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以南海地区仅次于佛山市的第二大市级行政区。

南海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名源远流长,承载了无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研究南海区地名文化时,我们能够了解到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弘扬地域特色的重要意义,是一项既有实际应用价值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研究。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源远流长,从其地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

地名作为人们生活的标志,是人们与土地、历史、文化的有机联系体现,是城市的记忆和精神符号。

通过对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南海区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在历史文化长河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海区自古以来就是佛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已有千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

比如南海区有许多地名来自佛山市区域内的岭南文化、南方民族文化、传统工艺文化等,这些地名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体现了南海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底蕴。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

南海区地理位置优越,山水环绕,气候宜人,自古就有“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美誉。

在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湖”、“江”等自然地理要素丰富地体现在地名之中,如罗村、里水、狮山、桂城、丹灶等,都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地名。

地名还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传统和特色,比如文化广场、历史街区等名字寓意深远,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体现了地方民俗和地域文化特色。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人们对于地方风土人情、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热爱和追念。

在南海区的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名都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和地域文化特色,如丹灶、桂城、里水等地名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体现。

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可以为当地的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一、地名的定义、特点和功能著名的地图学家曾世英先生给地名的清晰定义:“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作为专指,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可见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它更多是一个文化象征,每一个地名都有其渊源及其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探索这些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演变。

地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呈现地域性、符号性、社会性、文化性、变异性。

具体来说,首先,地名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它必定受该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特定的地域性。

其次,地名本质上就是地方的名称,而任何名称都要以一定的符号作为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必定表现出符号性。

再者,人们之所以在广阔无边的土地上划分边界,从而确定地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客观需要,人们需要用地名为自己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社会性。

接着,地名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多面体,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地名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因此具有文化性。

最后,由于某种共同的心理趋向或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难免会产生重名现象,即一个地名可以指代多个地方。

这样一来,地名就会出现变异性。

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使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清晰分明,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地名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除此以外,地名具有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的功能,并由此具有启人天赋,迪筑未来的作用。

在历史功能上,不同时代的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对比古今地名,我们就可以窥探历史文化变化的痕迹甚至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二、佛山市南海区地名通名文化研究(一)通名与地理文化南海区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因此少不了与“山”相关的地名。

根据《南海市地名录》(1997)的统计,有88个与“山”有关的地名,其中通名“岗”的使用最多。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区。

南海区地名文化自古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地名是一个地域的标志和象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

一、南海地名的来源南海区的地名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历史传承、自然特征和人文事件等。

根据相关资料,南海区的地名大多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不乏有些地名根植于四五千年前的史前文明。

比如在南海区有一个地名叫状元坊,相传是明朝时期科举制度的状元居住处所,故取名为“状元坊”。

而另外一个地名叫独树村,因为这里有一棵孤独的大树而得名。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方位名称,更多的是蕴含着历史故事和人文风情。

二、地名背后的故事每一个地名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南海区的地名也不例外。

在南海区,有很多地名都是源自一些古老的传说、历史事件或者风土人情,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比如南海区的狮山镇,相传当年有一对神仙因戏耍而坠到了南海的狮山上,两人化为石狮,从此这块山得名为狮山。

而南海区的大沥镇,则因地势开阔,水流宽大而得名。

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够丰富地地方文化内涵,更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留恋这片土地。

三、地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正是凝结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各地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映衬,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比如南海区的狮山镇和大沥镇,它们的地名不仅源自于自然特征,更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社会风貌。

地名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通过对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与文化。

四、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南海区地名文化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反映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东省经济文化重镇之一。

南海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地名文化更是承载了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对当地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地名的历史渊源南海区的地名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岭南地区,据史书记载,南海区在古代称为南海县,其名称源自于南海之滨。

南海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灵人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也是粤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古代,南海县曾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名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除了南海县,南海区内还有许多地名如丹灶、狮山、大沥、九江等,这些地名也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丹灶镇是佛山市的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岭南第一镇”之称,其地名源自于古代的丹塘和灶前两大古村。

狮山镇是佛山市的一大重镇,地名则源自于镇内的一座山,山上有一石狮子,因此得名。

这些古老的地名,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是南海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名的文化内涵南海区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特色。

比如丹灶镇的地名“丹灶”,反映了古代丹塘和灶前两大古村的民俗特色,这里曾是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地,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古代手工业、商业文化遗产。

狮山镇的地名“狮山”,则反映了古代镇内的山川地貌,镇内还有着许多传统文化遗产,如中山大佛、陈氏祠堂等。

南海区的地名还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比如南海区的大沥镇,其地名源自于镇内的一座佛教寺庙,庙内有一口古老的沥水井,因此得名大沥。

这里曾是宋代著名的佛教圣地,寺庙内的文化遗产丰富,反映了南海区的宗教文化内涵。

这些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是南海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来源。

三、地名文化对当地文化传承的意义南海区的地名文化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地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是佛山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挖掘,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更能为该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南海区位于佛山市中心,东临广州市番禺区,南邻顺德区,西接三水区,北连顺德区、禅城区。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南海区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行政区划,五代时期已形成南海县,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人文传统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南海区地名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首先,南海区作为佛山市的核心区域,许多地名具有崇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比如“柘洛”一名,据说始建于三国时期,相传当时有一位名叫柘洛的人在此生活,此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再比如“狮山”,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些石头形状像狮子,当地居民就称之为“狮山”。

这些地名代表着该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是该地区文化遗产的珍贵之处。

其次,南海区地名文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比如南海区目前是佛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旅游胜地,其地名也和产业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桂城”,这里曾经是中国的桂花之乡,因为该地区盛产桂花而得名;“九江”则是因为该地区有九条江流经此处,成为这里的地名。

这些地名反映了佛山市南海区的经济状况和资源特点,代表着该地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最后,南海区地名文化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民间信仰、宗教文化和传统美食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

例如“灵山”是南海区的一个著名山峰,较早时期经常被佛教徒作为修行的场所,由此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而“蝶湖”是该地区很有名的景点之一,据传说曾经有许多蝴蝶在此栖息,因此得名。

这些地名反映了该区域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现了该地区的宗教文化和传统美食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行政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区域,濒临南海,是佛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南海区的历史文化,揭示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南海区的街道、村庄、山川和水域等各类地名。

地名是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更是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体现。

《诗经·风·谷风》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谈及地名的最早记载之一,可以看出地名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南海区的地名,可以了解南海区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南海区地名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南海是指南海区临近的南海,地处珠江口的出海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以南海为名的地名包括南海街道、南海大道等等,这些地名常常与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相关联。

南海区还有很多山川地貌,如旸山、腰岭山等,各自有着不同的山川文化和历史故事。

旸山是南海区最高的山峰之一,因其壮观的景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许多名人文人都曾经在此留下了诗文。

在水域方面,南海区有炮台湾、大良湖等湖泊,这些湖泊的名称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南海区地名的历史演变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历史的推移,南海区的地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南海区的一个地名叫杏坛,据考古学家研究,这个地名的由来与明代官员杏坛有关,他曾经在此修水利工程,因而得名。

这个地名的演变,不仅仅反映了当时杏坛地区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时水利工程的发展和重要性。

与此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也与民俗风情密切相关。

南海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一些地方的地名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南海区的一个地名叫黄岐,根据当地的历史记载,这个地名与当地的陶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岐陶瓷在古代非常有名,每年的陶瓷节都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东经112度09分至113度15分,北纬22度27分至23度08分之间,总面积为1046.8平方公里。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历史沿革、地名来源、地名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一、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历史沿革南海区的历史很长,早在先秦时期,南海区就是岭南地区的重要来源。

在唐代,南海区隶属于“广东节度使路南海军”。

宋代,南海区划归到“南海府”。

元代,南海区改隶“肇庆府南海县”,明清两代,南海区是粤西地区的行政中心,隶属于“南海县”,直到1921年,南海县被划分为广东省的直辖县之一,名为南海直辖专区。

1951年,南海专区改隶于佛山市,1955年称为佛山市南海专区,1979年撤销专区,设立市辖区,名为佛山市南海区,至今沿用。

在南海区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地名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不少地名至今仍存在,成为南海区历史文化的丰硕成果。

二、南海区地名来源南海区地名的来源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类:1、历史传统地名南海区原是岭南地区中心之一,河谋(今南海河)、南海湾(今珠江三角洲)、西江、东江等水道,为南方交通联结之要矣,南海的一些地名如“里水”、“江门”、“顺德”等,都是历史上沿江水系的城镇地名,至今留存于南海区。

2、行政区划地名南海区行政区域的划分,一些地名命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南海市中心区“大沥”的命名,按大沥的地理位置划分而来,一方面因为该地原是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另一方面也是从行政区归属上考虑。

3、传说故事地名南海区地名中有一些传说故事的因素,如“龙潭”、“狮岭”等地名皆有传说故事相传,它们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成为南海区地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区地名文化保护的意义在于,既是对南海区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地名文化的重视和传承,除了加强南海区地名的传承和保护,还应着重关注南海区地名的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

南海与“水”有关的地名及其水文化生态

南海与“水”有关的地名及其水文化生态

南海与“水”有关的地名及其水文化生态作者:许结玲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3期[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南海(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量与“水”有关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是海洋文化、水神文化、风水文化等的真实见证。

这些地名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着水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南海地名水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 X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3-0059-03一个地名,或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或彰显着一个杰出的人物,或镌刻着一段非凡的历史,或蕴含着某种丰富的文化。

南海一大批与“水”有关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着水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一、与“水”有关的地名南海为富饶的珠三角核心区域,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是西北部呈低丘台地,岗峦起伏;东南部呈冲积平原,河涌交错;西南部则多桑基鱼塘。

因此形成了与所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的不同历史地名的集中分布带。

翻开南海地名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带“涌”、“沙”、“洲”、“溪”、“塘”、“浦”、“滘”、“江”、“河”、“海”等表示水体的地名特别多。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在清朝康熙版《南海县志》[1]中与“水”有关的地名大致有231个(见表1)。

穿越历史,回到今天,在《南海市地名志》[2]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水”有关的地名大致有134个(见表2)。

备注:以上地名以现行镇街的行政分区为单位整理。

表1、2的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南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水有关的河流、沙滩、河溪、池沼、水沟等特别多。

这多与河网地区的开发有关,不同的通名表示不同的地理性质或类型:带通名“河”、“海”、“江”、“冲”、“涌”的地名表示当地河流居多;带通名“滘”、“溪”、“沥”的地名表示当地水沟、小溪流居多;带通名“沙”、“塘”、“涡”的地名表示当地以低洼的积水、池沼为主。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了初步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通过探讨地名的起源与发展、地名文化的内涵、南海区地名的特点以及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揭示了地名文化在该地区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探讨了地名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对南海区地名文化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文深入分析了南海区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名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推动南海区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关键词】南海区、地名文化、起源、内涵、特点、保护、传承、地方文化、社会经济、传承与创新、研究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海区地名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南海区各地名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地名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南海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使其融入到当地社会的发展中去。

本研究拟对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旨在揭示南海区地名的独特特点和文化内涵,探讨地名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南海区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保障。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南海区地名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探讨其地名的起源与发展,地名文化的内涵,南海区地名的特点,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地名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地名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名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内涵,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南海区地名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研究地名文化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是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行政区,是佛山市辖区中的重要区域之一。

南海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名文化是南海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结合地理、历史、语言等方面,对南海区地名文化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南海区地名文化提供参考。

一、地名来源与特点南海区地名丰富多彩,来源广泛,其中包括字面意义、历史故事、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在南海区,许多地名都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反映出了南海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1.字面意义南海区的部分地名来自于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社会发展特点,这些地名往往具有直观的字面意义。

比如南海区的水头镇,显然是由于地处水源丰富而得名;而大沥镇、里水镇等地名,则源自于地理环境的特点。

2.历史故事南海区许多地名还与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相关。

比如南海区有一处叫做季华五村的地名,相传是因为唐代名将季华因征伐水贼有功,而得以封赠此地为季氏山。

而南海区较为著名的文教村,则是纪念唐代文学家邓伦的故乡。

3.地理环境南海区地名还反映了其地理环境的特点。

比如狮山镇得名于狮山,而丹灶镇则因临近丹灶河而得名。

以上这些地名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展示了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地名文化背后的历史沿革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与南海区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

南海区历史悠久,自古便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据现有史料记载,南海区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历经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演变,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与南海区的历史沿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南海区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各种文化因素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海区经历了繁荣昌盛与沧桑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体系。

三、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南海区地名文化是南海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弘扬南海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作者:陈宁郑凯莹邓俊杰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3期[摘要]广东南海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其地名作为一笔彰显地域性、历史性与人文性的文化遗产,乃是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南海地名的深入研究,可以把握南海的独特地域文化,对南海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起着重要意义。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南海地名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区域特征明显。

[关键词]南海地名文化区域特征广府文化里,“南番东顺”与“广佛陈龙”两个民间俗语早已蜚声海外,反映了珠三角核心片区内城镇和县域的点面关系以及明清时广东经济的整体格局。

南海、番禺和顺德合称“南番顺”,又叫“三邑”。

明末清初,与我国四大名镇相应,广州、佛山、顺德陈村、东莞石龙为“广东四镇”,简称“广佛陈龙”。

历史上,南海既是广州的母县,又是广州的附郭县;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镇与四大聚之一的佛山,长期以来都是南海县辖的天下巨镇。

因此,南海地名能凸显珠三角地名乃至广府地名的区域特征。

一、南海地名的地理特色(一)水、沙、石、岗地名普遍南海位于通江达海的珠三角腹地,属珠三角冲积平原。

珠三角冲积平原的形成,与水流、泥沙以及对水流起减速与阻梗作用的石质岛礁关系密切。

由此,水、沙、石以及称呼低丘和台地的岗,成为了南海乃至珠三角最常见的地名。

(1)水族地名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之通名分得非常细,除了常见的江、河、海、水、溪、湖、塘、浦之外,还有涌、滘、沥、潭、湾、濠、澳、圳、涡、氹、乪等字。

其中,滘、涌最为常见。

南海有龙涌、李涌、莘、沙涌、岗头涌、涌口等地名,也有叠滘、横滘、滘边、滘口以及异形的漖表、漖边、漖心、大文教、小文教等滘字地名。

(2)石头地名珠三角的地质构造中多石,故有不少石字地名。

南海所在的“南番顺”地区是石字地名十分密集的区域,说明此处多石,淤塞泥沙,是珠三角最早成洲的地方,也是南来移民最早定居与开发的地方。

南海有石硖、石潭、石溪、石步塘、万石、石排、石龙等众多石字地名。

佛山调查报告

佛山调查报告

岭南明珠“佛山”——关于佛山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报告我们居住的地方是佛山,那么这个地方又有什么风俗,又有什么风景,还有什么传统美食。

特此我们小组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计划(1)调查我们佛山的风景名胜。

(2)调查我们佛山的风俗。

(3)调查我们佛山的传统美食。

三.调查过程(1)调查佛山的风景名胜1.上网收集资料。

资料显示:千灯湖:千灯湖位于南海区桂城北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千灯湖和市民广场。

湖体的面积约为87,000平方米,沿湖岸水深均为0.8—1.2米,中央最深处达2.8米。

市民广场则包括250米廊架以及74座喷泉和2组石雕。

公园从1999年7月开始建设,到2001年8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工程建设投资为1.64亿元。

公园建成后总计有1300余盏景观灯,千灯湖美丽地景色吸引小结:看来我们的佛山的风景也是非常美丽,我们也要多多了解佛山的风景。

(2)调查佛山的风俗1.上网收集资料。

资料显示:关于拜寿禁忌:(1)忌风吹熄寿烛。

(2)忌寿烛无风自熄。

关于穿衣的禁忌:(1)忌衣不不称身。

(2)忌穿着奇装民服。

(3)忌不修边幅。

关于食的禁忌:(1)忌进食时狼吞虎咽。

(2)忌筷子夹过对面和两旁。

(3)忌席上饮食横流。

(4)忌席间说话不休,口沫横飞。

(5)作客赴宴忌坐在主位和上座不礼貌。

(6)赴宴忌带儿女去吃(因只请一人无预多座位)。

关于住的禁忌:(1)忌居凶宅。

(2)忌与对户斗风水挡煞。

(3)忌与邻居不睦。

关于行的禁忌:(1)忌晨早撞僧尼。

(2)忌“行通济”(桥名)时走回头路。

(3)忌远行出门时忘祭路神。

(4)忌行路横冲直撞,争先恐后。

2.问卷调查身边的人对佛山风俗的了解。

①:您对佛山风俗节庆了解多少:*A:了解(70%)B:了解一点(25%)C:不清楚(5%)②:传统节日您会怎样过:*A:拜访亲戚(50%)B:旅游(5%) C: 留在家中(45%)③:过年的时候您会吃以下哪些食物:*A:汤圆(20%) B: 饺子(70%) C:其他(10%)④:您所在的地区有什么禁忌:*A:不吉利的字眼(40%) B:过年期间洗头(20%) C:其他(40%)小结:看来许多人都知道佛山有什么风俗,还时时刻刻遵守着这些这些风俗,我们也应该遵守这些风俗,要讲礼仪,不能不礼貌。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南海区地名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南海区的地名起源于古代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

南海区的地名多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相关。

南海区的名称就来源于其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南侧,毗邻南海的地理位置。

南海区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地名,如第一滘、九江、丹灶等,这些地名多与南海区的山川地貌、河流湖泊有关。

南海区的地名也反映了古代的历史文化。

南海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海区的文昌镇,是南海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古代文昌帝君的崇拜与祭祀。

在古代,文昌帝君被尊奉为文化之神,被视为文化与学问之象征。

文昌镇成为南海区地名文化中的重要节点。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还与宗教信仰有关。

南海区早在唐代就有许多佛教寺庙建立,南海区的地名中也常常出现与佛教相关的词汇。

南海区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南海长春寺,这座寺庙被誉为“佛山之冠”,作为南海区的重要地标和旅游景点,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对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还与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有关。

南海区是一个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南海区的一些地名,如九江、盐步等,体现了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地名也提醒着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区域经济特色。

南海区的地名文化丰富多样,既反映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又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同时表达了南海区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

研究南海区地名文化,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该区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南海的风土民俗

南海的风土民俗

南海的风土民俗
1. 渔民文化:南海的渔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他们会在每年的特定时间举行祭海仪式,以祈求平安、丰收和渔业生产顺利。

此外,他们还会制作各种美食,如海鲜、鱼干等,以展示他们的烹饪技巧和生活方式。

2. 潮汕文化:在南海的一些地区,潮汕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潮汕人善于经商、耕种和制瓷,他们在当地建立了许多商业和文化中心。

当地的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潮汕文化的影响。

3. 客家文化:在一些偏远地区,客家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客家人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

例如,当地的客家方言、民间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4. 海洋文化:南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海洋世界。

这里的居民们热爱海洋、敬畏自然,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他们会通过祭祀海神、捕鱼技巧等方式来表达对海洋的崇拜和敬意。

5. 节庆活动:南海地区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例如,春节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舞龙舞狮、游神等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秋节则是为了纪念祖先和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

6. 饮食文化:南海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

这里的居民喜欢食用海鲜、鱼虾等水产品,同时也注重养生和健康饮食。

当地的特色美食如潮汕牛肉火锅、客家酿豆腐等都非常受欢迎。

总之,南海的风土民俗因其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但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民俗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为研究中国南方的多元文化和民族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南海各镇名由来

南海各镇名由来

里水-----这里古代把位于罗蒙峡(水口峡)之外的水称外水,位于峡内之水称里水,故有里水地名之称.
狮山-----是我市最年轻的高科技开发区,原是从小塘镇狮东,狮南,狮西,狮北,狮中这几个地方组成,加划上周边一些管理区成立狮山区."四史狮"的区域都是山岗丘陵区,辟为区后就用"狮山"来概括这个地方的特色.,由从小塘镇的狮南,狮西,狮北,狮中这几个地方组成,加划上周边一些管理区成立狮山区.没错,之所以叫“狮”,是因为该地区原有一山形似狮子(听老人说在走马营一带),故名狮山。但由于时代变迁和工业的发展,狮子山的地貌已根本改变,已难识别,因此狮山就仅有其名而无其山了。
小塘----宋代雍熙元年(公元984)称龙塘.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任应天巡抚被革职后,南下至沙园林访故旧李光宸,见龙唐至奇石沿岸集市兴旺,显耀唐代风尚,誉为"小唐朝"称为"小唐".1901年广三铁路在此设站,站前基地是池塘,故改称为"小塘".
官窑----官窑闻名于世,已有1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唐末五代梁朝末帝贞明三年(公元917年),刘在广州称帝,号称南汉王,南汉王在位期间,得知官窑一带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业相当发达,于是派官员到当时属官窑地界的镇龙墟(即现在和顺逢冲)文头岭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陶窑,由于是官家所办,所以当地墟市就叫做“官窑”。古代曾是西,北江和广州主要水运交通枢纽,陆路且设有驿站.南汉王朝时派员在此设置陶窑,产品专供官府应用,故名"官窑".
南海各地名来源
罗村-----相传在明代,有福建白候村杨氏到此,见地方风水甚佳而落户建村.因四周涌塘环绕,土墩连绵,形似盛谷箩筐,故取名箩村,后人简写为"罗村".

佛山文化调查报告(五篇材料)

佛山文化调查报告(五篇材料)

佛山文化调查报告(五篇材料)第一篇:佛山文化调查报告佛山文化调查报告我的家乡是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的佛山。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家乡之文化熏陶、塑造了我们每个佛山人,于是,在这大一的寒假期间,我通过上网调查、走访村里的爷爷奶奶等途径进行了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我的家乡佛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佛山祖庙、西樵山、南风古灶、清晖园、皂幕山、南国桃园、陈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评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庙融古代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被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西樵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美誉;顺德清晖园与佛山梁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陈村花卉世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题公园;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规模大、品种资源丰富的荷花生态专类园。

还有东华里、康有为故居、宝林寺、芦苞祖庙、黄飞鸿纪念馆、李小龙纪念馆可让游客领略独特的岭南文化。

目前,佛山以历史文化、南国武术、商务会展、产业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美化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方兴未艾。

家乡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

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

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

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

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而不得不提的就是佛山有许多小吃,如佛山扎蹄,大良野鸡卷、大良蹦沙、炸牛奶、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水晶饺、甘笋蒸饼、佛山九层糕、石湾鱼脯、佛山柱侯酱、蚕蛹、白糖棉花糕、应记云吞面、金源酒家甘笋蒸饼、汾宁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状元及第粥等许多小吃。

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谈从南海地名词汇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论文关键词:南海地名地域文化特征论文摘要: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南海17个地方地名词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这些地名词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保留至今,成为历史文化的见证。

一、南海的历史地理概况南海地处珠三角腹地,曾是历史上古南越族的聚居地之一。

南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南海秦时设郡、隋时置县。

一直到1992年,南海撤县设市,并于2003年作为“南海区”融入大佛山。

后来为促进该地区的发展又把区域整合为2个街道办事处和6个镇,这8个镇(街)共包含大沥等17个区域。

本文将对这些地域的现行地名进行考察,以地名这扇小窗窥探当地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南海地名词汇的特点地名是用来指称特定位置上特定类型的地理实体,属于词汇系统中的专名。

本文以《南海区政区图》为依据,探究南海17个区域地名的用词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一)地形地貌地名南海地名中有很多是描绘当地的地形地貌的,而且以平原、河涌、沙滩、山丘为主。

这一类地名中通常含有由“江”“冲”“涌”“山”“岗”等词或语素组成的通名,如“九江”“泌冲”“华涌”“狮山”“松岗”等95个地名。

上述地名至少反映了以下两大类地形地貌:一是与水有关的河流、沙滩、池沼、水沟,这多与河网地区的开发有关,这类地名通常带通名“江”“冲”“涌”等,表示当地某种地理性质或类型是河流、水沟、小溪流居多;一是与山有关的小山丘、山岗、山峰、山岭,这类地名通常带通名“石”“山”“岗”“峰”“岭”等,而且通名可放在专名之前或之后。

在上述两类地名中,通名带“沙”“岗”的占了多数,说明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以河道、冲积平原形成的沙地、小山丘为主。

(二)经济地名南海夏季雨水充沛,农、林、渔业发达,因而传承了大量与农、林、渔、手工业等相关的地名,而且颇具岭南特色,如:“莲塘”“荷村”“芦塘”“梅圳”“甘蕉”“大谷”“西樵”“上柏”“下柏”“松岗”“林岳”“草场”等,有的地区还直呼其名为“渔业”“官窑”。

揭秘南海及各镇街名字的由来!

揭秘南海及各镇街名字的由来!

揭秘南海及各镇街名字的由来!佛山是一座文化底蕴浓郁的城市,有着普遍南方城市的温润细腻。

它的每一个镇,每一条街,都有着各自独属的回忆,而每个镇街的地名则是最好的历史凭证。

今天,我们要拨开时光留下的淡淡云烟,揭开南海及各镇街地名背后那些尘封的故事。

南海南海之名,先秦古籍早有记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为水域,二为行政区划。

作为政区用名的“南海”历史悠久,乃岭南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南海县,距今一千四百余年。

南海之所以叫南海是因为它之前可以看到海,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因西江来的泥沙堆积在了珠江口,海岸线一直向外扩展,最后南海就看不到海了。

罗村相传在明代,有福建白候村杨氏到此,见地方风水甚佳而落户建村。

因四周涌塘环绕,土墩连绵,形似盛谷箩筐,故取名箩村,后人简写为'罗村'。

黄岐接近珠江,渔业兴旺。

传说古代此地的白少河水深滩阔,每逢暴雨降临,常恶浪排空,是时,河中有杏黄旗出现,风雨骤止,舟楫平安无事;又因昔日有'岐阳古道',故得名为'黄岐'。

黄岐实为黄竹岐的简称,此地因临近广州,历来为黄竹交易之地,故名。

里水里水涌原名郁水,系北江支流入水口峡后之水名,因水道迂回曲折而得名(因当地说弯曲为“屈”,与粤语中“郁”谐音),又河水处峡外称外水,处峡内称里水,故名“里水'。

狮山相传在北江岸边,有一座像“狮头”的山岗,“狮山”之名由此而来。

丹灶丹灶名源于晋代,距今1700多年,原名珍丰市。

相传东晋(239年)道士葛洪金峰岗结灶炼丹成圣,金峰顶故号为炼丹圣地。

1579年,为纪念这位炼丹仙人葛洪,将环抱“金峰岗”的村取名为“丹灶”,取“圣地”之意。

西樵因有西樵山而得名。

西樵山得名由来已久,“樵”是打柴的意思。

传说古时广州人将东面打柴的罗浮山称为东樵,将西面打柴的山称为西樵,西樵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九江九江——古称儒林乡,据《九江儒林乡志》记载,宋代始成市集,初称良村埠,继而又名海边圩。

说说南海区的来历

说说南海区的来历

说说南海区的来历南海县。

因濒临南海得名。

据《郡县释名》:“海,晦也。

主引秽浊,其水黑如晦也。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海郡,郡治设于番禺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

十年(590年)以番禺县地置南海县,属广州总管府。

南海县政区建置自此始。

其后,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讳改广州为番州。

大业三年(607年)罢番州复置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南海郡置广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广州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南海郡为广州,或州或郡,南海县均为其属县。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以广州置兴王府,并撤销南海县建制,析南海县地为常康、咸宁二县和永丰、重合二场(据《太平寰宇记》)。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灭南汉,废兴王府,设广南路广州(广南分东西两路后,广州属广南东路);五年,撤销常康、咸宁二县和永丰、重合二场,复置南海县,属广州。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升广州为翔龙府,南海县属翔龙府。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灭赵,改翔龙府为广东道广州路,南海县属广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南海县属广州府。

清南海县建制及其隶属关系无改变。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裁撤府级建制,南海县直隶广东省。

3年,省、县间增设道级建制,南海县属粤海道。

14年7月道级建制废除,南海县直隶广东省。

17年,省分区设善后管理委员会分管各县,南海县属西区善后管理委员会。

21年,罢善后管理委员会,设绥靖公署,南海县属中区绥靖公署。

25年,改绥靖公署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海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9~34年抗日战争时改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时县直隶于省,省分区设派出机关以管理各县。

分管南海县的广东省派出机关,1950年1月~1952年11月为珠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1956年2月为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3月~1958年11月为佛山专员公署,1958年11月~1959年1月为广州专员公署,1959年1月~1967年1月为佛山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年3月~1968年3月属佛山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军管,1968年3月~1979年4月为佛山专区(1970年10月改为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1月~1983年6月为佛山地区行政公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名的定义、特点和功能著名的地图学家曾世英先生给地名的清晰定义:“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作为专指,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

”可见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它更多是一个文化象征,每一个地名都有其渊源及其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探索这些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演变。

地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呈现地域性、符号性、社会性、文化性、变异性。

具体来说,首先,地名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它必定受该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特定的地域性。

其次,地名本质上就是地方的名称,而任何名称都要以一定的符号作为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必定表现出符号性。

再者,人们之所以在广阔无边的土地上划分边界,从而确定地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客观需要,人们需要用地名为自己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社会性。

接着,地名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多面体,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地名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因此具有文化性。

最后,由于某种共同的心理趋向或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难免会产生重名现象,即一个地名可以指代多个地方。

这样一来,地名就会出现变异性。

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使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清晰分明,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

同时,地名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

除此以外,地名具有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的功能,并由此具有启人天赋,迪筑未来的作用。

在历史功能上,不同时代的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对比古今地名,我们就可以窥探历史文化变化的痕迹甚至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二、佛山市南海区地名通名文化研究(一)通名与地理文化南海区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因此少不了与“山”相关的地名。

根据《南海市地名录》(1997)的统计,有88个与“山”有关的地名,其中通名“岗”的使用最多。

其次,南海区的地名中还有通名“岳”“岭”“峰”“山”等以表达不同地区的地势和山貌,罗村和桂城区域平坦很少有以“岗”为通名命名的地名;南海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区域内有少数以通名“峰”和“岭”命名的地名,如秀峰、永峰、狮岭,而九江片区有以“山”为通名来命名地名。

南海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水量充足,河流交织汇合从而形成密布的水网,东南部地势较高,多冲积平原,而西南部地势低洼,多桑基鱼塘。

因此南海区地名自然也少不了与江、河、塘等密切联系的自然实体地名,这些地名多反映南海的水文特征。

对《南海市地名录》的统计,南海区与水貌相关的地名共有278个,其中以“涌”为通名表示水文特征的地名占多数,一般此通名用以命名水道或河流,如南沙涌、吉利涌、深冲涌等,且不仅仅只是河涌,约有34个村落的地名也带有该通名,如华涌村、沙涌村、李涌村等等。

另外,也有少数人文实体地名直接以“江”“河”“冲”“海”作为通名,如九江、花地河、藤冲等。

其次,带通名“滘”、“沥”的地名,如叠滘、滘边、大沥、沥口等,表示河沟、细涌交集之地;带通名“沙”、“塘”、“涡”的地名,如涡北、涡南、小塘、莲塘、沙坑等,表示该片区域地势低洼且湿地多。

(二)通名与宗族文化在《南海市地名录》中,可以找到有43个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称。

姓氏地名一般以“姓氏”+“家”组成一个村的名字,如冯家村、唐家村、朱家村、三江口谭家村、廖家村等,但这样命名就会造成村名的重复,如金沙镇和丹灶镇都有陈家村,丹灶镇有两个何家村。

另外,也有3个村落是以“家庄”“家寨”为通名来命名,比如梁家庄、麦家庄和伦家寨。

除此以外,有不少地名直接以姓氏开头来组成一个村名,如冯村、简村、陈村等等,也有少部分姓氏地名是以姓氏加上一种地理地貌来命名的,如邓岗、孔溪、罗涌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的村落除了多以“家”作为通名来命名外,还更多的用“边”为通名来命名,也就是“姓氏”+“边”组成一个村落名字,这是南海区姓氏地名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据统计以“边”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多达100处,数量是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一倍,可见南海地域的宗族色彩浓厚。

南海区以“边”为通名的地名众多,很大部分是表达一种宗族界限,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姓氏地名。

但并非所有带“边”的地名都是姓氏地名,有少部分如滘边、坑边、北边、西边等等只是表示一种地理界限或者是方位界限。

古时人们划分领地必先确定边界,而这里的“边”就是指两地之间所划定的地域界限,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

举个例子,如“徐边”,这里的专名“徐”代表了这片村落的原著居民大部分姓徐,通名“边”表明这里已劃定了界限、确定了地域范围,简而言之,这里就是徐氏大宗族的聚居地。

这样的地名在南海有很多,如谢边、钟边、张边、田边、谭边等等。

这样的村落命名方式无疑有它的好处,可以使人清楚知晓这块村落或地域住着哪个姓氏的大宗族。

但大量村落地名以这种方式命名,难免会使得地名的重复率提高,如南海区就有三个叫徐边的村落,两个谢边村落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地方之间的辨识度降低,不利于地方独特性的发展。

(三)通名与经济文化南海区的地名中,以“圩”为通名反映经济贸易的地名较多,而“圩”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称集市。

实际上,韦树关(20**)曾指出:“作‘集市’解的‘圩、墟、虚’实际上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写法。

‘圩、墟、虚’三个字中,‘虚’出现最早,‘墟’次之,‘圩’最晚。

”市集、墟场等同外界的联系侧重于经济方面,其范围局限于附近乡村,贸易经常。

南海区存在着众多市墟,因此以“圩”为通名命名一个市墟比较常见,在《南海區地名录》统计出带圩的地名有36个,这些通名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南海区的经济文化。

这些市墟地名一般以当地镇乡名字或管理区名字+“圩”组成,如丹灶圩、沙口圩、太平圩等,但有的是有其独特的名字,如竹圩、下圩、西城圩等。

另外,南海区还有一些以“市”为通名的地名,如桥市、新市、泥涌市、维新市、杏市、泥涌市。

(四)通名与宗教文化宗教对人类的影响无孔不入,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我国历史上,地名就与宗教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庙是民间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是汉族信奉的佛教、道教,象征着一种特色的宗教意义。

在南海区地名中,也有不少以“庙”“塔”为通名而命名的村落,如里水的石庙村(大沥)命名是因为其附近有座石庙;同样,南庄的东庙村(南庄)因东庙而得名等。

无可否认,这些地名都与宗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佛山市南海区地名专名文化研究(一)专名反映物质文化南海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适合植物生长,因而植被发育、树木茂盛,且区内植物种类繁多,为亚热带常绿林。

区内就有较多有关松树的专名,如松岗镇、松塘村、松木村等等,还有关于松树的自然地名,如松树岗(大沥)、大松林山(凤鸣)等,也有一些地名如竹岗、草场村、草塘等等都是对当地植被的反映。

南海区素称为“鱼米之乡”,区内有较多与农业、渔业有关的地名,颇有岭南的特色。

如“莲塘村”(小塘)、“大莲塘村”(松岗)都反映了当地种植多种莲藕的人文地理特征;又如“甘蕉村”(里水)反映此地以甘蕉种植闻名;再如“荔枝园村”反映当地果园以种植荔枝为主。

此外,还有很多这一类反映农业的地名如“荷村”“荷溪村”“芦塘村”“芦村”“大谷村”“大果村”“茶田村”等等,部分村落地名也直接体现了当地渔业的发达,如“三山渔村”“联建渔村”“沙口渔村”等。

南海区除了第一产业发达外,其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南海区手工业、制造业发达,而且可以在地名中找到依据。

例如官窑,曾设官营陶窑因此得名,随后此地工商业迅速发展,陶业兴旺。

又如木棉村(金沙)、棉花村(黄岐),多制作和售卖棉花制品。

此外,南海区还有部分地名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商品经济繁荣,如和顺镇在古时已存在和顺圩、金溪圩,并有闻名全市的和顺榄出产,建镇时就沿袭此圩名。

另外一些地名,如“金沙镇”“银坑村”“金利村”等,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海的经济发展,以及体现了当地重视的商品经济意识。

(二)专名反映语言特征翻开我国的历史地名册,会发现许多地名会存在读音相同的现象,它们有的字面意思大不同但发音相似或者相同,但是这样在口头表达该地名时侯误会就在所难免。

更有甚之,有的地名发音相同表面字词也相同,这会对地名的识别和研究造成极大的困难。

南海区地名的变化同样遵循汉语读音的特征。

人们在建镇、建村、建圩并重新给所建地方命名时,多沿袭原有地名的汉字读音和大意,并且结合地方特色和当地人用语或书写习惯对地名进行修改,使新地名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有时候,地名因口误或笔误的地名流传下来,或者某种原因代之以同音的字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改变了的地名具有了稳定性并世代流传了下来。

烟桥(九江)相传明代时期该地村落逐渐形成,因村落布局如燕雀正伸翅高飞,且该村入口有名为“燕桥”的木板桥,因此古时人们称该地为燕桥村。

到了清朝年代,此地因常年雾气缭绕而被称作“烟桥”,沿袭至今。

大同村(西樵)相传南宋年间,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南移至此,灶岗上有一高大梧桐树,认定必属吉祥之地,遂定居下来,取村名为大桐,后易为大同。

“大历”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永乐大典》,时为“大历”堡。

民国25年大历、扶南、梯云堡合并为大沥乡,从此改历为沥。

盐步(大沥)源于明清时期官府在此设立盐埠征收盐税,“埠”音同“步”,“盐步”之名由此而来。

里水涌多弯曲,粤语称为“屈”,与“郁”同音,故里水又名郁水。

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变更前后不论是普通话还是粤语的读音都极其相似,专名反映出汉语语音的特点。

(三)专名反映社会心理避讳与避嫌地名在我国历史上是个突出的特点,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除了避讳还尽可能的做到趋吉,以表达某种良好的寓意。

在南海区也有不少表达安定生活、经济繁荣的地名,如“吉利社区”(南庄)、“吉水村”(西樵)、“吉利圩”(南庄)、“吉祥路”“吉利涌”等表达了吉祥的寓意。

还有一些地名的寓意有其渊源,如平洲,因在古代市墟没有建造堤坝,经常被潮汐淹没。

如果潮汐涨得很慢并退减得很快,因此市墟并没有被破坏,他们被称为“平安岛”,后来被称为平洲。

大同村表达了人们渴求和谐幸福的生活愿望;和顺原名和锋,后村民认为此“锋”字有碍和睦,遂改成“顺”字,以寓“和气顺利”之意;小塘古时陶瓷业发达、市集兴旺,被誉为“小唐朝”,此处建火车站后改称小塘。

另外,南海还有这一类地名如“平胜村”(平洲)、“太平村”(九江)、“民乐区”(西樵)、“和平村”(丹灶)、“顺利村”(平洲)等。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还有不少地名,特别是自然地名,这些动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

这类动物地名也大多表达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象征吉祥、兴旺、长寿,这类地名包括“龙头”“凤岗”“狮山”“象岭”“鹤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