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
![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246748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7.png)
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 1947 年首次出版。
以下是《苏东坡传》的一些语言特点:
1. 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 幽默风趣: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的描写,展现了他幽默风趣的一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3. 简洁明了: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书中的内容。
4. 富有诗意: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使语言富有诗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 口语化:作者的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书中的内容。
总之,《苏东坡传》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简洁明了、富有诗意和口语化,这些特点使得这本传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e2d2b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e.png)
【记叙文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坐落于河畔,南部高山矗立,下存有深水急流,在城边穿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苏东坡传》两种译文的比较赏析
![《苏东坡传》两种译文的比较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1a20614524de518974b7d6b.png)
2019年第10期作者简介:徐涛(1974-),男,山东德州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
收稿日期:2019年9月26日。
1前言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1895年出生在福建龙溪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至1923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林语堂数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从林语堂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英语造诣很深。
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就是用英语创作的,(这在中国作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如:《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啼笑皆非》等。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1947年前后用英语创作的一部传记,号称20世纪四大传记作品之一。
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1977年,台湾翻译家宋碧云翻译的《苏东坡传》由远景出版社出版。
1978年,另一位翻译家、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完成《苏东坡传》的翻译,并由德华出版社出版。
2张培基的翻译标准张培基,福建福州人,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就回到祖国。
1951年到外文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1955年开始在解放军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执教。
1980年转业到地方,开始在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执教,1991年退休。
张培基先生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被很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该书自1980年初版以来,累计印数已经超过100万册,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在该书中,张培基先生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ec6b0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6.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苏东坡传》作者简介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内容简介《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
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
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
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
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6e31fae5856a561252d36f27.png)
最近一直在读林语堂先生的著作《苏东坡传》,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精装本。一连看了两 遍,发现以前对苏轼的了解太片面了。看后,感想颇多。
大家都知道苏轼(1037~1101)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 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
10 年生死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离世已经 10 年了,六年前他已娶了王弗的堂妹 为妻,还写下这首被称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杰作,有了新欢没有忘记旧情,“小轩窗,正梳 妆”,何等的细腻,动情。倘若王弗地下有灵,她也会被丈夫的爱所感动。 3)第二位妻子王闰之贤妻良母
生平 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20 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 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 3 年(1066)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神宗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 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 谪贬黄州。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佑(1086),起用旧党 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回避贾易札子》),先后 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 强边备。在元佑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 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 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 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 七月死于常州。
《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节选
![《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d8906c1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d9.png)
《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节选《苏东坡传》林语堂第一章文忠公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
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
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
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
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最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
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
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
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与否,没有关系。
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
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哪一种癖好。
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
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的越发充分。
在我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
第一,是由于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
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
莎翁诗句的遒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
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处。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https://img.taocdn.com/s3/m/c73e692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e.png)
《苏东坡传》原序——林语堂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
多年来我脑中一直存着为他作传的念头。
一九三六年我携家赴美,身边除了一套精选精刊的国学基本丛书,还带了几本苏东坡所作或者和他有关的古刊善本书,把空闲的考虑都置之度外。
那时候我就希望能写一本书来介绍他,或者将他的一部分诗词文章译成英文,就算做不到,我也希望出国期间他能陪在我身边。
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现在我能动笔写这本书,我觉得很快乐,单单这个理由就足够了。
鲜明的个性永远是一个谜。
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
个性的定义只能满足下定义的专家。
由一个多才多艺、多采多姿人物的生平和性格中挑出一组读者喜欢的特性,这倒不难。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象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不可否认的,这种混合十分罕见,世上只有少数人两者兼具。
这里就有一位!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
他天生不善于政治的狡辩和算计;他即兴的诗文或者批评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灵自然的流露,全凭本能,鲁莽冲动,正象他所谓的“春鸟秋虫声”,也可以比为“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始终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
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不计本身的一切后果。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阅读附答案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 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2a356b14e852459fb5757.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附答案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https://img.taocdn.com/s3/m/0a3ea46a192e45361066f567.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导读:经典语录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1、东坡,一生闪耀,一生流离。
——林语堂《苏东坡传》2、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林语堂《苏东坡传》3、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林语堂《苏东坡传》4、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林语堂《苏东坡传》5、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6、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林语堂《苏东坡传》7、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林语堂《苏东坡传》8、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林语堂《苏东坡传》9、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林语堂《苏东坡传》10、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林语堂《苏东坡传》11、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林语堂《苏东坡传》12、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变化,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1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林语堂《苏东坡传》14、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15、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林语堂《苏东坡传》16、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林语堂《苏东坡传》17、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18、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19、纵然如此危险,人还是照旧走三峡,或为名,或为利,而不惜冒生命之险,就像现在苏家一样。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d8741c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5.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
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
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
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
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
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
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
其结尾部分如下: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
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
归岁既晏兮草木胖。
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
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
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
苏东坡传林语堂摘抄赏析
![苏东坡传林语堂摘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e0b16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a.png)
苏东坡传林语堂摘抄赏析苏东坡,一位我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本文将摘抄书中的经典语录和好句,与大家共同赏析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智慧。
一、关于人生哲理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林语堂在书中引用此句,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人生在世,如同飞鸿踏雪,留下的痕迹很快就会被时光抹去。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应把握当下,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赤壁怀古》。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二、关于文化艺术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句话是林语堂对苏东坡文化艺术成就的评价。
苏东坡擅长诗、词、赋、论、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他的作品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与朱元思书》。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体现了苏东坡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
三、关于友情与亲情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苏东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林语堂在书中提到,苏东坡一生重视友情和亲情,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与祝福。
2."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与子由书》。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他希望与弟弟苏辙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总结: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苏东坡形象。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https://img.taocdn.com/s3/m/bfeaee9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5.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
《苏东坡传》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苏东坡的生活历程。
从时间来说是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写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036—1101),但没有用编年式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把诗人生平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选取苏东坡生活中富有特色的活动、事迹来描写。
全书共分四卷,即童年与青年(1036—1061)、壮年(1062—1079)、老年(1080—1093)、流放岁月(1094—1101)。
各卷写及的年代、时间多少、长短不一。
每卷又分若干章,共分28章,第一、二卷主要描述初登政坛、文坛的经历,叙述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斗争占了很大篇幅,而“童年和青年”实际上只有一章,前两卷主要是描写苏东坡与家人及政界、文坛知名人士的关系。
比较起来看,第三、四卷的不少篇章,特别是描写苏东坡遭贬谪后的生活情趣的几章富有吸引力,如第三卷中《赤壁赋》、第四卷中的《仙居》虽是苏东坡生活经历的一段,但都可独立成篇。
《苏东坡传》共4卷28章。
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
该书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就着手开始创作《苏东坡传》。
其实,林语堂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久了。
他崇拜苏东坡,不仅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对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也很钦佩。
在《林语堂自传·关于〈苏东坡传〉》中,林语堂描述自己创作该书的理由:他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为苏东坡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多年。
民国廿五年(1936年),作者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
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
作者觉得,像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https://img.taocdn.com/s3/m/5576f63267ec102de2bd8937.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存心给他写本传纪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
民国二十五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去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处,还带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以及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至于在行李中占很多地方一事,就全置诸脑后了。
那时我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人,而且,即便此事我不能如愿,我旅居海外之时,也愿身边有他相伴。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刚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中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练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
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
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
《苏东坡传》赏析
![《苏东坡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49d2cc0912a2161579291a.png)
《苏东坡传》赏析《苏东坡传》赏析作为一名中国文学的爱好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自然不陌生了。
对于领域唐先生的《苏东坡转》,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今天就跟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一起来品读这篇《苏东坡传》赏析。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是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
”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
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版本
![林语堂《苏东坡传》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421933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92.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版本《苏东坡传》是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所创作的一部传记作品。
该书以生动的文字、全面的史料和深刻的观点,展现了北宋文坛的一位巨匠苏东坡的传奇一生。
通过深入研究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他所著作品中的思想精华,该书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形象,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智者与大丈夫的风采。
这部传记书首先对苏东坡的成长经历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人,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优秀的家教。
而他的祖父苏仙则是南宋朝廷的高级官员,这使得他在政治上也有了一定的背景。
苏东坡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勇往直前的精神。
他在求学过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
尽管他天资聪颖,却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才华。
他深知“天才是长成”的道理,因此他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埋头苦读,勤奋写作。
苏东坡的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才华和毅力使他成为北宋文壇的璀璨明星,他的诗文被誉为绝世之作。
他的作品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切,都能以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带来真切的触动。
除了文学作品,苏东坡在参与政治活动方面也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和远见。
他作为一位官员,在处理政务和管理百姓方面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干,他的改革思想也给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他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民生,力图使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苏东坡的一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还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他的生平事迹让我们明白,只有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苏东坡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和智者的形象。
总的来说,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其生动的描写、全面的史料和深刻的思想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苏东坡的传奇一生。
林语堂《苏东坡传》好句好段份
![林语堂《苏东坡传》好句好段份](https://img.taocdn.com/s3/m/b7d7a26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林语堂《苏东坡传》好句好段(一)份林语堂《苏东坡传》好句好段 11、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2、轮到我们钉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线浸了唾沫,捻了捻。
可是我一捻,把那几个小毛头捻得又细又长,穿针得时候,穿来穿去就是穿不进去。
我只好把毛头拽下来才穿进去。
接着,我在线得末端打上结,由于线上有唾沫,打结得时候,老是粘住手指,好不容易才把结打好。
3、好事不必做准备,来了就来了,最多是个喜出望外。
享用谁还不会;可对坏事总无思想准备,一旦突如其来,就会措手不及,天塌地陷。
因而,还属两句老话:“向最坏出准备,向最好处争取。
在补加一幅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4、我俯身捡起一片银杏树叶细细的端详起来。
这片银杏树叶是金黄色的,只有叶子的边缘才只是有一点点的咖啡色;银杏叶像一个扇子一样,叶脉并不是很清楚了,银杏叶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非常柔软光滑,像一条金黄色的丝绸,闻起来还掺杂着淡淡的清香。
5、在这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我努力过,失望过,兴奋过,丧气过,但是我都坚持下来了,一心想着只能考好,不能考坏。
当四十分钟跑过时,我的心跳似乎更加快了。
我的心一直悬着。
直到下午第四节课的时候,我的心才稍微安定了一点。
6、月亮是金黄色的,时出时没,月的阴晴圆缺都各具风韵,这是月亮的表面,而大家是否知道,月亮是不会发光的呢?表面上,我们在看月亮时,感觉到月亮是会发出金茫茫的光,使陆地上也光,但这并不是月亮所发出的光,而是由太阳的光直射月亮所影响的。
7、像一个美丽缤纷五彩斑斓的梦,像一只在天空翱翔无拘无束的小鸟,像一棵结了许很多多快乐果实的树——童年,记载着我们数不清的纯真笑脸,汇成了一条条名叫“童年趣事”的小河。
让我来取一点儿最甘甜的河水,献给大家细细体味。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林语堂)](https://img.taocdn.com/s3/m/ac13ed778762caaedc33d488.png)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
苏东坡转[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1. 由于宋朝官制问题,苏轼与苏辙需要外调,苏辙最后留京陪伴年老的父亲,于是兄弟二人分离,后常以诗作互相唱和.如苏轼所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P602.苏东坡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个平实精明的女人,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她太太则有知人之明。
苏东坡与客人谈话的时候,王弗常常躲在屏风后静听,遇到不可靠的人,便会提醒苏轼,让他不要跟那个人交情太深。
623.苏东坡很喜欢祷告,如向山神祈雨,祈求成功创作《喜雨亭记》.644.苏东坡是火命,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655.传言,苏东坡正要被贬谪的时候,他的仇人想起苏东坡当年与陈慥的父亲陈太守交恶,害死了陈太守,所以便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好让陈慥对付他,但其实他父亲的死与苏东坡没有一丝关系,他反倒成了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716.苏东坡妻子王弗去世后,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去世,居丧期满后,苏东坡便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王润之比苏轼小十一岁,她没有姐姐般能干,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在丈夫生活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一直与之相伴,抚养姐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747.苏轼对杭州情有独钟,杭州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1398.苏轼在杭州颇与宗教和女人有关,即与和尚和妓女有关。
1469.苏东坡在杭州虽然和妓女有很大关系,但他却没有迷上哪个歌妓,然而他也与两个女人特别亲密,才女琴操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妾,当时只有十二岁。
15510.神宗之母皇太后可以说是苏轼的守护神,她的去世(与苏轼第二任妻子同年,晚其大概一个月,王润之可以说是个贤妻良母,视苏轼前妻之子一如己出,苏轼第二个儿子娶的是欧阳修的孙女)也就是苏轼的没落之始。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传-林语堂](https://img.taocdn.com/s3/m/bcb076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9.png)
之前对苏东坡的了解只停留在一个诗人和“东坡肉”的层面上,读过此书才知道,他的一生竟如此的坎坷。
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几乎充满了他的整个人生。
特别是在低谷的时候,他那种不卑不亢,不弃不离,不怨天尤人的豪爽性格与心态,尤其让人敬佩。
他的一生为官为人,诗词创作,行医救人,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几乎是一个完美之人。
一生的流离生活,不仅没能阻扰诗人的创作,反而激励着他活出了自我,为后人留下了四千多首珍贵诗词,直至千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还是那么的脍炙人口。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是痛苦多于欢乐,所以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要更多的放下,如果总是停留在过去,那就过不好眼下的日子。
看一看千年前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代文豪的波澜起伏的人生,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还有什么不能放下呢。
人们都说,人生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可我想说,纵使读过苏东坡,人生也不一定会快乐。
首先,我们不是苏东坡。
他的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坎坷,无论是宦海沉浮,还是颠沛流离,亦或是生离死别。
面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和用心险恶的政客,他都以身为人臣的一片赤诚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始终保持乐观,秉性不改!其次,我们不会生在那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但又坏人满大街的年代,也做不到苏东坡那样的内心喜悦,思想快乐。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感是古人无法比拟的,这一点首先必须得承认。
虽然物质生活空前提升,但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却成指数级增长着,升学,就业,住房,养家,繁重的工作等等,每个人生活得都是千辛万苦的。
再其次,苏东坡的才华和豪迈是无人能望其项背的。
这一点也决定了我们无法达到他那样的思想高度去看待和抒发人生中的不如意之事,而苏轼可以即兴吟诗作赋写词,或者说直抒胸臆。
最后,虽然东坡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就像作者所言,他给我们留下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上的快乐的宝贵精神遗产却从不会过时。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与过去的审视对照中发现的,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角度中不断向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如此,中国如此,世界亦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4.
1. 由于宋朝官制问题,苏轼与苏辙需要外调,苏辙最后留京陪伴年老的父亲,于是兄弟二人分离,后常以诗作互相唱和。
如苏轼所写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P60
2.苏东坡第一任妻子王弗是个平实精明的女人,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她太太则有知人之明。
苏东坡与客人谈话的时候,王弗常常躲在屏风后静听,遇到不可靠的人,便会提醒苏轼,让他不要跟那个人交情太深。
62
3.苏东坡很喜欢祷告,如向山神祈雨,祈求成功创作《喜雨亭记》。
64
4.苏东坡是火命,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65
5.传言,苏东坡正要被贬谪的时候,他的仇人想起苏东坡当年与陈慥的父亲陈太守交恶,害死了陈太守,所以便将苏东坡贬到黄州,好让陈慥对付他,但其实他父亲的死与苏东坡没有一丝关系,他反倒成了苏东坡贬谪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71
6.苏东坡妻子王弗去世后,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去世,居丧期满后,苏东坡便续弦,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王润之比苏轼小十一岁,她没有姐姐般能干,秉性也比较柔和,遇事顺随,容易满足,在丈夫生活最活跃的那些年,她一直与之相伴,抚养姐姐的遗孤和自己的儿子,在丈夫宦海浮沉的生活里,一直和丈夫同甘共苦。
74
7.苏轼对杭州情有独钟,杭州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
139
8.苏轼在杭州颇与宗教和女人有关,即与和尚和妓女有关。
146
9.苏东坡在杭州虽然和妓女有很大关系,但他却没有迷上哪个歌妓,然而他也与两个女人特别亲密,才女琴操听从了他的规劝,自己赎身之后出家为尼;朝云,后来成了他的妾,当时只有十二岁。
155
10.神宗之母皇太后可以说是苏轼的守护神,她的去世(与苏轼第二任妻子同年,晚其大概一个月,王润之可以说是个贤妻良母,视苏轼前妻之子一如己出,苏轼第二个儿子娶的是欧阳修的孙女)也就是苏轼的没落之始。
312
11.苏轼流放惠州时,朝云是陪伴在他身边的,当时朝云三十一岁,苏轼已有五十七岁。
苏轼一生几个女人当中,朝云最可以称为他的知己。
苏轼在这期间给朝云写了两首词,两首都是爱情中夹杂着宗教情感。
朝云后来皈依佛教,两人都可以说是佛教徒。
339-342
12.朝云死后,苏轼又写了两首词,其中一首为《悼朝云》346
13.章惇年轻时和苏轼出去游玩,苏轼说他以后一定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人,没想到预言成功了,他后来成了奸臣,皇太后死后他控制十八岁的皇帝,害得苏轼等人多次被流放,还教唆皇帝对司马光进行鞭尸,烧毁《资治通鉴》,还好后来没有。
347
14.苏轼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苏轼晚年被贬海南获赦返回途中,与子由错过,苏轼说:“我得由男方迢迢万里,生还中土,十分高兴。
心里难过的是,归来之后,始终没看见子由。
在雷州海边分手后,就一直没得再见一面。
”369
15.赤壁赋(同时作品还有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记承天寺夜游等)214,217-222——见照片。
16.苏轼对其堂妹的感情。
160,366-367——见照片
17.年谱372-374——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