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分析
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设计解析
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设计解析
黄珺仪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18(017)009
【摘要】该文从建筑构造的手法、造园方式的设计策略方面对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的早期作品成都"鹿野苑博物馆"进行分析,研究其设计思想中"禅意"与"地气"相结合的本土建筑观念,并研究了营造地域特色,解决当前建设问题的有效措施与设计策略.建筑师就地取材,运用场所的营造、造型的考究、技术的创新三个方面的美学策略,保留了川西民居农家竹林的自然风貌,创造了诗意的空间和景观.可供同行解析观摩.【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黄珺仪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
【相关文献】
1.浅析传统元素继承的共生思想--以成都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一期为例 [J], 万洁菲
2.基于文博旅游资源的博物馆场馆文化体验因素分析——以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例 [J], 唐佩璐;周睿
3.印度鹿野苑遗址的发掘及研究综述 [J], 邹飞
4.基于现象学角度分析鹿野苑对场所精神的演绎 [J], 吕宬熺
5.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继承与创新 [J], 郭岸; 李冰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选】鹿野苑博物馆案例分析
北主面
研究建筑师的草图后会发现,由于一层北面展厅主要运用凸出于外墙一侧的柔 和天光来展示藏品,建筑师试图在天窗内侧和组合墙外皮间布置120mm宽的排水浅 沟,所以组合墙外皮后退框架柱外皮180mm是一种合理的构造。这里也可以看出, 即使北立面表现了结构逻辑,也不是出于建筑师有目的的建构表现,而主要从展室 的采光角度考虑。但这也暴露了这个建筑在四个面上的表达逻辑并不一致。
光
1 建筑师必须妥善处理开窗问题,既要满足博物馆室内陈列的采光,又要保持建筑 物“巨石”的实体雕塑感。清水混凝土里揉入了铁灰,显得“青”、“润”一些。
2 “缝隙光” 目的是要通过室内外的明暗反差来表现这种并不明亮的光线。
3 运用实体雕刻的手法来采光,主要采用天光,(1)切挖凹槽——在实体缝隙间采 光,(2)将墙体外拉或嵌入小尺度采光,等等。
2最终,博物馆主体被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 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 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
形式的操作
1以路易斯•康式的“服务——被服务空间”的分类,建筑师将整个项目分解为 两大部分(皆两层高):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览空间,置于基 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或混凝土“筒体”(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 办公室和楼梯间加洗手间,另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设计背景及构思
1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2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
3意向: 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 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4 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 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 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设计人 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调研报告-刘家琨
建筑的排水: 以下是排水的具体构成。
Thank you ^-^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刘家琨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MRGADAVA
建筑师:刘家琨
关于建筑: 建筑方面独具匠心, 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 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木质 模板浇注成型并形成木纹 肌理,露面则运用无梁结 构,室内天光和壁面反射 光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 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的 参观路线,都给人一种进 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 园艺,在看似随意或荒芜 之中体现用心。野石与树 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 相得益彰。石板路如琴键 散向通幽之处,玻璃屋在 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建筑天光的运用: 建筑采光都运用自然光,将屋顶与前面融为一体,并且能达到借景的效果。
建筑的结构: 对于展品采光的部分,建筑师充分运用了自然采光的形式,对于人们的聚光 心理充分利用,展品外墙对外挑出,利用玻璃折射光线。
建筑的排水: 由于建筑运用组织排水,建筑师考虑到排水管对外墙立面的影响,从而设计 出了凹于墙面的竖向排水沟。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临于荷塘,由毛竹包围,建筑师利用玻璃幕墙,让室外环境借入室内, 达到一种“移步一景”的效果。
建筑的材料: 建筑师根据当地施工技术集合建筑的需求,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施工 工艺与材料的运用,具体方式如同下。
建筑与光: 光线对于建筑而言,就像冰冷注入温情,自然合,全部采用自然光。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 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 池。该博物馆结合了当代性和本土性,充分融入环境,是采用“低技策略”而取 得高品质的典范。
建筑的功能布局: 建筑师将整个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中心巨石(被服务空间),容纳所有的展 览空间,置于基地北部;四块一组的小石头(服务空间),其中两个分别容纳办公 室和楼梯间,另外两个共同容纳一个多功能厅,它们在基地南边共同排成四块一组, 整齐划一的石砌壁垒,与外界环境形成对比。
枫丹白露宫苑分析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分析之
枫丹白露宫苑
小组成员:邹阳诗雪 肖杰 柯堡森 颜小漫
指导老师:白静
地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置与自然概况
一、法国概况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国土呈近 似六边形。南临地中海,西临 大西洋。以平原为主,有少量 盆地、丘陵及高原,如西南部 的比利牛斯山脉和东部的阿尔 卑斯山脉。
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其 它地区多属海洋性温带气候, 温和湿润。降雨量虽不多,但 河道纵横交错。土壤肥沃,适 宜种植业发展。
森林植被与国土景观
森林占国土面积近25%。北 部以栎树和山毛榉为主, 中部以松、桦和杨树为多, 南部多无花果、橄榄、柑 桔。
辽阔的平原、肥沃的农田、 纵横交错的河流及大片的 森林,构成法国国土的主 要景观特色,对园林风格 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二、法国文艺复兴园林
在接触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法国园林处于寺院及贵族庄园之中,有高墙及濠沟围绕,是 以果园、菜圃为主的实用性庭院。
16世纪中叶,王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要求在艺术上有与其相适应的审美观点。同时, 一批杰出的意大利建筑师来到法国,而且在意大利学习的法国建筑师也结业回国。意大利的影响更加广 泛、深刻,不再停留在花园的局部处理及造园要素上,而是影响到庄园的整体布局 府邸不再是平面不规 则的封闭的堡垒,而是将主楼,两厢和门楼围着方形内院布置。主要的大厅布置在主楼的二层中央。主 次分明,中轴对称,釆用柱式,建筑风格趋向庄重。而且为了整体效果的统一,府邸和花园由建筑师统 一设计。花园通常布置在府邸的后面,从主楼的脚下开始展开,花园的中轴线与府邸的中轴线相重合, 釆用对称式布局。
分析敦煌莫高窟佛树下说法图形式的外来影响及其变迁
分析敦煌莫高窟佛树下说法图形式的外来影响及其变迁发布时间:2022-01-07T02:06:28.351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24期作者:孙雅文[导读] 莫高窟第207窟为回鹘时期重修的洞窟。
通过参考相关佛典及图像孙雅文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10002摘要:莫高窟第207窟为回鹘时期重修的洞窟。
通过参考相关佛典及图像,文章认为第207窟南、北壁说法图的内容均为释迦佛鹿野苑初说法。
对图像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后,可发现这两铺初说法图中的图像元素不仅与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初说法作品十分相似,还可以从龟兹石窟群追溯至犍陀罗地区同题材作品。
第207窟保存了敦煌石窟中目前已知绘制时间最晚的、仅见的通壁初说法图。
第207窟的配置内容也蕴含了大乘与部派思想兼备的佛理。
关键词:初说法图;莫高窟;新疆石窟;犍陀罗莫高窟第207窟始建于初唐,目前所存大部分为回鹘时期重修的。
该窟位于莫高窟九层楼南侧二层崖面上,为覆斗形顶洞窟。
关于此窟的研究较少,《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对洞窟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述[1],刘玉权先生撰文《关于沙州回鹘洞窟的划分》,将第207窟划分为具有“高昌回鹘式”艺术特色的回鹘洞窟。
此时期洞窟壁画题材种类明显比前代减少,出现了南、北壁通壁绘制,内容单一、构图相似的说法图,如第207、245、309、310和330等窟。
图中主尊佛趺坐或倚坐于莲座上,两边为听法众。
画面中无建筑物、莲花池、歌舞伎乐等内容,整体布局简单,人物数量少、体型大。
由于无明显的图像特征,这些画面在《总录》中也多被记录为“说法图”。
1、初说法图相关文本与图像概况据佛经记载,释迦佛成道后前往波罗奈城仙人堕处(Isipatana)鹿野苑中,“广说三转十二行相法轮”,度化曾跟随自己的五比丘。
这是佛陀的首次说法,离苦、乐两极端的“中道”及佛法核心的四圣谛教法由此而生。
因此,初转法轮是佛陀一生中的重大事件,是三宝俱足的开端。
《三转法轮经》是佛陀在鹿野苑为声闻比丘讲述的第一部经,有特殊的地位。
鹿野苑
太平缸:太平缸即 消防缸,为中国古 代重要的消防设施
陈家桅杆可称川西民居的“大观园”了。即便今天,凭栏眺望,仍可 想见当年起宅兴园主人家的殷实豪迈、挥金如土。 陈家桅杆占地约十亩,四周溪水环绕,门前竖立双斗桅杆,巍然屹立, 气势雄伟。院前照壁横陈,八字粉墙分列两旁,墙上镌有浮雕石刻, 镂空的福寿二字和蝙蝠图案工艺精湛,黑漆卷拱重檐大龙门,檐上花 鸟彩绘,光彩夺目。 院内建筑分为三组,第一组是正中三重住宅,分为前厅、二厅、正宅 三重大院。屋顶飞檐翘角,半拱五色彩绘,四厅山水壁画,绿窗红柱, 是主人生活起居之所。第二组是西侧小花厅,前有“翠柏山房”,布 置典雅。四壁有名人书画、石刻,书房三间内置凤雕书案,楠木书橱 陈设有序,是主人读书、授业之所。后有忠孝祠,内有石拱桥,桥上 人物浮雕,桥下鱼池照影。祠内正面石壁上有主人画像和石刻宗谱, 设供桌香案,是祀祖之所。 第三组是东侧大花厅,其庞大和精美为整个建筑之最。院内正面有照 壁,两端石砌牌坊大门,中有戏台,四周有走马转阁楼,雕梁画栋, 曲折回环,登楼远眺,景色尽收眼底。院西筑有亭阁水榭、鱼池石山, 疏密有致,浑然一体,竹树掩映,清出绝尘。特别是池中石山,高仅 七尺,阔不足一丈,山上竟配置青城山全景,楼台亭阁、宫观殿廊, 应无影,更加安详 的光天光和展品之间的关系很好的把握了一种精神性 方面的追求,有崇高庄严的顶光,也有戏剧性的侧光, 这些光线同时却又是安详的,或许只有这种光线才能 使藏品和佛的真意契合在一起。
在 建 筑 也内 如部 向 很一外 和幅看 谐画, 的, 融 入
景观分析
园路
林间小路沿途逐 渐架起,架起是 为了保持荒地的 自然状态,形成 行走者和场地的 间离,从精神上 脱离农地,适应 传奇。
园中小路, 曲径通幽 给空间极 大的延伸 性 和神秘感。 中间还采 用障景, 让小小的 空间多了 更多视线 上的变化
鹿野苑ppt讲稿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中国建筑艺术奖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地点: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汪伦用地面积: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建筑面积: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竣工时间:2002.7(一期)2005.2(二期、三期)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刘家琨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1999年8月参加“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
2000年4月参加北京“首届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
2001年9月参加柏林亚太周“土木——中国青年建筑师展”●建筑师主要思想“此时此地”:不追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在这里工作,是因为这是我的家乡,因为一些自然而然的命运安排,也因为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城市,其实也正是一类典型。
”“低技策略”:P13“乡土建筑”:P16“文人意蕴”: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取向,不仅指以心造境的氛围营造概念;它还指建筑手法上的拙朴野逸,即类似于文人水墨相对于院体画的非职业化和飞正规性;它甚至还指我个人想把文学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的企图。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
建筑美学——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
五层平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 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功能分区:
剖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F4、F3综合办公区: 以文化类、设计类等创意行业为代表的办公 空间,部分餐饮、下午茶等 F2特色办公区: 独立设计师品牌展示、旅游景点窗口、联合办公 区域、餐饮、时尚· 原创· 独立工作室等 特色文化商业 F1配套商业区: 银行、精品数码、社区服务、品牌卖场、蛋糕店、 咖啡馆等 B1文化商业区: 西村电影文化中心、清健身、白夜书吧、快餐、 小吃城、时尚街、运动生活区等 B2停车场: 一千余个停车位及相关汽车服务业等
三期
二期
鹿野苑新建二 期部分由四个 相对独立的展 馆组成,四个 展馆大体上围 绕着略成三角 形的林间空地 布置
暴露的过梁
楼盖肌理
在支模时采用了一种类 似竹席的编织材料,在 浇筑后也并未抹灰,使 楼盖上留下了独特的肌 理。
——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调研
刘家琨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 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 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 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 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 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 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 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 《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 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区位分析
西村· 贝森大院位于青羊区贝森北 路1号,东侧为贝森北路,南面为 贝森路,西侧北侧均为规划的商业 步行街,四面临街。地处青羊区金 沙文博地铁经济带、成都中环经济 核心商圈。金沙片区的千年文脉, 成就大院作为“成都生活方式中心” 无与伦比的人文环境;光华片区商 业积淀及周边27个成熟社区,为大 院提供了充足的商业积累和广阔的 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毗邻地铁4号线与7 号线换乘站(4号线与项目同步投 入使用) 公共交通:三大公交站点环绕 (谢家祠、贝森路东和二十一世纪 花园站)20余条线路紧邻金沙公交 枢纽,至双流机场25分钟车程至火 车北站20分钟车程。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刘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刘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刘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内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刘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刘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内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内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四川,成都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类别:博物馆业主:湘财证券工会建筑面积:1100m 2时间:2001.02—2002.07设计单位: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刘家琨设计团队:汪伦、赵瑞祥、申捷、陈虹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摄影:毕克俭撰文:家琨建筑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新民镇徐堰河畔,是卵石河滩与茂密竹林相间的平地。
设计全面保留现场原生竹林和树木,利用现有零散空地分散布置建筑。
博物馆主体用地位于其中最大的一块临河空地上,其余三块林间空地分别位于前区广场、露天展区及后勤附属用房。
竹林成为其间的自然分隔。
建筑设计在理念上平等对待由建筑构成的人造空间和由竹林形成的自然空间,将竹林视为绿色展厅,空地视为日光展厅,而室内展厅则充分引入室外元素,力图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共生。
总平面布局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以蜿蜒迂回的路径串连起各个区域,使观众穿越各不相同的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延长游览路线,丰富参观体验。
用就地挖掘的沉积卵石浇筑而成的露骨料景观堤坝,界定出空间边界并引导路线转折。
架起于草地的石板路径沿途逐渐升高,临空穿越慈竹林和天然水塘,引入位于高处的博物馆主体入口。
图A-1 总平面草图图A-2 全景鸟瞰图博物馆主体采用多个独立小体量进行聚合,利用体量之间的间隙联系起室内外视线,同时组织光线。
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使参观者在迂回的行进路线中仍然保持中心性的定位。
中庭二层通高,朝向中庭的墙面按外墙处理,营造室内空间室外化的效果。
通过各个建筑独立小体量之间的间隙,可以间断地看见河流和花园,视线与风景之间是一种经过限制和组织的关系。
每个展区都有不同的采光方式,如间隙采光、天窗釆光、墙面反射光及室内水池反射光。
室外风景与室内展厅相互渗透,亦内亦外,创造出独特的场所氛围。
博物馆藏品以南传佛教石刻为主题。
建筑外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希望以“人造石”与石刻藏品相呼应。
为适应当地施工水准,针对生疏的浇筑技术以及后期内部改动随意性极大的情况,采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利用组合墙内层的砖墙作为内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内层砖墙同时成为“软衬”,以应对后期难以控制的开槽挖孔等。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筑解析1. 引言说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大家可能会想:“这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别着急,咱们慢慢来,先聊聊这栋建筑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座博物馆,更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里面记录着古老的文明与艺术。
你走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2. 建筑外观2.1 形状与材料这座博物馆的外观,嘿,真的是个性十足!用的材料可不简单,石头、木头,还有些金属元素,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的拼图。
你看它的轮廓,线条流畅得让人惊叹,仿佛是从山间走出来的一块巨石,厚重而又不失灵动。
站在外面,阳光洒在身上,感觉就像在拥抱历史的气息,真是妙不可言。
2.2 色彩与环境而且,博物馆的色彩搭配也十分讲究。
外墙呈现出温暖的土色,仿佛在说:“来吧,走进来,咱们一起聊聊故事。
”周围的环境更是令人陶醉,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让人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你站在这里,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这种惬意,谁能拒绝呢?3. 内部设计3.1 展览空间一进博物馆,哇塞,眼前的展览空间让人目不暇接。
这里每一块石刻都像是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别小看这些石头,它们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展览的布局设计得相当用心,走一圈下来,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文化的“寻宝之旅”。
每一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灵动。
3.2 互动体验而且,这里还特别注重互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一些展区进行DIY,亲手尝试石刻技艺,别提有多好玩了!在这里,不仅能看,还能动手,体验感满满,感觉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样的设计,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把我们拉回了那些古老的时光。
4. 文化价值4.1 传承与保护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不仅是个展览的地方,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它通过展示这些珍贵的石刻艺术,帮助大家了解并珍惜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哎,古老的东西总是让人倍感珍贵,尤其是那些能引发我们思考和共鸣的艺术作品。
4.2 教育与交流此外,博物馆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刻文化的魅力。
如水:鹿野苑建构问题的再思考
图B-1 河边立面,2002图B-2 一、二期材料对比,2004如水:鹿野苑建构问题的再思考把鹿野苑称作“一座建筑”其实是不准确的。
诚然,鹿野苑流传最广的十余张经典照片总是呈现出一座伫立在场地上的混凝土建筑的模样——或者用建筑师在项目说明中的原话,“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但当我去年夏天终于有机会造访鹿野苑时,现场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却是一片潮热的水汽。
对于当时刚经历了近一个月的隔离生活的我来说,这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和我童年在广州度过的盛夏有着同样潮湿闷热的气息——这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上的冲积平原的独有记忆;陌生的是,成都乡野升腾的闷热水汽是带着绿色的——这是一种潮湿的绿色“滋味”。
一座混凝土的建筑是如何化作一片绿色的“滋味”的呢?这让我在朦胧间产生了好奇。
当冯仕达老师和华益老师邀请我与汪伦、申捷两位家琨事务所的建筑师前辈交流鹿野苑施工过程当中的设计与建造问题时,我的注意力一直在“混凝土”与“水”的问题之间游走。
在现场的体验中,水是场地空间的限定元素,定义了建筑与地景之间的转换:入口的堤坝(参见参文_苏 畅 苏畅设计研究室 主持建筑师 香港大学建筑学系 客席助理教授特别说明:本文图片分两个系列,图A 系列编号请详见参考文献[1],图B 系列编号指本文插图。
图B-3 石坝和景观,2021图B-4 鹿野苑建筑、场地与水体分析图图B-5 场地初探,2002考文献[1],图A-3)、竹林步道尽头转弯前的小水塘(图B-25)、十方殿前的池塘和桥(参见参考文献 [1],图A-11、图A-12)、出口的龙头和水槽(参见参考文献 [1],图A-25、图A-26)等。
倘若进一步思考水在这座混凝土建筑的建造中起到的作用,我们可能又有不一样的理解。
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在《混凝土和文化:一部有关材料的历史》(Concrete and Culture: A Material History)中谈到了水作为一种媒介在混凝土中起到的一体与分离的双重辩证作用——从液态(经历模具与植筋两个工种的双重建造)到固态成型,混凝土本质上是一种复合的建造[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物馆主入口
十方殿入口是一斜向上的桥,直接通 向室内二层,在竹林的荫翳中,给人 以宁静,让人产生想要一睹真面目的 效果,引人入胜
博物馆次入口
通过玻璃与特制砖墙结合,再辅以周围 环境,简约宁静,入口出处即一水景, 落叶漂浮,水下泥土呈波浪线高低不齐, 富有韵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博物馆外墙
S
博物馆外部环境
为了保留原有的树木,建造建筑时特 地绕开树木,使树木从廊道顶部穿过
三世殿环境
三世殿外竹林笼绕,室内U型走廊伸出室 外形成一平台,菩萨置于台上,面容慈祥, 笑容恬淡,仿佛有超然于外,睥睨众生之意。 同时与对面水池上的菩萨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特色小路赏析
小路形式多变,简朴自然
水景赏析
细部处理
钢筋做成的篱笆上绿色藤蔓 缠绕,不仅不觉得冰冷,反 而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十方殿
采光分析:
4:利用天窗采光。不 影响立面效果,同时提 供大面积采光。
十方殿
排水:
在侧立面,刘家 琨老师院想让雨水顺着 外立面留下,而外立面 也可以在雨水的重复冲 刷下慢慢变的光滑。可 是在实际效果中,雨水 会沿着屋顶边缘冲 出· · · · · ·
三世殿
三世殿实际是由刘家琨老师的徒弟设计的。我们也可以从殿内空间中感受到师徒之间的相似与差别。
三世殿概览
采光
三世殿与十方殿
三世殿概览
2:正立面:运用玻璃幕墙,既提供室内 的大部分采光,又结合外部空间营造一种 禅意氛围。
1:入口。三世殿 的入口位于侧立面, 主要采用玻璃。营 造变化的空间
。
三世殿采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正立面的玻璃幕墙外, 仍多采用条状玻璃采光。
漫射光渲染禅意氛围
三世殿与十方殿
空间上:十方殿更富有变化和趣味,空间与空间的 联系多变。三世殿以一个大的空间作为主体,二层 为U型走道,大面积的采光使得空间在光影的变化 之中也更富有禅意。 墙体:均采用刘家琨老师的组合墙做 法,但在三世殿中,裸露出部分砖墙, 刷白,也验证了这种组合墙的做法。 细节:在三世殿二层的走道处发 现,转折处是没有完全以混凝土 连接上的。 在三世殿与十方殿中,还可以感受到的是空间的不 断变化。两个殿有些楼梯的踢步高度较高,十方殿 中工作人员的楼梯很窄· · ·
建筑材料:
十方殿
采光分析:
1:玻璃采光:通高的 竖向玻璃既能够满足室 内采光的要求,又有助 于营造室内空间感受。 “缝隙光”
十方殿
采光分析:
2:从室外引进活水, 利用位差,循环流动。 利用水面反光增加室内 采光。 并且利用低窗透射对面 空间,使得两个空间联 系起来。 可调节室内温度。
3:壁龛内采用 玻璃条提供采光, 漫射的自然光也 使得壁龛内的佛 像如有灯光打射 一般,但却比灯 光更灵动而又生 气。
从事建筑、室内及景观设计。
建筑师介绍
主要思想
“此时此地”
“文人意蕴”
“低技策略”
“乡土建筑”
"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 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好的设 计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 刘家琨
S
采用地下空间的博物馆高窗露出地面 临水而建,菩萨面容恬淡慈祥,让人 感到一种深深的禅意
点击输入内容
O
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 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 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内容点击输入
屋顶的枯山水式景观,简洁的线条, 丰富的细节变化,只可惜没有好好 养护
建筑外部环境
连接十方殿与三世殿的廊道与 树林良好的结合
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概况
基地概况
10亩(6670㎡)
河滩与树林相间 距河10m之内属国 有,不允许任何永 久性建筑
3
建筑与环境
鹿野苑入口
点击输入内容 内容
点击输入内容 内容
入口小路
入口青石板小路高低错 落折行,趣味横生
小路途经的室外展览区,庄 重严肃
小路尽头的节点,碑文和水 组成的景观,恬静自然
鹿野苑调研
1
2 3 4
建筑师介绍
建筑概况
建筑与空间
建筑与环境
1
建筑师介绍
刘家琨
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1987年至1989年被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
文学创作工作。 1999年成立“成都市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十方殿
经桥进入室内空间,由桥上俯视第 一个空间,配着室内大大小小的佛像,开 阔明亮但又整齐肃穆。 桥:微微向上倾斜,由室内第一个 空间的边缘引入二层的整体空间。
空间感受:
次入口:通高玻璃,具 有较多景观修饰。
十方殿
空间感受:
体块分析:
一层、二层平面图
十方殿
二 层 室 外 展 区
十方殿
1:不是清水混凝土材料。当时我国还没 有掌握清水混凝土的技术,所以,鹿野苑 中建筑的材料并不是清水混凝土。 2:馆内的墙体均采用由刘家琨老师所发 明的一种组合墙。这种组合墙由砖+钢筋+ 模板现浇而成,墙面刷白。然而,在之后 的生活中发现这种墙体的防水性并不好。
瓦片砌成的围墙,富有新意,呈镂 空状,富有古典美
4
建筑与空间
十方殿总平图
由平面图所示,基地 里原有树林都保留了下来, 建筑建造在基地的空地上
十方殿平面图与立面图
十方殿
空间感受:
经过蜿蜒的小道,不知不觉间踏上一条长长的“桥”,桥下是一汪潭水, 周围绿茵围绕,神秘而静谧。桥的尽头是一个并不起眼的门,门旁三个 大字“十方殿”。从第一眼的感受来说,十方殿就像一座神秘的地宫,从 第二层进入的做法也增添了许多趣味,而简单的几何穿插造型也使得整 座建筑有着庄重与肃穆的氛围。
Thank you!
2
建筑概况
建筑概况
1 2 3
项目名称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项目地点
中国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
项目功能
博物馆(一期、二期);会所,旅馆(三期)
4
5 6
用地面积
6670㎡(一期)+6984.6㎡(二期)+8507.0㎡(三期)
建筑面积
900㎡(一期)+1735.3㎡(二期)+2689.8㎡(三期)
施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