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的药理学特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胆汁合成速度较成人慢且含量少。 • 对某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差 • 早产儿口服维生素E生物利用度减小,可能继发于胆汁酸和胰酶合 成功能不足,随年龄增大,维生素E吸收增多。 (4)肠粘膜主动转运机制尚未充分发育 • 对主动吸收的药物如核黄素吸收受到限制。 (5)胃肠疾病状态 可恶化肠内情况,进一步减少药物吸收,如 • 脂肪泻的婴儿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 • 腹泻可减少某些药物吸收; • 一些严重全身疾病可减少胃肠道血流量,进而减少药物吸收。
(4)病理状态及其它因素 • 慢性严重营养不良导致蛋白合成障碍;严重肝病合成蛋白不足; 肾病综合征导致大量蛋白经尿流失,均能产生低蛋白血症。 • 慢性肾功能不全还可因弱酸性物质在体内蓄积,妨碍血浆蛋白与 药物的结合。 • 此外,新生儿动脉导管尚未完全关闭,动-静脉短路使其血pH较 低,从而影响药物与白蛋白结合。
(一)吸收 1、经口给药 (1)胃酸过低或缺如 • 新生儿由于胃中有碱性羊水,胃液呈中性,但出生几小时后胃液 pH 由6~8迅速降至1~3,约10天左右又逐渐回升到中性,随后由于胃酸 分泌渐增,胃液pH渐降,直至2~3岁左右才稳定在成人水平。 • 青霉素吸收↑ • 弱酸性药物吸收↓
(2)胃排空时间延长 • 新生儿出生后胃蠕动无规律,胃排空时间延长至6~8小时。 约经6~8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 • 胃排空时间延长→峰浓度↓(药物在肠道中吸收减少), 达峰时间↑ 生物利用度↑(肠蠕动较慢)
围生期 (perinatal period) • 指产前,分娩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 • 对于人类,围生期一般是指从妊娠第28周到产后1周, 包括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后1/3阶段到出生后的新 生儿阶段。
4、直肠给药-常用的给药途径 • 胃刺激性大,首过消除多的药物 • 昏迷,口服不配合
(2)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低 新生儿血浆中的胎儿白蛋白与药物 的亲和力低,降低了药物结合量,故用药时要注意药理效应。
(3)存在竞争物 新生儿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与血浆蛋白竞争 结合的代谢物,由母体经胎盘进入体内的大量游离脂肪酸、激素、 胆红素及其它竞争性底物的存在,占据了白蛋白的结合位点,减 少了结合容量,并可能诱导白蛋白构型变化。
2、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 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过低时,常选用静脉给药。 • 危重病人的可靠给药途径,尤其是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在复苏过程中 短期内常有多种药物直接注入静脉。 • 静脉高渗药物(如10%葡萄糖液)有致高渗血症的危险。 -高渗血症可引起致命的颅内出血和坏死性肠炎; -直接注入门静脉或脐静脉可致严重肝坏死; -某些刺激性药物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 小儿不是小型成人-不能完全以成人的规律外推到小儿! • 小儿的不同发展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仅可能产生量的差异,还可 能引起质的不同。
新生儿及婴儿时期药代动力学特点
机体组成ຫໍສະໝຸດ Baidu份比例及解剖结构不同: 1. 水份含量高(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2. 血浆蛋白含量低 3. 胃肠功能不足 4. 肝肾功能发育不全 5. 血脑屏障发育不全
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 1、合理用药,避免滥用 1) 抗生素滥用 2)维生素过度补充 3)慎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 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 • 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加速维生素D代谢,造成缺 钙; • 磺胺类、硫脲类、地高辛等可影响甲状腺功能; • 氯丙嗪可产生内分泌紊乱; • 雄激素制剂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3)皮下注射-不适于新生儿 • 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药物容量过大 时使流向皮肤的血流减少,药物的浓度或腐蚀性可能损 害邻近组织,并且周围循环不良影响药物吸收。
3、皮肤粘膜给药 • 易因药物吸收过量产生不良反应乃致严重中毒,特别是用药面积大、 皮肤或粘膜有炎症或破损时。 • 一般认为新生儿、婴幼儿经皮吸收药物较成人快而强。 -皮肤嫩、角化层薄,药物易通过; -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约为2倍)。 • 也应当注意皮肤粘膜接触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 皮肤涂红汞可引起汞中毒; • 阿托品滴眼时如不充分冲洗,可因鼻咽粘膜吸收而引起中毒; • 婴儿穿戴用樟脑丸保存的衣物,在部分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因 萘经皮吸收,产生溶血性贫血和黄疸。
4、脂肪含量低 • 早产儿体脂含量仅为3%,足月儿为12%,出生后皮下组织相对量渐 增,直至青春期。体脂含量的变化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与再分布。 • 脂肪含量少,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小,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 → 新生儿易出现药物中毒
• 脑组织富含脂质,新生儿和幼婴脑与身体比例较成人大很多,另外血 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均使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 新生儿与幼婴 易出现神经系统反应
(2)肌内注射 • 吸收量决定于肌肉收缩力、局部血流量和肌肉大小。新生儿及婴儿肌 肉尚未充分发育,血流少、活动弱→吸收缓慢,不规则。
应注意: ①脂溶性高的药物易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内,吸收较好; ②水溶性药物要注意,药物pKa值应接近生理的pH值,防止药物在注射 部位发生沉淀,形成硬结; ③新生儿患外周血流灌注减少的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窘迫综 合征或活动较差的新生儿,均可减少肌注时药物的吸收。
(2)II 相反应中葡萄糖醛酸结合减少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 性仅为成人的1%,至3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药物包括氯霉素、吲哚美辛和水杨酸盐。 • 因为氯霉素主要经此途径消除,因此新生儿用一般剂量的氯霉素 就能引起严重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
氯霉素成人口服后,约有90%在24小时内以葡萄糖醛酸结合 型由尿排出,而新生儿由于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生成不足, 活力较低,氯霉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不足50%,血中游离 氯霉素浓度增高,能导致循环呼吸衰竭(灰婴综合征)。 • 出生2周以内的新生儿,口服或静脉注射氯霉素的剂量减为2 5mg/kg/d。 • 出生越过2个星期的患儿,口服或静脉注射的剂量为50 mg/kg/ d ,分4次给药。 • 用量若超过100 mg/kg/d,死亡率为对照组的8倍。