是视觉效果、表演桥段还是声音元素,一切都融入《艺术家》的情节发展,彼此相互促进。
技术为电影故事提供亮点与依托,故事则为技术要素提供方向与目标。
在此之上,再加入一点爱情,一些怀旧的温柔,和很多自默片时代沿袭而来的幽默,一场声影传奇就此诞生,想不讨好莱坞电影工会大众的喜爱都难。
另外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扮演乔治的法国演员让•杜雅尔丹(jean dujardin)。
我没看过杜雅尔丹的其他作品,可大屏幕上他留着两撇小胡子灿然一笑的滑稽样子真吸引人。
艺术家纪录片观后感
![艺术家纪录片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db734b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f.png)
艺术家纪录片观后感前几天看了一部关于艺术家的纪录片,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疯狂色彩的异世界,特别带劲。
影片一开头,我就被那些艺术家独特的造型给吸引住了。
你瞧,有的留着长长的头发,就像个行走的拖把;还有的穿着奇装异服,那衣服的样式,估计在街上走一圈,能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回头多看几眼。
不过这就是艺术家嘛,他们的穿着打扮仿佛是在告诉全世界:“我和你们不一样,我脑子里装着一个你们都不了解的宇宙呢!”随着纪录片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艺术家的生活也不是像我想象中那样整天风花雪月、灵感爆棚。
他们也有很苦恼的时候,比如说创作遇到瓶颈。
有个画家在片子里就特别逗,他坐在一堆画具中间,对着空白的画布发呆,那表情就像世界末日要来了一样。
他一边挠着头,一边嘟囔着:“这灵感怎么就像跟我捉迷藏呢?”可等灵感一来啊,那家伙,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拿着画笔一顿猛刷,画布上很快就出现了让人惊叹的画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搞雕塑的艺术家。
他的工作室就像个垃圾场,到处都是破铜烂铁。
可是在他眼里,这些可都是宝贝。
他把那些废旧的金属零件拼拼凑凑,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对着自己的作品歪着头思考。
一个超酷的机器人雕塑就诞生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简直就是变废为宝的魔法啊!我要是有这本事,估计家里那些没用的东西都能变成艺术品,那可就发了。
而且啊,这些艺术家对待自己作品的态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个摄影师,当别人不小心碰了他的摄影作品一下,他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紧张得不行。
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相框,嘴里还念叨着:“这可是我的心血啊,你们可得小心点。
”看到这儿,我就忍不住笑了,感觉艺术家们有时候就像一群天真的小孩,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有着一种执着的保护欲。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对艺术家这个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些好看的东西,更是在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他们的生活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39e382284ac850ac024227.png)
艺术家观后感
【篇一:《艺术家》观后感】
昨天晚上看完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默片《艺术家》,感触很复杂。
艺术家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现在的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恋爱,但最终失败。
的确,失去了她,就感觉像失去了整个世界。
而我近期所说的快乐其实是来源于我在努力开创另一个世界。
我在路途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家》的确感染了我。
默片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用世人都能懂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传达着它的思想,主题,内涵。
肢体语言的重要早此刻显露无遗。
直接,明显,少了晦涩难懂的猜测,所有的意义一目了然。
简单,纯洁。
这就是默片的魅力。
影片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内容的丰富,情节的多变,曲折却一点也不必有声电影少。
影片中的爱情算是一见钟情型的,但并不是一帆分顺的。
10年风雨,有曲折。
乔治从自负到捍卫尊严,领悟错误,其心里的挣扎也折磨着观众。
潘林的坚持,痴情,不离不弃,热情大方,默默地付出也感染了我。
是真情,真实,真切是影片成功。
另外那条懂得察言观色的小狗也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默片之美,之无声,让你会在黑暗的放映厅里去思考,。
电影《艺术家》电影观后感
![电影《艺术家》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6ca63d30975f46527d3e19b.png)
电影《艺术家》电影观后感同样是默片到有声片的时代变革期,同样是默片时代备受瞩目的男演员,《雨中曲》中的唐可以接受并适应这个变革,继续大银幕上的辉煌,而《艺术家》中的George却自以为是,并倾用全部财力继续拍摄默片与有声片对抗。
对于已经接受并追逐新鲜事物的观众来说,其票房可想而知。
屋漏兼逢连夜雨,时值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George经济遭受重创,社会地位也从万人瞩目到被人遗忘。
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描述他在此期间生活上的潦倒,自尊心一次次受到打击,所以即使女主人公Petty 用自己电影明星的影响力为George争取到再创自信的机会,对观影的我来讲,相信电影也不会如此的喜剧,必竟George之前已丧失了太多的自信,这样牵强附会预示喜剧的结尾,相信也不会是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果不其然,影片又再一次激化了冲突。
当George发现之前自己家中被迫拍卖的各种物品,特别是那张巨幅他的个人画像的买主是Petty,而且这些他曾经的心爱之物被搁置在不见光的房间内。
(其实我认为如果把这些物品放在Petty这幢豪宅内人来人往的地方,特别是将George那张引以为豪的自画像放在Petty的卧室内,如果George是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的相信就不会再一次受到打击,或许还会有些欣慰。
呵呵,若是我这种编写,相信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也不会有后面更合理的结尾了。
)刚感到一些安慰的George看到这一切,悲愤屈辱地夺门而出。
之后在街上望着同自己巅峰时期所穿的礼服,透过玻璃“试穿”时遭到警察的奚落以及走进家门看到一片火灾后的狼籍。
此时的观影人也觉得George似乎只有自杀了,而他也确实将枪伸进了口中。
描写从无声片到有声片时代的这部电影,表现方法也是95%的时间都是无声的,演员间偶尔的对话用字幕表示,和当年的默片表现手法一样。
所以举枪准备自杀的George的镜头闪过后,下一个画面则是出现了一个单词——bang。
一个像声词。
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是扣动板机后的声音,似乎到此时也是一个合理的结尾,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此声音是回家后知道事情经过的Petty担心George,而在马路上飞速驾车向他家驶来,撞到他家门口树木时发出的声响。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0b8e3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8.png)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艺术家》观后感影片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黑白默片来讲述故事。
这种表达方式看起来有点陈旧,但却完美地贴合了故事的时代和背景。
黑白和无声的画面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许多复杂的情感都在无言的语言中得到了极好的表达。
比如在影片中,George一边翻箱倒柜地寻找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声音,一边用手挂在自己的脸上,似乎是在寻求自己的方向。
这一画面非常震撼人心,让观众们深入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另一方面,影片中其实谈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人的成功与失败并非取决于能力,而往往受到机遇和时代的影响。
George过去是一位广受欢迎的默片演员,但在声音电影时代来临后,他的事业突然走向了衰落。
尽管他努力地在新的环境中适应,但他的努力却未能得到回报。
这一点在很多时候很能引起共鸣,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就是影片中两个主角的性格差异。
George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老派人物,而Peppy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进取心的年轻女孩。
当两个人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差异非常明显。
George试图保护和守护自己的事业,相比之下Peppy则愿意尝试新的挑战和潜在的危险。
这样的人物设置在情感上的冲突是很重要的,它让人物更加生动,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
总之,《艺术家》是一部非常精彩、感人至深的电影。
它通过黑白默片的表现方式,将观众们带入了那个距离我们如今已经越来越远的年代。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情感的坚韧以及艺术的魅力。
影片中的一切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深入人心,带给观众很强烈的触动。
最后,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解读,但它却一定会让人感到心潮澎湃,留下深刻的印象。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1c0b3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d.png)
【观后感】观后感600字《艺术家》观后感电影《艺术家》是一部由法国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伊兹执导,让·迪詹梅尔和贝繆迪奇分别扮演男女主角的剧情片。
该片于2011年在法国上映,也是一部黑白无声电影。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一位电影明星乔治·瓦伦坦和一位普通女子佩比·米勒之间的爱情故事。
乔治是一位有着辉煌过去的电影明星,但在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之后,他逐渐被淘汰,陷入了困顿的生活。
而佩比则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女子,她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想成为一名明星。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后,彼此产生了爱意。
乔治对于适应新的电影形式感到迷茫,而佩比却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事业,两人的爱情也因此面临了考验。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好莱坞辉煌时代的转变和无声电影逐渐式微的历史。
电影以黑白无声的方式展现了整个故事,这种简约的表现形式反而更加凸显了人物情感和剧情的表达。
在现代电影技术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选择是非常大胆的,但导演却通过这种方式打动了观众,传递了更深远的意义。
乔治一直困扰于如何适应新的电影形式,他曾试图拍摄一部有声电影,但却最终失败了。
与此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辉煌,但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落和孤独。
他的生活似乎没有了意义,他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当他们面临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时候,会变得彷徨、迷茫甚至失去信心。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而佩比则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活力的女孩,她对电影充满了热爱,并且渴望成为一名明星。
她以自己的方式在电影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体验到了困难和挫折。
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为之付出努力和奋斗。
这部电影以简约的手法表达了爱情、生活和梦想。
虽然它没有大量的对话和特效,但却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内心。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 《艺术家》观后感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36350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8.png)
【观后感】小学生观后感400字《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他从小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且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音乐家。
他的梦想在后来被现实所击败,他的作品被拒绝,他的音乐会没有观众,他的生活也渐渐变得贫困。
他丝毫没有放弃,用他的才华和努力坚持了下去。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被主人公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
他从小就喜欢音乐,无论是弹钢琴还是作曲,他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从电影中我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渴望和追求。
他并没有因为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音乐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大家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之处。
我也被主人公坚持的精神所感动。
尽管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他用坚持和努力战胜了一切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事情都能实现。
我被电影中表达的关于艺术的意义所感动。
艺术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能够直接触及人们的心灵。
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了观众的内心。
这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温暖。
电影《艺术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去追求。
它也让我明白了艺术的意义,它能够用无声的方式触及人们的内心。
这部电影让我对音乐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艺术家们读后感》
![《艺术家们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fe43c939b6648d7c0c7462e.png)
《艺术家们读后感》“他们是天生的苦行僧,拿生命祭奠美的圣徒,一群常人眼中的疯子、傻子、或上帝。
”这是冯骥才对艺术家的评价。
在旁人眼中奇怪的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却是珍稀的。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仿佛结束了一次漫长的旅行,旅行中我认识了三位朋友,可陪我到终点站下车的却只有楚云天。
他们经常在一个老楼的储藏室里见面,这看似随意的屋子全是艺术家们精心布置的最舒适的环境。
他们可以在屋里聆听美妙的音乐,欣赏叹为观止的画作,然后畅谈各自的灵感与人生。
安静、自然、清新就是这间小屋的写照。
由此我联想到了冯骥才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他的四架马车”。
他笔下的这间小屋,包含了他这辈子追求的所有东西。
他们虽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世间万物都有独特的理解,但他们也是个凡人,也会犹豫不决,为情所困。
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
文中罗潜因为在生活中被他所喜欢的女生甩了,为了发泄内心的忿忿不平作了一幅画。
这幅画即使在很多年以后被楚云天看到,楚云天还是感受到了画中的生机与作画者当时的杂乱、愤怒与痛苦。
他把心交给了画,因为他相信画笔可以治愈他,所以画也包容了他。
白色的画纸上反映的是他内心深处活跃跳动的精灵。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开头冯先生描写艺术家们的形象。
洛夫、罗潜、楚云天在那间小屋里听柴可夫斯基,听肖邦,看梵高、安格尔时的激情与热血澎湃的心境。
他们迫不及待地分享各自的感受。
再看这段文字时我仍会感觉这本书正在熠熠发光。
我想象着“三剑客”侃侃而谈的样子,也想象着他们一个抱着画册,一个扶着相机,一个手中什么都没有,却可以脱口而出灵感的画面。
也许这就是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始终保留了有待更新的那一个空位。
不断地补充,不断地空出,不断地汲取,不断地释放,直到生活不允许为止。
初恋不一定会一辈子,就像他们与艺术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样。
“我们艺术家如果坚持自己的纯粹的、真正的一种理想主义,在这种商品大潮里面确保坚守自己的精神至上,会很艰难。
艺术家观后感
![艺术家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39e382284ac850ac024227.png)
艺术家观后感【篇一:《艺术家》观后感】昨天晚上看完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默片《艺术家》,感触很复杂。
艺术家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就像现在的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恋爱,但最终失败。
的确,失去了她,就感觉像失去了整个世界。
而我近期所说的快乐其实是来源于我在努力开创另一个世界。
我在路途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家》的确感染了我。
默片以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用世人都能懂的语言——表情和动作,传达着它的思想,主题,内涵。
肢体语言的重要早此刻显露无遗。
直接,明显,少了晦涩难懂的猜测,所有的意义一目了然。
简单,纯洁。
这就是默片的魅力。
影片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内容的丰富,情节的多变,曲折却一点也不必有声电影少。
影片中的爱情算是一见钟情型的,但并不是一帆分顺的。
10年风雨,有曲折。
乔治从自负到捍卫尊严,领悟错误,其心里的挣扎也折磨着观众。
潘林的坚持,痴情,不离不弃,热情大方,默默地付出也感染了我。
是真情,真实,真切是影片成功。
另外那条懂得察言观色的小狗也为影片增色了不少。
默片之美,之无声,让你会在黑暗的放映厅里去思考,去回味,去体会。
默片的幽默,技巧,演员的细腻,真的很美。
当我看到影片中乔治和前妻的生活后,我突然想到我可能更适合去过平凡的生活,但我拒绝平庸。
【篇二:《艺术家》观后感】回友人:你说《艺术家》很好看,7月1日,我特意百度看了,观后感并不是很好。
我指的是故事情节。
一个技能单一,失去了一种固定模式的演技就活不下去了的老男人--男主角。
男主角先是住在妻子的房子里,破产后被妻子赶出了豪宅。
妻子不把他赶出去才怪,男主角不惜重金、自导自演拍的那部“伟大”的默片电影是他对女主角的爱情表白。
试问有几个女人能忍受自己的老公睡在自己的房子里,心里却在疯狂地暗恋着另一个年轻的女人。
男主角和妻子之间感情裂痕的导火线表面上看起来起源于有声电影,背后本质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审美疲劳和性不合谐。
两个女人的目的都是希望男主角能与时俱进、接受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命运却完全不同。
《艺术家们》读后感1000字
![《艺术家们》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c18e68c48d7c1c709a14563.png)
书是在那天的网络发布会的晚上缠着我妈买的。
京东是23,一看定价是46,还有钤印,这波血赚不亏啊(这本书不是双封面)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阿加莎的《罗杰疑案》读的这本,直感觉文字沉重了许多,难怪借我书的同学那么喜欢侦探小说了。
书的设计是典型的红配绿,外脊配以深蓝色加上金字,感觉加分不少。
据说图片来源于冯骥才画作《秋日的絮语》,书签上我找到了封面,为什么画上面就没找到呢?有意思的是,冯老也写过一本书叫《秋日的絮语》。
故事里以一位艺术家楚云天的生平线索而缓缓展开,从七十年代的文化低谷写到八十年代艺术复苏再到世纪钱的拜金主义盛行,我差点以为冯老会重点写艺术家们在文革中的摧残然后是一生的(我不想多说了)。
但是冯老没有这么写,而是以文革里人们对艺术的渴望而展开的,然后洋洋洒洒,充满着对艺术的作者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有点类似于夏目漱石的《旅宿》,但这本书写的还是世俗生活(并不意味着它比<旅宿>低级),而是更像一本心路历程的记载了。
这本书没有插图是一大可惜。
冯老说他想用两只笔写这本书,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有的人在世俗里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观,比如楚云天,余长水,易了然之类人品还行,不主动拍卖的那种,画的也好,这种人难能可贵。
还有的悲剧故事如洛夫,是最令人痛心的。
洛夫原来是个有才气的画家,也曾在八十年代以画作出名;可是在先锋艺术流进中国后,他就开始不对劲了:先是沾染了拜金主义,然后搞一些“行为艺术”:比如一件艺术名字叫《历史》,什么意思呢?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刷墙,一个刷黑,一个刷白;刷完黑的地方被刷白了,刷完白的地方就又被刷黑了,如此往复。
那件行为艺术的所在展馆还有见艺术品叫《跳楼》呢,艺术家精神失常真就跳下去了…可见这类人的迷失了。
还有的人为艺术献身,在画室里用多年时间计划一幅巨作,却在完成前离世…大多数人,则既有作画的功底,也希望作品卖个高价。
书里的另一条线是楚云天的爱情线。
他的妻子也是个好人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家》观后感
——一个没心情的80后观《艺术家》
冯永胜我瞧《艺术家》纯粹就是一种巧合,一直呆在矿上,与世隔绝,没有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每天疲惫之后就无所事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瞧到新闻评论“《艺术家》成为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摘得五项大奖。
”,觉得好奇就用宿舍的破网速下了一个晚上才下下来。
前几天下班后心情不好,就随意的点了下《艺术家》瞧了瞧,打算打发打发时间。
正就是这种好奇的心态,让我对《艺术家》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一开始瞧艺术家的时候,我还怀疑自己就是不就是下错了啊,怎么就是黑白还没有声音啊,不过瞧着瞧着我就不再计较就是不就是下错了,也不去纠结她到底就是无声还就是黑白的了,因为我发现这样瞧着就很好,让人不自觉的去猜测演员举手投足间的意思(就像我们的中学作文一样,无论作者就是蛋疼的心态还就是开心的心情书写的文章,只要到了我们的命题老师手里,总会有数不清的深情寓意)。
这就是一场光与影的邂逅,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来赋予她们自己的深意,让我们在乔治瓦伦丁与佩皮米勒的邂逅中不自觉的邂逅自己的
回忆,邂逅,邂逅,再邂逅,让我们的灵魂在影片的邂逅中得到片刻的沉淀。
其实《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就是这部影片的成功,而就是那一代人对美好回忆怀念的需要。
正如现实一样,无论《艺术家》就是不就是凭借奥斯卡的风头,都很难的敲开各大影院的大门,她赢得了奥斯卡,却依然没有赢得票房。
黑白默片的时代已经过去,她缺少观众,那个时代的人渐渐老去,无论就是明星还就是影迷,都越来越少,被新的面孔新的事物所取代,我们这一代人对默片感受太深的又不多,我也就只认识卓别林。
3D时代的到来将2D时代推到了沙滩边上,更不用说黑白默片,早已成为影视史上的文物,如果再不展示一下,它早就被遗留在历史的角落里,有人不忍心,用新时期的方式包装了下与大家见个面,我们很感动,于就是决定把这一次的焦点留给她,算就是一场告别晚宴吧。
个人就是这么感觉的,就像我们80后一样,突然又见到玻璃球、忍者神龟、金刚葫芦娃之类的网络日志,忽然很怀念童年,即使就是有形无实的日志、相册,觉得也要一定把它顶起来,以祭奠我们美好的回忆。
影视史同样需要回忆,每个时代的印记也都要纪念。
瞧过让·杜雅尔丹与贝热尼丝·贝乔的精彩演绎之后,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可我却清楚的知道,无论怎么怀
念过去,怎么不舍回忆,《艺术家》作为黑白默片也只就是暂时取得了成功,确切的说就是回光返照。
《艺术家》这一次登上奥斯卡的舞台,大放光芒,更就是为了告诉我们黑白默片要永久的退出历史的舞台了,为新时代“腾出位子”,不再会有明天,这就就是残酷的现实。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切都在讲究所谓的效率,快餐时代的到来将传统的东西渐渐的推向幕后,机械取代了人力,机器取代了器械,数码踩碎了胶卷,电视淘汰了广播,网络却更加发达,我们匆匆的赶路,一浪踏过一浪,渐渐的将过去遗忘,偶尔想起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只能分享几篇关于童年时代的网络文章、网络相册。
娱乐、丑闻、虚假的东西充斥着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渐渐的我们也不太能分得清也不再去分辨,点击率的高低与否,公众的关注度成为我们筛选信息的重要条件。
或许突然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关注的就是假的、丑的、错的,却又开始抨击社会,埋怨世界的不公平,却又继续分享着这篇点击率超高的东东。
有时候,您会发现我们的社会已经没有什么对对错错了,有些东西可以就是对的,也可以就是错的,甚至还可以时对时错的,不就是么?但就是无论未来如何,谁在拥抱未来,前面的路还会一直延伸,未来还在继续,
您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垮掉的一代的帽子推给了90后,您也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被后浪推倒了。
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
美好的童年与青春也已经悄然逝去了,可美好的回忆却一直留存在我们的脑海里永不磨灭,正如电影中佩皮•米勒这位新星对瓦伦丁的崇拜一样。
附:
青春一去不复返
曾经,
那就是花开的季节,
以童真香艳着方圆百里,
在春风的呵护下,
一点都不吝啬青春,
千姿百态的追寻着梦想。
曾经,
那就是激情的季节,
以成长磨砺着烈日烤署,
在蝉音的考验下,
一不小心措手不及,
心怀抱怨的迈过崎岖道。
曾经,
那就是丰收的季节,
以坚持漠视着带刺雨点,
在不畏的驱持下,
心系希望的踏入新起点。
年复年,
岁月悄然逝去,
青春一去不复返。
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